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风云
? 500万股,就得到28。07亿港元。《北京青年报》看出其中奥妙,发表评论说:“做一家网络公司而不是一家电脑公司,不仅是联想的理想,更是股市的期望。股市似乎已经给联想投了赞成票。”
然而事情还刚刚开始,3月3日,柳传志与李泽楷踌躇满志地宣布,联想和盈科数码动力将合作开拓“宽带互联网业务”。35岁的李泽楷是香港富商李嘉诚之子,也是盈科的老板,刚刚完成“香港电讯”的收购,又来和柳传志握手。消息立即轰动股市。这一天“0992”报收45。2元,涨幅28%。联想进入香港股市上最值钱的10家公司之列,总市值超过800亿港元,其中有177亿是在刚刚过去的8小时中增加的。
3月4日,“0992”依然升势凌厉,有一刻达到每股59。5元,带动大陆企业的红筹指数上升6%。到了收盘的时候。有人算出,联想股票在两天之中升了41%,是一年前的2000%。
然而“0992”还在上扬,3月6日,到了69元。对那些购买了联想股票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个福音:如果你在1997年1月花1万港元购买联想股票,经过38个月的拆股和上涨,现在你将得到233万港元!
有人说,如果柳传志蓄意把公司的新股发行计划拖延几天,就能多拿回几十亿港元。他不是没有先见之明,而是有意不这样做。这个在15年前为节省一块公共汽车票钱在香港街头步行的人,现在很大方地对一群记者们说:“我们当时研究了半天,就决定把这部分利益让给投资者,我们不要。我们非常庆幸自己没图20亿。20亿够干吗的?假定是贷款的话,一年也就是两个亿的利息罢了。”
投资者听了这话,就像过节一样高兴。其实不光是香港,那个星期还是全世界投资者的节日。股市上激情澎湃,就像着火似的熊熊燃烧。到3月9日,纳斯达克股指突破5 000点。华尔街欢呼这一历史新纪录,有人还一天天数过来:从4 000点到5 000点,只不过走了46个交易日。股评家们在报纸上预测,纳斯达克在2000年年底之前达到6 000点如探囊取物。有人警告股市过于膨胀。还有人说,在高科技的华丽招牌下已经吹起一堆泡沫,早晚会破。没有人认真对待这些警告。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股指在到达巅峰之后便开始下降,不久就走进那个漫长的黑暗年代。
在柳传志的眼里,2000年的春天不仅没有黑暗,而且阳光普照。他开始与自己最信任的几个人谈论把公司一分为二的可能。要说当时公司里还隐藏着对变革的不安和警觉,就是这件事了。旧历腊月最后一周举行的新春联欢会上,朱立南对公关部的总经理杨洁说:“你不把这次联欢会办得红红火火,我就跟你急。”杨洁问他怎么才叫“红火”。他说“要办成一个绝唱”。后来联欢会上挂起的会标是“相亲相爱一家人”。气氛空前热烈。不过,除了杨元庆和郭为,还有极少数公司高层经理,很少有人听出朱立南的话里有着某种强烈的预兆。
第十章 巅峰时刻第90节:接班人
充分意识到公司蒸蒸日上,正在巅峰时刻,柳传志决定见好就收。他越来越多地对身边的人谈论退休。“我不能继续冲在第一线了,”他说,“公司前些年业务往下滑的时候,我肯定不能退,现在公司往高处走,是退的时候了。”人家都说他还不老。他就说他“实在是太忙太累了,精力体力不够了,已经力不从心。”他喜欢安安静静坐下来,看闲书,和人闲聊,海阔天空,也不具有任何利害的计算。可是每天晚上回家以后疲惫不堪,连话也不愿意多说一句,哪里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呢。“如果有人来取代我,替公司的一万多员工负责,替公司的利润负责。我就轻松多了。”
