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氲降氖亲约旱募复味褡骶纭K荒苋范ㄉ系鄱运飧鎏云淖魑宄绞裁闯潭取S谑牵辖示∧灾匦滦吹溃邯オァ   ?br />     亲爱的上帝:今年,我基本是个表现不错的孩子,我想得到一辆带把手的滑板车,可以吗?    
    你的朋友   爱迪    
     妈妈再一次看了爱迪的信,觉得爱迪进步不小,再一次表扬了爱迪。同时,妈妈启发爱迪说:“也许上帝更喜欢诚实和谦虚,为什么不再重新来一次呢?”    
     爱迪扪心自问,觉得自己离上帝要求的还很远很远。因此,他把上两次的信都撕掉,决定一切从头开始。    
     亲爱的上帝:今年我一直想做个好孩子,可是,我常常受魔鬼的诱惑,不知不觉就做错了事。我知道自己不配,假如改正这一切之后,我可以得到一辆带把手的滑板车吗?    
    等候消息的爱迪    
      这封信得到了妈妈的赞许。妈妈取来信封,让爱迪按妈妈提供的地址写好,帮爱迪邮寄出去。    
      在等待回音的日子里,爱迪再没有犯从前的错误。    
     上面两则故事告诉我们,拒绝孩子的要求时,最好不要板起面孔直截了当说“不”、“这不行”、“不能这样”。园林艺术中讲究“曲径通幽”,因时因地,设计些小小情节来拒绝孩子,往往能触动孩子心灵深处,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卷面对孩子的“过错”

    先尊重孩子的选择,从心理、生理、情感的需要入手,然后再讨论对与错。    
    这种关爱的氛围像磁铁的吸引力一样,拉着孩子靠近父母,父母的教诲才会像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灵。    
    面对孩子的过错,中国家长与美国家长的处理方法往往会不同。比如我们一再警告孩子不可以吃太多的甜食,可是他常背着我们偷吃糖果。中国家长的着眼点一般在多吃糖果的危害和“偷吃”行为的本身。通常会这样教训孩子:母亲:“说过多少遍了,糖果吃多了不好,胃酸、坏牙,怎么你总不进耳朵呢?”父亲:“哼,将来一嘴黑牙,七零八落,要多难看有多难看!”母亲:“如果不经过大人同意再偷吃的话,就……”美国家长们的着眼点却一般在孩子当时的感受和情绪上。他们首先尊重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尊重孩子的自主精神,然后给孩子们的需要找一个正当的出路。通常家长们会这样说:母亲:“你又吃糖果了。我知道你很喜欢甜食。妈咪小时候也是这样。”父亲:“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感觉很愉快。对吗?”母亲:“不过吃糖果不限量,对宝宝的牙齿和发育有害呢。今后,妈咪来帮助你限时限量吃。”就“偷吃糖果”这件极小的事情来说,哪种批评孩子容易接受呢?显然是后一种。因为“偷吃糖果”的行为被大人发现后,孩子本身就有一种“做贼心虚”的内疚心情。我们做家长的首先是要理解他们,把他们的情绪调整过来,从情感上使孩子与我们靠近,然后再提出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案来。不调整情绪,大道理说得再多,也是白搭。这并不是说美国人就比中国人高明(美国青年人对父母的孝心就不及我们),这里有个传统的文化底蕴问题。美国主流社会一般信仰基督教,基督精神的核心是宽容和忍让;同时作为移民国度,他们又崇尚自由,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再加上美国人重视心理分析,大人孩子动不动看心理医生;这三者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必然要先尊重孩子的选择,从孩子的心理、生理、情感需要入手,然后再讨论对与错。然而恰恰是父母用关心、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去说明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在孩子心里才会引起一连串微妙的变化。这种关爱的氛围像磁铁的吸引力一般,拉着孩子靠近父母,父母的教诲才会像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灵。    
