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重写版(第一卷)





    翻过一座小山,是一片很大的桃林,正值四月桃花盛开,花香馥郁、薰人欲醉。桃林深处更掩映着处处竹林茅舍,恍惚如仙境一般。   
    三人在桃林中婉转穿行,行至尽头,是一座修葺整齐的坟冢。老张道:“这就是宝儿埋身之处。”高阳走上前去,只见整座坟冢打扫得干净整洁,坟前立一块石碑,下放一束桃花。不同一般墓碑刻着“某某之墓,生于某某年,卒于某某年”之类,石碑上只题了一首七言绝句:   
    三月春残燕子常,   
    姑苏城外桃花庄;   
    六十三年颜面改,   
    才度香灵伴我床。   
    石碑右下刻着一行小字:张门桑氏埋香之冢。没有落款,也没有生卒年月。高阳站在墓前,感慨万千。碑上所题诗句,前两句是宝儿死时手里禁握着的,而根据诗意,最后两句,应该是张信诚老人从台湾回来后补上的,这是一首写了六十三年的诗!   
    在宝儿坟旁不远一间茅草小房中,两人终于见到了故事的男主角——张信诚老人。高阳细细打量面前这位老者,只见老人约八十岁上下年纪,头发已经花白,一身浆洗很干净的白衣,眉间尽显沧桑之色。   
    寒暄了几句,张德祥给两人作了简单的介绍。众人在屋中坐定,肖伟已迫不及待解开手中包裹。   
    盒子取出,高阳注意到老人的身子似乎微微一颤。只见老人眉头微锁蹙,盯视着眼前这只盒子,良久不语。过了大约一盏茶的工夫,老人缓缓出了一口长气,接过老张递过的工具,在锁孔内试探了片刻,慢慢放下工具,喃喃说道:“果真有这样一只盒子……”   
    肖伟一愣:“怎么,您见过这只盒子?”老人沉吟了片刻,道:“如果我没看错,这就是当年那对名震天下的‘觐天宝匣’之一!”   
    肖伟睁大眼睛:“什么?觐天宝匣?您说这盒子叫‘觐天宝匣’?”   
    老人点了点头:“不错!这觐天宝匣,原本是一对。我们苏州张家,还有北京谭家,都与这对宝匣有着莫大的渊源。”说到这里,老人叹了口气:“可以说,若不是这一对宝匣,也就不会有‘南张北谭’两大开锁世家!”   
    高阳和肖伟都张大了嘴,面面相觑。谁也没有想到,两人找来找去,竟然找到了盒子的老祖宗家里。这几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看来开盒子的事情总算有希望了。高阳看了看一旁老张,只见老张一脸茫然,似乎对此事并不知情。   
    肖伟神色兴奋,问老人道:“您赶紧给我们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顿了一顿,又道:“对了老爷子,这只盒子……原来不会是你们家的吧?要是这样,那可……”还要再说,高阳已伸手扯住了他。   
    老人微微一笑,道:“觐天宝匣并非张谭两家所有。据先父所讲,这对盒子,出自四百多年前,一位高丽绝顶制锁匠人之手……”   
    肖伟松了口气,随即转头看了看高阳,看来高阳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这盒子果真产自高丽。   
    老人用手轻轻抚着面前这只盒子,似乎陷入了沉思。肖伟急得抓耳挠腮,但不敢打扰。三人屏息静侯,过了良久,只听老人缓缓说道:“那已是七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顿了一顿,道:苏州张氏锁技,成名数百年来,历来传男不传女,而且但凡制锁绝技,非长子不传。德祥没有学全家传手艺,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   
    高阳点了点头,中国数千年敝帚自珍的陋习,看来张家也不例外。难怪老张昨晚并未打开这只盒子,而且现在猜想,老张不仅未学全家传绝学,甚至连这只盒子和张家的典故,也并不清楚。   
    只听老人继续道:“由于我是家中长房长子,在年满八岁那一天,先父带我拜过祖先牌位,又把我领进秘室,这才正式开始传授张氏制锁绝技。教授之前,先父向我讲述了张氏锁行的由来。”   
    说到这里,老人抬头看了看屋内三人,顿了片刻,说道:“苏州张氏锁技,传自高丽!”   
    肖伟大奇,立刻打断老人:“不会吧老爷子,不是一直说中国制锁绝技,天下最强么?”   
