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刀无痕 武侠 作者:狂沙 全本txt 共计180章
暮0危蔽业酱锏?396米时,理想实现了。现实是:第一,我处于4500米,第二,我满头大汗,第三,我的腿好酸,第四,我又饿又渴。为了解决好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克服前三点,解决第四点。我从包里拿出东西大嚼起来。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4900米的C1营地,按照常规的登山计划,到了C1便休息,扎营,准备第二天冲顶。我们时间赶得紧,只准备在C1休息一下。
冲击顶峰
4500米到4900米这一段很累,这个高度已经没有什么植物了,有的只是黑褐色的大山和山凹部分的积雪。当我在翻越一座比较陡的岩石时,爬在前面的朋友大声问走在最前面的向导:前面是不是C1了?向导肯定了他的问题。朋友兴奋的招呼我快上来。可是此时我的脚不听使唤,还是只有缓慢的爬上去。这是一片略微有点平的石头,大约可供三四个帐篷扎营,往上看就是整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了。向导叫我们休息一下,穿上冰爪。由于前面爬山一直很累,直到此时我才意识到不知道什么时候雨已经停了,向导似乎也默许我们登顶了。
吃了些东西,喝了点雪山水后,关键是能登顶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我的疲倦减轻了不少。山上的天气变化无常,为了抓住这短暂的好天气,稍微休息了一下,穿上冰爪,带上墨镜,我们开始出发。从4900米起以上都是终年不消的冰天雪地。雪线以下的雪山与平常的大山几乎没有两样,银装素裹的顶部才是雪山的精华所在,这时四周都是白茫茫一片,再也看不到黑褐色的岩石。想起眼前这些都是千年不化的冰雪,觉得脚下的冰雪都有些神圣。积雪大概一尺深,穿着冰爪爬雪坡时不时发出咯吱的声音。在雪地上爬行更消耗体力,每一步都需要踩牢,要不然的话,会向下滑一小步,这样以来身体要忙于保持平衡,很消耗体力。才爬了几十步就气喘得不行。渐渐的掌握了在雪地里爬坡的技巧:首先要用小腿带动脚尖,轻踢向雪里让脚尖的钢爪抓稳雪下面的冰面,然后再像常规爬坡那样腿用力向上登。另外还有个偷懒的技巧,后爬的人如果踩在前面人的脚印里,这样要轻松一些。刚开始是我们走在前面,后来我们不认路了,向导走在前面带路,这样一来我们占了点小小的便宜。不一会粘在鞋子周围的雪融化了,鞋子湿透了,脚下的冰雪无情的吸收我的热量,双脚被冻得冰冷,还好我一直在运动中,脚趾还有知觉,还不至于被冻伤。高山上的氧气比较稀薄,我大口大口的呼吸空气,可是仿佛也满足不了我体内的消耗。,我能清晰的感觉到心脏砰砰跳着,好在没有其他的不良反应。此时劳累的感觉是全方位的,大腿,小腿,臀部的肌肉都是酸软的,眼前由于带了眼镜加魔镜也看不真切。唯一的念头就是跟着向导的脚印一步一步的向上爬。向导掌握着爬山的节奏,他休息我们就休息,随时都想倒在雪地上大口大口的喘气,但是如果向导在前面走,无论如何我还是要跟上的,爬也要爬到雪山顶!我就这样亦步亦趋的走着,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的争取踩在向导脚印里,可是常常没踩准,几步一滑的向前爬着。此时的我已经分不清楚身体的感受更重要还是精神的追求更重要。双脚似乎已经不听使唤了,真希望自己是个机器,能毫无感受的向前爬。
每隔一段时间便能看到向导以前爬山留下的小红旗做的路标,每到路标时向导会告诉我们大致的海拔。不时有冷风吹过,向导说今天我们的运气比较好,通常风比较大,大的时候有七八级,遇到大风的时候要匍匐在雪地里,等风小一些才能继续向前。
