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大明
一定的帮助,但是还远远不够,如果想在清剿倭寇的战役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必须得筹建一支强大的海军,有了强大的海军,不论是在陆地作战还是在海上作战,倭寇都将无所遁形,这将有利于朝廷在最短时间类解决倭寇之患。
而且有了强大的海军,朝廷还可以向外扩张海域,谋求更大的利益。在这个时代西方好象已经有几个海军强大的国家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似乎都是西方海上强国。而后更是会有英国、俄国等西欧列强的崛起,如果现在大明朝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那日后参与进世界的大角斗中,未免会底气不足了,甚至会再演‘大炮轰开国门’的历史”
李月轩想到这,脸上露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坚毅,他的毛笔龙飞凤舞的在纸上写下“强军才能强国”六个字后,又细细想了想具体细节,最后,脸上才露出一个释然的微笑。
“开设关口,筹建海军,清剿倭寇都需要大量的钱财,这是朝廷此次开海禁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以目前朝廷每年三四百万两的税收来看显然是不够的,现在最急需做的就是找钱。
虽然已经嘱咐严嵩去江南游说那些富商出钱支持,但成功与否谁也说不准,如果要保证财力充足,似乎需要一些措施来绑住那些富商”
想到这,李月轩脑子里忽然闪现出一个现代常出现的名词“股份制”,如果能将那些富商们拉来入股,那么他们的利益就会和朝廷的利益绑在一块,到时候就由不得他们反抗了,虽然开海禁必定会收益很大,但就现在这个时代商人的觉悟,恐怕还没那么超前的意识,要想让他们服服帖帖的跟着自己干到底,这个“股份制”倒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现阶段看来,这恐怕是解决财力最好的途径了,李月轩心里又盘算了一阵,在纸上写下“入股集资”四个字,然后不由重重的松了口气。
开海禁在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总体来说就这三点,现在看来,倒是也不难解决的,只是,这钱多了,最终是要改变国家的生活条件,说具体点就是改变百姓的生活条件,如果赚来的钱全部让那些官僚,王公贵族拿了去,百姓却还是穷的响叮当。
“嗯,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赚到前后那些股东看到有利可图,说不定会做出违法乱纪、损害到朝廷的事来,看来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到时候朝廷只有强制性买回他们手上的股份了”
想到这,李月轩脑子里不由想起早朝时李东阳提到今年大旱,北方好些地方都闹饥荒,这事说起来算大不大,算小却也不小。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就会引起了民众暴动。
“让老百姓有口吃的才最实际啊”李月轩不由感叹道:“若是现在有杂交水稻、玉米、红薯,土豆之类的农作物就好了,那些作物耐旱耐寒,生命力极强,到是很适合比方的气候,只是不知道这个年代有没有那种东西,自己平日似乎从来就没吃到过”
日后土豆、红薯、玉米这些农作物随处可见,只不过这些东西都不是中国的原产物,此刻也不知道传入中国没有,李月轩脑子里想了想,觉得有必要去调查一下,如果现在大明朝有了这些农作物,推广种植的话,起码可以让百姓们吃饱饭,就算的大旱的年份也不用太担心庄稼颗粒无收。
想到这,李月轩心里一动,急忙用毛笔将玉米、土豆、红薯的样子粗略的画了下来,起身向李东阳书房走去。大明朝各类事情,要说起来恐怕还没人比自己爷爷知道的多,而且如今还有管着天下粮仓的户部尚书在这,他们一定知道大明朝是不是有玉米、红薯这类作物。
满怀着激动,李月轩一路小跑到李东阳的书房,此刻,李东阳正和杨廷和在品茶闲聊,老爷子瞧见他火急火燎的跑进来,微微一笑,道:“轩儿,什么事这么急?看你汗都跑出来了”
李月轩微微喘了口气,忙将手中的纸递给李东阳,道:“爷爷,你有没有见过这几种东西”
李东阳接过李月轩递来的白纸,发现上面画着几副景致的小画,看模样似乎还是些植物果实。
李东阳细细看了眼那三种农作物,眉头微微一跳,略略惊奇的看着李月轩,道:“轩儿,你怎么会知道这些东西的?”
听到李东阳那口气,李月轩心里一喜,看来自己爷爷知道是见过这些东西的,他忙上前一步,欢喜道:“爷爷,你的意思是你见过?”
