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你的手机





砀拍睿礁弁澹侥癯病5比嗣怯蒙钋槎袷サ哪抗庾⑹铀保木窈逵衷对洞蠊嘶橐龅哪诤!   ?br />     我想我是爱家的,因为我长多大,家就陪伴我多少年。离开父母的家,就有了自己的家,而对家的感情,我却是从女儿的身上看到的。那时她还很小,不会说话,寄托在一个老奶奶家里,每天晚上下班我去接她,抱在我的怀里,她竟然会一直伸着胳膊,直直地指着家的方向。    
    如果用单纯的爱来解释这种执着,我觉得是浅薄的,尽管爱在其中的确是很重要的。那么家的引力究竟是什么呢?    
    除了是一个社会组织,它还是一种美好激情的梦想,天天浸染其中,我仍然觉得也许有一天,我可以剥开它真正的壳,发现其中闪亮的内质。有梦,有信任的感情,有坚持的人性——有的时候,它更像是你追求终极意义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它,更能看清楚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东西,你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家的概念,迄今让我最感动的是沈从文给张兆和信里的一句话:“我倒什么都不怕,遇什么都受得了,只是想念及你和孩子,好像胆子也小了,心也弱了。”    
    潸然泪下。    
         
    


第四部分:吾爱吾墙第30节:失眠更有灵魂

    现在时髦不睡觉!    
    没有夜生活的人或者不会过夜生活的人,是土老冒。    
    就算明天再忙,事再多,晚上一样要去酒吧。酒吧门口挂着大幅广告语:“只要十块钱,发呆一晚上!”    
    不去酒吧,那也不能睡觉,上网、看电视、吃零食。白天的时间是老板的,只有晚上才是自己的。不用白不用,能延长一点,就意味着为自己多挣了一点点。    
    到了这个年头,还敢宣扬11点睡觉7点起床的人不是不开窍就得有非凡的勇气。看看赞美睡眠的人都是哪些人吧。《堂·吉诃德》里的老桑丘:“愿老天降福,给那头一个发明睡觉的人!”还有民谣:“一天之计在于晨”、“早起三日当一工!”——典型的农业社会的产物!    
    不睡觉的风情,那种夜半沧桑的辗转,其实很像西方某个阶段文化人对肺病的追求——脸色苍白、略带红晕、头发蓬乱,在很多年里被当作诗人的标志。雪莱就赞美拜伦说:“他这样的风格是很适宜得肺病的。”比较惭愧的是大仲马,能吃能喝能睡,以致他曾苦恼地对友人说,要是他看上去再憔悴一点,就更好了。    
    当然一般来说,善于思考或者是生活比较精彩的人才可能睡觉睡得比较少。鲁迅半夜还在院子里看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科学家、文学家甚至军事家的成果大多是熬夜熬出来的。费尔南多·佩索阿甚至说:“我们睡得很死的时候,没有人喜欢我们。”因为失眠而憔悴的脸看上去比较有灵魂!    
    我是个嗜睡之人,午休不可少,一般来说吃到最后一口饭,上眼皮就开始和下眼皮打架,晚上12点一过脑子就明显感到成了木渣,无论再做什么似乎都进入了半休眠状态。于是被朋友骂为女农民。其实自己知道这两年的睡眠已经大不如以前了,要是再拿出过去的光荣业绩来,那就不是女农民,而是女土著了。    
    可是昨天看剪报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条消息,说科学证明,人一天六小时睡眠是最合适的,多了对大脑并不好,原来农业社会果真没有道理。难怪要被淘汰,连同早睡早起的生活方式——其实我很明白现代人不愿意睡觉的心理,在浑浊整整的白天之后,还能保持一双疲倦而沉静的双眸,至少也是一种不向现实妥协的姿态。    
    如果可以做到少睡,我也希望能更有灵魂一点。    
    黝黑和下垂    
    齐秦老了,走起来路来背都有了驼的趋势。同样老态的还有苏芮,这似乎是齐秦为了掩饰自己的老而刻意搞的一个阴谋——苏芮是他演唱会上的佳宾,明显胖了,有了中老年妇女的感觉。偶像变老是件残忍的事情。十多年前,齐秦的《花祭》能让人落泪,一个人,坐在风起云涌的高山顶上,那样的泪水,呵呵,简直就是背后送来的冷拳!    
    不过这坛老酒开封后还是醇香依旧的。由不得会在意看他鼻梁处的沟纹,沟纹代表寂寞,似乎在什么地方看到这样说,当然这样的人总是寂寞的。繁华背后的寂寞,比平淡中的寂寞更伤人心,比方张国荣。飞身向下的那个瞬间,也许仅仅是厌倦了再向前走的那一步——都是相似的微笑,和微笑后面的不辨真假。有什么意思呢?    
    高处不胜寒的人是如此,对小老百姓来说,也未尝没有如此的寂寞。人前的笑脸,背后的苦楚,尤其是要做符合形象的人。谁没有形象?王小波《黄金时代》里不是已经定义:结了婚的女人,首先要符合的形象就是面色黝黑和乳房下垂。不符合条件者,就是破鞋。    
    演员的形象是不能老的,即便老,也要有光彩夺目的老法。正如黝黑和下垂,是良家妇女的下场。两种形象,两个极端,却同样是身份的界定和做人成功与否的证明。    
    当然现在的良家妇女大多不黝黑和下垂了,正如齐秦可以放纵自己的驼背一样。而且他是真的黝黑了的,还有下垂。他是累了吗?不喜欢他的头发,尽管短了,但实在沧桑。背后的冷拳也没有感觉了,反而开始惦记歌声中那前世的情书。世事交错,实至名归的名,有了多少变化?一段歌声带来的感慨,很平静地就那样不动声色、水到渠成地流到了光阴的背后。原来总有一天,谁都会黝黑和下垂的。不是报复,而是岁月的宽容。否则,如何感知人间的可爱和生活的沉重?    
    齐秦老矣!可生活还是那么令人咂摸。    
    


