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昃偷?00元。这得卖多少塑料布?咱不订!    
      其实,一个班不订饮料的也有那么五六个孩子,每到老师分发饮料时,这些孩子们就躲到教室外玩——这小男孩的姐姐很懂事,每天上学前都给自己和弟弟各带一瓶自己沏的橘子粉水,等同学们喝饮料时,便喝自己带来的水。然而,这小男孩却总觉得人家的饮料比他带的水甜。有一次,他甚至趁老师同学不注意,私自拿了人家一袋饮料,为此还惹出了“官司”。    
      再后来是家中不断丢钱,今天丢两元,明天丢三元,最多时竟然丢了十几块钱。当父母发现是自家儿子拿了时,好不寒心!他们把儿子绑到条凳上,不给吃饭,问他拿钱干了什么。    
      “买了糖葫芦。”  “买了茶叶蛋和鸡腿。”    
      大人们一听是滋润了自己的嘴,更是生气。这父母不禁痛心疾首,教育儿子道:“你亲眼见爸妈东躲西藏地赚钱,难道不心疼爸爸、妈妈赚钱是多么艰难么?上学前爸妈对你说的是什么,你怎么全当了耳旁风?”    
      任你怎样说一千道一万,这小男孩总是改不掉私自拿钱买零食的习惯。因为日子一长,他就觉得口淡,肚里仿佛住了个馋虫,动不动就勾引他的馋瘾。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后来他结交的朋友也多是爱吃贪玩的。功课越落越远,熬到初中毕业,他就再不想上学读书。父母万般无奈,只好听天由命。    
      这小男孩的母亲因为自己的耳疾,小时候没有念下多少书,这是她的终身遗憾。自己的儿子聪明伶俐,却不肯读书,她实在于心不甘,因此,逢人便唠叨儿子辍学的事。有人便批评他们夫妻教子不当。    
      第一,父母从事不合法经营,不该让孩子们来参与。这间接给孩子灌输了一种不遵守社会法规的意识。    
      第二,教孩子知道获取利益容易,教育孩子懂得放弃却很难。这父母的失职还在于没有教育孩子,有些利益一定要放弃。比如,当叔叔阿姨们给他买吃食时,就应教育孩子说:叔叔阿姨们赚钱难,这些东西咱不吃。孩子的自我克制意识也是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    
      第三,孩子入学后,班里预订饮料,父母应该给花这笔钱。因为让尚未成年的孩子去感受自己不如人,自己的爸妈吝啬、不舍得给自己付出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这种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自卑感发展下去,就容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  当这对父母明白错在自己时,已悔之晚矣。因为家庭教育中的失误,如同治病用错了药,有些后遗症会伴随患者的一生。


第二卷钱能填充家教中的空缺吗?

