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鹩胨致邸M保部梢砸⒑⒆樱缆鄹改傅乃魉K档亩阅忝蔷统峡医邮堋D忝遣荒苋贤模部梢蕴缸约旱目捶āT诩彝ダ镉煲恢挚硭傻拿裰鞣瘴А5谒牟剑蛔肪亢桶没诖忧埃膊晃魈旆⒊睿娑韵质担×Π呀裉斓氖虑榘旌茫溆淇炜旃妹恳惶臁!薄   ?br />     “过好365天就是一年!”我的学生表现出极强的敏感和理解力,“这样,一年都是好心情。”    
    好心情就会带来较高的成功率!


第一卷关爱的“捷径”

    当家长的为什么不让孩子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采取从上压下的途径呢?    
    我的学生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她女儿考取了县重点高中的重点班。这是一所吃住都在校的“全封闭式”学校。一个月之后,女儿回了家,父母自然关切地问女儿入学后的情形。女儿生气地说:“课外活动时间,我喜欢到操场参加田径运动。活动完返回教室,好几次都碰到几个男生在我课桌上玩扑克,特讨厌。”父母诧异地问:“重点班的学生竟然在教室里打扑克?”女儿说:“大概是特殊生吧。”父母一听这几个顽皮有些来头,更是着急。    
      我这个学生在县“五大班子”里也有些头衔。时隔不久,可巧与这所重点高中的校长在一起开会,她就赶紧讲了这件事情。校长非常重视,回去把班主任召到自己办公室,严肃批评了一顿。班主任更是生气,火速到教室查明那几个在教室打扑克的学生,然后在全班狠批一顿。不过,班主任对学生通过家长告“御状”似乎有些看法,批评完之后又以宽松的口气加了个尾声。他说:本来是小事一桩,在本班范围内就可以解决,不料,有的同学却惊动了校长。咱这班想进的人太多,已经超过了班容量,谁觉得在本班有些委屈,可以走人。  我学生的女儿心头一惊,马上就感觉班主任和同学看自己的目光有些异样。好不容易挨到下课,就急忙跑到公用电话机前给妈妈打电话,问是不是她告了状。  尽管我那学生为了安慰女儿的惶恐情绪,矢口否认是她告了状,但这女儿以后再回家时,就缄口不提在校的情况了。不论问什么,她都说“还行”。    
      我的学生向校长反映这些,原本是想走最快捷的途径,帮助女儿排忧解难。不料倒增加了女儿的心理负担,反而堵死了她与父母交流的途径。    
      向我讲这些时,我的学生有些困惑。她说:“班主任老师怎么能这样讲话呢?”    
      真逗,事情往往是无独有偶。    
      听她讲述时,我脑中就映出了70年代初我当班主任时遭遇的一位家长。    
      那时这所学校还未搬迁,在一个乡镇上,我在校内代语文课,兼一个班的班主任。班内分来个李姓女生,身材高挑,举止不凡。同学们刚刚认识,就不由要让她几分。分了坐位,进入正常教学秩序没几天,校长就把我叫去,说李姓女生的母亲说,这孩子耳朵有点儿背风,最好让她坐到前排。于是我把她调到了第一排。后来,过了大约十多天,校长又把我叫去,有些不满地质问:“说让你把她调到第一排嘛,她妈今天又来与我絮叨半天。”我听了以后,有些纳闷,当即返回教室查看,那学生又坐到了最后一排。我板了面孔,命令那女生立即坐到前面来。后来,竟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上我的课时,她就坐到第一排,上别的课时,就千方百计坐到了后面。    
      经过一番调查,我才知道她家的背景确实不一般,爸爸在单位是领导干部,妈妈是小学校长,当时可算是红色革命家庭。父母自视甚高,对女儿的期望值也很高,因为女儿有点公主式的淘气,妈妈不放心,常抽空儿到教室外偷偷察看呢。    
      可是,最终那女孩亦不能安安稳稳坐到第一排,因为她认为老师伙同家长在出她的洋相,突出她是“羊群里的骆驼”,突出她的生理缺陷。坐第一排是她妈妈的意愿,坐最后一排则是她自己的意愿。至今想来,我都很惭愧自己没有尊重学生的选择,而是服从了校长的命令;没有考虑孩子心理的感受,而只是侧重考虑了她的生理的缺陷。    
      说实话,我当时也很反感她妈妈动不动找校长的做法。这本来只是小事一桩,我完全可以与孩子协商解决。当家长的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采取从上压下的途径呢?


