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你的手机
! ?br /> 福尔塞的《格调》,原名并不是这个,而是《阶级:美国等级制度指南》,因为不好卖,被换了题目,包装成了时尚的读本。不过原来的标题,已经足以说明格调不仅有地域性、文化性,还是有阶级性的。
时下人们爱看的婚外故事,多属于中产阶层的。虽然农民也有包二奶的,但闭上眼睛都能想出那会是个什么情况。真正让人回肠荡气的是《廊桥遗梦》似的婚外故事,正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成功,国人才开始向类似的格调靠拢:有点东方韵味的情感历程,风清云淡、天高地远的人生境界,谁都不坏,都很真心,精神上的出轨不可避免了,一定要坚守肉体的清白,可是下雨了,还在大片梧桐叶的路上,于是肉体自然也就成了格调的一个部分。
如果单从目前的影视作品来看,我们仿佛已经是一个很讲究格调的国度了。尽管中国人普遍讲格调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唐朝算是一个例外,人人都会写诗,出口成章。政治污浊,商业卑鄙,只有知情识趣,才能展现人性的精良和纯美。李笠翁号召我们用文化来享受生活,正好像婚外恋情可以包装得如此美伦美奂,令人难以割舍。
不过任何东西一旦成了习惯,就变成了恶俗。你看,福尔塞不是很快就体会到了吗?在《恶俗》一书里,当格调的东西成了人人皆用的事物时,就是恶俗了。廊桥带给我们的结果是,感情成了炫耀、攀比,以致伪格调的低劣模仿。婚外恋终于变成了一个俗气的说词,变成了一块看着不那么美却时不时要撩起来吓吓人的大伤疤!
时间长了,众人不再害怕,也不尖声乱叫,最多应付差事地点点头。格调终于变调了。
其实没有了创造力,任何情致都会变得恶俗。福尔塞专门用一章来写另类和格调的关系:独立不羁的思想,自由舒适的生活状态,这才是格调最本质的东西。至于以婚外情的唯美与否来考证一个国家的思想进步与格调品味,看来和衡山路的酒吧一样,那样的明目张胆、流光溢彩,已经很不时尚、很不格调了。还不如用比较廉价的民间气质来取胜。
婚外恋为什么都要有第三者,为什么不直接从第九者开始呢?为什么都要因爱而生情,爱上凶手不是也很创新?还有还有……别让我说,其实所有的类型,同性异性,甚至猴子爱上了朝夕相处的实验员,文艺作品几乎都已经涉猎过。我们要想当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已经是一件很没有力量的事情。谁又能脱俗?倒是目前比较现实比较简单的做法,是我一个熟人对婚外情之恶俗的愤懑评价:男人爱很多女人很容易,难的却是一辈子只爱一个。
他说他打算只爱一个人。这可是典型的廉价民间气质——婚外情多花钱啊。
格调乎,恶俗乎?说不好呀说不好!
第二部分:嘲笑爱情第16节:没人故意要变心
人世间最远的距离,就是心了。
曾经越是靠拢的心,可能越会对这个感受明晰透彻。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飞灰烟灭之际,也是回首难寻之时。纵然没人故意要变心,可心一旦离去,就只剩下了手里的缰绳,那匹曾经被幻想能驰骋爱情庄园的马早没了踪影。
里克尔诗里说:“孤独的/就永远孤独。”可事实是,越孤独的人,却越难以忍受孤独。我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抓住现实,享受当下才是心力交瘁后难得的喘息,如何会有那个闲心诗人一样地享受孤独呢?
于是更紧地靠拢,万般空虚之时,更要把希望寄托在爱情上。有人爱,有人痛,无论说什么话都有人懂。痛苦之时要紧凑,快乐之际要细致。努力地发现和对方的每一个契合之处,为每一点缝合而惊喜,正好像木匠做活时的小心,任一个楔子都要恰恰好。
可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真的可以构成一个完美的支架吗?
