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池塘钓大鱼(选载)





      杰克年轻时就曾梦想成为一名大企业家,但对于出生贫寒,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他来说 这不过是一个梦想。但是,他十分清楚成为一名总裁的途径,虽然一开始一条崎岖的小路,      
    看起来与初衷相距甚远,但是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它带领杰克走向了一个光明的 未来。    
      也许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我们却可以做出对未来最有利的选择。一项选择是 否正确,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其对未来的意义。譬如说,你刚刚大学毕业,摆在你面前的有 两份工作,一份工资待遇高,但与自己的兴趣并不吻合,另一份工资待遇低,却是自己喜欢 的,你该如何选择呢?    
      “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相信你会这样回答,而且是大多数人的答案。之所以如 此,是因为它不过是一个假设。现代社会价值观不断教导人们要“自由选择”,要选择“对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一旦面对现实,我们的心理天平就会倾斜。尤其是当收入水平 的高低差距超出了我们心理承受能力时,大多数人都会失衡。    
      “问题是否可以这样来考虑,先接受那份待遇高,而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积累一定的 财富后,再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迟啊!”这才是大多数人真实的想法。    
      借口!这不过是一种借口,每个人都在为错误的选择寻找借口,为自己无法抵抗诱惑做 开脱。尽管这份假设并没有说一份工作能让你快速致富,而另一份工作让你受冻挨饿——它 们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借口?”一些人会为我这种说法感到惊讶,而另一些人则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看来 ,他们的想法是很现实的。    
      但我的评断更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商业社会是公平的,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不 存在一份工作能一夜暴富,而另一份工作却三餐不保的。大多数情况下,其差别不过是一两 百美金而已,仅仅是为了一点点的差距使我们放弃选择一个正确方向的机会,实在是很愚蠢 。    
      “薪水的高低是可以衡量的,而兴趣是如此模糊不清。选择高薪水的公司难道不对吗? ”每次研讨会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我几乎都会遭遇这样的质疑。    
      是的,我承认有那些既符合自己兴趣和天赋,又能提供丰厚报酬的公司。之所以采取这 种对比选择,是希望能加深读者的印象。事实上,低薪水本身就是对个人心态的一种考验。 许多人为了得到高薪的工作,往往习惯性地模糊自己的追求和兴趣。强迫自己和他人认为, 这就是最佳的选择。    
      圣人法兰克说:“让我平和地接受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让我拥有足够的勇气去改 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并且拥有足够的智慧知晓其中的变化。”    
      每个人都在为错误的选择寻找借口,为自己无法抵抗诱惑做开脱。    
    


选择的困境困境一:路径依赖 

     “你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吗?”这是我提供咨询服务时经常问的一个问题。    
      “不满意,但是我没有更多的选择。”这是最常听到的回答。我们也许会奇怪为什么如 此多的人对自己毫不满意,却不试图去改变它。据我了解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并且产生了某种依赖性。    
      二、重新做出选择,会丧失许多既得利益,甚至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    
      第一种原因用一个经济学的词汇来表达:路径依赖,它是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 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 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而进入良 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低层次状态 下。    
      以下的故事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并且加深对其后果的印象。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8。5英寸,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究竟是从 何而来的呢?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原先是由英国人建的。那么为什么英 国人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所设计的,而这个正是电车所用的 标准。电车的铁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 沿用马车的轮宽标准。    
      好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一定的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 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凹陷的路辙上撞环的。为什么?因为这些路上的 辙迹的宽度是4英尺8。5英寸。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所定的,因为在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 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的,4英尺8。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 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    
      那么,罗马人为什么以4英尺8。5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战车的两 匹马屁股的宽度。    
      等一下,故事到此还没有完结,下次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 时,你留意看看在它的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一家公司设在犹他 州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胖一点,这样 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为什么?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是要用火车从工厂 运送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是比火车轨宽了一点,然而我们 不要忘记火车轨道的宽度是由马的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能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 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这就是路径依赖,看起来有几许悖谬与幽默,但却是事实。    
      职业生涯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一旦我们选择了“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 只有4英尺8。5英寸宽。虽然我们并不满意这个宽度,但是却已经很难从惯性中抽身而出。    
      一旦我们选择了“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4英尺8。5英寸宽。虽然我们并 不满意这个宽度,但是却已经很难从惯性中抽身而出。    
    


