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纳畹愕沃械摹! ?br />
第三卷家庭教育中的暗示
父母理智地帮助孩子分辨想像和现实,远比证明他是个“撒谎”的孩子会有更大的好处。“爱因斯坦综合症”,用大科学家的名字为孩子的自闭倾向命名,不仅仅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也或多或少减轻了父母的心理压力。
我常常看到中国的妈妈们拉闲话时,不把在她身旁玩耍的孩子当回事儿。比如谈到几时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她们往往会说:“我准备明年就把他塞进去,让老师去管他。”她们以为孩子不注意她们的谈话,其实在孩子心灵深处正掂量你这话的分量呢!
这句话对孩子的心理有许多不利的暗示:其一,他由此知道在妈妈的印象里他不是乖孩子,妈妈要惩治他了。其二,他想像幼儿园不是什么好地方,不然,妈妈为什么说“塞”进去呢?其三,老师是很厉害的管理者,他要修理我了。经过这么一系列的分析想像,他便对上幼儿园有了抵触情绪。
而美国的妈妈们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却要给孩子很多心理的过渡和铺垫。她们会在不经意的对话中谈到幼儿园的诸多好耍好玩的东西。比如玩具多、小朋友多,还有小动物陪伴;甚至要领孩子们参观几所幼儿园,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在未入园前带领孩子购买书包、画笔,让孩子自己挑选,暗示孩子“长大”了,给孩子以自尊。这样孩子就容易把幼儿园当成自己憧憬的地方、追求的目标。这样,从走出家门,进入园(校)门的第一关,双方孩子的思想情绪、精神状态就会出现差异。须知,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孩子接受教育、感知外部事物要容易得多。
在美国居住了两年多,认真观察了加州UCLA大学村的家长们带孩子的方式,深深感受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发送的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信息太多太多。比如:
1。 父母间的对话:“老韩家的闺女,考了清华,学校奖了一万元。人家那做父母的多风光啊。”
2。 家长之间的对话:“咳,咱照他们这么大,早就拿轻负重,挑起了生活重担……”3。 母亲与朋友的对话:“就是为了她,我才一直没和她爸离婚。”
以上的对话看上去没有直接谴责孩子,但实际上是变相地把内疚、悔恨、负罪的情绪送给了孩子。孩子听了1,会因为自己不及老韩家的闺女而自卑,而且清华的目标对他来说又可望而不可即,会产生强烈的精神压力。孩子听了2,会因为不及父母能从小就挑起生活重担而自责、负疚,从而减弱自信。
3抱怨说因为孩子没有与男人离婚更要不得,这会使无辜的孩子产生负罪心理,仿佛母亲的失意、不幸福都是孩子造成的。
也许,有些父母是故意如此,他们认为这样能促使孩子懂道理、知孝敬、讲礼貌。但是,做父母的还应认识到悔恨、内疚、负罪的心理对孩子学习功课、掌握技能和健全发展极为不利。因为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总觉得自己有负罪感,他们就会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失败者。由此而产生的自卑和忧虑根本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摧残他们的身心健康。美国的家长是怎样做的呢?他们的视角往往集中在孩子的个性、特长和兴趣上,从来不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家孩子的短处,也从来不用自己小时候的长处来比孩子的短处。在家长们互相聊天时,常常听到的是“我们家某某画了只会飞的松鼠,老师夸他有想像力。”另一位妈妈紧接着就会说:“我们家小妹音准掌握得好,弹琴又进步了。”他们特别重视大人对话时旁听的孩子,往往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我曾遇到过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对小朋友们夸耀说爸妈领他到迪斯尼乐园玩去了,那里有唐老鸭、狮子王、米老鼠等好玩的明星,他还与这些明星一起坐了游艇、火箭……当他正吹得天花乱坠时,他的母亲过来了。母亲明知他在信口开河,但却不用“异想天开”、“骗人”的字眼儿,只是说:“噢,你希望能有一天去迪斯尼乐园玩,我们攒够了钱就去!看与你想像的一样不一样。”这位母亲首先暗示的是孩子的想像和现实是背离的,而不给其定位到“撒谎”上。这就是积极的暗示,因为她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思维倾向——孩子的思维有其心理发展的局限,他们在认识和适应外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很容易不自觉地把自己想像(幻想)的事情同现实混淆起来,以想像代替现实,因而说出一些不真实的话。父母理智地帮助孩子分辨想像与现实,远比证明他是个撒谎的孩子有更大好处。
