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





勰抢铮⒎撬鸩蝗荩还泊魈臁3先唬呤怯衅淠谠诘慕粽牛膊⒎谴ΥΧ钥埂P旄垂鄹阆蛴谝仓铝τ谘罢叶呒涞牟⑿胁汇VΓ踔量梢孕髦彩丁S扔猩跽撸踔料嘈旁谥泄诺渌枷胫性绦钭畔嗟倍嗟淖杂芍饕遄试矗档每蚍⒒汀5比唬裁羧竦乜闯鲋赋龌谠邮礁鋈酥饕宓淖杂芍饕逵捎诟鋈擞肷缛褐涞慕粽哦贾碌囊幌盗欣Ь常ㄓΦ敝赋觯院R宋淼牡贝杂芍饕宀⒉蝗贤邮礁鋈酥饕澹赋瞿鞘且恢旨俚母鋈酥饕澹K衔寮壹婀烁鎏逵肴宓闹杏怪蓝源私兴毕住P旄垂壅庖淮蛲ù橙逖в朊裰髡蔚囊庵竞统呐Γ挥刹皇怪泄督缏城站础P旄垂鄣纳鲜隼砟睿蝗顺浦叭寮易杂芍饕濉被颉白杂扇寮摇薄<谛煜壬幕景采砹⒚谑侨寮遥收咭晕白杂扇寮摇闭庖怀莆礁小K胍蠛9庀壬牧钊俗⒛康墓叵担涸谒枷肭阆蛏稀嗟幸嘤眩鹊泻笥选肪缧缘叵笳髁怂且簧木袂飨颉?br />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23、24)
  殷海光:自由的悲剧征象
  一、
  在一般中国人印象中,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其主流——儒学,与西方主流价值,特别与自由主义分处两极,是两种相反的形态,相互冲突,截然对立。在文明演化中,二者将呈现“零和”游戏的特征:一方的成功,就是对方的失败。不可能有“双赢”的局面出现。
  但是,徐复观先生,却是异数。他的学术和社会实践,,打破了上述定见。徐先生堪称中国现代史上的“稀有品种”。作为一位新儒家,1958年他与牟宗三、张君劢、唐君毅一起,发表了著名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亦被简称为《中国与世界》),成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民主斗士,认同发源于西方的自由主义,徐复观于1949年在香港创办著名自由主义刊物《民主评论》,并担任该刊主编。《民主评论》还在台北设有分社。在传播民主自由方面,在当年中国的红色风暴不可一世的时代氛围下,《民主评论》中流砥柱,对于抵抗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做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
  徐复观,名秉常,字佛观,1904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982年卒于香港九龙。早年曾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后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投身军旅乃至参与高层枢机,介入政治活动多年。40岁以后,毅然转轨,走上学术之路,潜心于国学,特别是儒家学说的研究。著书十余种,三百多万字,主要有《两汉思想史》三卷,《学术与政治(甲、乙集)》、《徐复观杂文》六集、《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思想史论集》及续集、《石涛之一研究》等。其《两汉思想史》已成为经典著作。
  徐复观对国学的研究,在政治文化的层面着力最多,也最有创获。特别在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他相当深入地挖掘了专制政治的历史根源,提出了秦代“典型专制政治”说以及自秦迄清二千年沿袭专制政治的判断,揭露了专制体制下社会全面异化和长期停滞的史实。与此同时,与其批判精神相对照,他又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很深的温情与敬意,给予了同情的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对儒家文化与专制政治进行了细致的分疏。因此,徐复观对于古今专制政治的批判并未导致他走向“全盘反传统”,而是大体上能够实事求是,清醒评判,有褒有贬,平衡务实。
  譬如,他曾提出“中国文化的层级性”的命题。所谓“层级性”,“是指同一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却表现许多不同的横断面。在横断面与横断面之间,却表现有很大的距离;在很大的距离中,有的是背反的性质,有的又带着很微妙的贯通关系”。对应于专制政治与儒家传统来说,徐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和由孔子所传承、创造的学说,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横断面,在历史中尽着正反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固然存在着“互相渗透,无形中形成一种合理与非合理的混杂地带”的现象,但是,“仅从中国的政治史来断定中国整个文化的性格,固然是荒唐;即就政治横断面中的某一事项,而一口断定其是非善恶,也常易流于武断”(徐复观《中国文化的层级性》)。这便运用系统模型方法,从学理上对专制政治与儒家传统进行了分疏(甚至对历史政治本身也进行了分疏)。
