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大明
老大夫见李月轩沉思的模样,生怕这位皇帝面前的大红人觉得自己不够专业,忙又道:“不过依下官之见,尊夫人恐怕是得了失魂症了,这种症状下官也只在书中看到过,却是一次也不曾遇到过啊”
听着这位御医老大夫话中李月轩回过神来,心道人没了记忆可不就是失魂了吗,哎,这古人啊,什么都和魂啊鬼啊的扯在一起。心里想了想,他觉得留着人家在这也没什么帮助,便含笑将人家送出了家门。
黛红玉被人家老大夫又是号脉又是看眼睛的,倒也配合的很,此刻见着大夫走了,忙笑嘻嘻的跑到黛月儿身旁,道:“姐姐,小玉又没病,哥哥为什么要请人来给我看病呀”
黛月儿脸上一阵苦笑。此刻倒显得如个母亲似的,拉着和她个头相当的黛红玉的手,笑道:“没什么,你要相信哥哥就对了”
黛红玉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随即又笑嘻嘻的抚摸起黛月儿的小腹来了,现在就是连“小红玉”都知道了,自己这个大姐姐怀了宝宝呢。
******************
黛红玉的病情李月轩这个不是医生的人到是比现下的大夫们更了解,所以也也没再请大夫来给她看病,这些天,李月轩要忙的事也是很多,内厂衙门那边经过半个来月的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据许泰的推算,在十一月中旬就能建好。
江南方面,严嵩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他已经说服了三十多名当地的巨商出资入股,目前集资已有千万之巨,李月轩高兴之余,暗暗庆幸自己能遇到严嵩这么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才,他忙上表为其请功,正德也是高兴不已,立即就封了一个奉政大夫的正五品散阶,然后又是谕领嘉奖。
而上次李东阳给徐经写信让他带红薯土豆等物来京的事,如今也已经有了着落,徐经已经亲自带着红薯五百斤、土豆三百斤,从江阴北上,估计十一月中旬能抵达京城,这些消息让李月轩兴奋不已,做起事来也是更有动力了,经常进宫和正德商谈到晚上才回到家,几天下来,人都瘦了不少,直把几位妻子心疼得每天做着丰盛的食物犒劳相公。
民政方面事事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的,而当初朝廷决议让江南卫所兵北调也已经开始了,经过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商议,决定调三卫兵马北上,其中一卫就是今年七月在海宁大败倭寇的浙江都司毕春的,另外两卫分别从福建和江苏北调。
按明朝一卫五千六百人的数额,三卫兵马一万六千八百人,兵部将江南北上的这三卫分布于大同、宣府及宁夏,其中毕春的浙江卫所安置在大同,福建都司在宣府、而江苏都司则去宁夏。按事先指定好的路线,三卫兵马先从水路北上,与天津卫上岸,再改陆路北上,如此将省去不好路程和消耗,而托运的船只几乎全是那些巨商们提供,为了响应朝廷开海禁的号召,来年为自己谋个好差事,他们这次可都是免费帮着运送兵丁,倒省了朝廷不少银两。
军队北上,兵部也开始调集边关守军驻防了,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元一边部署兵力,一边三天两头找户部尚书杨廷和要粮要饷。平日杨廷和十足一个守财奴,可是真遇到这关乎国家的大事却是出手阔绰呢,一次性就给了曹元两个月的粮饷,直把正德气个半死,心想,上次朕让你出钱建内厂,你说没钱,现在人家兵部找你要粮饷,你就大方了,分明就是针对朕嘛。
早朝上,正德冷嘲热讽的有意无意提及此事,杨廷和哪听不出来,又把那些古贤治国之道搬出来给正德上了堂政治课,直让正德苦闷不已,心里直嘀咕,朝廷以前有个李阁老喜欢唠叨,现在李阁老不唠叨了,没想到他学生又开始了。
