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大明
正德听到竟然是有人走私被抓了,眉头微微一皱,这禁海之令还是他爷爷的爷爷定下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平日有不少商人为了谋求利益时常走私货船与外界通商,不过各府衙门还有朝廷都是睁只眼睛闭只眼睛,先不说与外通商的利益之巨大,就是那些商人给的孝敬也是多的让人流口水的。
所以平时只要不太明目张胆,官府查的倒不是很严,只是这次浙江巡抚竟然上折子要求圣裁,可见这次数量之庞大,牵扯到的东西之不寻常了。
“这次扣押的货物都有些什么东西?具体数额多少?”正德微微沉吟后,道。
“回陛下,据赵大人所说,此次扣押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但却有足足五十大船之多,乃是我大明禁海后最大一次的走私案”
“有这么多?”听李东阳一脸吃惊的说着,正德眉毛也不禁跳了跳。可是还没等他吃惊完,李东阳又道:“而且,其中上乘的丝绸就有十船,景德镇上好青花瓷五船,各类好茶七船,零零总总算在一起合计白银700万两白银”
“什么?700万两?”这下正德忽地一下从龙椅上弹了起来,伸出两只手不敢相信的比划着。
“是的,陛下”李东阳苦笑着点了点头,引的一帮大臣顿时都倒吸了口良气。
朝廷每年的税收也不过才三四百万两而已,想不到这一次走私的货物竟然就有700万两白银,简直就是朝廷两年的税收了。听到这么巨额的数字,百官想不吃惊都难。
“这简直太混帐了,这么多银子竟然就要卖给外族,那帮商人简直就是在给咱们大明摸黑”正德听到这么的钱也糊涂了,把货物都用“银子”来代替了出来。顿了顿,正德狠狠一拍龙椅的扶手,道:“叫赵勇贞从严查办,一定要将那些私自贩卖物品给外族的商贾一点教训”
百官都点了点头,这禁海之令是成祖之后定下来的,虽然当初也有过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事迹,但那已经百多年前的事了,现在,闭门锁国在一帮大臣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一点也不觉得正德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就连李东阳也恭敬的点头领命。
只有一旁的李月轩脸上表情不断的变换,最后还是大步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臣以为如此处置大为不妥”
七十五章 开海禁
李月轩的话让百官都不由露出了诧异的表情,正德这么处理可谓是“众望所归”,哪还有什么不妥的,超武侯这么说莫不是对先帝定下的国策有什么不满?
百官中,已经有了小小的议论之声,李东阳和杨廷和等人不由看了他一眼,他们脸上已经显示出他们此刻心中的不解。刘谨嘴角也露出个冷冷的笑容,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绝对与大臣们站在一块的,他不可能有李月轩那种超前的认识,所以,此刻听到李月轩公然与正德还有百官唱反调,刘谨正好乐得其所。
可是李月轩却全然当看不见一般,只是直直看着正德。
正德此刻也有点蒙了,以前的皇帝遇到这种事不都是这么处理的吗?有什么不妥的?他耐着性子向李月轩问:“李卿,你有什么看法”
李月轩看法大了,这闭门锁国可是对国家发展极为不利的,先不说阻断了与外界的一切信息传递了交流,就是别人做了什么,发明了什么也不知道,到时候被动挨打恐怕连怎么被打都不知道。
三百年后的清王朝不就是因为长期的闭门锁国而被各国联军欺负的割地赔款嘛。最后还被人家几千军队打到了京城,想想都觉得丢人。
想想那丧权辱国的清王朝,李月轩心里就气闷,他决不允许自己处在的朝代犯同样的错误。
可是,看着眼前那帮大臣吃惊的模样,李月轩忽然意识到,自己那些现代的观念一说出来恐怕不是这么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他听到正德问话,微微沉吟了一会,才道:“陛下,臣以为陛下这样处置商贾略有不妥”
“有什么不妥的?朕的父皇当初也是这么做的呀”正德始终传承着先代的思想,不论他性格多么的“另类”,但股子里的思想原则却还是和平常大多数人一样的。
李月轩深吸了口气,心中暗忖,这就是开始了,不管怎么样,竟然已经决定要去改变某些事情,那就只有一往无前。
“陛下,先皇的决定臣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臣却觉得陛下这样处置那些商贾对于我们大明朝来说却是十分不利的”说着,李月轩干脆上前一步,站在百官面前,继续道:“各位大人想必觉得我说这话有些莫名其妙,但我想问大家,如果当一船丝绸在我大明朝只能卖一万两白银,而到日本,高丽甚至是更远的大食等国可以卖上十倍的价格时,你们会怎样做?”
