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食。一日三餐要保证营养,注意均衡。花钱要花在刀刃上,该花的在所不惜,比如买录音机、外语磁带,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只要能学下真本事,付出学费是值得的。    
      你早上时间紧,可以寻找些节省时间少跑路的窍门。比如,出操时把饭盒带出去放在操场边,或排队买饭两人协作,一人买主食,一人买菜。只要有抓紧时间的意识,办法总可以找到的。    
      希望丽丽多了解学校的情况、专业的前途,建立自己四年奋斗的目标。一旦确立了目标,每天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前进,锲而不舍,有利的多做、做好,无利、有害的尽量不做。爸妈相信你自己会处理好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件事情。    
      妈妈时间紧,这次不写了。她要你转告庆文同学,她去庆文家探问,姥姥的病情仍然是那样,没有什么变化,要庆文放心。    
                                                                                           爸    
                                                                                          1986年10月3日    
    


第二卷[附信二]

    丽丽:    
      今天是10月10日,你母亲起身赴上海。这个月我们一家分居三地,想想也很有趣。接连收到你9月26日、10月2日的来信,看来你已不再想家,调整好情绪,爸妈放心了。    
      你们学校外语要求高。我向范中外语老师问了问,他们都说这相当于专业外语的要求了。一般大学的公共外语课课时少,要求低,你们这可算做特区大学的特色。这是好事,你学好外语就更有保证了,将来如果开口语课就更好了。  不过,总的看来,你们现在开的课程硬头东西不多,负担不算重。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学会产生轻松地度过大学生活的想法,以后课程一加多就不适应了。有志气的同学会抓紧时间自学(同时了解专业的方向、前景),为一生的事业奠定厚实的基础。爸对你们的专业也不了解(不了解就不能轻视,轻视某一专业只能表明自己浅薄无知),可能是偏重培养实践型的人才吧,但也必定有理论型的发展方向。你现在还在成长期,初入大学校门,志趣、潜力、发展方向都很难说。不管怎样,利用这几个月时间多学点数学知识总是有好处的。我给你寄去两本书(里面夹着“大学外语”杂志的征订广告,如觉得有用,可自己订阅),一本是工科用的《高等数学习题集》,程度较浅,可从中选做一些题。我特别向你推荐另一个本——《有限数学导论》,可以和微积分齐头并进地学。先读第一章《集合》,这章内容比高中没有增加多少新知识,其中《模糊集》是近20年研究的新课题,可以暂时不看。然后看第四章《各种计数方法》,这里联系了高中的排列组合知识,有许多有趣的问题和巧妙的解法。再看第三章《映射、关系》,它提供了近代数学的一些概念和有用的记法。第二章《逻辑代数》是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一。第五章《图论》也是新兴的、有多方面应用的数学知识,其中一些问题、方法很有趣味。读这本书可以给你提供近代数学的概念、方法,更重要的是从自学中体验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这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老实说,只是跟着老师走,听讲、完成作业是成不了优秀人才的。    
      读数学书,开始可能读不进去,要坚持反复啃、多看、多想。一旦你能理解了一点东西,就会感到其中的乐趣不亚于游览风景名胜之乐。如果看数学书能体会到乐趣,那么读任何深奥的理论性著作都能钻进去的。    
      估计你们到二、三年级,专业课逐步加多,就不会有现在读数学书的空闲了。也许一生都不再有这样的条件和时机了(你会有别的努力方向)。那本书300多页,如果一天看两页,半年就可学完,你在数学上的长处就会加强。看书不必记笔记,可直接在书上画重点,写注解。    
      你在你班理科生中高考成绩较低,不必介意。其实生物、化学对你的专业已不起作用,物理作用也不大(只在微积分应用中出现个别物理问题)。起作用的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你的基础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和同学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今后全看自己的奋发努力了。    
      10月7日晚这里下了小雨,而北面雁门关一线的山头已是白雪皑皑。最低气温到了0度附近,我们都穿上了毛衣,不过中午在阳光照耀下仍然有15度。    
                                                                                               爸     
                                                                                          1986年10月10日