第四部分:吾爱吾墙第31节:嗜肉者“美”

    书香和饭香,我会选择饭香;饭香和肉香,肯定选肉香。    
    做女人难,做个好吃的女人更难,做尤其爱吃肉的女人就难上加难了。现在流行的段子都说,城里人不吃肉都吃菜了,可我没办法。不仅要吃,还要找点之所以要吃的根据来。    
    在我看来,好肉者都是很有个性的人,有豪气、有才气、有洋气。所谓三气也!!!    
    说到吃肉的豪气,不得不说水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之所以爱看水浒,和其中的这些细节也是不可分割的。想想我们小时候,大块吃肉的日子并不多,以致对肉一直怀着节日及偶像般的崇敬。水浒里的英雄好汉,个个能吃能喝,身板健壮,性格豪迈,说一不二,就算那例外瘦小的石迁,也不爱吃蔬菜,否则何必半夜去偷鸡?    
    至于才气,当推苏东坡。东坡肘子、东坡肉,那都是何等大油解馋的东西。肉要做到最大块,不做分解动作,不做漏油之举,满满一口下去,最少管它三日。这可能和东坡常年流放有关。肉食不很丰富,孩子又多,所以要做到一块肉顶三天。发明流芳百世的菜谱,没有才气的人又怎么能够做到?    
    洋气,要说林语堂。林老也爱吃肉,而且是洋人眼中的国学大师。会生活,懂情趣,最爱吃的也是大块的烤牛肉。而且他身体不好的时候,夫人命令其清心寡欲,林大师不满,说道:“我只要用多吃肉的方法,病就会好。”    
    肉这个东西,其实就是美食。因为“美”这个字,就是大羊的意思。大羊,不是小羊,足以证明肉要大块吃解馋了吃才是美事!顺便说一句,炖羊肉放点橘子皮,味道更鲜美!    
    其实关于吃肉的心得体会,有人举例炖羊肉,适宜在西北,海拔最少两三千米,冬季,切成条状,人要五位以上,其中两位女性。火盆、椒盐、适宜的话题,黑夜,风在外面。    
    切记:吃肉不宜独食。    
    能坐到一起活蹦乱跳吃肉者,关系一定坦荡。比如要是网友见面,吃饭时可观察是否抢肉,如抢,则不是网恋。    
    关于肉的另外一件罗嗦事,是前两天看到一个心理测试,问你去超市,最先想买的是什么:甜点、菜、饮料和肉。我毫不犹豫选择了肉,结果答案是:有强烈的想外遇的心理,此人危险!我赶紧合书。    
    顺便测测大家,你们会选择什么?    
    把铲子叫铲子    
    我发现自己不会说话了。我说要杯柠檬水,可是偏偏没有,而换了一个奇怪的名字——“青绿年华”;一张发面大饼裹了点肉菜和玉米粒,叫作墨西哥面卷没关系,可是偏偏要打作“北美寿司”;好好的鲜虾比萨,也不叫比萨了,而成了澳洲生面扒;连美容院也觉得叫美容院太土了,改成了“美体沙龙”;最可气的是裤子,明明是萝卜裤,结果要叫成“台湾情调裤”。我说,你们也不怕别人误以为是“勤掉裤”?    
    吃的穿的用的,还能理解,商家那是想化庸俗为高雅,趁着新鲜,赚一笔钱,可是好好的日常名词,也好好的并不想靠新名词赚钱的老百姓,却要拐着弯说话,实在就有点让人痛苦了。比方上班,突然有人告诉我他是去打钟,我愣在街心,不明所以,以为是“打坐”的意思——可惜啊,一个好好的人又出家了;还有校对,他非要说成“清理”,我误解为清洁的同义词,以为要被请去做桑拿;还有开会,也不说开会了,而要叫“踏会”;失望不叫失望了,说“嗒然”;高兴不叫高兴了,叫“哈啊”……    
    用文字或语言炫耀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某种情调,有文字或有语言后就出现了。估计这也是文字和语言之所以丰富的一个原因。但总以为文字本是服务于人的,如果搞到成了办事或交流的障碍,可能就不太合适了。    
    一般来说,进入知本社会初期,可能都会有一个阶段,一批在心理上向高贵做派靠拢的人,也会在语言上领导某种情调的追求,以致到一种变态的地步。19世纪的英国,甚至连出汗这样的词也是不雅的,因为牛马才出汗,所以只能拐着弯说那是“露水似的潮湿”;眼泪也不能叫眼泪,而是要叫做“珠子似的流动物”……    
    可能很少有人会忘记《围城》里的那个曹元朗,要把夜莺叫做“泥里的蛙”。满篇不解释就无法弄懂的文字,也是一种新潮和文化。    
    其实,如果仅仅是文人在文字上如此造作,倒还好办,可好笑的是,生活中你却不能不越来越经常地面对这些本来耳熟能详,现在却在一个个偷换概念的平凡东西。那似乎在告诉你,你以前所用的所有东西,你所熟悉的所有思想和事物,如果你用老名字叫它们,就代表着你的不开化和粗俗。正像周作人说的,绅士是不会叫铲子为铲子的,因为那样叫就有了市侩的恶俗味,但是他又说,如果也不肯叫作别的东西那就很错了。那么我们把铲子叫做什么呢?最后我想了想,也许叫做“方脸将军”,可能会比较好听吧?    
         