有一位母亲曾说:“孩子做事总有他自己的道理,他不会无缘无故地做那些父母认为是错误的事。”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多加考虑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美国的积极暗示仿佛是全社会的共识,即使孩子有某种缺陷,他们也不直接指出。比如我们熟识的一家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慢,不合群,不与人交谈。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一起唱歌讲故事,他自管自玩拼图。如果在中国,很容易把他归入有“自闭症”倾向的孩子;但在美国,老师是这样对家长说的:“这孩子有爱因斯坦综合症表现,语言需要特别帮助。”用大科学家的名字来为孩子的自闭倾向命名,不仅仅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也或多或少减轻了父母的心理压力。
第三卷拒绝孩子的艺术
他们拒绝孩子的艺术,是充满理性的智者的艺术。任何一个孩子都没法儿不陷入那爱的“圈套”。
美国的家长尊重孩子,重在尊重其独立的人格,把尊严当做人的精神华衣赠送给孩子,让他披挂上阵,在社会交往中精神抖擞,充满自信。但这种尊重绝不能与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等同。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能不看具体情况而有求必应。令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他们拒绝孩子时的艺术。那是充满理性的智者的艺术。任何一个孩子都没法儿不陷入那爱的“圈套”。
大卫的家庭比较富裕,但凡他这个年龄(11岁)应有的玩具他全都有。一天,他穿着旱冰鞋,提着镰刀形的冰球棍儿,抽着冰球玩。在水泥甬道上抽球时,同时抽起一枚硬币。那硬币在大卫的面前滚了好久,大卫熟视无睹,置若罔闻。随后,硬币却被一个黑人小女孩拾走。这情景正好被从洗衣房出来的大卫的母亲看见。望着大卫的背影,妈妈摇了摇头。大卫的妈妈把衣服放进自动烘干机后,手头正缺一枚硬币,不能开机。当时,她只顾回家找硬币,并没有对大卫说什么,但是这件事深深地印在妈妈的心中了。
这天晚上,大卫问妈妈要15美圆,说他想买一盘录像带。
从表面看起来,大卫的妈妈并没有拒绝大卫的要求。她和蔼地说:“亲爱的,自己去储蓄箱拿。”大卫就到平日储蓄硬币的箱子里去找。但是,大点儿的硬币差不多都被妈妈用掉了,大卫怎么也凑不够自己需要的钱。
“妈咪,不够。”大卫喊。
这时,妈妈也来帮大卫一个硬币一个硬币地数,确实是凑不够。此时,妈妈就笑着说:“古老的中国有句谚语,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妈妈今天去洗衣服,因为差一枚硬币,几乎烘不干呢。”
这时,大卫想起他曾看到的那枚硬币,深为自己的无动于衷而惭愧。
大卫的妈妈接着说:“你爸爸小时候,因为家里姐弟多,没少干过钟点工呢。剪草坪、洗地毯、拾易拉罐,一个硬币一个硬币地攒,补贴家用,好不容易长大才有今天。”
这一周,大卫的爸妈推说工作忙,不去银行为大卫提现金。妈妈见大卫常窥探那储蓄箱,就启发大卫说:“如果你等不及,就想想怎么能变出钱来。比如:像你爸爸小时候那样……”
大卫想,爸爸小时候能打工赚钱,贴补家用,我就不能赚够自己的零用钱?因此,他首先把家里用罢的塑料瓶、易拉罐儿收集起来,放学后就往垃圾场跑,寻找别人扔掉的易拉罐儿。但是,事情往往是这样,从前漫不经心,易拉罐随处可见,常被大卫一脚踢得老远。现在真找起来,收获往往不那么可观。易拉罐都去哪儿了呢?原来当自己放学归来时,垃圾场的易拉罐早让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老头、老太太拾走了。四五天后,当大卫卖掉自己的第一批货物时,才赚下一美圆零八分。
尽管大卫为此而沮丧,妈妈还是夸大卫说:“不错,这是你靠自己的劳动赚下的第一笔钱啊。这比你爸爸小时候的第一笔钱多出好几倍呢!”妈妈又建议大卫卖掉自己不再喜欢的旧玩具。
大卫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放学后,他又兴致勃勃拿了机器狗、遥控小汽车、狗熊、兔子,摆在家门口的草地上,招揽顾客。还真有小朋友们围拢来观看。但是,因为大卫平日不像妈妈要求的那样爱惜那些玩具,那些小动物都被他折腾得面目全非、残缺不全。尽管大卫一再降价,却没有一个小朋友乐意惠顾。
晚上,爸妈下班回来,爸爸也关切地问:“大卫,干得怎样?有什么体会吗?”