第二卷尊重孩子间的差异

    呵斥和命令只能促使孩子顺从和就范,并不能帮助他建立良知。胆小的孩子常常因恐惧而失去自尊,产生心理上的疾患。    
      生于同一棵树的树叶,没有任何两片会绝对相同。从同一娘胎出生的孩子,同样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比如我家的三个孩子,大女儿从小就表现出口才天赋,爱讲故事,爱说绕口令;二女儿动手能力强,蹬缝纫机无师自通,常常爱制作些小手工,修理些残破的东西;小儿子则是既不像二姐好动手,也不像大姐爱说话,而是好动脑子。灵感一闪,就爆发出一些奇思妙想。父母就尊重他们这种性格差异,在弥补不足的同时将兴趣倾向发展成才能。结果,大女儿首先沾了英语棒的光,厦门大学毕业后率先赴美留学,取得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二女儿动手能力强,就学了医。她在广州暨南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也因论文答辩得到专家认可,曾有多种选择(后因其爱人赴英留学,便也随之去了英国)。儿子长于抽象思考,考取了吉林大学物理系,后赴美读核物理博士,现在改读计算机专业。作为家长应切记:爱是尊重个性,让孩子充分发展,而不是要孩子合乎我们的期望。    
      说起来,这样的认识似乎能达成共识,但事实上,有的家长总习惯于用一把标尺来衡量孩子,用教导老大的方法来教导老二,或者是用他们心目中佼佼者的举动来规范自己的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曾听说过有这样一个高知家庭:夫妇均为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学毕业生,男士曾为某企业集团总工程师,女士后来升到较高级别的领导干部。但在要求女儿上,他们也曾陷入过忽视其个性差异的误区。    
      二女儿从小就寄养在农村奶妈家,母亲从奶妈家接回孩子后,首先就考察孩子的智力。她举起一个苹果问:  “这是什么?”    
      孩子回答说:“蛋蛋!”    
      妈妈不悦了,说:“苹果嘛,什么蛋蛋!”她马上就拿出个鸡蛋来,让孩子区分什么是蛋蛋,什么是苹果。随之得出二女儿不如大女儿聪明的结论,因为大女儿在这样的年龄把苹果和鸡蛋区分得一清二楚。  接着她又举起一颗水果糖来,问孩子:“这是什么?”    
      孩子很兴奋地回答“甜甜”,并且抓过糖,猴急地剥开,塞进自己嘴里。    
      妈妈又很泄气,因为大女儿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与二女儿的做派大不相同。大女儿回答过“糖糖”后,便很斯文地剥开那花花纸,喂妈妈吃。    
      这样,原本都正确、都能得满分的答案,妈妈却表现了不同的态度:对老大是赞赏、喜爱;对老二是否定、呵斥:“瞧那吃相!以后叫糖糖!”    
      这就是不尊重差异,不尊重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认知规律。其实,二女儿的回答并没有错。在当地农村,娃娃们初学语言时,妈妈把圆形的物体都教成蛋蛋,苹果是蛋蛋,梨也是蛋蛋。由形状出发而归类,丝毫不会影响她后天智力的发展。同样,由味觉“甜甜”来称呼水果糖、冰糖、白糖之类,也不能说明孩子的天赋差在哪里。    
      大女儿从小生活在自己身边,她所接受的信息完全来自父母,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便都看得惯。二女儿从小接受的是另一个家庭给她的熏陶,当她回到自己的家庭时,必然带来那个家庭的影响和习惯,这是情理中的事。父母无视孩子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父母的错,而不能怪孩子。    
      呵斥和命令只能促使孩子顺从和就范,并不能帮助他建立良知。胆小的孩子常常因恐惧而失去自尊,产生心理上的疾患。    
      更犯忌的是,这对父母还常常当着老二和外人的面,表扬老大。而他们所称颂的老大的长处正是老二的短处。这种暗示性的批评就有点儿揭短和讽刺的性质,就仿佛当着武大郎的面一股劲儿表扬武松如何高大英武一样。这不仅对培养大女儿的自尊和自信帮助不大,反而使二女儿更畏惧、自惭和没有信心。老二正在院里欢快地跑着,与小朋友们玩捉迷藏,一旦发现妈妈从对面走来,就会突然像小老鼠看到大花猫一样,垂手侍立,两眼看着自己的脚尖,一动不动。直到有人过去小声儿告诉她,“你妈早走了”,她僵滞的神情才会慢慢地鲜活生动起来。    
      在这种畏惧和设防的心态下,二女儿有什么心事也不肯与爸妈交流,时时在加固着她与家人之间的情感防线。  老大语言天赋好,曾在电视台做过英语节目,带给爸妈的往往是掌声和光环。爸妈便把鼓励的言辞、满意的微笑、深情的目光回赠给她。这样就形成了母女、父女关系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又成为孩子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后来,这孩子在亲友的资助下赴美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而老二就没有那么顺利,父母虽然几经周折,终于把二女儿也送出国,东渡日本去学牙医。但她出国之后,与家庭越来越淡漠,终至失去了联系。    
    