“那些尚贾惟利是图,自然会不顾朝廷号令,要去走私货物了,但是钱乃俗物也。每日三餐裹腹足已,要这么多钱做什么,”李月轩一说完,一个礼部的郎员外就出列反驳了。
看着这个礼部的官员一脸的不屑和正气,李月轩冷冷一笑:“俗物?敢问这位大人,什么东西不是俗物?是你读的圣贤书还是你穿的绫罗绸缎?亦或是你每日吃的鸡鸭鱼肉,米醋油盐?”顿了顿,看着那位郎员外面上渐渐露出苦色,李月轩冷哼一声,继续道:“敢问这世上有什么东西不是俗物?钱是俗物,没错,但是读书人自诩圣贤的书籍不是用钱买的?平日大家吃饭的油盐酱醋不是用钱买的?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没有这些俗物,大家都喝西北风去了”
李月轩这话让殿上顿时一片安静,众位大臣脸上不由露出个费解的神情,不少人心里虽然觉得李月轩说的对,但是股子里那先入为主的观念却偏偏不愿去承认它。
“超武侯言过了,钱财虽然是生活中必须之物,但还没有超武侯说的那么重要吧?普通百姓家一家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几两银子而已,却能过一年,平时吃的蔬菜米饭也都是自己种栽的,也没看见他们有什么不满呀”刚因为公然斥责刘谨而被刘谨廷杖的杨南金也忍不住开口了,现代他屁股上的伤都还没好呢,这人可是典型的对事不对人。
“杨御使,你这话说出来时可是已经调查清楚了?”李月轩看着是个硬骨头出来了,也不急着去辩,语气轻缓的反问了句。
“调查清楚?这倒没有,不过下官经常到各地巡查,所闻所见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杨南金略略想了想,说道。
“杨御使是读书人,想必也听说过一句话叫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虽然是庄子用来形容自己不原被人强求,可是,在我看来这句话也同样可以用来诠释来百姓的心事,是不是也可以说成“子非民焉知民之苦”呢?”
李月轩平淡的看着杨南金,他心里知道这百来年的观念已经深深的在众人的心中扎下了根,想改变过来不是那么容易,但如果引用他们同样信昂的圣人之言,说不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子非民焉知民之苦”李东阳、杨廷和张彩等大臣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一震,嘴中不由低低的呢喃了一句,他们发现眼前这个少年的当真太神奇了,有些即便是在他们这些老人精眼中的经典,在他心里却是如此的不值一提,即便是让读书人用生命去捍卫的信条,在他面前却如同一句废话。
李月轩---这个少年的心中到底是装着什么?
李东阳此刻也觉得自己看不懂自己的孙儿,他眼中闪过一抹矛盾的光彩,几度欲张嘴都生生的忍住了,最后他微微叹了口气,低垂了眼皮。
---还是相信他吧!