大卫想说“赚钱真不容易”,但倔强的他却向爸妈宣布,他会想出新办法来,赚够自己需要的钱。
爸妈便异口同声夸大卫“真棒”。大卫想出个什么办法来呢?清理卫生间、吸地毯、倒垃圾,打工赚爸爸、妈妈的钱。
平日放学后,大卫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现在不同了,放下书包后,他首先看看是几点钟,然后就学着妈妈的样儿,先倒上洗涤液,刷洗浴缸、洗手池、便池等,清理好卫生间后,再吸地毯上的尘土,倒掉垃圾。大卫干完这些活儿,大约需要两个多钟头。他已打听好钟点工的行情,一般是一个小时五美圆。不过,大卫知道自己干得不如大人们精细、质量高,所以他准备降低收费标准,只收三美圆。这样,干上三四个下午,买录像带就绰绰有余了。
因为大卫打工事先没有和爸妈说,所以爸妈回来特别高兴。他们都拍拍他的肩,夸他“长大了,有爱心”。说得大卫都不好意思挑明自己是“钟点工”了。
但是,三天过后,大卫还是讲明自己干活儿是想赚回一盒录像带的钱。
不料,这时,爸爸妈妈突然严肃了。爸爸说:“你妈妈怀你十月,给你生命、营养,我们不算钱;生你时难产,流汗流血,我们不算钱;十多年来为你洗澡洗衣,我们也不算钱;因为爱和责任奉献相连,你今天要与我们算钱,咱们到底是谁欠谁呢?”
妈妈也问:“大卫,你爱爸妈吗?”大卫说:“爱!”妈妈把羞愧的大卫拉到身边,抚摩着大卫的头说:“爱就意味着对你所爱的人承担责任。”
以上是一则真实的故事。据说,这件事后,大卫突然长大了,再也对那小孩们爱看的录像带不感兴趣了。并且,大卫渐渐懂得爱惜东西,尊重父母的劳动。这正是因为“拒绝的艺术”带给大卫“赚钱不易”的生活体验,使大卫早早告别了自己童年的幼稚无知。
还有一则故事是发生在基督徒家中的。我们可以先不理论他们的信仰,看看那妈妈是怎样委婉地拒绝儿子的请求的。
小爱迪想要一辆带把手的滑板车,妈妈觉得爱迪还小,在公寓的院子里玩不是撞了别人,就是碰了自己,容易出危险。另外,也不能让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习惯,爱迪应该考察一下自己平日的表现,判断自己是不是应该得到这个奖赏。于是,妈妈就说:“儿子,现在可不是圣诞节,圣诞老人还没把他的礼物准备好呢。再说,他也不确定该把什么样的礼物送给什么样的孩子。你能否给上帝写封信,向他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呢?”
起初,爱迪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上帝:今年我觉得自己一直是个好孩子,我想得到一辆带把手的滑板车,希望您能满足我的愿望。〖JY,2〗您的朋友 爱迪
妈妈看了爱迪的信后,首先表扬爱迪说:“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是对的,上帝喜欢有上进心的孩子。”接着她又指出,“介绍自己的情况不是介绍愿望,也不是介绍自己的感觉,而是已有的表现。” 说到表现,爱迪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几次恶作剧。他不能确定上帝对他这个淘气包的作为清楚到什么程度。于是,爱迪绞尽脑汁,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