选择的困境困境二:机会成本 

      第二种原因同样也可以用一个经济学的词汇来描述:机会成本。    
      有一得,必有一失,所谓鱼翅与熊掌不可兼得,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国王会羡慕在路 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你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 能有国王的权势。你选择做一件事,必然会放弃另外一件,那个被放弃的所带来的收益就是 你的机会成本。譬如,你在被动的情况下选择了一个职业,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取得了一定      
    成 就,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但是,现在你醒悟过来,意识到它并非自己所理想的职业,于是想 跳槽转行,那么继续留在这个行业可能创造的价值就变成了你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高, 重新选择的难度就会越大。    
      职场发展犹如爬树一样(钓鱼不是我惟一的比喻),一旦发现树上所结的果实并非自己 所需或者上面的枝干已经腐朽时,惟一的选择就是退下来,换一棵树或者朝另一个方向继续 爬。在旧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的难度也就越大,而且越是等待观望,所付出的代价 就越大。    
      做人是需要成本的,有好的人生选择,也有坏的人生选择,却没有不要成本的选择。付 出的成本太高,就可能影响我们的选择,也会使我们的人生和职业生涯留下太多的缺憾。相 反,如果一开始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选择正确的方向),就能降低个人选择的成本, 创造更多的“利润”(人生价值)。    
      43岁的密比先生是一家大型广告代理商的会计主管,他告诉我,虽然自己很喜爱广告, 并且在广告行业呆了20年之久,可是,他还是意识到这个行业与自己的性格不合。    
      “我知道这份工作很不错,”他说,“收入也颇为丰厚,但是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医生 告诉我这是因为违反自我意志勉为其难工作造成的;他认为长此以往会对我的心脏、腹部以 及其他器官造成慢性伤害。    
      “我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但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多年前,我同样为一家广告 代理公司工作,负责一家饲料公司的策划,学到了很多饲养牛的知识,我学得越多我就越喜 欢它。”    
      “但是,每当我想要放弃广告业,放弃现在的工作,就感到自己很笨。我在大学念了6 年书,就是想要从事这一行,只有大傻瓜才会把3。5万美金教育投资和20年的经验断送掉, 改行去做其他事情。”    
      在我的朋友中,丹尼尔·麦金是一个富有理想色彩的人。他完全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完成了神学本科和硕士课程,但是却并不想在所学领域发展。然而,多年来的教育,为之花 费的费用和精力,以及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使自己觉得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所学的知识。    
      在他硕士毕业的第一天,他就陷入情绪低谷中,他不断地问自己:我该如何发展,该如 何重新塑造自己?我想进入商界,但谁又会要一个拥有神学学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呢 ?手中的学位让他进退两难。    
      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从事业和生活的角度,密比先生和丹尼尔·麦金的考虑是理智 的。但是,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尴尬和困境呢?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职场发展犹如爬树一样,在旧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的难度也就越大,而且越是 等待观望,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选择的困境困境三:试错 

      心理学家利维森认为:“早期选择不能永远决定未来的职业生涯。形成一种成熟的职业 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贯穿于整个求职期。大多数人的确在17至29岁之间做过第一 次严肃的选择,然而,这只是对兴趣和价值观的一种初步确定,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 多的选择过程重新在许多兴趣中分出真伪,找到合乎其兴趣的职业。”    
      当然,每个人都必须多次选择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      
    不负责任,随性而为的借口。人生与实验室的试验不同,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每一次选择对 未来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失败并不必然导向成功。    
      实验室里的“试错”过程是将所有的可能性全部演示一遍,将错误的排斥,最后得出正 确的结论。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说:“我并没有失败过一万次,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 法。”但是,职业生涯变数太多,不可能一一试验。    
      另外,如果选择的方向不正确,再多的试错过程都是徒劳的。一个内向的人如果想成为 成功的销售员,会有更多失败的磨砺。一个没有天赋的小提琴手可能尝试过无数错误和失败 ,还是难以望见成功者的项背。    
      詹姆斯是我的一位顾客,曾经是“试错”法的崇拜者。从年轻时开始频繁跳槽,频繁转 换职业,一直到年老。“我无法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只好换来换去,希望能在工 作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来到我的办公室时,他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对于一个一生中从事过40种职业,在100 多家公司工作过,平均一年换两家公司的人来说,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他也许是一个特 例,但心态却具有某种代表性。    
      “每当受到打击时,我就对自己说,‘我的选择也许又错了,我不适合这个行业。我必 须调整,否则我会荒废了自己。’于是,又匆匆忙忙地跳到另外一个行业。但是至今我都无 法确定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当“试错”成为一种心理惯性时,就很难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了,相反,却会成为一个自我逃避的借口。    
      在手工作坊时代,男孩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