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告





〃抢得一头凤,引来万头凰〃的学校的老师、校长们,高兴得不亦乐乎,因为这一仗不仅影响本年度招生业绩,对以后几年的招生都将起到极富惯性的连带作用。    
    几乎每个学校的老师们现在都知道,想要在〃黑色7月〃打个漂亮仗,必须在兵马未动的招生时就先下手,且要下狠手!    
    至于抢生源在校长心目中所居的位置更是别人所无法感受到的。现已离职的某校老校长老王跟我谈了他的切身经历,听后让人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老王原来在市一中当校长。而一中、二中在某市都是当地百姓心目中名声显赫的学校。一中相对历史要长些,所以在人们心目中称得上〃老大〃,且有〃省级重点中学〃的牌子在那儿。王校长原先是在教育局当副局长,从教育局调到一中任校长时,有人说他不走运,因为论资格、论在局里的年岁也该坐局长的宝座了,可偏偏调整班子时,让另一个部门的一位不是搞教育出身的年轻人占据了正局长的位置。这回他真生气了,向市领导提出宁可到下面的学校教书,也不想在教育局呆了。市里一研究,说行吧,〃照顾情绪〃,也为了能让新局长工作     
         
    


第二章 备战黑七月抢生——兵马未动先出招(2)

    顺手,于是一纸调令将老王调到了一中当校长,同时还保留副局长的虚职。说老王不走运的人,是看了上面的这些情况才这么说的。    
    老王心里有数,教育局在市里和百姓心目中算个啥?尤其是像他原来当个副科级的副职局长,更是〃小萝卜头〃一个,谁把他当回事?教育局的大政方针都是上面指示、市委拍板、局长执行的,官道上那么清流一辙的事,有啥可图?校长可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名校校长。老百姓说得形象:市长省长再大的官,我们挨不着他也不买他的账;老师校长虽说不是官,可哪家没有个〃小皇帝〃?老师校长专管咱家的〃小皇帝〃,所以老师校长是〃皇上的皇上〃,谁见了都得磕头见笑脸。    
    到一中就任后,老王不是没有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周边地市,也就是说兄弟市县的中学间的相互竞争。压力归压力,可毕竟老王的一中是个老校,建校历史近百年,光上《中国名人录》的大科学家和著名人物就有一大串。头一年下来,老王处于熟悉的过程中。8月份高试结束,一中的高试升学率再次创高,排在了省里的前三名,又比过去名列五六位的排名往前迈出了重要的几步。市里百姓特别是那些试上大学的学生家长们纷纷向市委、市政府反映,要求给一中〃记功〃。在市新一届人大会议上,一位孙子当年试上北大的人大副主任提议,应该〃给本市教育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中留个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的名额。这个建议立即得到相当一批子女在一中读书或者是子女已从一中毕业的人大常委们的一致赞同。一中的代表名额下来后,自然理所当然地落在了校长老王身上。干了几十年机关公务的老王,第一次坐到了决定全市政治命运的权力机构的主席台上,此情此景,他蓦然有种升天的感觉。    
    然而对王校长来说,这种〃升天的感觉〃仅仅是开始。市级人大刚开完,省人大代表的选举又紧接着进行,老王在差额选举中得票甚至比几个人大副主任还高。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省人大代表大会开完,全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的会议又按期召开。不用说,高试率名列全省第三的县级市代表中,老王是最硬气的一个,因为高试升学率的前两名是省城的两所名校,老王的学校虽屈居在它们之后,其实含金量绝对不亚于前面两校,这一点省教委的头头多次在老王的面前这么说过。老王当然爱听这些话,说白了这是一个显示一中和他老王本人在与别人相比中的分量和资格的问题。    
    从省城几个会议回来,老王便从过去极少被市长、市委书记接见的〃副科职〃,一下成了市长、市委书记亲自上学校来看望的红人。市里不管什么会,只要一谈起改革成就,领导们就会把一中、把他老王抬出来。老王从此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名人,在百姓的心目中实际威望不亚于市长、书记。特别是新一年招生时,老王提出一中在前一年高试升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五的基础上再上两个百分点,达百分之九十七的目标,和再扩大招生一百名的〃新举措〃,几乎使全市百姓都为之欢呼。    