    老人点了点头:“你说的不错,不过,那是指唐宋以前!自宋以后,随着蒙古军队入侵,中华锁技就渐渐没落了,而高丽则慢慢赶上。到了明朝,中国在制锁一项已大半仰仗高丽。而高丽国几百年来也是能人辈出,不断涌现出制锁方面的能工巧匠。”   
    肖伟点了点头。老人继续道:“到了高丽宣宗年间……哦,也就是大明万历年间,高丽国出现了一位异人。此人的出现,更使高丽制锁工艺达到了鼎盛。他在制锁方面有三大贡献:   
    “首先是锁具加工精度方面,其时高丽国制锁工艺虽可称巧夺天工,却也由于加工精度不足,往往事倍功半。但凡结构复杂的锁具,无不尺寸巨大,甚为笨重。而在锁技中最为复杂的,莫过于花旗暗锁。由于是暗锁,尺寸就不宜过大,所以当时的暗锁制造大受限制。因而此人这项发明,用现在的话讲,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第二贡献是在暗锁制做工艺方面。当时的暗锁只达到子午鸳鸯芯水平,不过也停留在理论阶段。由于加工精度不够,当时的子午鸳鸯芯锁具尺寸过大,无法作为暗锁使用。由于将加工精度改良,此人不仅把子午鸳鸯芯锁具大大缩小,还发明出另外两种更为精巧,结构更为复杂,自然,安全性也更高的暗锁工艺——‘对顶梅花芯’与‘天地乾坤芯’。据传‘天地乾坤芯’锁具,几乎可以说巧夺天工,其中锁芯套有锁芯,所谓天地乾坤,尽藏其中。若没有原配钥匙,根本无法开启!”   
    老人这一段介绍,听得三人心驰神摇,浮想联翩。肖伟忽道:“对了老爷子,您说的这天地什么芯的锁究竟是干什么用的?要就是为了锁箱子柜子,一斧子不就开了,弄把这么复杂的锁,那不是脱裤子放……”高阳使劲拽了拽肖伟,肖伟立刻收了嘴,最后一个“屁”字没有说出来。   
    老人微微一笑,不以为意:“说的不错,有所谓‘摄缄滕、固扃橘,及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   
    肖伟一愣,低声问高阳道:“我说哥们儿,老爷子这文绉绉说的什么?”高阳低声道:“张老说的是庄子一段文章——   
第一卷第一部 生前身后迷 第八章 一启古匣…2       
    老人道:“其实锁这种东西,防君子不防小人而已。再厉害的锁具,最不济劈开了事。这位高丽匠人自然也懂这一点,因而他根据锁具这一弱点,发明出第三项工艺:自毁装置!”   
    说到这里,老人又用手轻轻抚了抚面前这只盒子,道:“其时最为高段的暗锁,是专门用在一种特殊用途的盒子上的。而这种盒子的特殊用途,就是用来存放极为机密的文件和档案:诸如遗嘱、情报等等。针对这一特殊用途,这位高丽匠人挖空心思,结合在加工精度方面的手段,制作出了一种极为精巧的刀具,再佐以弹簧发条等机关,安置在这种特殊用途的盒子中。只要盒子受到巨大外力打击,刀具装置立即就会启动,瞬间将盒内文件纸张绞碎,盒内所藏秘密,自然就永远不会泄漏出去。”   
    肖伟恍然大悟,不由得连连点头,同时也马上想起祖父信中提到的“烟消云散”那句,看来这盒子还真没准儿有高阳所说的什么自毁装置,果真是强啊!   