    近年,素质教育、情商的培养已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并逐渐成为“高知”父母们的家庭教育的实践。所以,学习美国父母“重视孩子的情绪”这一环节尤其重要。学习、借鉴人家的教育理念,首先要解剖和认识我们的不足和弊端,毫不留情地与我们的旧观念旧做法告别。我们还是以前边的“偷吃糖果”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在教训孩子时,我们常常爱说的口头禅是“说过多少次了”,“你总是不进耳朵”(甚至有的父母用挖苦的语调说:“聋了?耳朵是用来呼吸的?”)。其实,这仅仅是大人发泄自己的不耐烦的一种攻击性武器,对孩子改正错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有破坏性、副作用。因为这种尖酸刻薄的语言带有明显的暗示:“这孩子心如顽石,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希望了”;“父母的心凉了,失望了”。其后果往往是两条:一是孩子对自己失掉自信;二是激活他的反抗意识(我就破罐儿破摔,看你怎样)。我们在教训孩子时,为了强调后果的严重性,还爱夸张地说:“这样下去,看你将来如何如何。”给孩子指出一种极其黑暗可怕的前景。这也不是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的批评。因为孩子的情绪正处在自责、内疚或反叛的状态中,对眼前的事态都不知道怎么应付,他不会看到将来怎样,也没有瞻望未来的欲望。大人给他指出将来的严重后果、可怕前景,只会对他形成恫吓,使他丧失自信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许多家长在束手无策时,会使出最后的撒手锏,那就是:“如果你再犯老毛病,我就怎样怎样。”这种威胁的做法,更是下策中的下策。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亲戚的孩子上进心不是太强烈(小时候由奶奶带大,受溺爱较多),父母每每问他考得怎样时,他往往回答:“还好。”要强的父母以为至少是八九十分,不料,当母亲认真察看他的卷子时,才揭开这“还好”的谜底。原来是六十几分刚及格的水平。这母亲压抑不住一肚的怒气,就说出过激的话:“妈妈念书时,考试没有下过90分。你怎么能安心于60分呢?如果下次再考这么点儿,妈可没脸见人!”孩子就问:“没脸见人怎样?”母亲说:“跳井!”这件事后,刚好我去他家做客,当我问起孩子的学习状况时,孩子就背着他妈对我说:“哼,我偏考个不及格,让她跳井给我看看!”显然是对妈妈产生了对立情绪、对抗心理。这种反叛对孩子还不是深层次的伤害,如果这种威胁真发挥威力,就成为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会惴惴不安,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无精打采,没有信心,甚至渐渐生活在不知道何时厄运就会临头的恐惧里。这样一来,岂不等于那“撒手锏”重重地回击了父母?要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恰恰应从鼓励和表扬开始。应抓住孩子偶然的成功,以此作为契机给他鼓气,说明他行,他才会慢慢地增加自信。    
    常听到有人说:做父母真难,软不得硬不得。是的,美国有家长学校,给家长们以训练。世界上哪一国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关心都不必怀疑,但管教出的孩子却大不相同。这就说明教育孩子除了爱和关心还不够,还需要技巧。就如同医生对病人,没有不想治好疾病的医生,但是,医生的技艺却有巧拙之分、高下之别。同样的道理,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投入你的关爱,不掌握管教的技巧和艺术,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写此文并非王婆卖瓜,以为自己做得就很好。恰恰是常有惨痛的教训叫我警醒。前几天我的一位农村的妹妹突然来电话,求我和她到她儿子的学校走一趟。她儿子在省城某中专就读,国庆节长假后带了1000多元返校。可10月17日班主任突然给家中来了电话,说开学后一直没见这孩子的踪影。听到这消息我妹妹如雷轰顶,情不自禁往坏处想,既焦急又害怕。10月18日天气很糟,一会儿雪一会儿雨,我和妹妹踏着泥泞,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辗转300里来到学校。首先在外甥的同宿舍同学中作调查,同学们说他迷恋了上网,白天黑夜沉醉在网吧。在与班主任交谈中又得知,寒假后给他拿的3000元学费他都分文未交,全部投入到网吧。