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二女儿结婚时,可得热闹一下了。更有贴心的至亲告诉我说:你们两口子常参加别人的婚宴,也没少搭出礼去,该借此机会往回收一收了。
我们俩私下商议:叫亲朋好友一起聚一聚也好,既增进友谊,又加强感情。要不显得咱们家冷门冷户,与世俗格格不入。可是,事情还八字没见一撇,两人一讨论起买多少请柬,在哪个饭店办这些琐事,心里就烦。电话中问及外地读书的二女儿、二女婿(女在广州暨南大学读研究生,男在北京中科院读研究生),两个年轻人也是含含糊糊,没个准信儿。放假的日期也不能确定,这个说学校可能是腊月二十二放假,那个说中科院可能是腊月二十六。终身大事,难道不能向老师请请假?女儿说原本想借寒假整理资料,为毕业论文打基础呢,为个结婚去请假很不值。女婿也说他的毕业论文已开了头,本来已进入状态,放下来不好。孩子们的不配合也让人心烦。
我曾见不少女孩子为了在喜宴上赢得喝彩,置办婚纱、头饰、鞋袜、手套等,哪一个细节也马虎不得。为的是在大庭广众中展示自己的青春亮丽,在闪光灯下留下幸福的一瞬,使之成为永恒。可是,这一切没有引起我家女儿的兴奋。后来,还是我先生拍板定案,他说:“既然孩子们不感兴趣,咱俩也一提这事就烦,为什么非从众不可呢?” 结果是我们的二女婿到广州走了一趟,与二女儿照了婚纱照,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饭店与同学们小聚一顿,就算完成了仪式——当然结婚证是早领了的。这天,室友搬了出去,那间宿舍就变成了这一对新人的洞房了。整整一个寒假,两个年轻人都没有耽误学业。后来,二女儿的文章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二女婿的毕业论文获得导师好评并荣获刘永龄奖。 孩子们学业上的长进带给我们的喜悦,远比大办婚宴收些礼钱带给我们的实惠使人兴奋。
我先生为此发表了一番评论。他说:“各家有各家的兴奋点,咱家的兴奋点不在呼朋唤友、大宴宾客上……” 是的,想当年我和先生结婚也没怎样操办,只是国庆节时学校集体婚礼中极为普通的一对。记得作为新娘的我,尽管没有换新衣服,当时的自我感觉却非常好。
事实上,女孩的光彩如果没有事业的附丽,当她被叫做“女人”时,便会黯然失色。
那么我家的兴奋点在哪里呢?我喜欢写小说、散文,生活中每当发现了好素材,我就情不自禁地讲给家人听。初稿完成后,也常让我先生和孩子们传阅。他们总愿意七嘴八舌给我提建议,我也常常采用。一旦这篇文章在省级或国家级刊物发表,全家人都为此高兴。我先生是高中数学教师,常常送毕业班,并辅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他的学生每取得好成绩,也便要在孩子面前乐呵上一番。此外,他还经常参与编写教学资料,或写点关于数学教学的专题文章。不论我们俩谁得了稿费,都要买好书或好吃的犒劳孩子们。一家人聚在饭桌旁,吃着“稿费”,谈论着与发表文章相关的话题,大人小孩都非常兴奋。
各家的兴奋点反映了这家人的价值取向。因为家长对读书、教学和写作感兴趣,耳濡目染,孩子们便也对这些发生了兴趣,与此无关的其他事情就觉得不重要了。
我家曾在崞阳小镇住过十几年,那里每年从农历六月十三(传说是关云长磨刀日)开始过十天庙会。购物、看戏、待客,小镇热闹得翻天覆地。我们只领着孩子体验过一两次庙会的氛围,一般则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后来家搬到原平县城,这里是每年从农历七月二十开始过十天物资交流会,除了唱戏,还有歌舞团、马戏团的演出。我们依然是领略过一两次,就不感兴趣了,嫌闹得慌。孩子们宁愿在家里看课外书、温习功课,或者一家人去游泳、到树林里采蘑菇。
当然,并不是说我家的兴奋点就是惟一正确的模式;我们这样做也有显而易见的弊端:小儿子书呆子气太重,人际交往能力差;钻研学业多,记忆力强,动手能力则相对弱些。