杨廷和倒不是自己真阔绰,那些给兵部的两个月的粮饷几乎掏空了户部的家底子,现在留下来的米粮也就够过年吃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杨廷和不把那些灾民放在眼里了,而是他听了李月轩的建议搞起了一个什么慈善捐款,鼓励煽动那些巨商们捐钱捐物,凡是捐钱数达十万两之数,户部将颁发户部的奖状一副,而捐到二十万两,就能得内阁的奖状,三十万两可就厉害了,就是正德亲自送上“忧国忧民”的金字大扁了,那可真是光耀门楣啊。
这些巨商们,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说白了,人前连个穷秀才都不如,现在见着用钱可以换到皇帝亲自颁发的扁额,哪还不愿意的,这绝对的光祖耀宗的事啊。
结果七八天下来,户部筹集的银两高达八百多万两,比起一年税手还多了两倍不止,粮食也足足筹集到了一年入库的限额,直把杨廷和高兴的天天上折子为李月轩请功。
百官前,大家一说起这个年怎么过时,杨大学士总是一脸轻松,道:“过年嘛,就是要热闹,大家要是自个过没意思,就来我家吧,跟着我有肉吃啊,哈哈哈哈~”(玩笑,呵)
户部的事因为李月轩那个现代用烂了的办法而筹集到了足够的过冬物资,也积极准备着,吏部的外省官员考核也进入了收尾阶段了,这次外省官员连任人数之多可谓是历年之最,迁任的不多,但罢职的没有,究其原因,还不是孔方兄的功劳。
现在官员一到京要做的第一件事必定是去拜访刘谨,那钱财啊就像流水一样流进了刘谨的口袋,刘谨这人倒也耿直,拿了人家的钱,倒还真办事,只消对张彩说一声,哪个哪个治下清平,张尚书多关照一下,那人就肯定无事了。
张彩现在名义上可是刘谨一边的,所以他样子也做的十足,刘谨说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绝无违背,但哪些官员腐败哪些清廉他自己却是心里有数的,只等刘谨一倒,他就要秋后算帐了。
外省官员考核,弄的京城的酒楼生意好了不少,这些官员间很多不是同年进士就是同年入朝的,拉拉关系,吃吃饭那是免不了的了,就是赵勇贞也常拉着秦淮玉去下馆子,两个老兄弟常常是喝的二麻二麻的被扶回来,让秦月儿和赵嫣儿哭笑不得。
朝廷的事,进行的顺利,李月轩可不敢大意,要说现在只不过是在准备阶段,年关一到,北边鞑子扣关,数万灾民过冬都是马虎不得的大事,而且李月轩马上又要试种红薯、土豆、玉米等物也是面临着百姓和朝廷的置疑,这些事一个不慎就可能胎死腹中了。
只是,还没等他消停两日,刘谨又上折子了,第二日,满朝震动。
PS:本书上传日子也不少了,虽然成绩不好,不过黑夜还是会坚持会将其写完的,十分感谢一直以来关注本书的朋友们,你们的支持让黑夜坚持了下来,即便这书最终不能签约,也会是完本,请大家放心!
八十九章 先下一成
十一月初,刘谨上折子奏请朝廷效仿王越、秦纮等,仍以文职大臣总制三达,镇边将领和巡抚皆受其节制。
要说起这王越和秦纮可都是宪宗、孝宗时的名臣了,两人都是曾经以督御使身份总镇过三边的,回朝后又都做过六部天官,现在朝中有很多官员和将军还都是他们带出来的呢。
王越这人打仗倒还是有一套的,可名声却是臭了点,原因无他,也就是依附宦官的原因,当年,王越先后依附大太监汪直、李广而臭名远播。刘谨用王越这人来做说词,动机就显而易见了。而秦纮这人虽然能力强,会打仗,可是一辈子得罪了不少人,一生也是波折不断,但比起名声来,却是比王越好多了。
而且王越在弘治十一年就挂了,可是这秦纮却是今年夏天才刚死的,正德当初还亲自去吊唁,现在刘谨把他两搬出来,显然是打起了感情牌了。
只是这封折子一送到内阁去,李东阳立马就跳出来反对了,一段时间以来,杨一清以兵部尚书总镇三边已有数年,对边疆事宜处理的妥妥当当,也没有出现过什么不利的局面,可是如今刘谨突然要以文职大臣节制三镇,这就让那些边疆将领在面临战事时失去了临机独断的权利,而且更严重的是这所谓文职大臣其实就是督察院那一伙御使们,刘谨上这封折子的用意就不言而谕了。
李东阳和杨廷和对此事立时就发表了反对的意见,而且当天就上折子给正德,表明了内阁的态度。