第一卷看谁先点燃蜡烛

    家庭的智力气氛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孩子的记忆、爱好和智力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集体的智力兴趣。    
    一家人正看电视,父母子女其乐融融。正当情节发展到高潮的时候,突然断了电。在一片漆黑中,孩子们的反应必然是发牢骚、埋怨。这时的父母会怎么样呢?多数情形是“别动,妈妈去点蜡烛”。勤快的母亲会率先起身。在孩子们失意的时候,母亲奉献的往往是不假思索的爱心。    
      有一次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形,突然心生灵感,采用了别样的方式。    
      我以愉快的口吻说:“孩儿们,看看你们三个谁先给爸妈带来光明。”    
      三个孩子应声而起。老大摸索着走出客厅,首先到厨房日常放烛台和火柴盒的地方摸索。“哎呀,这盒火柴空了。”她的尖叫声刚刚落定,二女儿已从橱柜里摸出没有用过的整包的火柴和整条的新蜡烛,急忙点了起来。与此同时,儿子打着了厨房的煤气灶,点燃了烛台。顷刻,几个房间烛光摇曳,大放光明。    
      这时,他们早忘了突然停电带来的不快。老二和老三争着说自己是“光明使者”,应得头彩。    
      此事看似不值一提,实际有智力活动在里面。老大动脑子少,凭经验办事,只想到必然,忽略了偶然,欲速不达。老二的思维就比老大具有综合性。因为橱柜的一角通常是放整包蜡烛和整包火柴的老地方。这两样东西出现二缺一的可能较少。老三的思维则更具有创造性。他跳出了点蜡烛必然用火柴的框框,超乎常规,直接把蜡烛与煤气联系起来。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不也往往产生于丰富的联想吗?    
      家居生活中蕴涵着哲理,自然界更是如此。宇宙万物,各具机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枣树多的地方蝎子粪,蝎子多的地方壁虎多;朝菌蟪蛄,朝生夕死,微不可言,但如果成群结队钻入牛耳,足可以让牛耳致残……如果在生活中、郊游中能借景喻理,举一反三,把大自然中的奥妙揭示给孩子,正好可与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相辅相成,起到温故知新、触类旁通的效果。    
      人人都懂得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社会文明日渐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不少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请家教,买电脑,买钢琴,力求给孩子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然而却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智力开发。    
      这件事对我的启示是孩子们能干的事,大人们不要包办代替。生活小事中的哲理之深,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孰是孰非、孰优孰次应由孩子们自己去评述。大人们说尽了也就索然寡味了。所以说,鲜活的生活永远胜过干瘪的说教。  父母之爱要有理性的光辉附丽,否则就成了溺爱。再多的玩具、再大的投入,如果不注意营造开发智力的氛围,只能是见物不见人,培养个什么都玩腻的目空一切的小皇帝。    
      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孩子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孩子的记忆、爱好和智力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集体的智力兴趣。父母津津乐道些什么、想些什么、干些什么、思维方式怎样、看什么书,都必然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影响。  国人喜爱的杰出小品演员赵本山,诙谐幽默,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正在于他从小扎根于乐天豁达的东北民众中,生活在姐姐、哥哥和盲人叔叔所营造的浓厚的艺术氛围中。