与此相反,曾经与他同桌的一位同学,不爱死学功课,可动手能力强。这孩子在他妈妈洗衣服时,侧耳一听,听出洗衣机声音不对,就说:“妈妈,洗衣机有了毛病。”接着让妈妈停机,很快就找到问题所在。他拿出工具鼓捣一会儿,洗衣机就运转正常了。此外,他还经常修理坏掉的石英钟、马蹄表,只要有说明书,甚至连冰箱、电视机出了毛病,也敢过问。一个没有跨出中学校门的学生,做到这一步真让人刮目相看。
我曾以这孩子为榜样,教训过我的儿子。我说;“你看你同桌,人家学了就能应用,动手能力多强!哪儿像你,满腹经纶,百无一用!”同样,因为这孩子考试成绩总不及我的儿子,他妈妈也以我的儿子为榜样训斥过他。
自从我先生抛出“各家有各家的兴奋点”的说法,我发觉我和那孩子的妈妈都错了。孩子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很正常。纵然其短处很突出,责任也往往不在他们。
我和孩子同桌的家长交往多了,发现他们家过日子非常精细,在家居生活中总能少花钱办大事,还能适应时尚潮流。他们家订的杂志也与此相关,比如“家电维修”、“怎样布置居室”等。他妈妈喜欢用碎布片儿砌成拼图,或用绒线织成沙发垫儿、椅垫儿等,既花不了多少钱,又美观漂亮。他爸爸更是旧货翻新、废物利用的行家里手。他们家的工具箱、旧货箱分门别类,钳子、扳手、螺丝起子,应有尽有。平日收集下的螺钉、螺母、弹簧、各种废旧锁钥、钟表零件,井井有条,手到拈来。在家属院里,他家的街门最先换了暗锁,屋顶最先架起电视天线,洗衣机最先换成双筒……因为懂行,常常能买回质优价廉的二手货,一经自己整修,便得心应手。爸爸修理什么时,孩子常在旁边打下手。爸爸鼓捣一番后,罢工的马蹄表发出有节奏的响声,生锈的弹簧锁突然打开……这一切都给父子们带来了说不出的愉悦和兴奋。这时,骄傲的父亲必然要讲出其中的原理和自己的绝招,久而久之,孩子的兴趣便越来越浓厚了。
孩子的兴趣在修理小机械构件、家用电器,兴趣在具体操作,别人就没有必要强他所难,非要他花费大量时间去钻研参考书上的数理化难题。
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尊重自己的孩子,而不要拿别人的强项来刺激他,给他增加自卑感。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他的弱点正如优点一样,往往是家庭带给他的。
常言道:“条条大道通罗马。”学好文化课考大学是成才之道,但并非惟一的成才之路。我的一位初中同学的孩子去体校学了摔跤,还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去从事专业攀岩运动,现在都已经是本行的佼佼者。关键是他们爱好这一行。 常常有这样的父母,自己在麻将牌桌上、扑克摊子里玩得兴高采烈,孩子过来喊肚子饿,他们便头也不抬说:“作业完成了没有?”当听到孩子说“没有”时,便气愤地埋怨:“就顾玩,玩起来就不饿了?去,去,去写完作业再说吃饭!”
这不公平。做家长的兴奋点在玩上,怎么能苛求孩子的兴奋点在学习呢?
第三卷亲情的连通和互动
要让孩子明白:亲情、孝道不是空话,而要付诸行动。接受别人的关爱是享受,给予别人关爱是更大的享受。
上世纪末的某个农历闰月年,母亲念叨说:“五年六月七日八时,老人们活到七十几岁就一天和一天不一样,活到八十就一时和一时不一样了。”她历数我们村新近去世的人,说闰月年购置寿器于长辈晚辈都吉利。我一听便明白,母亲这是提醒我该给她安顿“后事”了。问询了几处卖板材的,不是木质不好,就是材料潮湿。一拖再拖,直到学生放了寒假,才在几位朋友的引荐下买到一副比较满意的柏木寿器。
给母亲往农村送这寿器,我首先想到的是租车。可是与几位卡车司机一讨价,都说已到〖JP2〗腊月年关,谁也不愿沾染这“白茬儿”东西,说除非出大价钱,才能避免晦气。我问高价多少,他们不约而同说:“至少一千!”三十里路一千块钱,简直是天价。这明明是借上当地人的迷信观念,敲竹杠嘛。可是,眼看逼到年底,再不能往后推,怎么办呢?那几天我脑袋里一直在琢磨这个难题(本地人确有迷信观念,这样的事情找关系托人都难以启齿)。
一天,看到儿子脚踩沙发,手托小板凳做凌空的俯卧撑,胳膊上的肌肉随着动作滚动着。我突然心生灵感:何不把我的难题放到饭桌上,与儿子讨论一番呢?