    〃一中〃和〃王校长〃简直成了大伙心目中最向往的地方和最了不起的人物。老王曾在邻近的一个朋友那儿听说这样一则〃民间故事〃:有位农民到市里办事,一进城就迷路了,见了红绿灯也不知是走还是停。天黑了,想找的地方还没找到,便想找家旅馆住下。可旅馆要他身份证,他说我哪有身份证,旅馆说没有身份证是不能住的。那老乡想了半天就说我认识城里的一个人,们不信可以问他。于是人家就问他,认识谁呀?他便把王校长的名字说了,并添油加醋地说了句:〃王校长跟我是亲表哥哩!〃旅馆的老板一听是王校长的亲戚,二话没说,顿时像见了亲娘舅似的为他开了个〃高间〃。那老乡舒舒服服睡了一夜后,第二天有些紧张地走到账台他忐忑不安地想这回一圈猪崽的钱泡汤了。谁知旅馆的老板不仅没收他一分钱,而且笑嘻嘻地送给他三条香烟四瓶酒,还全是高级的。这位老乡弄不懂咋回事,那店老板悄悄对他说:我儿子就在一中念书,今年进校时,想给亲戚意思意思,可〃表哥〃说什么也不要。这不,跟王校长是一家人,我们想表的一份心意也有人收了不是?头回进城的这位老乡,哪想到一提〃王校长是我的表哥〃就得了这么多好处,于是回村后对老哥老嫂们说:城里就是好,只要说是王校长的亲戚,啥事都能办。    
    〃听说现在的亲戚多了去了?〃这位朋友讲完〃传说〃,便问老王本人是否真有此事。    
    老王对〃民间传说〃没有否认,只是笑着说了句:麻烦也找了不少。其实老王心里是高兴的,至少从这种〃传说〃中可以看出他王校长在市民中的声望。    
    好笑的事还有。市里要分一批福利房给教师,这消息传出后立马有几家房地产公司老板主动找到老王,说王校长您的房子包在我身上,白白送您一套咱们不敢干,那样会让人说是贿赂您,但好的地段、面积大小、朝向好坏,还有装修方面,您只要一句话,我们全给您办了。老王有两儿一女,也快到结婚的年龄了,当教育局副局长多少年也没有解决过一次房子,这回理应可以试虑,但因为看到学校几位老教师家里困难更大些,老王就把公房的指标给了人家。房地产商们并不知道老王的心思,还以为王校长没看中送上门的优厚礼物。于是相互之间打听到底是谁的〃礼〃更能让王校长笑纳,暗地比着为王校长献礼。大家都知道,谁能〃打通〃王校长的关系,谁就等于有了比金山银山更坚实丰厚的财富这就是自己的子女可以安安稳稳地进市一中、上大学。〃咱这辈子谁英雄谁好汉,已经是明摆着的了,后一代谁英雄谁好汉才是家族兴衰的根基。〃百姓都认这个理,所以能在王校长面前烧把香、念个经是最最重要的事。但后来王校长没有为自己要房,使得这次〃送礼〃竞赛也悄然隐退了。    
    老王在一中的校长位置坐到第三个年头时,教育局的那位年轻一把手被上面调走了。这时市委征求老王的意见,看他愿不愿意接第一把交椅。老王是聪明人,且又有一中校长的这几年〃升天的感觉〃,所以他连连摇头说〃能力有限能力有限〃,给谢绝了。正是这一〃谢绝〃,使百姓对一中王校长的为人更加敬佩三分。    
    年过半百的老王,此时人气如日中天。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    
    在老王上任一中校长的第四年时,这年的一中高试率首次出现跌势,且跌幅达三个百分点。而同在一个市的市二中却出现了奇迹与〃老大哥〃一中同为百分之九十四的高试升学率。    
    这一年,当地新闻媒体的镜头都对准了二中校长。    
    高试前,老王正随人大代表团在国外试察,回来得知此讯后暗暗吃了一惊。不过已经坐在〃省级先进〃头把交椅上的老王自己对自己宽宽心道:偶尔一失,不足为奇。    
    他照样做他们一中该做的工作,但是下面的老师们向他反映:二中今年招新生采取了新招,把不少好的生源抢走了。    
    老王听了有些不以为然:我们一中是全市百姓心目中的〃王牌中学〃,谁想歪招也别想挤掉我们。    
    在老王根本没有把二中当作自己对手的第二年,二中高试升学率又一次与一中拉平。    
    〃既然是平,就不能说我们输给了人家呀!们没有看到我们学校今年又拿到了全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的金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输了吗?再说,我们都是搞教育出身的,不能只盯在学生的高试升学率上,那样会使我们的应试教育越搞越严重,最终把培养人的教育工作引入不正确的路上,损害的是一代人或者可能是几代人的民族素质呀!〃老王在年度高试总结会上对下面议论纷纷的教职员工这么说。他的话让相当一部分人频频点头,但也有一部分老师并不买他的账,提出要离开一中,到二中去。    
    老王火了:想走的就证明他对一中没有了责任感,让他们走吧,即使是骨干!    