  而徐复观的这一系列判断,又并非在书斋的学术象牙塔里冥思苦想达成。他早年参与国民党高层枢机的实际经历,使他对于通过最高统治者所体现的现代中国政治的专制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实际的感受,这就增加了他的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本土性和客观价值,令学界政界另眼相看,难于忽视。
  二、
  1956年,已经离开政权系统在东海大学任教的徐先生,发表了一篇轰动台湾的文章——《我所了解的蒋总统的一面》(载《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本来,徐复观与蒋介石有很好的私人友谊,在该文中,虽然对蒋的措辞客气恭敬,但实质上对于蒋氏的政治性格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徐先生首先认为,蒋氏存在着主观意志与客观情况相违背而以主观的直感欲望强制客观事物就范的问题。其次,徐先生认为蒋氏存在着不遵守作为自己的主观意志之客观化的典章法制的问题。其三,徐先生认为蒋氏在受言纳谏的艺术方面修养拙劣,致使“一般聪明才智之士,则只能竭尽其聪明才智,作‘台词’的准备,以便必要时在蒋公面前背诵舞台上的台词。而台词的最大要点,便在防止不致因刺激感情而碰上钉子。所以这种台词,只对蒋公的感情负责,而不敢对客观问题负责,并常常增加与客观问题的距离”。其四,在用人问题上,徐先生指出,蒋氏“对于情意上的要求,在不知不觉之间,常重于在事实上的考察。一个干部,若作了一件合乎蒋公情意的事,则不论因此而受到多大损失,蒋公内心还是喜欢。……于是常常因为一人的‘喑噁叱咤’,而使政府内的‘千人皆废’”。徐先生认为,主要是由于蒋氏这种政治性格,导致“国家是整个底失败了”。这是在当时台湾的政治气氛下,对国民党威权独裁统治所公开进行的最严峻的批判。
  他的上述批判来自他对二千年来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和传统社会、传统士人的痼疾和流弊的深入研究,来自他对现实政治专横黑暗的切身感受,来自他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凛凛风骨,来自他决不曲行媚世的狂狷性格,来自他饱读诗书所熏染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也来自他对西方自由民主法治理念的诚挚认同和身体力行。虽然,他对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协调贯通仍有一些主观牵强的痕迹,他对现代政治的理解仍有热烈情感重于冷峻理智之偏颇,但是,作为一个洗尽了乡愿庸人习气、襟怀坦白的性情中人,徐复观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确实是罕见的异数。
  徐复观所处时代,是所谓五四后的时代,中国知识界已经身处西方文化影响的大潮流下,已经无法回避其挑战了。徐先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回应西方文明对儒家文化的严峻挑战,走的是某种特殊的“中庸之道”。在徐复观看来,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道统”,徒有个人道德,缺乏制度化的组织。在政治之外,没有社会的立足之点。因而,他肯定了西方民主政治所依据的自由主义的制度性功能,提出现代知识分子必须在知识和人格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的立足点。这一观点,赋有传统主义因素而又超越了传统主义,并吸收了自由主义的重要养分。儒学和自由主义这两重精神资源,在徐复观那里,并非水火不容,不共戴天。诚然,二者是有其内在的紧张,但也并非处处对抗。徐复观更倾向于也致力于寻找二者间的并行不悖之处,甚至可以协调之共识。尤有甚者,他甚至相信在中国古典思想中蕴蓄着相当多的自由主义资源,值得开掘发煌。