       有的男人对妻子说:“挣钱是我的事,管孩子是你的事。”干脆放弃了家庭教育的重任。其实,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不过是一种消极教育而已。    
      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文化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表现得越来越明显。20年前,最早一批发家致富的私营企业家如今已有不少深感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一是年龄大了,精力不济;二是社会对企业的科技知识含量要求越来越高,自己的文化底子跟不上了。所以,他们常常感叹:早想退居二线了,可惜子女们不争气,靠不住啊!    
      下一代靠不住的原因何在呢?这些非常自信的成功者往往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抱怨:我为他们的教育曾投资了多少,那一次夏令营儿女曾花掉多少,结果却统统打了水漂……    
      一位锅炉大王为了让儿子上重点高中,为学校捐献了特号锅炉;一位建筑公司的总经理曾为女儿所在的学校铺过篮球场地,一位服务行业的经理曾为孩子学校的多功能电化教室集过资……听到孩子们抱怨这所学校住宿条件不好,或者那所学校伙食太差,他们就买通关节,不惜重金,选择环境优越的贵族学校。    
         要不就是为孩子配备手机、手提电脑,孩子有求必应;平时小车接小车送;发现孩子考试落伍,便请授课老师下饭店吃生猛海鲜;要不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妈妈去陪读……    
      我们首先应该肯定,这些成功人士为他们的孩子付出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要诚恳地告诫他们,金钱往往不能填充家庭教育中的空缺——你花钱为孩子求学所买到的便利并不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反倒常常成为其阻力。    
      坐小车到学校和风雨无阻蹬车上学的同学,哪一个学习动力大呢?显然是后者。哪一个更渴望过年过节回家享受一番呢?显然是前者。    
      而且,您在为子女花钱买便利的同时,也为子女买下了优越感。优越感不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相反,优越感常常会消解孩子在同学中的亲和力,因为同学中毕竟是平民百姓子弟为多。笔者曾听一位学习成绩特棒的穷困生讲:“同学们到食堂买饭,我们看菜单是从下往上看(下面的菜价低),人家是从上往下看。吃的东西不在一个档次上,就不往一个饭桌上凑。咱土豆白菜怎好意思和鸡腿牛排一起呢。”而且,据该生讲,吃土豆白菜的往往是一边吃,一边讨论学习问题。吃鸡腿牛排的往往是谈论台球技艺、上网趣闻。优越感的膨胀甚至会使孩子产生“惟我为大”的思想与不加抑制的贪婪欲望。    
      另外,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宜动不动请老师吃饭。在相信教师爱岗敬业、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情况下,也要防止“吃人的嘴短”,有的老师于是就迁就、纵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    
      总而言之,尽管金钱能买到便利和轻松,但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您万莫贪图便利和轻松。有人说:“好树栽子,不捅自直。”但同样的直,经过修剪的高耸云天,不修剪的却很委顿,所达到的高度大不相同。有人在商场得意、踌躇满志时,会留心一下孩子的行为、表现;一旦商场失意、甚至焦头烂额时,尽管孩子向父亲倾诉什么,父亲亦会因烦躁而把孩子推给母亲。    
      这种忽冷忽热的关爱,会造成交流双向的盲目性:孩子对家长的关爱捉摸不定,家长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爱好和需要也不清楚。    
      有的男人对妻子说:“挣钱是我的事,管孩子是你的事。”干脆放弃了家庭教育的重任。其实,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不过是一种消极教育而已。    
    


