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1-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有一句话流行了很久,叫“埃菲尔铁塔不是一天盖起来的”,那些功成名就的商业巨擘同样也不是靠高举什么旗帜,唱什么高调而一夜成名的,而是靠着厚积薄发的理念,靠“把调子放低,把事情做多”闯出来的。不然的话,怎么会有“鸟枪换炮”这么一说呢?    
    我不知道诸位平常看不看足球?如果看,那你一定知道球王马拉多纳。    
    马拉多纳成名前,从巴塞罗那被人一脚踢向名不见经传的那不勒斯,而正是当时这个足球的贫脊之地多了个发现人才的心眼,几经磨砺,终于把马拉多纳带向了足球巅峰。    
    同样是足球圈,“战神”巴蒂在他年轻的时候婉拒了当时不可一世的曼联的邀请,却把帕潘斯风情的足球探戈带进亚平宁足球盲区——佛罗伦萨。历经八年,佛罗伦萨从一个人的足球变成了一个城市的足球。十一年后的今天,在佛罗伦萨城市人物塑像中,只有一个是体育人物塑像——他就是巴蒂斯图塔!    
    现在我要问的是: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成功?答案很简单:多一个与众不同的心眼——厚积薄发!而且是双向式的厚积薄发。马拉多纳的厚积薄发成就了那不勒斯的厚积薄发;佛罗伦萨的厚积薄发成就了厚积薄发的巴蒂——此乃相得益彰矣!再看马拉多纳历经五年走向巅峰,巴蒂更是花了八年的光景,是什么铸就了他们?耐性!    
    第三点是要有经得住坎坷,有度过危机的心理准备。我借此赠给诸位希腊船王曾说过的一句话:“若是有朝一日我一贫如洗,我惟一东山再起的办法就是到一家富人聚会的餐厅做服务小生。”一个船王尚且有这等厚积薄发的处世理念,我们大家呢?    
    诸位都知道赵匡胤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就属于逆境中“君子厚积而薄发”的典型人物。他在北周朝廷里并不得志,但却暗中历练了“韬晦”功夫,夺权的野心一直掩藏到“陈桥兵变”,直到黄袍加身。那份沉着,那份出奇的低调心眼,委实令人感佩。    
    如果让历史再后退几千年,我们还能领略当年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我看同样也称得上在坎坷与危机中历练厚积薄发功力的典型,同时也给我们后人的做人计策留下了不尽的想像空间。


第04讲  低调内敛,厚积薄发三、逆境要低调,顺境更要低调

    以低调的态度对待逆境,这一点比较容易得到公允。因为人一旦处于逆境,往往会给他人造成一种表象上的“咸鱼岂能翻身”“死灰难以复燃”的错觉,在这种情形下,谁要是还敢大唱高调,那就不正常了。比如项羽——天生一副所谓的硬骨头,死不认输,在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依旧不承认失败,只是抱怨上天对他的不公;关羽被砍了头,依旧气宇轩昂,提着自己的脑袋找仇人报仇。气势很“磅礴”,情绪也很激昂,我们固然可以认可他这种宁死不屈的雄壮美,但用他来贬低处于逆境中的“低调”的人生态度,则为不妥。    
    从逻辑上说,逆境本来是不利于人成功的。君不见多少曾经历过逆境者,他们在艰险的境地、恶劣的条件面前苦闷不能自拔,情绪低落,悲观消沉,屈服倒下,成为彻底的失败者?对于这种在逆境中一败再败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意志薄弱,人生态度消极,所以我们当然不能用“低调”二字来总结他们。但我们必须承认,只要不是盖棺定论的彻底失败,对有心眼的人来讲都有“复活”的可能存在。事实也是如此:倘能在逆境和失意面前不甘弃世沉沦,而是自视砥砺,越挫越奋,那么逆境反而可以推动人们走向成功,变逆境为顺境。    
    有句话说:“艰难到底助英雄。”这话不无道理。但如果处于顺境中呢?是不是就可以忘乎所以,可以在“形势一片大好”下高枕无忧了呢?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逆境要以低调处之,顺境更要保持低调。这个低调,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做人要低调;二是做事要低调。    
    顺境中低调做人,这是做人的一种涵养,这种涵养说来容易做来难。比如现在有些人,挣了些钱,有好车,有好房,却又没什么真本事,但又生怕被人看扁,于是逢得一些什么得意之事,还没开始做就吹呀吹,吹得神乎其神,以为吹得越多,越让人敬佩,自己的地位也就自然拔高了。对于这种人,我就要问了:你就不多个心眼想想,光靠吹就能吹出遍地黄金?    