“接班人”一向都是敏感的话题,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家公司,都是如此。在过去一年里,继任者的名字只在5个人的小圈子里议论,那是公司的绝对机密。在联想的文化氛围中,保密很容易做到,但是这却不能帮助柳传志解决最困难的问题。他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脑袋里装的都是这件事。我们应当还记得,柳传志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着手培养一代新人,几经周折,有一次差一点把他逼到绝路上。好在90年代后几年里公司中的年轻人有了杰出表现,接班人的格局也逐渐形成。
柳传志津津乐道的“管理三要素”中,有一个是“建班子”,他还喜欢说“小公司办事,大公司办人”。这里面包含着他的一个基本信念:公司不是由钱或者技术之类的物质的东西组成,而是由人组成的。公司就是人。这种把人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经营思想,在我们知道的那些最了不起的企业家中,是独一无二的。不过,他描述4种类型的经理人员,显然不是独创,而是从他格外佩服的杰克·韦尔奇那里借用来的:
第一类型:能够实现预定目标,也能够认同公司的价值观。
第二类型:能够实现预定目标,但不能认同公司的价值观。
第三类型:不能实现预定目标,但能够认同公司的价值观。
第四类型:不能实现预定目标,也不能认同公司的价值观。
毫无疑问,公司需要“第一类型”的经理人员。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是因为他有两个这样的人—杨元庆和郭为,而且全都非常优秀。
一个位置有多个人可以接任,这样的情形总是反复出现在杰出的公司中。中国人的办法是把他们硬生生地捏合在一起,而西方人总是选择其中一个,而让其他人离开。在柳传志所知道的无数与杰克·韦尔奇有关的故事中,有一个就是韦尔奇在三个人中为自己挑选接班人的经过。“那是我面临过的最困难也最痛苦的选择,”杰克·韦尔奇有一次说,“整个过程几乎使我发疯”。但他还是咬紧牙关选了其中一个,而让另外两个走人。
但柳传志不想这样做。他不愿放弃其中任何一个。郭为是少年得志,杨元庆是后起之秀。郭为轻灵,杨元庆厚重。郭为思维敏捷,杨元庆脚踏实地。郭为的主意层出不穷,喜欢迎难而上,而且越是困难的时候斗志越坚,但却不善于步步为营。杨元庆的点子不多,但却拥有坚定的意志,认准了的道路就一步一步走到头。郭为有很长时间在柳传志身边工作,长于运筹,善解人意,而杨元庆似乎永远冲在第一线,只会玩儿命工作,一点人情世故也不懂。从以往多年的人际关系上说,柳传志与郭为更接近,这两个人全都目光四射,全局在胸,总有好的主意涌出来,所以外人都认为柳传志是向着郭为的,就连杨元庆也不免这样想。其实从人性当中更深沉的那些品格来说,杨元庆和柳传志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外圆而内方,既谦和而又霸气十足,认准了一个目标就会百折不挠。从公司的立场说,他是偏向杨元庆的;从个人感情方面说,他是偏向郭为的。不过这一切柳传志在当时并不能彻底向外人道出,好几年以后,他才更坦率地谈论他和两个年轻人的关系:
凌志军:杨元庆看上去是个不善于跟老板拉关系的人。
柳传志:对,他很内在。平时怎么来套近乎,他真的不会。我只在意他是不是对公司有用,只要他对公司有利,就算他骂我,我还是得用他。
凌志军:实际上在分拆之前,在个人的交往和感情上,你跟郭为更接近一点?
柳传志:因为郭为以前是我身边的人,我该批就批他,变好了就鼓励鼓励,就是那个劲头。有几次把他批哭了。他不服气,哭着喊着跟我辩论,可是过两天就又来承认自己错了。所以是一边骂,一边增进感情。公司分拆的时候外面都说我向着杨元庆,让郭为受了委屈。实际上,我反而是在这几年才跟杨元庆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才知道他心里对人是很好的。
柳传志有一次用孔雀和老虎来比喻企业的领袖人物:孔雀善于展示自己的美貌,以此影响别人心甘情愿地跟着它走;老虎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威风凛凛震慑四方。他认为郭为是“孔雀型”,杨元庆是典型的“老虎型”。他对面的那个人接着问他:
“你呢?你是什么型?”