第二卷凝聚产生力量

        家庭的凝聚力能超越血缘、超越时代,把苦日子过甜。家庭的凝聚力能转化为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们展翅高翔  熟悉老李两兄弟过去的人,都为他们的今天而高兴。大老李的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在某重点大学做教师;另一个毕业于师范院校,奋斗到美国银行做投资分析人。这孩子的爱人更出色,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二老李只有一子,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某市心血管内科做主治医师,深得患者好评。    
      人们都奇怪:二李兄弟与世无争,为人老实厚道,本色到极点,想不到却培养出这么杰出的人才。他们教子的秘诀在哪里呢?    
      孩子们的成功,来自锲而不舍的坚忍和毅力。这锲而不舍的坚忍和毅力又来自家庭的凝聚力和他们对家庭的责任心。    
      这个家庭的构成非常特殊。大老李和他的弟弟、妹妹在求学期间,父亲突然去世,不久母亲也随之病故。当时,大老李正读师专,因学习成绩优秀,曾有上大学的机会。家庭的变故使他毅然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了当小学教师的职业。他想:长兄若父,自己必须挑起供养弟弟、妹妹的职责。    
      这样,大老李的婚配就成了大问题了。谁愿意跟一个有拖累的小学教师呢?在一位知情人的介绍下,一位比大老李拖累更大的女人做了他的妻子。她有过婚史,带有一女,而她本人又是一对老夫妇的养女。养父母无依无靠,因此她和大老李讲定:他们必须得为养父母养老送终。    
      这样,这个家庭的模式就搀杂了太多的非血缘成分。按说,稍有磕碰,就会产生嫌隙,甚至造成分崩离析的局面。    
      令人震撼的是,这个杂姓糅合成的一家,惜情如金,视肩上的责任如泰山般沉重。从未做过父亲的大老李,视继女为己出。妻子又怀孕以后,他每晚都是拍着女儿熟睡后,才开始备课。更可贵的是,当妻子的养母生病住院时,妻子因家中有小儿女不能亲自去陪侍,大老李就承担了陪侍的任务。白天,送药递水,洗洗涮涮;夜晚,就和衣贴墙躺在病房外的走廊过道里。岳母出院回家时,患者白了胖了,大老李却瘦了一圈,胡子拉碴。    
      在家里,大老李的妻子更是长嫂若母,小儿女希望改善伙食,必须得等叔叔、姑姑节假日归来。    
      这些生活中不虚夸、不张扬的一举一动,对弟、妹、儿、女都是无声的教诲。久而久之,孩子们懂得美食、华衣应该先让给更需要它们的亲人,从奉献亲情中享受甘甜。    
      几年后,弟弟和妹妹相继由师范毕业,各自都有了工作,并成家立业。这时,大老李的岳父、岳母也相继辞世……    
      大老李的四口之家在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又添了二儿子。然而,二老李家遭到不幸的消息却频频传来。原来,二李的妻在生了儿子后因出血过多去世了。二老李顾了工作、顾了孩子,就顾不了自己,托人蒸上几锅窝头,冻在外面,每天啃冷窝头吃。    
      这时,那嫂嫂就含着泪对大老李说:“快去把那苦命的侄儿抱来吧,有这个娃一口奶吃,就有那个娃一口奶吃。”    
      于是,大李二李两家人又合成了一家。嫂嫂不仅仅是两个奶头上各拽着一个孩子,而且连二老李父子的衣食穿戴一并承揽了起来。    
      后来,老李兄弟都调到外乡教书,女人一手拖着四个孩子。这个女人文化水平不高,并不懂得怎样重视孩子们的功课学业。但是她知恩图报、勇担道义的人性光辉却无时不照耀着孩子们。当长女认为妈妈分配不公,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时,她就语重心长地给长女讲她们母女当时的艰难处境,讲她们是怎样老的老、小的小,衣食无以为继,是怎样被现在的爸爸接纳,从而组建成祥和欢乐的一家。在三个男孩儿间发生争执时,她总是让两个哥哥要懂得怜惜没妈妈的苦弟弟。晚上,在煤油灯下,那妈妈还一边做针线活儿,一边给孩子们讲他们的爸爸如何在十八九岁就承担了养家的重任、如何自己节衣缩食供养弟弟、妹妹完成了学业……    
      这样,他们的家世就成了妈妈的活教材,也成了孩子们团结向上的动力。而妈妈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他们。    
    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袭来,这场浩劫给予这个家庭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大老李和二老李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却因受父辈的牵连,先后被解职回家。两个大男人丢掉了养家糊口的饭碗,大老李说他当时背着铺盖卷儿站在街门口徘徊,觉得无颜面对家中苦心操持的女人。    
      在这节骨眼儿上,又是女人给了他们安慰。她说:“普天下当农民的人有多少,人家能活咱就不能活?一家人齐心协力,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  这时大些的孩子已上了初中,回到家免不了要讲学校的“造反”和“革命”。妈妈就背过男人开导孩子们:“你们的爸爸和叔叔就是被造反派赶回来的,但你们都知道他们是好人。老师们难免有说错话的时候,可说错话的人难道就是坏人?咱家的孩子可不兴划清界限呀,举拳头斗人呀那一套。你们回了家老说这些,你们的爸爸和叔叔会难过呢。”  为了安慰两位失意的亲人,孩子们回了家就故意问他们些书本上的问题。    
      正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在全国卷入不要学术权威、不要文化知识的非常时期,两位老李在他们的家庭中营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大老李教语文,二老李教数学,使孩子们在文化知识的领域里饱尝了另一种甘甜。所以,当打倒四人帮、恢复高考制度后,他们家的孩子能捷足先登,顺利考上大学。    
      家庭的凝聚力能超越血缘、超越时代,把苦日子过甜。家庭的凝聚力能转化为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们展翅高翔。


第二卷莫为孩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