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矗蚰憬彩隽苏庋患虑椋骸拔业耐来永炊伎疾还遥伲庖淮嗡氖С杉ㄈ锤叱鑫椅宸郑 弊魑页ぃ闶鞘裁刺饶兀开ァ鞍パ剑纯茨悖滞瞬搅税桑 保?)“他是不是作弊了?照抄了旁人?”(2)“噢,他很努力,你要向他祝贺。希望下次能赶上他。”(3)    
    第一种态度是患得患失;第二种态度是怀疑猜忌;第三种才是宽厚向上的积极态度。家长的情操、理智、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在一件具体事情上,你的所言所行给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往往胜过你平日教子时的千言万语。    
    为什么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茬人,都有一种勤俭节约、奋发向上的精神呢?正是因为一件千补百衲的棉袄大人穿了小人儿穿,熬到夏天一家人没法儿换季的窘况;野菜蒲根吃得老奶奶、老爷爷出现两便不通,面目浮肿的惨状;半年不见荤腥,妈妈们从油瓶里滴一滴油后,伸了长长舌头舔舐的情景……这些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扎了根,才使他们发誓要改变这种生存状况。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家庭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课堂。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为什么不研究研究最朴实的教子良方,在饮食起居中,在休假娱乐中,在探亲会友中,在旅游观光中一点一滴渗透你的教育呢?    
    


第一卷一记耳光的启示

    家长们应该抓住这契机,表扬我皮实,鼓励我灵活地面对生活才对。然而当时没有人过问我愿意怎样,没有人关心我的感受。    
    小时候,爹被关了禁闭,娘常常带着妹妹在姥姥家住。一次,爷爷送我到姥姥家村外,目送我进入村口,就返了回去(我们那儿的村俗:公公一般是不进儿媳妇娘家村的)。    
    我刚刚拐进一条南北向的街巷,从一个黑漆大门里蹦出个半大小子来,挡住了去路。我往东,他张了两臂往东;我往西,他张了两臂往西。    
    他说:“留下买路钱!”    
    我吓蒙了,战惊惊地摇一摇头。    
    他又说:“有炒豆子吗?”    
    我依然摇一摇头。    
    他把袖口往上一捋,说:“那我就送你个‘匕斗’吧!”在我脸上脆脆地扇了个耳光。    
    我哭了,捂着热辣辣的腮帮子拔腿就跑,泪蛋子洒了一路。但是,兜里上下跳动的琉璃蛋儿不久就止住了我的眼泪。我想:幸亏他没有索要琉璃蛋儿,这可是爷爷给我买的心爱之物,幸亏他没有搜身……想着这许多“幸亏”,我就不再难受了。    
    到了姥姥家,一家人追问我眼睛红肿的原因。我不会撒谎,只好把挨耳光的实况原原本本交待出来。母亲还好,说记取这个教训,以后绕另一个村口就是了。小舅舅和姨表姐却死活不依,说匕斗是轻易挨的么?非要拖我去那黑漆大门家,让我再还那小子一个耳光不可——这比绑我上杀场还可怕呢。我当时就后悔没把那心爱的琉璃蛋儿送给那小子,换下这大人们不能忍受的匕斗。    
    成年之后,讲起这件事,好多人都说那耳光是我进入社会的第一张门票,因为我的社会经历和体验就从这里开始。经历就是知识。家长们应该抓住这契机,表扬我皮实,鼓励我灵活地面对生活才对。然而当时没有人过问我愿意怎样,没有人关心我的感受。    
    小舅舅和姨表姐叫上他们的弟兄们,如同押解犯人一般,簇拥着我到那黑漆大门口,喊出那比我高一头的小子,就教唆我上、打。他们说只要他敢还手,他们就一齐上。然而我却如同临刑似的,吓得筛糠一般哆嗦,早就软成了一团。气得小舅舅和姨表姐大失斗志,返回的路上一迭连声骂我没出息,活该受欺负。    
    这件事搞得我挺糊涂:遇到这类事到底是给人些物件免受皮肉之苦好,还是受点儿苦保全了心爱之物好;是讨要尊严以牙还牙大打出手好,还是息事宁人宽容忍让好。    
    我们的家长们往往无视孩子的心理需要,他们的虚荣和家族的体面比什么都重要。    
    


第一卷敢向孩子承认错误

    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往往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土壤。宽容产生宽容,对抗产生对抗,这就是与孩子相处的真谛。    
    有一年,记得是过“六一”儿童节。一早起来,二女儿和小儿子就十分兴奋。他们很快就穿好了头天晚上准备好的节日盛装,对着大镜子系好了红领巾,准备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    
    “节日愉快!”带着爸妈的祝福,两个孩子蹦蹦跳跳出了门。那时还不兴做统一的校服,但过孩子们自己的节日时,学校也是有统一要求的,一般是白衬衫蓝裤子,白运动鞋。女孩子如果要参加演出,就要统一的发卡、统一的头饰。我们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总是惟命是从,事先就按学校的要求把一切准备妥帖。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自尊,而且关系到班集体的面貌和孩子的责任心。集体的整齐划一构成整肃的信念,这样,服从集体的意识和纪律性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话虽这么说,繁忙的母亲处理孩子们的事情时,往往是漫不经心,更多的态度取决于自己当时的心境。    
    孩子们出去一会儿,又急急忙忙返了回来。“妈妈,老师让每个人交五个酒瓶。”二女儿推开门,探进头来说,“预备好,下午带。”    
    “我也要!”儿子说,“要高个儿的!”    