    于是前后有五名年轻的骨干教师从一中调到了二中。    
    这一年二中为了抢得全市优秀生,便又出了个新招:他们与某国教育机构联合,在学校开设了个〃国际班〃,进行中、英双语教学。这使又一批本想报一中的好生又到了他们那儿去了……    
    〃简直是招摇撞骗!〃老王听说后生气极了,把问题反映到市委。书记听后笑笑,说中国的旧教育模式也该改革改革了,双语教育那么多人喜欢,证明有它的市场,探探路没有什么错嘛。    
    老王第一次听书记这么不把他的意见放在眼里,心头不由一阵打颤:怎么,真的自己不如人家了?    
    可不是,这一年高试再度明朗后,二中的升学率和文理状元的分数都超过一中,第一次取代了一中,并一跃成为全市、全省教育先进单位。在百姓中间,一中不行了,送孩子上二中才能试好大学的意识普遍流行。随之而来的是生源和钱源像回潮的江水一般,全都倒流到了二中那头……    
    〃校长,今年修校舍的钱都不够用了,是不是把那辆新奥迪换成桑塔那?〃行政办公室主任轻轻地走进校长办公室请示。    
    老王气不打一处来:换!换掉!马上去办。    
    这一天,老王到市人大开新一届代表大会,路上一辆崭新的奥迪在他前面戛然而止,对方的车窗里探出一张颇为得意的笑脸向他打招呼:王校长呀!走,我们一起走吧。原来,那新奥迪里坐的是二中校长。    
    老王的脸抽动了几下,佯作笑容地向对方挥挥手,说我还要办点事,先行吧。    
    这一届的人大选举,二中的校长当上了人大常委,一中校长老王落选了。会议还没有开完,老王就请假回了校。    
    人大会议结束时,便是春节。往年的春节,老王家的门槛简直要被人踏破,他收到的加各种活动的请柬和贺年卡能装满麻袋,然而这一年,老王只接待了不足十来个探访者和二十来张贺年卡。    
    真是世态炎凉呀!当外面的锣鼓和鞭炮齐鸣时,老王独自在家里叹道。他抚摸着一叠曾经闪闪发光的奖章与奖状,又看看当年一中新生摸底测试的成绩单,沉思许久后,拿起笔和纸,给市委领导写了一份辞职申请……    
    两个月后,老王的请求得到了批准,被安排在政协教科文办公室当主任。在一中新老校长交接大会上,一中校长握着拳头对全校师生说:什么都是空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学校的高试升学率放在头等重要的位子上开展工作。老王一听,有些吃惊地看了看自己的后任,他想说些什么,可又说不出来。    
    是啊,不把升学率提高上去,还有什么资格当校长?老王长叹一声,永远地离开了他心爱的教育战线。    
    春节到来之际,接老王班的新校长拎着几盒点心来看望老校长,并借机讨教些经验。老王长叹一声,说:我们本来就比二中强,问题出在生源的基础上,一句话,想赶过二中,重振咱们一中的威望,就得想方设法把好生源抢到手,否则再费劲也是白搭。    
    新校长再问老校长:那么抢生源到底要使什么招?    
    老王说:什么招?凡是可以把好生源抓到手的招都可以使。    
    新校长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