很多年前,著名的性心理问题专家方刚就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婚姻出轨者当中,绝大部分人的背后,恰恰都有一个贤妻良夫。此种现象,尤以出轨的女性为多。
这个现象实在有趣。
和那些殚精竭虑想要抓住丈夫变心事实的女人相比,她们的出轨,不是因为乏爱,而是因为这爱没有了压力。压力使人进步,轻松使人变心。这好像一个有趣的悖论,一方面,我们渴望被无私地爱着,能在真诚的爱中放下孤独感;可另一方面,一旦感受到了爱,却几乎又意味着孤独的新一轮开始。难怪心脏要长成秤砣的样子,本来就是上帝捣鬼,如此傻大憨粗,又蠕动不停,天生就是要负重行走的模样。没有了牵挂会飘离,没有了思念又会空虚。被爱总是没有寻爱有趣,于是定要没事找事才可踏实,从此情到彼情,从变心到花心。
为何人家对你好,你却反而要变心?
婚姻关系更像是一种理想的社交关系,再相爱的人,分寸感和距离感也很重要。一般男女,爱到极至,便紧追慢赶,浑似赴宴。哗地落入婚姻,不是天天开批斗会,把对方缺点拿出来修改订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前半截繁花似锦,烈火烹油;后半截却鬼气森森,不忍卒看。丈夫变了心,妻子自然慨叹:所谓的贤妻良母,不过就是和男主人有点性关系的保姆而已。好妻子如此称辞,好丈夫自然也不过尔尔。人人为爱而献身,献了心脏献自己。变心变心,哪里是心变了,而是不小心合二为一,魂都附到了对方的身上,独独剩下一具臭皮囊,自然多余得紧!
这么一想,诗人到底是诗人,总能三言两语揭示出人性最深刻的道理。“孤独的/就永远孤独”,里克尔早已看透了人心最本能的状态:豪侠并冷静地容忍寂寞,对惊奇和特殊的偏好,还有,永远记住要有保护隐私的嗜好。
古往今来,人多,饭好,乃滋事的两大条件。所以婚姻长久的两大窍门是:一不让热闹,二不给吃好,估计变心就不易。
第二部分:嘲笑爱情第17节:游戏乳房
关于乳房,先知默罕莫德曾有句名言:“给孩子以营养,给父亲以愉悦。”虽然一语中的,至少用途分明,只是没有交代,这玩意对女人自己有什么好处。
不过一个事实依据是,女人的乳房大小和乳汁的分泌多少关联并不是很大,不过却因为现代男人对女人丰乳肥臀的要求,时下女人们是以大为美的。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乳房和时装一样变化多端,密切相关。比方古罗马,女人穿一种内衣,被叫做“饰带”,轻、紧,能有效地压抑住胸部。正好像古代的中国女人裹小脚一样,古代的罗马女人对缩胸也很感兴趣。有人认为这是古罗马人讲究效率的体现,精干简明的作风也影响到了女人的乳房发育。到了14世纪,还有医生在为那些常年穿紧身内衣最后导致不能哺乳的妇女而伤脑筋。
但后来,乳房渐渐大了起来,胸衣的利用到了非常变态的地步。妇女以沙漏体形为美丽,所以在《飘》里我们便看见郝思嘉吸气束腰的场景。据说有个女演员,常年只演站着的角色,她坐不下去,死的时候45岁,医生说她其实是被活活勒死的。有不少女人,靠坚硬的胸衣将胸部高高地顶在下巴下面,这个样子,估计男人看了也不太好受,“看见女人像黄蜂一样被束成两半,那可不是什么赏心悦目之事。”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卢梭提出的两个目标,有一条就是要自由着装。
女人的乳房,多年来一直并不单纯存在于生物学的范畴内,而更多地存在于心理学、文艺学的范围里。乳房总是在男人们的意愿里存在着,正好像先知的那句话,和女人的关系并不大。它被赞美,只是因为它的圆润和坚挺,因为它给男人提供了视觉刺激。
70年代后的沈浩波是前两年先锋创作的代表人物,他有一首诗叫《一把好乳》:“ 她一上车/我就盯住她了/胸脯高耸/屁股隆起/真是让人/垂涎欲滴/我盯住她的胸/死死盯住/那鼓胀的胸啊/我要能把它看穿就好了/她终于被我看得/不自在了/将身边的小女儿/一把抱到胸前/正好挡住我的视线/嗨,我说女人/你别以为这样/我就会收回目光/我仍然死死盯着/这回盯住的/是她女儿/那张俏俏的小脸/嗨,我说女人/别看你的女儿/现在一脸天真无邪/长大之后/肯定也是/一把好乳”