当听到向导说我们已经到达5300高度时,我们都很振奋,离顶峰垂直高度只有100米不到了。之前虽然登顶的决心下得很大,但直到现在无论从天气条件还是身体条件来说,我已确切的肯定今天能登顶。有了必胜的信心后,沉重的身体突然变得轻松了许多,疲惫的身体也不知为何感到了暂时的精力充沛。这时突然想到了成语“望梅止渴”,以前一直没有切身体会,望梅为什么会止渴,平时想象一下好吃的身体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其实关键是看当时的身体需求,如果当时身体十分渴求什么东西时,而当你认为这些东西就在眼前时,身体内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能量。这也许是人求生的本能吧。人身体内有许多让自己惊奇的东西,平时往往无法发现,当面临自己极限时才能发现、理解。这也许就是许多人热爱极限运动的原因吧。精神本身不是力量,但可以让人充满力量。我是学理工科的人,以前往往觉得物质的东西更实在一些,因为有证据、有公式、有数据,精神的东西要虚幻一些,说不清、道不明,自己体会到的便认为是真的,体会不到的便觉得很虚幻。现在觉得,嘿嘿,生活中有好多事可以细细玩味。
越接近顶峰,就越有奇妙的事情发生,远处传来沙沙的声音,向导立刻双手伸开掌心向下,向我们做了个止步的手势,同时侧耳仔细聆听声音传来的方向。我们俩也像雕塑一样凝固在雪坡上,好奇的等待向导的解释。沙沙声消失后,向导转过头对我们说,前面有小雪崩,不过好在不在我们必经之路的方向。问题不大。之后又有好几回沙沙声响起,我们最终没有遇到这个神秘的敌人,这当然是最好的结局。
向导告诉我们,接近顶峰处有六道冰裂缝,我们顿时紧张起来。接着又说,不过没多少危险,裂缝不宽,只有脚会陷下去,身体不会。唉,早说嘛,何必搞得我们紧张兮兮的。绕过两条冰裂缝,前面却有很明显的一条长长的裂缝挡住了去路,裂缝两边的冰雪不知道能不能持力,也不敢过去尝试。我们只好以期待的眼神看着向导,看他怎么处理。向导喃喃的说道:“唉,奇怪了,我以前没见那么大的裂缝呀,犹豫了一下又说,到顶可能就十多米了,也可以算登顶了”这样的话显然没法让我们满意。向导又摸索着在裂缝附近看了看。突然指着一根跨过裂缝的红绳子说:“我想起来了,这个裂缝原来是有的,不过我以前来时雪比较厚,大部分盖住了,所以现在看起来比较宽”。我们眼前这段冰裂缝比较宽,没有绳组估计过不去。我建议绕一段路看看情况,向导接受了我的建议,然后说,你们紧跟着我的脚印,小心不要走远了。我们亦步亦趋的跟在向导后面,就像进入雷区的工兵。走了一会,我们看到一处冰裂缝被冰雪盖住,也许这就是我们的突破口了,我刚萌生这样的想法,向导就小心的去试探那儿冰雪的稳定性,右脚踩稳后,蹲下身体重心立于右脚,左脚向前试探,然后踏向裂缝另外一边。终于,他跨过了这一步,也许这就是我们登顶的最后阻隔了。我们两也小心的跨过去了。
最后的十几米我们压抑着激动的心情跟在向导后面,恨不得冲到他前面去,登上一个小平台后,看到了挂有哈达的小红旗,这就是山顶的标志。山顶雾气很大,无法看清对面周围的高山。要是天气好的话,可以在山顶看到梅里雪山、玉龙雪山,甚至远到四川的共嘎山。由于带着雪镜,在雾气下,看不到多远。但这也阻挡不住我们激动心情的爆发。但在山上的疯狂是有限的,山顶不是很宽大,雾却很大,看不清楚周围的环境,不知道哪里是悬崖,我们只能原地叫喊着,征服大山的我们心中豪气万千。尽情的享受雪山之颠的冰与雪。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放飞自己的心情。我们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在这样的环境里,或许可以体会这种感觉。
离开顶峰
山上雾气很稠,仿佛要变天了,我们只好开始下山。
下山的感觉很得意,很惬意。爬山时艰难的步伐到下山时已是大步飞奔,任凭脚步溅起的雪花任风飞扬。在飞跑中偶或摔倒,躺在雪地上洋洋得意,冰雪把我全身包裹,寒气袭来,却觉得亲切无比。在雪地上不担心滑倒,滑也滑不了多远。要是在冰地上就要比较小心了,需要横过脚一步一步踩稳。因为一不小心就要“一泻千里”滑到下面的岩石上。其实陡峭的冰坡并不像想象中危险,穿着冰爪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没有冰爪却是万万不行的。