好几个学期的成绩单上只有体育和语文及了格,其余都需要补考,他却不闻不问……看着泪雨滂沱的妹妹,听着妹妹哭诉她赚钱的艰难,我肚里的火焰不断升温。当班主任在同学们的协助下,从网吧中带回这孩子时,当形容憔悴、眼里布满血丝的外甥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事先准备的克制和忍耐早跑到九霄云外了。我拉着他妈变了形的手指给他看,满怀义愤地说:“你看看你妈妈的手指!为供你上学她手疼得骨节都变了形,舍不得花钱看病!这血汗钱来得容易么?”我还说:“没学好功课我们不怪你,你别学坏啊!”我妹妹也说:“如果你这样下去,学校就准备除名……”在我和妹妹的血泪控诉下,这孩子垂着头一言不发。妹妹逼着他问:“你说你到底改不改,不改咱就卷铺盖回家!”这孩子看看毫无退路,才说了句:“你们回去吧!我改。”结果是我们前脚走,他后脚又进了网吧。这一趟风雨之行,完全是以我们的失败告终。冷静之后回顾我说过的话,完全是往外甥那难堪、自惭的创口上加盐。孩子怎么会不知道家境的窘困呢?十六七岁的他只是管束不住自己而已。最要命的是我还说了一句“别学坏”,妹妹又指出了“如果……”这种不就事论事,枉做品质判断,指出吓人后果的做法,只会使孩子与我们之间筑起一堵情感的高墙,他恨不得“你们”马上离开。我为什么不说:“姨小时候也常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对上网入迷的不只是你一个人,多的是呢。”“这样惊天动地,让同学和老师去找你,一定使你受了惊吓,很对不起……”我和我妹妹不这样说不是偶然。我想,不少家长也会像我们一样失去理智,而不讲技巧。这种管教孩子的方式也有其历史渊源。几千年来的封建家长制的管教方式,那种权威至上的思维定势,极左时期的斗争哲学,反映到我们对子女的管教上,必然是词锋犀利、咄咄逼人。这种习惯也并非是我们认识到它不科学就能马上摒弃。因为恼火蕴藏在自己心里,情不自禁就要发作。这仿佛是本能。因此,我奉劝家长们,面对孩子的错误,当我们要火冒三丈时,千万压一压、忍一忍,推己及人,先想一想孩子的情绪和本能。顺着毛抚摸比逆着感觉要舒服得多,效果也便好得多。


第三卷家庭教育中的诚信

    要教孩子诚信,就得听令人失望的真话,不能只爱听令人高兴的假话。比如有一位妈妈,当孩子花掉她给的钱又问她要时,她不给。孩子跑出去玩了一会儿,回来搂着她的脖子说:“好妈妈我想您了”,她一高兴就给了孩子钱……    
    不论是中国的妈妈还是美国的妈妈,当孩子接触到最初的生命,比如:种子在土中萌发后破土而出,长出了小苗;蚕蛹变成了长翅膀的蛾儿,从茧中钻出;雏鸡顶破了蛋壳……都会对生命的演变和形成作一番耐心的解释,以满足宝宝们的好奇心。可是,当混沌渐开的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小小生命,问及妈妈所从何来时,中国的妈妈和美国的妈妈所作的解释就大不相同了。记得我的母亲曾告诉我说,我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当时我就纳闷,大石头应该生小石头,怎么会生出个女孩呢?母亲却对在场的婶子们笑着说:“这孩子就爱打破沙锅问到底。”仿佛错误在我。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做了妈妈,似乎有了进步,告诉孩子们他们是从垃圾坡上拣的。近年来,妈妈们仿佛又有了标准答案,那就是从医院里抱的。美国的妈妈们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呢?一般是告诉孩子这个答案很复杂,需要等到十四五岁才能告诉他。有的妈妈则委婉地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爸爸和妈妈相爱了,就有了身体的亲密接触。像播种一样,爸爸把精子撒在妈妈肚里,就孕育了你。你在妈妈肚里长啊长啊,长到280天就不安分了,就像蛾儿从茧中钻出一样钻了出来。尽管小孩儿懵懵懂懂,几种答案带给他的同样有迷茫,但效果依然有所不同。孩子能从妈妈的态度中体会到哄骗还是诚实,轻视还是尊重。同样,对待抱养的非亲生子女,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的态度亦大相径庭。中国的父母一般是掩盖抱养的真相,怕孩子对自己有二心。一旦有街坊向孩子泄露了秘密,那妈妈简直能与这街坊反目为仇,甚至能进一步深化这谎言,告诉孩子说这街坊不怀好意,在挑拨离间。    
    美国的父母们决不这样。近年来美国人来中国福利院收养孩子的不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