“一半孔雀,一半老虎。”
第十章 巅峰时刻第91节:杨元庆和郭为
事情的第一步是按照典型的中国方式来解决的。
柳传志希望把两个年轻人撮合在一起。从公司业务的立场上考虑,郭为率领的“联想科技”有3 000人,占有公司30%的销售额和20%的利润;杨元庆统帅的“联想电脑”有7 000多人,承担着公司70%的销售额和80%的利润。毫无疑问,联想电脑是公司的主要业务。而那是杨元庆一招一式打出来的天下,他对电脑流程的熟悉程度也远远超过郭为。此外有一个不为人注意但却更加重要的因素:杨元庆擅长于在漫长的岁月中只做一件事,善始善终。而郭为善于在一年之中做很多事情,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出现在关键的地方,不是善始,就是善终。
“咱们可以做一个试验,”柳传志对杨元庆和郭为说,“杨元庆为主。郭为积极配合杨元庆,杨元庆好好对待郭为。”
杨元庆和郭为虽说同为公司副总裁,可是过去几乎从来没有在一起工作过,在心理上也是竞争的感觉更多些,彼此都对合作毫无准备,现在总裁说要“试验半年”,两人嘴上答应,心里别扭,很快便意识到无法在一起工作,公司业务中固有的冲突也日渐严重。杨元庆一心只想把联想微机卖得更好,而郭为扛着一大堆“最佳代理”的牌子,一心只想做“代理”。这两人后来回忆当时的分歧,各自都有一番表白。
杨元庆说:“我们的自制品牌在公司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代理业务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你要是把代理做好,可能会影响自制品牌的业务。当然也有人的因素,比如柳总也说过,要让我和郭为这两块都能比较自由地发挥。”
郭为说:“当时我确实遇到非常大的压力,你既然有自己品牌的微机,人家为什么还要让你代理。比如我们跟惠普本来有非常好的合作,但是惠普后来把我们代理它的微机业务都取消了。联想微机也是一样。1996年和1997年,我们分公司销售了40%的联想微机。后来就不让我们卖那么多,到2000年彻底不让我们做联想微机了。”
两人各自为政,彼此都不开心,于是一同向柳传志诉说怨气和委屈。柳传志早就预感这两人合不来,现在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只好承认还是“一山不容二虎”。他看过太多的人事纠葛,知道这种情形下即使劝和也是徒劳,还会导致公司业务出现难堪的局面。他和董事会里的其他成员想来想去,最后得出结论:“这两人的摩擦是必然的,不是他们的品格太低—勾心斗角,而是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目标,所以只好分开。”
两位“少帅”的不能合作与他们各自代表的公司业务的冲突交织在一起,成为后来联想分拆的真正原因。至于这两种因素孰轻孰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论。杨元庆认为是业务的因素多一些,郭为认为是人的因素多一些。朱立南则认为:“他们两人同在一个屋檐下有困难,这是分拆的根本原因。” 柳传志当时口口声声说,公司的分拆是“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就像不久前惠普公司成立安捷伦公司一样”。后来也承认那是说给股票市场听的,“实际的原因还是打算让杨元庆接班,又舍不得让郭为走,所以才要另外搭出一个舞台。”
因为人的问题而将一家公司分拆,这在中国商业史上罕有成例,西方大公司的老板们听了也会难以理解。当日柳传志下此决心之前曾请教高盛公司,结果遭到坚决反对。有个高级顾问惊讶地睁大眼睛说:“美国人要是知道你分拆的理由,会说你有毛病。”不仅顾问们反对,而且香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也很难接受。于是柳传志带领朱立南来到香港,向高盛公司极力解释联想在业务方面的冲突。人家听了半天,仍旧认定从业务角度来说,分拆并非最好的选择。“人家200亿美元的公司都没有分,你们20亿美元就要分?”顾问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出建议,“重整业务,选择一个人来领导。至于另外一个,听凭自然好了。”他们显然是把联想当成一家美国公司了。美国人永远不会让一个企业跟着一个人去变动,完全不能了解这种事情放在中国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批人的问题,甚至牵涉他手下的整个队伍。
正是因为这些理由,柳传志不会改变他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