当然,他也敏锐地看出指出基于原子式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由于个人与社群之间的紧张而导致的一系列困境(应当指出,以海耶克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并不认同原子式个人主义,指出那是一种假的个人主义)。他认为儒家兼顾个体与全体的中庸之道对此将有所贡献。徐复观这一打通传统儒学与民主政治的意志和超绝的努力,不由不使中国知识界满怀钦敬。徐复观的上述理念,被人称之为“儒家自由主义”或“自由儒家”。鉴于徐先生的基本安身立命之所在是儒家,笔者以为“自由儒家”这一称谓更为贴切。他与殷海光先生的令人注目的关系:在思想倾向上——亦敌亦友,先敌后友——戏剧性地象征了他们一生的精神趋向。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25、26)
  从“坐而言”到“起而行”:雷震与《自由中国》
  (一)
  雷震(18971979),字儆寰,生于浙江长兴,学生时期即加入中华革命党,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政治学系,主修行政法与宪法。1926年返国。曾任国民政府法制局编审、教育部总务司长,抗战时期担任国民参政会秘书长,1946年出任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负责同各党派(包括共产党)和无党派社会贤达联络沟通。雷还是党中央监察委员,并获选为制宪国大代表,亲身经历了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制宪的全过程。
  1949年底﹐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11月20日,《自由中国》半月刊创刊,时在赴美国途中的胡适应邀为刊物拟定了四条办刊宗旨,并担任名义上的“发行人”,雷震任社长,毛子水任编辑部总编辑。编委包括毛子水、王聿修、申思聪、李中直、杭立武、金承艺、胡适、夏道平、殷海光、许冠三、崔书琴、张佛泉、黄中、雷震、戴杜衡、瞿荆洲和罗鸿诏等人,为自由派学人的一时之选。刊物由雷震负责实际运作,主旨在传播民主自由,未几,即成为销量最广的政论杂志。
  开初一年余,被称为‘各党各派之友’的雷震由于在政府内外的广泛人脉,故当局与《自由中国》基本上相安无事。但是,自1951年6月,因刊出夏道平执笔的社论一文﹐针对政府金融管制引起的一宗情治人员贪污枉法情事加以抨击,杂志开始遭到党政军三方面的压力。该期出刊第三天,情治人员就闯入杂志社,逮捕一编辑,并留下三名特务予以监视。雷震遂与多位党政要员商讨,他们建议再发一篇社论加以平衡,杂志便以《再论经济管制的措施》为题又发了一篇社论,其观点基本又退回到金融管制的原点。但这时远在美国的胡适见到这两期刊物后,大为不满。1951年8月11日,他致函雷震:“……论‘政府不可诱民入罪’,我看了此文,十分佩服,……以说是《自由中国》出版以来数一数二的好文字,……忽然来了‘四卷十二期’的‘再论经济管制的措施’,这必是你们受了外力压迫之后被逼写出的赔罪道歉的文字……我正式辞去‘发行人’的衔名,一来表示我一百分赞成‘不可诱民入罪’的社评,二来是表示我对于这种‘军事机关’干涉言论自由的抗议。”雷震本来就愤懑在心,胡适的来信正好成反击的利剑,他将信的全文刊发在《自由中国》上。这再度引起了情治单位的不满。自此事件开始,《自由中国》于当局的关系开始连锁演变,一发而不可收了。
  接踵而来的,是执政党对教育界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当年在台湾,当局不仅在校园内散发党部宣传读物,还要求每个学生背诵“三民主义读本”、“总理遗训”、“总统训词”,其强制灌输的“党化教育”激起反弹,学生、家长无不怨声载道。1954年5月底,三位家长投书《自由中国》,对“党化教育”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提出激烈批评:
  “……真正的课业,反而丢在一旁……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自由的教育,而不是任何一党包办的党化教育……全省的公立学校,都是用纳税人的钱来办的。教育当局和救国团不可借教育之名而行党化之实……”(《自由中国》,1954年第11卷第12期)
  此举终于令当局勃然大怒。1954年12月,蒋介石以“不守党纪,影响国民党名誉”为由,下令开除雷震的党籍。“骨鲠之臣”终于与当局分道扬镳了。
  此后,《自由中国》的言论节节升高,不仅于1956年10月,倾力推出了由胡适、徐复观、毛子水、夏道平、陈启天、陶百川、王世杰、雷震等人的16篇文章组成的对蒋介石的“祝寿专号”,忠言直谏,反对蒋氏三连任总统的违宪意图,劝告蒋介石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