    早晨的饭锅、饭碗还没洗,他们换下的衣裤、鞋袜还没来得及收拾,我正摊开教案备当日的课,听到他们的命令就烦。于是我头也没抬,说:“要酒瓶子干什么?”    
    “美化校园,用酒瓶子做篱笆。”两个孩子很认真地给我比画。原来是瓶口向下,倒栽起来,做花畦边儿的围栏。他们还说这叫废物利用。    
    “亏你们老师也想得出来。”我不知不觉就说开了风凉话,“咱家没有人喝酒,哪儿来那么多酒瓶子?”    
    看姐弟俩面面相觑,情绪低落,我又赶紧说:“好吧,我给你们到邻居家找找。”    
    原以为向邻居讨要空酒瓶子是一件难堪的事,不料在课间操时,到家属院转了一圈儿,发现我们家屋后,一位老师家的鸡窝边就堆着那么多空酒瓶子。那恰巧是一位调走的老师没来得及收拾的。看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一桩。    
    仔细想想,孩子们所提的要求会有多大呢?我们的抵触情绪还是来自对他们的轻视和不尊重。    
    于是我有了更好的主意:中午回来,鼓励他们自己到校园里找,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中午,好一场暴雨。饭后,两个孩子出门时,都换了雨鞋。我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别弄脏了衣服。    
    洗涮完毕,我也悄悄跟踪出来,看他们找没找到我已发现的猎物。这一来不要紧,我被呈现在眼前的我儿子的形象惊呆了:他蹲在一个大水洼前,正和家属院的几个淘气孩子玩水。用石子打水漂的孩子把泥水溅了他一头、一身,他却浑然不觉,还用树枝推水里漂着的几只纸船。几个孩子用树枝你推过来,我划过去,早晨换的新衣服早就面目全非了。  我没好气地把他揪回家,撕扯着脱了他的衣服,劈头盖脸就打。我拿给他镜子,说:“你瞧瞧你头上的泥巴!你看看雨鞋里灌的水……你二姐呢?你出去的任务是干什么?”我逼儿子检讨自己,承认错误,儿子不仅犟犟地不肯,还高昂了头颅以示不服。这时,他二姐已满载而归,不仅捡够了自己的酒瓶子,还帮弟弟也完成了任务。    
     按说,此刻我应该好好表扬老二一番,但儿子的叛逆已使我失去了理智,我强硬地把他推搡到卧室,说几时写好检查几时出来。不料,儿子进去,反而倒插了里边的门,拿放东西也故意重手重脚,以示抗议。  整整一个中午,我什么也干不成,不时抬头看看挂钟,操心孩子上学的事儿。眼看上学的时间到了,儿子却没有了动静。问他检查写好了没有,他一声不吭。    
    这几乎弄得我下不了台。幸亏懂事的二女儿告诉我“六一”儿童节的下午,低年级学生放假,我才放了心。  冷静下来想:儿童本来缺乏意志的恒常性,找瓶子的活动远不及玩水能激发他的兴趣,作为中学老师的母亲,我为什么违背儿童的心理特征,发那么大的火呢?    
