新三国策
“自然知道。”周瑜不知高宠为何顾左右而言它,遂应了一声。
高宠沉声道:“那若项王弃马过江,结果当如何?”
周瑜摇头道:“项羽虽勇,但却少谋,自亚父范增遭弃身死之后,项羽身边再无文胆,安能不败,故即便有机会再起江东,也无法更改楚汉相争的结局。”
高宠眼睛一亮,豁然起身,朝着周瑜深深一揖,接道:“将军善将,若淮王韩信,将军善谋,若亚父范增,今宠诚意相邀,还望将军能不计前嫌,同图大业!”
正说话间,一声爽快的大笑从回廊的另一头传过来:“宠帅、公谨,有好酒怎不早早叫上我?”
这是鲁肃的声音。
周瑜看见鲁肃,眼中掠过一丝惊喜,问道:“子敬,你怎么来了?”
鲁肃笑道:“我若不来,公谨岂不是少了一个饮酒的对手?”
周瑜低头愧然道:“有子敬在,怪不得我会一败涂地!”
鲁肃正色道:“公谨何出此言,仅仅几年不见,昔日那个指点江山、俾倪天下的周公谨哪里去了,难道你就甘心这样隐居山野、老死林泉吗?”
周瑜脸色一动,鲁肃的这一席话正说到他的心坎里,但若让他彻底放下对孙策的愧疚,一时他还办不到。
高宠瞧出了周瑜的犹豫,说道:“将军果然才智出众,宠知将军不欲与孙家旧部为敌,所以倘若将军肯归附,宠决不会让将军为难,并当以兄弟待之!”
以往与周泰的一段结拜对高宠影响很大,曾经是相互信赖的兄弟到了最后,却不得不兵戎相对,这实在让人痛心不已,故此,这些年来高宠尽管与太史慈、甘宁等人相交甚厚,但兄弟一个词却从不轻易吐出。
今日一见周瑜,高宠不仅情不自禁的一舒心中愿望,而且更难得的突破了“兄弟”这一心魔。
“公谨与宠帅本已情同连襟,兄弟相称也是再适当不过!”鲁肃亦笑道。
周瑜脸上一红,支吾的辩解道:“我与嫱儿还未成婚——!”
高宠哈哈大笑,道:“人言曲有误、周郎顾。公谨这般风流潇洒,怪不得小乔妹妹会千里迢迢的相追了!你我这是率性男儿,理那些个俗习作甚,明日我便替你们作了这个见证,让你们早日完婚!”
一席话说得周瑜脸红耳赤,全无了往日从容镇定的气度。
好一会儿,周瑜方自定下神来,道:“成婚之事,还需回舒城禀过母亲后方可,所以我想先带着嫱儿回舒城一趟,等一切安顿妥当之后,我自会来见宠帅!”
“好——,我会随时躬候公谨回来!”高宠听周瑜终于松了口,顿时大喜,对于周瑜他一直以来都没有绝对说服的把握,现在别说周瑜这一个请求,就是十个、二十个高宠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
周瑜上前,握住高宠的手道:“大丈夫一诺千金,生死无悔!”
第一百零三章 坐领江东
建安三年十月二十日,会稽被高宠军占领。
周瑜的归附让孙权彻底丧失了翻盘的希望,在陆逊、甘宁、朱桓、李通的诸路并剿下,钱唐、乌程等地先后被攻破,孙权见大势已去,率孙静、孙河等一众亲随乘舟浮于海上,飘泊月余之后,无人知其所终。
曾有渔者传:在东海外的一带海面见过数条大船驶过,其行进的方向乃是向着东北方向,如果是孙权的话,他要从海路北归中原应该向正北方航行,现在他却朝着东北方,这样一路下去,就只能离中原越来越远。
东北方,是扶桑诸岛的地域,难道说孙权想效徐福东渡海外,另创基业?