第一卷精明爸爸与机灵孩子

    最后较量的还是诚实和意志。教孩子们灵活时,千万要剔除掉“小聪明”、“鬼心眼儿”。    
      我的某位同事曾为他的一位朋友感叹,说他这位朋友特别精明,弃教从商,开了个小卖店,几年工夫就发了。这朋友的儿子也特别机灵,可是几次三番才考了个高中,高中一毕业就跟着爸爸经商了。我同事的结论还离不开血统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 我问他这位爸爸怎么个“精明”法,那儿子是怎样“机灵”,试举例一二。他说:有一次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儿子去逛街(那还是清贫的时候),发现自行车的后胎软了,去路边修车的老头儿那里去打气。打完气后老头不让走,说留下一毛钱。这爸爸就问:“空气还卖钱么?”老头说:“打气筒的磨损费。”这爸爸从身上掏出五十元递过去,说:“找吧。”修车的老头很倔,说:“不要大的,怕假钱。”    
     上街前,妈妈曾给过儿子一块钱。儿子正要翻自己的小口袋,爸爸就冲儿子挤挤眼,摇摇头。儿子立即会意,不动声色了。这时,那爸爸就佯作生气,教训老头道:“你这老汉怎么这样刁难人?大钱你不要,小钱我没有,你说怎么办吧?”    
      老头儿说:“借去!”    
     爸爸就说:“跟前没熟人,问谁借去?你把这点气放了吧!”    
     老汉一生气,果真就拔了气门嘴儿把气放了。    
      这时那爸爸可不依了,他说:“你要放气,只能放你的打气筒充进去的气,怎么把我原来的气都放了呢?”  那孩子也跟上来帮腔,说:“赔我们原来的气!”    
     争执一阵,老汉怕耽误自己的活儿。只好亲自给他们把车轮胎再打起来,放他们走人。    
     这位父亲为在儿子的配合下大获全胜很是兴奋,多次向朋友们宣讲这故事。他说,离开那老头后,他就教导他儿子:当今社会,就得见机行事。精明人把傻子哄骗得卖了,傻子都不明白东西南北。    
     我同事的儿子和这位机灵儿子同岁,曾在一起玩耍时被人家捉弄过几回。他便老埋怨自己的儿子憨,说自己的儿子动不动就当了冤大头。    
     有一次我的同事给他儿子买了一副类似扑克牌的看图识字卡片,这憨儿子就拿出去显摆。那机灵孩子看见了,很是羡慕。非要借回去让他父母看了,照着买一副。这憨孩子不肯。结果两人玩着玩着,那卡片就散了一地。机灵孩子马上帮着捡,捡完了各自回家。过了几天,憨孩子一点他那识字卡片,缺了“老虎”、“大象”和“长颈鹿”。后来,跑到那精明人家去打问。那家父母便笑着说:“是孩子拿做样品,让我们看了也给他照样买一副。”    
    我这同事接到这三张小卡片时,仔细察看,发现上面有小球鞋的印迹,显然是那小孩当场灵机一动,踩在脚下,等他那憨儿子离开后,才收起带回自己家的。    
      若干年后,憨儿子由重点大学毕业后又考了研究生,机灵儿子仍然跟着父亲经营小商店——因为受小县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那买卖一直没有做大。    
      近来,我同事又在育子观念上有了新的认识,他说:最后较量的还是诚实和意志。教孩子们灵活时,千万要剔除掉“小聪明”、“鬼心眼儿”。    
    


第一卷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

    对儿童好奇心的满足是不封顶的。经历了具体实践,家长的作用最好是能给他们提供新的资料,指出新的探讨科学奥妙的思路,让他写出心得体会,把事物的内在联系再升华一步。    
    70年代,我们的家还在晋北的崞阳镇。因我先生在该镇小有名气的范亭中学教授数学课,我以回乡务农的六六届高中毕业生身份,被聘为该校语文代教。那时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贫乏简直难以用言语形容。全镇只有两店(综合商店、粮店)一院(电影院)。在综合商店里,我们凭布票穿衣,在粮店里,我们领粮糊口——1977年之前,我和孩子们还是农村户口,不具备去粮店领商品粮的资格,事实上是丈夫一个人的供应粮,全家人吃。至于电影院,多数是去开会,接受阶级教育。一年之中,学校集体组织去看一两场样板戏电影。    
    然而,正是这种生活的贫乏,使孩子们懂得家道的艰难。只要能够在经济上打省出来或者想法儿落点儿实惠,孩子们就万分高兴。妹妹的作业本往往是姐姐用过,又被姐姐重新改造了的;姐姐打底稿的抄本又往往是爸妈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