    感慨了一阵儿,猛然又想起:对了,高阳提过的溥仪那只盒子,不就是一直放在故宫什么殿什么匾后面(乾清宫正大光明匾),装的就是皇上立储诏书和藏宝图么。这么看来,宝藏的事情可是越来越靠谱儿了!想到这里,肖伟喜得抓耳挠腮,兴奋之极。   
    高阳再次捅了捅肖伟,肖伟安静下来,只听老人继续说道:“此人做出这三项发明后,正逢日本国进犯高丽。高丽大将李舜臣在大韩海峡击败进犯日寇,举国欢庆。于是他集合了当时最高的制锁技术,穷全部精力,做出了一对当世无双的暗锁宝盒,并请当时高丽国著名的雕刻匠人,在盒顶雕刻了李舜臣将军大韩海峡之战的画面。盒子做好后不久,就献给了宣宗皇上。此盒名为“觐天宝匣”,取就是朝觐天子之意。   
    屋内三人都点了点头,原来此盒取名为“觐天宝匣”,是这个意思。   
    老人继续道:“自古以来,高丽国一直崇尚制锁高手,宣宗皇帝得到这对盒子,龙颜大悦,视为珍宝。此事很快传遍朝野,而这两件宝物的事情,甚至连中土也有耳闻。当时正是明朝边患四起之时,满清女真在关外崛起。清太宗皇太极本就是一个机关高手,攻城武器、制锁机关无一不通,听说高丽国有这样一对宝盒,立时索要。高丽国自是不给,皇太极大怒之下,提兵远征。高丽国大败,眼见就要亡国,只得献出这对宝盒求和。在这年远赴盛京的进贡队伍里,那位制锁高人也在,为的是向金人展示宝盒启用之法。当时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盛京街上到处是流浪的孤儿。这位高人在临去之时,收养了两位孤儿,一个姓张,一个姓谭,并带回了高丽收为徒弟,传授他们制锁之法。”   
    肖伟插嘴道:“老爷子,您说的不会就是‘南张北谭’吧?”老人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不错,多年之后,这两位孤儿长大成人,手艺也已学成。不愿再留在高丽,于是二人回到中土,分别在苏州与北京开了一间锁行,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南张北谭’。而其中那位姓张的孤儿,就是我的先祖。”   
    说到这里,老人用手抚了抚盒子,叹道:“自从这一对宝盒入了清宫,就再也没有消息,不想今日在这里遇到,总算完成了先父和张家列祖列宗的心愿,这也算是天意了吧!”   
    老人手抚盒子,唏嘘良久,屋内其他三人听了老人这段故事,也是思绪如潮,感慨万千。   
    过了一会儿,肖伟问道:“张老爷子,这个盒子……您肯定能打开吧?”   
    老人沉吟了片刻,说道:“听先父讲,觐天宝匣一共有三层五道机关,最外一道是‘九九拼图’机关,盒子第一层是子午鸳鸯芯锁芯机关,第二层对顶梅花芯,第三层是天地乾坤芯机关,而在第盒子第三层底部,还有最后一道机关——自毁装置。”   
    肖伟张大了嘴巴,咽了口口水,问道:“老爷子,那您……您能都帮我们打开么?”   
    老人道:“目前拼图机关已经打开,而这第一层锁芯有德祥帮我,应该也没有问题,至于第二层和第三层……”说到这里,老人微微摇了摇头,说道:“我并没有把握,只能试试再看。”   
    肖伟点了点头,看了看一旁高阳,心中暗想,要是张老爷子也打不开,那就彻底歇了。   
    五分钟以后,张德祥已帮老人准备好所有工具,并将盒子小心翼翼放到工作台上。看来老人虽旅居台湾几十年,家传手艺并未丢下。   
    高阳拉了拉肖伟,两人也轻轻坐到工作台旁。老人徐徐出了口长气,接过老张递过的工具,闭了闭眼,缓缓将手具插入到盒子的两个锁孔之中。   
    屋内其他三人的六只眼睛全都紧张地盯住了老人。只见老人的双手在缓缓地动着,随着工具深入,动作也逐渐加大。一旁老张仔细观察着老人双手动作,也把手抬起来,轻轻地模仿着。   
    片刻,老人取出两根钢片,放在桌上。肖伟问道:“怎么样老爷子?”老人微微一笑,道:“里面的反锁装置已锁死,要想破解并把锁打开,须得两人配合。”看了看一旁老张,说道:“德祥,我传你的‘乱簧决’,还记得么?”   
    张德祥点头道:“还记得,不过……还没完全领会……”老人点了点头,拿起钢片,手上开始做细微的动作,似乎在做着示范,而口中缓缓念道:“乱簧之道,非启者必启,微启者大启,大启者必不启……”   
    老张抬起手来,也开始模仿着老人的动作,口中念念有词。老人继续念道:“……开锁之道,在意不在力,力断而心续,续则无不济……”随着老人的吟诵,两人手中的动作越来越大。   
    一旁肖伟看了一阵,突然皱了皱眉,似有所悟,不自觉抬起手来,也开始模仿两人的动作。高阳伸手拽了拽他,肖伟一愣,停了下来。   
    五分钟以后,老人念到最后一句:“……意在力先,绵绵不绝,柱散则簧乱,是为乱簧!”说道这里,老人停下手中动作,看了看一旁张德祥。只见老张眉头紧锁,过了良久,勉强点了点头。   
    老人微微一笑:“来吧!”   
    两人拿起桌上钢片。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