    


第四部分:吾爱吾墙第32节:玩在中年

    大家比较公认的处世哲学里有一条:三十岁以前没有过激动和愤怒,是不正常的,可是三十岁以后还激动和愤怒,就是更不正常。中年首先是个不需要激烈的年龄。离开了青春的矫情,把动荡的心性掖在怀里,即使是最大的追求,也自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在里面。所谓中年三大乐事,升官发财死老婆,清醒而明白,没有多余的废话。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这是对中年状态朴实的写照。    
    在人生的过程中,中年是一个压力最大、渴望最多的年龄,也是一个最有精力和能力去做事的年龄。所谓欲多心杂,情入纠缠,很多人生道理在中年才豁然开朗,很多人生选择到中年才开始实施。许多人,中年过后,改变追求的方向,画家从工笔转入山水,愤青离开街头回到书房,革命者索性换了自己的名字,从古书中找出更加含蓄的字眼来。    
    《论语》里孔子教导说,少年戒色,老年戒财,可就是没有说中年要戒什么。其实被人教育要戒的东西,往往是针对其人不可为而硬要为的事情。少年太色,没有本钱;老年贪财,没有能力去挣;惟有中年,财色都在实力范围之内,让他戒他也不肯。    
    中年是个不听劝的年龄,一意孤行的下场到了老年就展露无余,比方好教训人的,老年一定是愤愤不平的;青春情怀里挣脱不出来的,就是那个顾影自怜无法自拔的老太太。    
    中年不仅是老年的脸,也是青春的屁股。总摆脱不了青春的吸引,那屁股自然也会越来越大,最后有点不伦不类。中年逃不掉伤感,却不能沉迷;中年想要出人头地,却不敢堂而皇之;中年还想学点什么,刚熬一宿,第二天腰就痛得上不了床。中年了,没有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