    我曾经在福州的一家饭店工作过多年,我记得当时我们的老总最乐意干的事就是开年终总结会。每逢这种会议,老总就在台上长篇大论,大谈全年度超额完成了这完成了那,然后就是鼓劲呼口号,只要保持这种发展势头,在十几二十年里,其效益一定都会列在全省同行业的最前列。在他的高调唱腔里,一切都是那么的风调雨顺,当然足以炫耀的政绩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了。    
    承蒙老天关照,那几年这家饭店效益还真的不错,也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可是十年后的今天,这家曾在福建省不可一世的饭店破产了,被拍卖了。据说买主就是当年和我一样在台下听老总说大话的某一个员工。而那曾经在台上和我们呼口号、说大话的老总,今天已经成了孤家寡人。我想,如果当年这个老总在饭店尚未有强大的竞争对手的时候,多个心眼,多点低调,多点新的管理理念,少说点大话,少呼点口号,饭店就不会落得今天这般下场了。    
    其次是顺境中要低调行事。    
    我们常听前辈说“胜利了,不要忘乎所以”,这句话虽平淡无奇却是逆耳的警钟。“胜利了”和“顺境”在概念上是两码事,但在性质上是一码事。因为胜利而出现自满,因为顺境而唱高调,就容易翘尾巴,躺在“席梦思”里睡过头,从而放松了警惕的心眼,致使好事变坏事,顺境变逆境。    
    从哲学的眼光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顺境,在一定的条件下,顺境和逆境会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在顺境中不思进取,不多个心眼防患未然,只是一味地奏凯歌,一味地往自己脸上贴金,一味地享受顺境的安闲,那么别人就会在你松懈之际开始暗中加力,而你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从而把好不容易到手的顺境转瞬又变成为逆境。俗话说“美酒金杯消人志”——的确不无道理。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书名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书的意旨是做人在顺境时要保持低调——这说得没错,但凭什么做事就要高调呢?    
    我请问,啥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句话其实很滑稽,有些没心眼的读者把此话当作金科玉律那就更滑稽。因为前后句形成了互为悖论。做事本来就是做人当中的一个部分,做事做得很高调,又奢谈什么低调做人?像前面我提到的我的那个老总,他做事不可谓不高调吧?你知道他做人就不低调了?可是结果如何?所以我说,不论你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当中,你都要提着一个心眼:做人要低调,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实实在在地低调做事。如果你没有高调的资本,却把事做得太高调,无形中把自己立为众矢之的,麻烦就来了。    
    话说至此,声明一下,我不是做教育工作的,有时候对一些感觉上很有教益的话题,只能做一些个人的即时感发,教育界弘扬的“要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说法,我是有点儿“反其道而行之”了,而且也有违背低调态度之嫌,为了弥补此缺,故建议大家参读李嶷博士前些日子写的一本书叫《低调出奇迹》。


第04讲  低调内敛,厚积薄发四、巧解“远处着眼,近处着手”

    诸位都不会否认,厚积薄发总的理念是为将来考虑。也就是说,为了将来能大展宏图,即使现在有些机会,也得保持低调,再三定夺,不能盲目出手。可是有一句广告语最近十分流行,叫“赶快行动吧,还犹豫什么?”传着传着,有人就觉得此言不值推敲,因其容易给社会造成助长急功近利的负效应,不但迎合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颓废世风,而且有违古训留给我们的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诫言。那么我就要问了,长远的利益是利益,那么近在眼前的利益是不是就不是利益了呢?    
