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1-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我说这些话,并不是在否定“远虑”,但我不认同把近处“着手”的动机一统地都归于“远虑”或“长远”的利益。就像前面讲到的那个渴得不行了的人,我们可以为他“赌长远”称道,但如果我们多个心眼想想,如果他赌输了呢?所以,如果他喝了那瓶水,也未必就是“鼠目寸光”,更不要给他乱扣“缺乏厚积薄发”的意志的帽子。毕竟,先保住眼下的生命要紧呀!不是还有一句话同样现在很流行吗?叫“该出手时就出手”!
低调不仅是平静的生活状态,更是“厚积薄发”的处世智慧。如果你在物质上保持低调,你就不愁积累不到足够的财富;如果你在精神上保持低调,你就具有了超凡的处世境界。如果你心眼里装着低调,你就会活得比任何唱高调的人都更从容,更务实,更能把握自己将来发展的命运。
给低调多留个心眼,就是要在平素中为自己支起平和的心态,不时地掂一掂自己,在静中求动,在动中求静,戒骄戒躁,才能在低调内敛中厚积而薄发。
如果你现在还不具备出人头地的资历,那么宁可大器晚成,也不要做挨枪的“出头鸟”。
低调内敛既不是安贫乐道,也不是消极自卑。自卑是一种心理扭曲,而低调才是自我激励中积淀智慧;前者没有进取心,没有自信心;后者是把信心和潜能浓缩在“低调”这个爆发点上,为的是在爆发时让世人领略他那耀眼的光芒。从这个意义讲,保持低调,还需要多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心眼,没有这种心眼,免谈低调!
第05讲 开动脑筋,繁简有致一、把难事“转弯”成易事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看起来很棘手,如果你用常理的规律去对待,你很可能会四处碰壁,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但若是你能多动脑筋找其非常理的窍门,你就很可能从中找到再简单不过的解决办法。
有一次,我和两个同事驱车从外地回来,到公司时已是深夜,因为次日还有要事,我们仨就决定在公司将就将就。我刚躺下,突然其中一个家伙闯进我的办公室:“领导,借一下火。”嘿,事情有时就是这么不巧:我的打火机也失灵了。这么一失灵,我的“烟虫”也往上窜,三杆烟枪都因为没“火”而大为光火,因为这时间出去买打火机要跑老大远的路,越没火越急着要火,怎么办?
我灵机一动,喝一声:“到厨房去!”两个家伙去厨房转悠一圈,出来了,没找着打火机。
我说:“厨房找不着打火机,难道就找不着火?”两个家伙茅塞顿开,不约而同喊道:“煤气灶!”
烟点燃了,这两个家伙大肆恭维:“领导就是领导,脑子就是比我们好使。”
我好气又好笑地问:“如果我们公司没有煤气灶,你们能不能再给我想个别的点火办法来?”
两个人面面相觑后,一个说:“那就别抽了呗。”另一个说:“那就把烟嚼着吃了呗。”其实当时我自己心里也是空荡荡的,暂时没找出办法来。但我坚信只要不把脑子放在现成的打火机上,不论是谁,办法都是可以找到的。
朋友,你们在得到我后面的答案之前,是否也可以替我想出个妙招来?
这不,我还在想着呢,其中一个家伙先笑了。
“领导,我有办法,车——!”
三个人心领神会。因为小车一发动,前后座都有打火器,这不就解决问题了?
我赶忙接过话茬说:“咦,现在我该喊你叫领导了,你刚才不是说领导脑子才好使吗?”
……
我们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此条不通换条路”,意思就是办一件事用一种方法遇到难题办不成,拐个弯,换个角度想一想,也许就变成易事了。这就好比人的视觉里的一张白纸,正面看是一堵难以逾越的墙,如果拐弯90度再看,则成了一根线。
我们也常听一些人戏称“我这人没什么心眼,脑子不拐弯”。那我请问,“没心眼”还有什么可标榜的?如果你是真的什么疑难事都不动心眼,我只能说你这人不开窍了。
有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困难,而事实上其中却深藏着极简易的奥妙,你顺着繁杂去苦思冥想,只能越想越难,越想越是把自己兜在里面出不来,结果无计可施,放弃了,可惜了,失意了,挫折感也会随之而来,再后面更是颓丧至极。而有心眼的人却常常能在这些难事中变换自己的思维,绕过困难之弯,一“跃”就“跃”过去了。
就说解数学应用题,这让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但是老师在讲台上稍稍一指点,大家纷纷大拍脑门——恍然大悟——就这么个小小的窍门就把难题给解决了。生活不是解数学应用题,但和解数学应用题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很多的困难本身就存在着很浅显的规律,只不过这个规律你没有用心去找,所以你才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如果你平常就有拐弯想问题的习惯,事情就会轻轻松松地得到解决。
所以,当遇到现实问题时,我要鼓励大家的是要多个化难为易的“急转弯”心眼,不要在常理性问题上钻牛角尖,不必因为对某种难度的偏执,把自己愣吊死在一棵树上。
第05讲 开动脑筋,繁简有致二、把复杂“转弯”成简单
记得在“脑筋急转弯”热那阵子,有一个朋友拿一个再复杂不过的问题来考我:“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厕所吗?”我噎了半天没想出来,朋友哈哈一乐,说:“你真笨耶,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接着他道出正确答案是:“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朋友道完谜底,得意洋洋地说:“没想到吧,你这就叫缺‘化繁为简’的心眼。”
我茅塞顿开。后来也“移植”了朋友的办法,“愚弄”了很多我的其他朋友,发现大家也和我一样“笨”,实乃不亦快哉!请诸位联想一下,如果用这种理念结合到我们做人方面的思考,是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国犹如煎小鱼一样,多注意火候就行了,不必弄得太复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所谓的“三大盛世”:一是文景之治,二是开元盛世,三是康乾盛世。如果我们有心把他们的方略进行综合思考,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治国特点:都实行无为而治,政令简约,体现宽容与简易的风格。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好多疑似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来挺简单的,是因为我们的偏热思维把它想复杂了。