第二卷穷人家培养出个馋孩子

    教孩子获取利益容易,教育孩子懂得放弃很难。这对父母的失职在于没有及时教育孩子,有些利益一定要放弃。    
      在山西一座产煤名城里,有一位工人原在国营酱菜厂上班,家中有一儿一女。妻子因耳朵失聪,是地道的家庭妇女。本来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不料,在80年代末,因单位不景气,这位工人又下了岗。为了活路,夫妻俩就在大街上摆开了地摊,卖些塑料桌布、台布。当时,对下岗工人的优惠政策还未出台,他们无证经营自然不合法。收市场管理费的工商管理人员、收税的税务局人员、检查卫生的防疫站人员,常常来驱赶他们,动辄就要收费、处罚,没收其货物。但是下岗工人们吃过几次亏后就想出了对策,那就是派小孩子们在一边放哨。这位下岗工人的儿子当时五六岁,也就担任了放哨的重任。    
      “狼来了。狼来了。”    
      孩子们这样一喊,小商小贩们就卷起地摊上的东西,迅速逃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再到另外的地方开张。望见收费罚款的远去,孩子们再喊“平安无事”,小商贩们便又云集起来,回归到闹市。    
      这位酱菜厂工人的儿子眼尖、机灵,常常得到叔叔阿姨们的好评。每天收摊时,总有货物出手快、赚了钱的叔叔阿姨给他些奖赏:一支冰糕呀、一串糖葫芦呀、一个茶叶蛋呀,等等。    
      父母看着孩子吃得香甜,便也嘻嘻而乐。孩子从父母欣赏的目光中又得到了另一种甘甜,这时就不仅仅是口腹的满足了,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于是,干盯梢、放哨的活儿更感兴趣、更“爱岗敬业”了。    
      这样,他得到的奖赏也常常升级,有时能吃根鸡腿,有时能品品果汁……    
      孩子到了上学年龄,父母就语重心长地教导孩子:“以后可不能心野了,在吃东西上也要收敛。不能看人家有钱的同学吃什么,你也想吃什么。”    
      小男孩当时很兴奋,因为与姐姐一起上学也是他很向往的事情。连连点头应承,好像领悟了父母的教诲一般。  可是,入学不到半年,不愉快的事儿就来了。先是班内要集体订购饮料,在课间让孩子们喝。这父母一合计:一个孩子一月交25元,两个孩子就是50元。一年就得600元。这得卖多少塑料布?咱不订!    
      其实,一个班不订饮料的也有那么五六个孩子,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