留守会稽的张昭、程秉等人在无可奈何之下,最终选择了出城投降,至此,除了退守到东阳一带的黄盖残部尤在抵抗外,孙策在短短三年间创下的基业已尽数被高宠所取代。
秣陵,一派气象更新。
街市,繁忙如织,在中原动荡不安的今天,高宠以他无以伦比的胸襟与魄力将江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从兴平二年十月到建安三年的十月,将近四年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人虽未老,心已老。
高宠一脸喜气的步出府门,他刚从大乔那里出来,马上要为人父的感觉真的很不错,高宠忽然间有了另一种别样的牵挂,而这一份挂念都是因为那一个还未出生的小生命。
“我要把和平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自已的孩子!”看着街市上人来人往的繁华,高宠心中由衷的感叹。
战火能摧毁这一切,也能重新创造这一切。
所不同的只不过是人而已。
高宠没有骑马,刺史府就在二条街远一点的地方,只需拐个弯就到,没需要兴师动众的在街市上张扬,所以除了几个亲随的宿卫,他的身边没有任何人,因为这是在秣陵城中,高宠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秣陵的百姓对于给予了他们安宁生活的高宠,已视如神人。
在街市上,如果有人敢说高宠不好的,就会遭到周围人的群起而攻之,对此,高宠既为之得意,又为之烦扰。
得意的是百姓的拥戴是检验自已能力的最好证明,烦恼的是即便有人有不同的意见,就会因为这一种盲目崇拜的气氛而不敢明言,这便是高宠紧急召来各郡官员来秣陵议事的目的之一,只有广开言路,纳贤视听才能保持长久的兴旺。
议事大厅内,几乎与街市一样的喧闹。
“子将兄,别来无恙乎?”
“呵,托福——,前些日子为了察举贤良之事搞得焦头烂额的,好在终于挺过去了!”许邵一脸的春风,朝着打召呼的人笑道。
乱世是武将们纵横的舞台,盛世则是文臣们长袖善舞的地方。
许邵他们都是被高宠召来共商如何建设江东的大计的,在这个时候,以顾雍为首,许邵、许靖、刘基、仓慈、郑浑、张温等一大批郡吏官员都挤在一处热闹的谈论着,谈论着他们翘首以待的安宁建设大好时期。
陆逊、甘宁等统兵征战的武将因有镇守一方的重任在身,不能离开,故此在座众人中,除了鲁肃、徐庶、刘晔、和洽几个重要的谋士外,差不多都是文官。
待高宠正中坐定,许邵抢先出列,力谏道:“宠帅,先主繇为天子加授扬州牧,振武将军,今我军已尽占江东,何不明正言顺的要求朝廷归授扬州牧的封号!”
许邵虽是善相,但除此一技外,却少有才干,更无有胆识,当初在孙策兴兵攻打上缭时,还与许靖二人鼓动放弃豫章,不过好在有慕沙、顾雍的坚持,加上徐盛的全力回援,才总算保住了上缭。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高宠也并没有追究许邵、许靖两人的意思,但对于一向自命清高的许氏叔侄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有时候二人甚至觉得自已比张温、程秉等一干新降的都没面子。
只有找机会证明自已的能力,才能重新抬起头来,作为追随高宠最久的人,许邵很长时间都被散放在豫章外郡,好不容易等到高宠这一次回召,如何能放过这个出名的机会。
“诸君以为如何?”高宠淡淡一笑,许邵的话有一些道理,如果能有扬州牧的封号,自已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治理江东治下的会稽、吴、丹扬、豫章、庐陵、庐江六郡了。
张温犹豫了一下,出列道:“去岁,冀州袁绍在听说曹操被加封为大将军后,勃然大怒,扬言要举兵进攻许都,在迫不得已之下,曹操只好改任司空,将大将军位让给了袁绍。有此前车之鉴,宠——宠帅亦可为之!”
张温这话一出,大多数官员都点头以示同意,在他们许多人的心里,汉室衰微朝廷的威仪早已不在,只要有了实力,让朝廷授一个封号还不容易。
高宠目光扫过众人,见大多数人是群情激昂,倒是张昭依旧一脸沉静,声色不动。
“子布,以为如何?”高宠也被众人说的心动,他素知张昭大才,这时倒想听听他的意见。
张昭略一沉吟,出列谏道:“宠帅,昭以为请授扬州牧朝廷恐不会同意。”张昭在江东名望甚大,虽然是不得已降了高宠,但却丝毫不能降低张昭在士族大夫心目中的影响,他这一句话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顿时激荡起阵阵的涟漪。
“愿闻子布高论!”许邵脸涨的通红,大声道,本以为献的这一策已十拿九稳,却不想被张昭横插了一杠子。
张昭无视许邵的挑衅,对着高宠道:“宠帅明鉴,当今朝政为司空曹操所把持,但凡诏令文书非经司空府阅批,皆不得外传,昔日江东有吴侯——,有孙策与宠帅相争,有道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是曹操最乐意看到的,如今宠帅一家独大,坐领江东,曹操焉能不惧,故此昭以为,求请扬州牧之事恐不成矣!”