李月轩说完一通话,见大家都不说话,又向同样一脸迷茫的正德道:“陛下,臣说百姓生活困苦的事看来和开海禁没有关系,其实关系是很大的,陛下想想,一船丝绸卖到外国去能赚到比在大明赚到的多十倍,商人自然要冒险去走私,如果朝廷能开禁通商,并且开设关口,征收关税,那将大大充实朝廷的财政,那时候朝廷每年的收入就不只是几百万两白银了,而是几千万两,到时候朝廷国库充盈,就有足够的钱去改善百姓的生活,去改善大明军队的装备,不出十年,我大明肯定就能成为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
李月轩可是深知关税对于一个国家的财政有着怎样的意味,在现代只要稍微看看新闻就知道,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一大块都来自于进出口的关税,这可是主要的财政收入。
正德脸上开始听着还是一阵茫然,不过他心里也知道钱是重要的,否则自己每天吃喝从哪来的,还不都靠钱去买来的吗?只是,先祖们留下来的规矩,他也不敢随便乱改,否则很容易便被那帮国子监的学生和翰林院的笔杆子给借题发挥。
此时,听李月轩提到有钱了可以提高武备,正德眼中才闪过一丝奇异的光彩,他扫视了一便殿上众臣,向李月轩问:“李卿说的话倒是在理,只不过这海禁已经有了百年历史,若是朕准了开海禁,若是被天下的读书人骂,那朕可不要被口水淹死”
这个问题李月轩自然想过了,其实在他昨日下定决心改变大明后,心中就已经想了一些措施,其中一向最重要的就是开海禁,这可是主要经济来源呀,如果没有钱,那肯定是什么都做不成的,所以这首先要找钱就要先开海禁,这可是利国利民的买卖,不干遭雷劈。
只是他也想到了这些措施面临的压力和阻力会很大。所以才想了很多办法,此刻,通过观察眼前百官的表情,就证实了他的担心。
“陛下,要成就千古功业岂能为几句闲言碎语所掣肘,那些读书人要骂就骂臣好了,开海禁利国利民,臣以为是必须得实行的,而且也是民之所向,否则也不会出现五十艘大船走私的情况了,不过到时候开海禁有钱了,可不准给国子监和翰林院发红利”李月轩清亮的声音缓缓而言,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显得自信且淡定。
正德自己其实对于开海禁并没有多大的意见,他不过就是担心改了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被别人唠叨而已,此刻,听到李月轩把好处说的这么多,他心里也有些心动了,他看了一眼站在百官前的李东阳、焦芳和杨廷和,道:“三位大学士可有什么要说的?”
李东阳这个时候实在是不太好说什么,提出这个石破天惊的奏议的始终是他的孙儿,不过此刻,李东阳却还是将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轩儿说的倒是无可厚非,只是臣认为眼下开海禁却是不合时宜,先不说开海禁会让朝廷面临很大的阻力和压力,就是倭寇之患也是一大绊脚石,所以臣以为此时,还是先不要开海禁,如果要开,那就得先把倭寇给清剿干净,否则很难成功”
李东阳说完,焦芳也出列了,在这个问题上,焦芳和李东阳到没什么冲突,所以也只是秉持自己的本心,道:“陛下,老臣还有个担心,这海禁一开虽然会促进商业的发展,但不可避免的会提高商贾的地位,如此一来,岂不是要违背洪武皇帝当年定下的规矩吗?”
正德听得脑门一紧,当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建国后重农轻商,这是众人都知道的,这当然跟他的出身有关,可是如果因为开海禁而破坏了他老人家定下的规矩,那岂不是给了那些文人笔伐的借口?
想着,正德觉得似乎这也的确是个问题,可是还没等他细细想清楚,杨廷和也开口了:“陛下,两位大学士所说臣也有同样担心,而且还有个问题,就是如果大开海禁,而没有相应的监察机构,对于朝廷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陛下想,如果那些商贾们将咱们大明的军备卖给日本或高丽,那岂不是壮大他国反而对我大明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吗?”说着,顿了顿,杨廷和看了一眼李月轩,接着道:“而且最重要的是目前我大明的监督机构几乎只有六科和督察院,他们在京城都显得人手略有不足,若是换到延绵万里的海岸去,那得要多少个监察部门?”
说着,杨廷和不无失望的向正德道:“陛下,臣以为李侯爷的奏议虽然不错,但却不是切实可行之法,臣以为现阶段不应实行”
正德听了这么多反对的意见,心里也担心起来了,三位大学士说的都不是强词之言,而是根据现有情况提出的担忧,都是实情。这不由让正德也陷入了沉思。
他看了眼李月轩,发现李月轩似乎没有一点沮丧的样子,不免有些惊奇,问道:“李卿,你是不是还有什么要说的?”
李月轩微微一笑,然后感激的看了一眼李东阳,才道:“陛下,三位大学士提出的担心,臣都想过,所以臣也列出了相应的对策”说着,李月轩转过身,看向百官,继续道:“第一,清剿倭寇,第二选择几个较大的有基础的港口作为先开放关口,第三,成立专门的海事衙门”说到这一顿,李月轩看了眼两位大学士,继续道:“这样做,想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