有人说,中国人最能干大事,其原因就是中国人最善于思考。不错,思考是一个人成功的要件之一,但如果城府太深,逢事左思右想,那么你就要担心自己会不会因为思考而误了大事了。
那么如何操作“化复杂为简单”这个理念呢?我在此提出两条思路。
首先是破解复杂问题的核心命门。因为我们说的“简单”,并不是逃避问题的“伪简单”,而是要求人们对复杂问题的内在规律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估,而后针对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实行集中“爆破”,如果问题太大,一时找不到简单,未尝不可绕开问题的核心,一边学习,一边进行曲线式解决。
说到这里,容我举个较大的事实:如今我们对日本右倾势力的抬头都很痛恨,但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日本在“二战”后整个处于一片废墟,可是人家在短短几十年,就跃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他们靠什么?靠的是繁文缛节的“从娃娃抓起”,然后再慢慢地等着发明创造?决不!他们先引进美国人生产的产品,对其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又生产出比原装产品更先进的产品,再返销回美国和世界各地,很快便成为工业强国。
日本的经验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提示:复杂问题往往潜藏着简单的规律,这条规律找到了,复杂问题就能在实务操作中得到简化。只要我们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急转弯”的感悟能力,掌握了简单思考的智慧,就能在短时间内厘清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
第二个要点是在心理上要放下包袱,尽量简化处理问题的老套格式。因为老套格式多是囿于“唯美”思想。这种思想往往程序过多,实质上是混淆事物的主次,束缚我们创新的手脚。
比如要办一件事,在计划上我们是要从事情的长远考虑,但在执行上就不能瞻前顾后了。如果我们太瞻前顾后,就会影响甚至弱化我们实务操作中的信心。
举个很“儿童童话”的例子。
两只旧钟身旁来了一只新钟。其中一个旧钟对新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200万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3200万次!”新钟吃惊不已,“这是多么遥远的目标?办不到,我肯定办不到。”
而另一只旧钟则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动一下就行了。”
“只要摆动一下就可以,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新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动了3200万次。
这个例子非然很“儿童”,但却很说明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尽快成真,在复杂与简单的理解中,你只要把心眼放在“我现在最重要的是做什么”上,就不会因为瞻前顾后而产生忧虑了。就像那另一个旧钟开导新钟的话一样,每秒“滴答”摆一下,我们就会在许许多多轻轻松松简简单单中,分化并解决复杂。
我们再想想,为什么很多人很讨厌开会?因为开会往往人多口杂,容易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比如要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根本没必要搞得上上下下领导人全部到场。领导人多了,人人都要道一堆陈糠烂谷,人人都必须表现一番,这时候你想简单都难了。
多想想,其实很多事情简单和复杂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正如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所言:“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女企业家卢平就痛恨这种“繁复”。她说:“人际关系的繁复自不必说,就是那些繁复的规章制度,虽然当初字斟句酌,可最后也只是束之高阁,更谈不上实施到位。”卢平觉得:“繁复就是臃肿,是一种病态,就像人到中年的发福。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信息变作无效,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浪费……这个‘繁复’,还不完全是指机构臃肿,关键是指人思想上的一种麻木和智障。”所以,她上任白沙集团总裁后,就毅然决然地取消了一项我们从小就已习惯乃至觉得天经地义的工作内容:写总结。咱再看看汉语里那个“人”字——一撇一捺,真是再简单不过!
第05讲 开动脑筋,繁简有致三、把危机“转弯”成机会
很多人一提起危机,心理就会出现不适反应。因为危机意味着计划可能出现变故,构想可能出现变异,形势可能出现变局……诸多之“变”均源于危机,自然打乱了原来的定式思维,这时候,如果心里对危机缺乏应有的准备,要想度过危机,谈何容易!
危机往往涉及一个人命运的转机。从现实意义讲,人活着,都好比是行船。只要行船远航,就会有风险。风险来了,人生危机随之出现,怎么办?是“急转弯”,改变行船的航向,还是咬着牙也要迎着危机上?这要看你对危机程度的评估,如果前方的危机告诉你,再往前行就是死路一条,你就得选择前者了。
试想,人都有脑子,但为什么还分出平庸与杰出?这个问题本来就需要解答,因为在危机来临时,有的人想的是如何适应危机,有的人会在危机中多个“急转弯”的心眼,去改变现状中的危机。无疑,前者因平庸难有机会,后者则因杰出而受到机会的青睐。
所以,要想使自己的人生行船不下沉,不但要有不惧危机的勇气,更要有“急转弯”的潜意识心眼。
很多人都了解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的丹佛曾出现的一股“淘金热”。当时,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叫戴维的年轻人一开始也和许多人一样蜂拥而至,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赶来,便一头扎进山谷进行疯狂淘金。然而,山谷里气候干燥,水源奇缺,人们经常是口渴难耐,生存遇到了未曾料到的威胁,还淘什么金呀。
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