这就是男人眼里女人和乳房的历史。尽管近年来不少女性组织以乳房来大做妇女解放的文章,通过各种艺术媒介,来打破传统的关于乳房的视觉刺激——展现真实的乳房种类,有大有小,有畸形的,有干瘪的,还有被割掉的,但乳房这个东西,好像男人的阴茎,依然无法摆脱性别的强烈需要。要想彻底使乳房独立,只要有性需要,或性别的存在,估计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看就看吧,大就大吧,其实这个话题和人类的性活动一样,往高尚里说是爱情和道德,从实际上表述则可以用“游戏”二字来代替。关于乳房的意义,我想用“游戏”来形容也未尝不可——一个本身暧昧的,容易引发多元歧义的概念,它的灵活展示应该比赋予它固定的观念更有实际的意义。和生活里很多的事情一样,游戏总是能给一些貌似空洞、无聊、轻松的表象下隐含的焦虑和虚无感以真正的安慰,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游戏乳房?正像那首《一把好乳》的诗,神圣将被还原为普通,平凡说不定又会被超越。游戏是什么?有笑的能力和有力量的人,才敢游戏,否则,自然只会陷入油滑与轻薄。
第二部分:嘲笑爱情第18节:做妻当如做后母
夫妻之间,模式几种。一曰情人式,送花送卡,还玩失踪,重在保持情妇情夫的浪漫性;二曰老僧入定式,吃饭穿衣,做爱发胖,重在日子的平淡性;三曰你恩我爱式,疼你如同掌中宝,怕风吹来怕雨淋,重在体会做对方父母的乐趣。
张小娴文章里说,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理想的男人是做得一手好菜的男人。
因是理想,不多解释便也知道,那是因为不可多得。家居女人常有,而家居男人不常有。多年前苏青就感慨道:“(做家事的)女人的职业是终身的。”在位一天,你就不能逃避一天,就算老和尚撞钟,一日三顿,肥瘦干稀,也得收拾得停停当当。
尽管出嫁前,每个女孩儿都盼望的是他能一辈子含你在嘴里,可一结了婚,男人就会顶真地告诉你,他清早提菜筐,中午戴围裙,未免磨钝锐气。女人当然理解,饮食男女,女总是排在最后一位,你再不做,那该谁做?
于是心甘情愿地栽入家事之中,身上葱花味渐浓,更有日渐破衣烂衫之嫌,每天与男人一样工作8小时然后回家洗买汰烧,已然殚精竭虑,还得尽生育之责。丈夫孩子一天比一天心宽体胖,连电视广告都在夸:“妈妈的味道!”
这大概就是女人的命吧,逃是逃不掉的。
好像有人好为人师一样,女人的天性是做母亲和做媒人,当然做媒也是因着更广义的母亲情结在作怪——希望看到普天下的女人都去做母亲。
只是女人好为人母的天性,却苦于生育指标或生育能力的限制,会很容易地泛滥起来。一不留心就连丈夫也一并当作了孩子。
男人是孩子气的,再老再成熟的男人都有孩童的一面。比方总想离家出走,比方恃宠撒娇袜子都不肯自己洗,比方明知生活能力差却乐而不改,比方爱冒险等等。女人犯错误多在青春期,但男人却没什么年龄限制,年幼无知这句话几乎可以贯穿一生,以至到五十九岁,往往还要大赌一把……这些都是孩子气的表现,在成人世界里,则只是男人们的特权。
曾不止看过三篇文章,声情并茂地写某某老干部老院士,一辈子连鱼都不会吃,怕被刺卡了,老婆一筷子一筷子地给剔好,夹到人家碗里。想他们智商也不是低能之辈,可老婆一死,竟然连鱼都吃不进嘴里了,悲夫哉?悲夫也!
林语堂是一性情中人,很坦然地叫自己的老婆做“小母亲”,以表扬和鼓励其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女人快乐在于奉献,男人尊严则在索取。也算是上帝当初乱取亚当肋条的补偿吧——谁让夏娃欠了他的?
有好玩的亲密女友,知道既然摆脱不了有做其母的爱好,煮饭烧火之余,对丈夫恨恨曰:“做妻当如做后母。”后母因为隔着一层,总是洒脱得多,管吃管喝,已属最高境界,更因不会事无巨细,反而激励后生发奋努力。不高兴了,也可以掐两把,抓两下。最主要的是日后他要变了心,你也不会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