    诸位可能还熟悉一句话,叫“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我觉得其中的“着手”这两字才真正值得我们好好推敲推敲。比如为了将来富裕,现在就要不放过一分的小钱,积少成多嘛,怎么能把一切的“赶快行动”都视为急功近利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也有人恰恰就是因为“着手”不当,而断送了“长远利益”,这又如何解释?我想有必要和诸位一起掐指算一算“远处着眼,近处着手”的账。    
    我的意思是,不管是长远之利,还是眼前之利,当有利可图则该“着手”是也。“着手”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有在长远与近处二者必择其一的情形下,才有了对眼前利益当弃则弃之说,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比如若是放弃眼前之利,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了,你还要死心眼地抱着古人的“人无远虑,心有近忧”不放,这就过了。    
    就利益而言,“长远”和“近处”听起来好像泾渭很分明,但多个心眼去分析,我看彼此的联系还真不少。    
    有一个故事在网上传了很久,说的是有一个人在沙漠行走了两天,饥渴难忍时,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屋内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房子的屋角有一台抽水机。他兴奋地上前汲水,但任凭他怎么抽水,也抽不出半滴来,正当他绝望之际,突然发现抽水机旁有一小瓶子水,他喜出望外,但在想喝掉瓶子里的水时,又多生了个心眼:这瓶水该不会来历不明吧,除水本身之外,还有什么玄机呢?    
    他把水瓶晃了一圈,果然发现瓶上贴了一张泛黄的纸条,纸条上写着:你必须把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在你离开前,请再将水装满!    
    他的内心开始翻江倒海了——是把这水喝了,还是照着纸条的要求做呢?    
    如果只顾眼前的利益,他只要将瓶子里的喝掉就不会渴死,就能活着走出这间屋子,但走出屋子以后还能不能找到水还是个问题;如果照纸条做,把瓶子里惟一的水,倒入抽水机内,万一水一去不回,他就会渴死在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险?    
    最后,他决定冒险,把瓶子里的水,全部灌入看起来破旧不堪的抽水机里。当他用颤抖的手汲水的时候;水真的大量涌了出来!他将水喝足以后,把瓶子装满水,用软木塞封好,然后在原来那张纸条后面,再加他自己的话:“相信我,真的有用!”    
    这段故事虽为杜撰,但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却不轻松!我曾经就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几个弟子听,然后就这个人该不该冒险问题让大家去争论,结果一方说选择把水喝掉是对的,另一方说冒险是对的,而把水喝掉是缺乏长远眼光,各说各的理,谁也没把对方说服。我在总结时,也没有支持任何一方观点,只是说,任何一个事理都不能绝对的格式化,“远处着眼”是应该的,“着手”时则要多个心眼,把长远与近处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再作决断,这绝不违“厚积薄发”的理念。    
    首先必须承认,许多眼前的利益往往是很诱人的,但诱人的却不一定是助人的,有时甚至是害人的,所以每当我们在既得的眼前利益面前,务必多个心眼往远处想一想,它对将来将意味着什么?如果你经过分析,认定它对长远的利益有害,你就不应该“着手”,而是该收手了。    
    但反过来,如果“着手”既有利于眼下利益,又有利于长远的利益,就不能也以缺乏“远虑”乱下定论了。    
    有一回,我在给公司招新人时出了这样一个笔试题目:“你是怎样看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果收上来的卷子大都是长篇大论的夸夸其谈。只有一个女孩简简单单地写了几行字,就这几行字,让我眼前一亮。她是这样说的:“眼前利益不是坏东西,但如果有长远利益的玄机,前者就要服从后者。必要时两者兼顾。眼前的利益会使自己得到一时的快乐和满足,但可能给长远利益带来后患。在这种情况下,人需要的是克制。克制就是要多一个长远的心眼。总之,为长远利益考虑的是厚积薄发,不放过眼前的利益是把握机遇。”我看了这几行字,便与她签下了免试用的五年工作合同。    
    我说这些话,并不是在否定“远虑”,但我不认同把近处“着手”的动机一统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