李东阳点了点头,道:“恩,这三样东西,爷爷见过两样,就是这个包谷和番薯”
“包谷和番薯?”李月轩疑惑的看了李东阳片刻,立即反应了过来,民间可不就是叫包谷和番薯吗,他急忙用手指着纸上的玉米和红薯,看着李东阳道:“是不是这两个?”
李东阳见他激动的模样,十分不解,这不就是番邦的东西吗?有什么好激动的。不过老爷子还是点头道:“恩,就是这两个”
“哈哈~太好了,爷爷,你可真是帮了我大忙了”李月轩此刻当真有些喜不自禁了,本来是想来问问的,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没想到大明朝还真有了这几样农作物。
不过,李东阳可弄不明白了,他疑惑的看了眼李月轩,问:“轩儿,你问爷爷这个是做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番邦的东西,吃起来虽然别有风味,不过始终比不得我大明朝的稻米好吃”
李月轩知道这个时代玉米、红薯啊这类东西是个新鲜事物,李东阳即便博览群书,也不一定会有太多了解,面对李东阳的疑问,李月轩也不去做太多解释,这些都是从现代了解的知识,如果贸然说出来,恐怕反而会给李东阳带来更大的困惑。
“爷爷,这些东西虽然没有稻米好吃,不过却十分容易种植,特别适合北方这种旱地,产量比起稻米来也高出不少,轩儿曾经在海外看到过一个农家一亩地里的番薯足足有几千斤呢,如果我大明朝能大面积种植这些作物,百姓们就不用饿肚子了”
李月轩这么一说,李东阳也不禁露出个惊讶的表情,他也不过吃过一次而已,并不太了解这些包谷和番薯,对于他们是否适合旱地种植以及产量就更不清楚了,此刻听李月轩说起这东西有这么多好处,李东阳也不由激动起来,急急问:“轩儿说的可是真的?这番薯、包谷当真这么神奇?”
李月轩忙不迭的点点头,道:“恩,绝对错不了,爷爷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现在大明这些作物可多?”
李东阳将白纸递给同样一脸惊讶的杨廷和,向李月轩摇了摇头,笑道:“大明朝哪会有很多,爷爷上次能吃到也不过是有个学生从吕宋(今菲律宾)带回来给我尝尝鲜的,咱大明现在恐怕还没几个人认得这几样东西”
“竟然还没有传进我大明呀”听到李东阳的话,李月轩不免有些失望的叹了口气,他刚才听到李东阳知道这些作物,还以为至少大明应该有一些了,没想到竟然是从菲律宾带来的。
正在李月轩有些沮丧之时,杨廷和忽然开口道:“月轩,这几样东西,我似乎也见到过”
“杨伯父也见过?”听到杨廷和的话,李月轩像是又看到了希望,眼中发出湛光芒向他看去。
杨廷和瞧着那白纸上的图画,缓缓道:“这几样东西,前些天我在金陵见到过”
“金陵?”李月轩微微一愣,忙问道:“有多少?”
“似乎不少,当时有位商人送我的就足有五十斤,恐怕他自己家中的就更多了”杨廷和微微沉吟道。
听到杨廷和的话,李月轩心里一阵猛跳,光送他就五十斤,那人家里显然更多了。他急忙又问“杨伯父可知道那名商人叫什么名字?”
“那人以前倒也是个读书人,名叫徐经”
七十九章 锻炼身体
“徐经?”这个名字李月轩还是第一次听到,他微微沉吟,想来江南的富商多,不知道也不足为怪,不过要是提起这徐经的曾孙,那恐怕就没几个人不知道了,徐经的曾孙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
不过李月轩哪会知道徐经三代之后会出这么个牛人,此刻他满怀激动的向杨廷和问:“杨伯父,这徐经现在在哪?怎么样才能找到他?”
杨廷和正欲说话,忽然想到了什么,眉头不由微微一跳,眼神微微睨了李东阳一眼,发现李东阳脸色如常,才小心的道:“这徐经乃是苏州江阴巨富,字悦中,祖上都为商人,经营数代,现在已经是江南举足轻重的大商贾了”
李月轩微微点头,这希奇的东西一般都是那些财大气粗的有钱人先去买来人前炫耀的,普通人家哪能买的起。这倒好理解,不过商人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不高,他们身上一般都有一股铜臭味,总喜欢用钱来显示自己的阔绰和与众不同,似乎也是对某种潜规则不满的表现。
不过听杨廷和说这徐经似乎还是个读书人,想来应该不是寻常商人,他微微沉吟,继续问:“杨伯父刚才说这徐经以前也是个读书人,这是怎么回事?”