可是这分折子却是让朝中的一帮大臣们出现了分歧了。大明自朱元璋开朝以来,向来是重文轻武,就是当年跟着老朱打天下那些个战功卓著的兄弟也让他杀了个干干净净,一个不剩,现今,读书人的身份比起武人来说可是高了不止一点点,边疆重地,由一个文职大臣节制,这让朝中一些酸腐又好大喜功的大臣们可是心中暗乐了。
而那些反对以文职大臣节制三边的大臣们的意见却是与李东阳差不多的,刘谨这份折子一呈上去,大殿上百官们唾沫又开始翻飞了。
正德懒洋洋的坐在龙椅上,眼睛垂得低低的,这几日他跟李月轩没日没夜的筹划着,也是累的够呛,可是累归累,这朝廷里有事,当皇帝的还是得来呀。
“刘谨那份折子,大伙都说说吧,说完赶快散了,天都这么冷了,叫各位大人站着受冻,朕可心疼的紧”正德打了个哈欠,缓缓说道,这话虽然说的让人听了窝心,可是百官中哪个看不出,这分明是皇帝自己想早点散朝,哪是真心替自个担心。于是一个两个心里暗乐着,也不急着说话,反正这事也轮不到他们来说,就让李阁老和刘谨去唱对手戏吧。
刘谨今日穿着一身加了棉絮的蟒袍,这身蟒袍还是上次他见正德赐给了李月轩后,找着人去跟正德旁敲侧击讨来的,不过甭说是讨的还是赏的,这蟒袍穿在身上的感觉---就是好。
刘谨今日精神比起玉阶上的正德来,可就好了不少了,他那一双三角眼微微眯着,精光闪闪,看着殿上的百官,面上露出似有似无的笑意,像极了后世电视里那专门使坏的太监样。
李月轩今日倒穿的挺干净的,一身雪白的夹棉道袍,外加一件宽大舒适的白色褙子,显得极是俊逸又不显臃肿。
他这一身装扮,既不是朝服又不是礼服,按理说应该要被御使弹劾的,可是刘宇想着这李月轩穿这身上朝,皇帝都没说什么,万一自个去弹劾他,皇帝又为他圆场,最后丢人的还不是自己?
想到这他便作罢了,然后,脑子一转,想着一会怎么帮着刘谨把文职大臣总制三边的事给落实了,要知道这文职大臣里,经常在外监军的几乎全是御使们,要是刘谨的折子通过了,自己这个大明的左督御使说不得还能去建功立业呢。
一想到这,刘宇就开心的笑了,直让他一旁的杨南金看的一脸的狐疑,心道:这人平日不学无术就罢了,怎么这脑子也出毛病了?
**************************
正德的话说完,瞅着殿上百官们一个个闭口不言,目光却都看着李东阳。便也明白了大臣们的心思。
正德直接向李东阳道:“李阁老,你是怎么看的,刘谨上折子说要文职大臣总制三边,宪宗时王越、秦纮倒也是这么做的,朕看边疆九镇倒也安宁,不知李阁老是什么个意思?”
李东阳见正德问话,微一沉吟,出列道:“陛下,此法倒无不妥,只是眼下马上就要进入年关了,到时小王子犯边,边疆战事将起,若是此时以文职大臣总制三边,那岂不是要临阵换帅,此乃兵家之大忌啊,何况,如今朝廷也只有杨大人之能,才能保三边不失,换做他人,恐怕也难以让人放心”
李东阳这么一说,杨廷和立即就出来附议了:“李阁老所言甚是,刘太监提出仿前朝王越、秦纮倒无可后非,只是眼下却是不合时宜,陛下想,若是在朝中找个从来没有领过兵的大臣去总制三边,那岂不是儿戏吗?”
正德听到两位大学士都是反对,眼睛微微一眯,目光不由向眼观鼻、鼻观心的焦芳看了去,笑咪咪道:“焦大学士,你怎么看呢?”
最近焦芳和刘谨的关系很是尴尬,人家三天两头的来骂他,他心里纵然不爽,却又说不得什么,而且他现在名义上仍是刘谨一边的,至少在大臣们眼中就是如此。现在听正德问起,尽管他心里不想替那个“损”自己的大太监说话,可是又怕众臣看出自己的心思,只好模棱两可道:“这个,刘公公有刘公公的道理,李阁老有李阁老的担心,臣听凭陛下圣裁”
焦芳一句话就把这问题推回给了正德,直让正德心里愤愤的暗骂了句“老狐狸”。
刘谨见着大臣们都以李东阳为首,心知只有和李东阳辩上一辩了,他眼中闪过一丝狡诈之色,出列道:“陛下,让文职大臣总制三边,前朝有之,而且效果也是不错的,为了防止那些领兵将领拥兵自重,擅用职权,有位大臣节制是必要的,何况自太祖以来,文官节制武官乃是不成文的规定,奴才请陛下圣裁”
刘谨这话说的倒是有水平,正德太爹、他爷爷、他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