下山时向导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这条路雪比较多,穿着冰爪在雪地上走比在岩石上更轻松一些。走完大部分雪地后,就是光石头地了,穿着冰爪走在岩石上就象穿一般鞋子在冰上一样,滑溜溜的。还没走多远就摔得个七荤八素的。虽然下面还有雪地。实在受不了摔跤,坐在岩石脱下冰爪,才发现整条裤子都被雪水浸湿透了。虽然经过上山的折磨,登顶带来的喜悦却冲淡了疲倦,体力反到好了些。朋友则相反,说他上山时没问题,现在很疲惫了。
随着海拔的降低,呼吸越来越简单,喘一口气要用好久,不像刚才登顶时,喘几口气才走一步。我们和向导也是有说有笑,向导说我们是一不小心登顶的,据他说有人来了六次才登顶,我们算够幸运了,昨天还阴雨绵绵,而且刚登顶回来就开始变天,现在比上来时雾气更大一些。
走到一片碎石坡,坡上长有稀疏短小的植物,向导指着这片地说:“这儿就产虫草,彝民经常来此找虫草,不过虫草很难找,露出地面部分不到一寸,要趴在地上仔细看才能看见,今年雨水少,就更难了,前些天好多人上来找,一天没找到一根的都很多。”我接过话说:“这样每年都采走,被采完了肯定就没有了”向导紧接着就否定了我的想法。说到:“找到虫草时,一般要留下一点点菌丝,这样它又会长起来,而且就在这个地方,记住这个地方就行了”原来是这样的情况,当然一般人上来是找不到的。
再往下走,不时能看见雪莲花,由于当天便要下到哈巴村,我们打算,先回大本营,稍微修整后再下山。
谈笑风生,欢快尽兴却迷途
一路上几乎是大步加小跑,上山时我们一直是沿着一光突突岩石山脊向上,下山的路起初不同,最终也岔回山脊了,到了熟悉的山脊,心情更加轻松。几个人也是一路谈笑风生。
在从山脊岔向大本营的时候我们却走错了,起初我们并没有发觉,因为我们都认为向导路很熟悉,应该不会出错,但越往前走,越觉得不对劲。因为我们走的根本不是路,而且前面也没有路的迹象。好在我们现在已经在雪线以下,灌木、树木比较茂密。我们顺着一个巨大岩石的下边绕行,可以放脚的地方比较窄,再下面好像是悬崖,因为雾气遮住了,我们也看不到多远。好在我们外面陡坡上有很多灌木,应该不会滚下去。我们或贴扶着岩壁向前走,或者用手抓住身旁灌木比较粗大的枝干,向前缓慢前行。绕过了岩石比较危险的那一段,进入了很大的一片衫树林。在这原始森林里面,苔藓和地上的枯枝败叶很厚,踩上去很松软,踩上去深一脚浅一脚的,有时能没过膝盖那么深。虽然是中午两点多,光线也很黯淡,抬头望天,树木的树叶搭配得很好,总是恰如其分的遮住其他树叶留下的光线孔隙,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看不到大片的天空。自由的竞争也能促成相对公平的分配机制。大自然没有思维,却奥妙无穷,能参透其中点滴秘密的人便是智者。在这样枯阴暗潮湿的环境下枯枝很快腐烂,即便有碗口粗,也无法通过它借力,一拉就断。
当时,我倒没有因为迷路而十分沮丧和慌乱,包里还有些吃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样的雨天,在山上找水喝是没有问题的,大不了一直向下走,虽然难走,体力消耗也很大,就算胡乱向下走,走到山脚还是没问题的。
走了一段路后,我们逐渐开始冷静分析当前的形式。高山上气候是立体气候,植被是垂直分布,几乎是严格随高度变化的。故而当前的植物分布也代表了目前的高度,我们周围都是衫树和灌木,而大本营主要是杜鹃花,这说明我们走多了,已经在大本营海拔下面了。而且根据来时的路程估计也说明我们也走过了。大致的方向分析清楚了后,如果在我们与大本营之间没有悬崖或是不可逾越的其他情况,我们应该能绕回大本营,其余的就看我们的运气了。
山穷水覆,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了一段,我们看见了几棵伐倒的树木,说明这儿曾经有人迹,应该离路不远了,但是仍然没有看到路的痕迹。向导似乎感觉倒了什么,还是回忆倒什么熟悉的东西。叫我们停下,他往一旁的坡爬上去看看。不一会,传出向导高兴的声音,找到路了!
走上去之后,看到了熟悉的路,这正是我们上山到大本营的路,不过我们已经错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