我说:“这几天妈妈遇到一个难题。”
儿子问:“什么难题?”正在吉林大学读三年级的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于是我就详细叙述了这件事的前前后后。
不料儿子当即就摩拳擦掌说:“咳,这有什么,借个板车,我去送!”
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欣喜,反问道:“你行么?一寸厚的板子哩。”别看他19岁的毛头小伙子,一身力气,可从来没有干过这拉车的重体力活儿。
儿子说:“我不会捆绑,请我姨夫帮帮忙。”
事实上,只要我们相信孩子,他们就会想出好主意。我的妹夫真是干这个的行家里手呢。不过,我嘱咐他:“以你为主,你姨夫只是帮你,他心脏不太好。”
结果,儿子在姨夫的帮助下圆满完成了这桩差事。
当我的老母亲看到汗水淋漓的外孙在姨夫的陪同下给她拉回她未来的“家”时,喜不自禁。急忙跑到供销社为外孙和二女婿买了“避邪”的红背心,回了家就给包饺子。姥姥对外孙说:这比给了她多少钱都高兴,比给她吃多少美味都高兴。外孙给送回来,比儿女送回来还高兴。儿子也很兴奋,因为从手生到手熟,他不仅掌握了驾车技术,而且还几经颠簸,经历了翻车的危险,最终终于完成任务。他觉得这种付出、这种亲情的享受比单一的接受长辈的赠与更心安心顺,更暖意交融,其乐无穷。
这件事对孩子的教育很深。使他明白亲情、孝道不是空话,而要付诸行动。接受别人的关爱是享受,给予别人关爱是更大的享受。对亲你爱你的人,你应常常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希望你怎样去做,从而达到亲情的连通和互动。 就这一件事,儿子在姥姥家村里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当我再一次回村看望老母亲时,村里人对我说:“哎呀,大学生穿着平底布鞋,汗水淋淋拉着平车,没有一点儿书生架子,你是怎样教育的呢?”
我忙把这话传给儿子,告诉儿子,妈妈听到这话真比自己得了重奖都高兴。
要忍心把自己的为难事告诉孩子,征求孩子的主意;要舍得使用孩子,鼓励孩子干他没有干过的事情。在具体事情中提升孩子对家人、朋友的热忱,磨炼其毅力,比家长的苦口婆心、千言万语更有效,这就是此事给我的启示。 在与同龄人交谈时,常常听到对当代年轻人的微词,说他们缺乏孝心,对家人责任感不强等等,仿佛是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冲淡了传统的孝敬长辈的美德,割断了亲情。其实不然,往往是家长们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中,忙忙碌碌,忘记了为孩子们设置亲情互动的情境。比如:自己的老母亲来到你家里,是让姥姥帮孩子洗衣服呢,还是让孩子给姥姥洗衣服;吃饭时是让姥姥给孩子端碗夹菜呢,还是让孩子给姥姥端碗夹菜……这些日常小事不可轻视,它们都是教育孩子奉献爱心的“课堂”,实习尽孝尽责的良机。因为一般情况下,总是长辈为晚辈操劳的多、服务的多。我们如果再忽视这些环节,而祖父母辈为“隔代人”劳碌又乐在其中,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思维定势:大人为我所做的一切是合情合理的,只想到承受亲情和抚爱,而忘记了付出。
从80年代改革开放日渐深入,我的兄弟姐妹们亦顺应潮流,从教的从教,经商的经商。家里只有老母亲一人待着。每逢过春节时,我家的二女儿和妹妹的二女儿就结伴回村陪姥姥过年。孩子们为此付出很多:不能和城里的同学、朋友们借假日之机聚会;看电视,信号效果不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