    因为他违背母命,弄脏了衣服。然而儿童的天真和好奇心,却常常是在要求他循规蹈矩时被扼杀的。    
     知道自己有错,但总不情愿先向儿子低头,因为儿子的态度一直十分强硬。他难道就没有错吗?我先向他认错,岂不助长了他的傲气?    
    家庭里的空气一直很沉闷。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往往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土壤。    
    第二天,二女儿又说班主任让带一个花盆。    
    这一下,我又来了气,说:“咱全崞阳镇也没有个卖花盆的商店,咱家又不养花,让我到哪儿变个花盆呢?”接着我又把情绪发泄到她的老师身上,说:“什么也问家长要,这简直是苛求!”    
    面对我的牢骚,二女儿一声不吭。看女儿乖,我又于心不忍,屋里屋外转了几遭,突然发现了厨房窗台上盛米的瓦罐。我把米倒在一个盆里,递给二女儿说:“好了,拿去吧。”    
    女儿看着那瓦罐,嘟嘟囔囔地说:“花盆底下有眼儿,能渗水,瓦罐没有。”“那还不容易,咱锥个眼儿。”我把瓦罐口儿朝下一放,在罐底锥了个眼儿,振振有词地说:“你们老师不是教导你们废物利用吗,咱这也是废物利用。”  不料,这天二女儿放学归来,把那瓦罐往地下一放,掩面就哭,泣不成声。任你怎么问,她都缄口不言。    
    二女儿生性和善自觉,得到的往往是鼓励和夸赞,从未受过大的委屈。我一看事态严重,急忙跑到她的同学家去询问。这才知道,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受了老师的讥讽。老师把那瓦罐提上讲台,放到教桌上,带着嬉笑的口吻问:“这叫花盆么?”同学们齐声说:“不——是——”老师说:“这是谁在交差应付?站起来!”二女儿在众目睽睽下站了起来。老师很吃惊(说实在的,她的班主任对她一向很好,万没想到是她以瓦罐搪塞责任),说:“你们家买不起一个花盆么?”二女儿一言不发,为她的妈妈承受了不白之冤。听了她同学的叙述,我半天泛不上一句话来。是她的母亲的独断专行使她在众人广座中无地自容,是妈妈挫伤了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一个学生的尊严。    
    虽然,我急急忙忙向养花的人家讨了一盆花让孩子带去,但我明白,这件事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了什么后果。    
    这件事在她的班级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会一下消除,因为一个学生威信的建立需要日积月累,而却会在顷刻间一落千丈。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一旦懂得尊重和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将刻骨铭心,甚至终生都难以忘怀。    
    我郑重地对二女儿作了检讨。我说:“妈妈没把你的事儿认真对待,妈妈错了。”我问孩子:“要不要妈妈去和你的班主任说明一下,为你开脱开脱?”孩子宽厚地说算了,事情已经过去了(我本人就是做老师的,理解老师们的甘苦,所以我很少找老师,为自己的子女说情和辩理)。    
    我又想,我为什么不能首先向儿子道歉呢?    
    当孩子们去上学后,我翻看了儿子落在桌子上的日记本(他很可能是故意留在那儿让我看的)。首先,我在日记本里发现了一幅漫画。那漫画是连环画的形式,还带着文字说明。第一幅:一个短发的戴眼镜的女人,手里握着笤帚,露出长长的笤帚把子,指着一个小孩说:“看看你那头!”第二幅,图形相似,文字的说明是:“看看你那脚!”第三幅是一群小孩围着短发的戴眼镜的女人,七嘴八舌说:“看看你那头、你那脸、你那手、你那脚!”    
    我知道这短发的戴眼镜的女人就是我,但我不仅没有生气,还偷偷笑了。我曾奇怪:儿子从卧室走出时,脸上怎么会有一副怡然自得的得胜姿态,原来是他的创作、他的幽默救了他。一旦作了报复,心下便释然了。    
    还有一篇日记呢。儿子写道:“下雨了,家属院的东墙下积了一洼水,杜红、爱国还有几个大孩子在那儿玩。他们折了纸船,说要让那船扬帆远航。我看那水洼像地图上的渤海,就和他们一起玩,比赛谁跟前的船先到对岸,谁就是最棒的海员。这时妈妈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