听罢张昭的话,高宠、鲁肃、徐庶等人脸上皆露出赞许之色,张昭除了名望之外,也确实有真才实学,怪不得孙策会倚为左右手。
这时,徐庶上前道:“宠帅,子布说的是,上次曹操遣孔融出使秣陵,摆明了就是试探我军的虚实,这一次我们若强求封号,必然会进一步加深曹操的疑心,其实,扬州牧只不过是一个虚名,有更好,没有也不会影响大局。”
高宠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下来,这样一次难得的聚会,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商量,决不能为了封号这等不甚相关的事情而荒废。
“顾公,各郡、县察举、征辟贤能的事情办的如何了?”高宠转头,对着顾雍道。
顾雍板着个脸,沉声道:“宠帅颁布的唯才是举恩令和榜书已分发到各郡、县,这十余日来,应募者虽多,但真正有才能者寥寥!”
顾雍的话让高宠实感意外,在占领了秣陵之后,高宠依照在豫章的旧例张榜纳贤,并指定各郡县官员选拔优秀人才入仕,想不到结果却是不理想。
顾雍肃然又道:“江东地处偏僻,中原有识之士多畏路远,数在堂的诸君中,又多为流亡至此的江北士族,至于察举征辟,提拔者多为亲近之士,那些出身低微的有才能者,则并没有得到机会。”
所谓“察举”,是指各级郡吏在辖区内,定期的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朝廷,这些被推荐的人,经过考核授予不同的官职。与此同时,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来做官。由朝廷征聘为朝廷官员的,称为“征”,由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称为“辟”。而“孝”就是孝悌的人,“廉”就是廉吏。意思就是选拔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让他们出仕做官。
这样一种人才的选用制度自秦以来就一直被延续下来,在汉武帝时期,英明神武的刘彻更是
将这一制度推向了顶峰。
当时,不论出身,只要是“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就被破格任为“将相”,出身贫寒的主父偃和朱买臣,曾替人牧过羊的卜式,屈身为贾的桑弘羊等人,一经察征,无一不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大好局面。
但时过境迁,察征孝廉制的弊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的显现。至汉灵帝时,先是外戚当权,后又是十常侍把持朝政,名义上那些被察举的人都是高才重名、为乡党所推崇之士,但实际上,却有不少的人为了博取高官厚禄,通过贿赂、请托、营私舞弊等手段,任用亲信,排挤贤能。这些世家大族,发展到后来,就成为了权倾一时的门阀士族,最有名的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
顾雍是大学者蔡邕的弟子,又是吴中士族中极有号召力的人物,他这一番话说出,众人顿时哗然。
“顾公何出此言?”张温一脸的不解。
的确,顾雍这番话如同是在打自已的嘴巴一样,虽然他并不是从江北流亡而来,但却与那些从江北流亡来的士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吴中四姓之一的朱、张两姓就是从淮南一带南迁而来。
“若是为私,雍当不会出此危言,但若为公,则必须有弊即指!”顾雍凛然道。
“宠帅,江东人口不比中原,流亡士族虽然不少,但若仅从士族阶层中选择贤能,则三代之内尚能维持,三代之后必定人才凋零。”鲁肃接着顾雍的话头,一针见血的谏道。
顾雍、鲁肃的话让高宠心头一重,自占领豫章以来,高宠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广开言路,招纳人才,为此,他还特意创立了天威军校,培养年轻的人才,但毕竟江东根基薄弱,仅靠一所学校或者有限的流亡士族子弟支撑,总有一天会走向没落。
高宠想了想,问道:“子敬可有真凭实据?”
鲁肃为人持重,没有确实的把握,是绝对不会信口乱说的,这一点高宠相信。
鲁肃躬身道:“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人也,因避乱而逃难江东,单身穷困,遂以种瓜自给,其人甚有学识,昼勤四体,夜诵经传,但只因是庶族出身而得不到辟征,宠帅如果不信,我即让步骘来见你。”
高宠脸色一沉,目露怒色,将眼神投向具体负责察举的许靖。
许靖惊惶的辨道:“宠帅,这事我尚不知晓!”
高宠大怒:?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