听到李月轩问起,杨廷和脸上变的就不大好看了,他眼神不由又向李东阳看去,发现老师似乎并没有什么表情变化,才讪笑道:“其实这徐经的过往我也是不大清楚,不过似乎并不大光彩,老师或许知道些”
杨廷和似乎很怕在李东阳面前谈论徐经的事,这不由让李月轩好奇起来,他眼睛看了看杨廷和又看了看李东阳,最后还是向自己的爷爷问:“爷爷,你也认识徐经?”
李东阳脸上不喜不怒,看不出什么心思,淡淡道:“以前我当过他的考官罢了,多年前的事了”
“这么说,爷爷和这个徐经还是旧识?”当过他的考官,那徐经就相当于是李东阳的门生了,正所谓熟人好办事,李月轩想要徐经手里的土豆、红薯,有了这层关系,那就容易多了。
不过李东阳语气冷淡,似乎并不像提到老熟人的样子,却是让李月轩一头雾水。心道,莫不是自己想错了。
这也难怪,徐经和李东阳还有唐伯虎之间的那段往事,李月轩又怎么会知道。
原来弘治十二年的会试,李东阳是主考官,和他一起的还有另一个主考官,当时的礼部侍郎程敏政,而徐经和唐伯虎正是那年的考生。
当年的试题是李东阳和程敏政出的,因为这两人都是饱学之士,所以出的题目也相对冷门刁钻了点,考试完了,大部分的答卷都是差强人意,就在这时,程敏政拿着两份对答如流,言辞犀利的答卷,甚为欢喜道:“此二卷必是唐伯虎、徐经所答”。
当时,程敏政出的题目是出自刘静修的《退斋记》,以四子造诣为问,题目出的极是刁端,难住了很多考生,忽然得到这两分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的试卷,会欣赏也是难免,不过却不该这样说出来的。
当时,唐伯虎和徐经进京后就常去拜访程敏政,特别在他被钦定为主考官之后唐寅还请他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作序,在这样的情况下,程敏政的这句话显然给了别人抓小鞭子的机会。
没过几天,果然出事了,这些话被在场的人传了出去,结果引的一帮平时就嫉恨程敏政的人去弘治那告状去了,都说程敏政受贿泄题,并且要求严查。程敏政这人极有才华,平日就恃才傲物,得罪了不少人,这下子真是墙倒众人推了,一下子,一帮人都附和起来,什么“不查会尽失天下士子之心”“不查不足以服众”之类的话弄的宏旨也信以为真了,然后就把程敏政、唐伯虎、徐经先抓了起来,立案侦察。
由谁查的呢,正是李东阳,李东阳接手后,将程敏政取卷的举子拿出来查了查,结果发现程敏政夸赞的那两试卷的考生原来不是唐伯虎和徐经的,这事查到这,应该能说明程敏政并没有泄题给徐经和唐伯虎了。
而就在这时,徐经在大理寺衙门里因为受不了酷刑,竟然屈打成招,招供了自己用了一块金子从程敏政那换得了考题的始末。这下子,李东阳的调查结果和大理寺那边就出现了矛盾,为了给程敏政洗清冤屈,李东阳只好再去问徐经,结果这次徐经又说上次是屈打成招的,说自己并没有贿赂程敏政,这样出尔反尔的话,怎么可能让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相信。于是,两人和李东阳又到弘治面前打起了口水丈,结果在这期间,程敏政在牢中抑郁成病,弘治将他放回家疗养,只是没过几天就死了。
见到程敏政死了,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也不说什么了,李东阳乘机替程敏政平反,弘治便赦免了程敏政的罪责,并加赠礼部尚书,太子少保。而揭发此事的给事中华昶以“言事不察实”,调离北京,任南京太仆寺主簿,唐伯虎也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
这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不过李东阳却是难以忘怀,当年,要不是徐经挨不住刑罚冤枉程敏政,他就不会死去,想起这些,李东阳自然会把责任归到徐经身上,所以刚才深知李东阳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