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洪流-英军反法西斯着名战役纪实





辱;隆美尔毕竟还站在埃及的大门口,北非局势并未发生决定性改观。
  7 月中旬,丘吉尔态度十分强硬地坚持要美国人在北非发动一场大规模作战,以代替原来的横渡海峡的欧洲作战。这引起美国军方的不满。亏得老友罗斯福能理解丘吉尔所处的地位,总统只坚持一点:美军必须在1942 年与德国人交战,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非洲,以致于坚持要在欧洲作战的马歇尔将军不满地在背后发牢骚:“总统‘欧洲第一’的概念不仅包括英吉利海峡,还包括北非。这样的话,不如把美军部署到太平洋去对付日本人。”罗斯福听说后,大为光火,他在给马歇尔的一份措词严厉的备忘录中排除了把部队调到太平洋的可能性。尤其是他最后的签名,特地冠以“三军总司令”的头衔,其寓义不言自明。
  对于罗斯福的苦心,丘吉尔自当不胜感激。但同时,首相也发现在英美合作当中,英国日益处于下风。他个人要想与罗斯福的威望相对抗,就非常需要一个纯粹由英军获得的胜利。即将实施的“火炬”计划,已确定由英美共同作战,联袂完成。英军不可能指望在这场战斗中独出风头了。唯一的机会就是在阿拉曼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可以说,这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独摘桂冠的机会了。
  可是,奥金莱克却表示无法在短期内创造这种胜利,他需要时间。首相愤怒了,必须撤换他。
  这些出于政治因素和个人私利的考虑怎好同布鲁克明说?首相暗自下定决心,要亲自去开罗走一趟,改组中东司令部。
  1942 年8 月5 日清晨,奥金莱克和他的参谋人员站在第8 集团军的机场上,迎接丘吉尔的到来。
  “他来了。”人群中有人说了一句。
  一个胖胖的身影出现在机舱门口,他向人们挥挥手,浑身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一步一晃地走下飞机。
  一会儿,他们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个是在伦敦的地下室里指挥着这场战争的身材肥胖、面色红润的政治家,一个是在沙漠中连续作战的身材瘦削、面容疲倦的军人。接着,两双手亲切地握在一起。丘吉尔和布鲁克都没有流露出一点要撤换他的意思。奥金莱克开始下意识地、机械地向他们介绍他的军队和计划。
  早餐前,丘吉尔同奥金莱克就其未来计划又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探讨。他再次要求尽早发动进攻。站在地图面前,他滔滔不绝地发表着意见,随着他把想象中的师投入到这里那里,他那圆圆的手指在地图上不断地戳戳点点。
  奥克半晌不语,最后说道:“可是,首相,第8 集团军经过长期奋战,急需补充休整,新换防的部队也需要训练。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我不能拿士兵的生命去冒险。”
  “那么,你说个时间吧,什么时候能做好准备?”首相已经面带愠色了。
  “9 月中旬以前我拒绝采取行动。”这硬梆梆的一句话最后注定了他个人的命运。
  在第8集团军享用的早餐也令首相不快。用餐地点是围有电网的露天场地,吃的是食堂的普通饭菜。首相形容这地方是一个“遍处是苍蝇和重要军事人物的大笼子”。难怪他中午一进空军宽敞明亮的餐厅,面对专门为他从开罗大饭店订购的精美佳肴,不禁感叹道:“这是我们在心事重重之中的一个愉快时刻——在浩瀚沙漠中遇到了一个真正的绿洲。”
  在前去享受空军的盛情招待的途中,首相会见了第13军军长戈特中将——他亲自决定的第8集团军司令的人选。他同这位“感觉疲乏”、“只希望到英格兰去休假3个月”的军长交谈了很长时间,说服他担任这一新职。
  第二天晚上,丘吉尔的重大决策终于出笼了:
  我在这里经过了解,并在同史末资元帅、帝国总多谋长和国务大臣再三商议之后,已决定必须立即采取断然措施,改组最高司令部。
  。。
  将任命亚历山大将军为近东总司令。
  。。
  将任命戈特将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受亚历山大指挥。
  不幸的是,首相的爱将戈特将军第二天就在乘飞机飞往开罗的途中被敌人击落。布鲁克马上推荐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补上空缺,指挥第8集团军。就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把一代名将蒙哥马利推上了历史舞台。
  奥金莱克将军对人事变动还蒙在鼓里,一无所知。他认为,丘吉尔的来访很成功。他同首相的初次会面是热情真诚的。他同布鲁克探讨了中东司令部的未来,蒙哥马利的任命,两人都认为蒙蒂比戈特更合适。就在8月7日,他还派多尔曼—史密斯去同布鲁克商讨整编集团军各师的问题。布鲁克表演很出色,一点马脚未露。史密斯绝没有想到,他同他的总司令此刻已被解职。晚上,奥金莱克同新来的第8集团军准将参谋德·甘冈一边散步,一边兴高采烈地谈着自己的计划。
  8月8日一大早,雅各布上校便从开罗动身,一路乘飞机、坐汽车直奔阿拉曼,怀里揣着丘吉尔首相给奥金莱克将军的亲笔信——一封宣布解除他职务的亲笔信。雅各布上校此时感觉自己就好像是一个杀手,前去谋杀一个毫无戒备的朋友。
  真倒霉,怎么偏偏选中我去干这种事情?上校曾试图说服首相:“此事非同小可,我想还是由首相或帝国总参谋长亲自同他面谈为好。”
  “哈哈,我的上校,根据过去的经验,这一类不愉快的事写信通知比口头通知为好。就辛苦你跑一趟了。”首相打着哈哈回答道。你不能不承认他说的有道理。这个狡猾的老温尼。
  当雅各布上校像做错事的孩子似的被带到第8集团军总部时,奥金莱克从他那不安的神态中似乎猜到点什么。
  他从上校手中接过信,打开,默默地读了两三遍。他内心承受着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但外表冷静、安详,毫不动容。雅各布对奥金莱克的这种惊人的自制力深感佩服。要知道,这是在打了胜仗之后被撤职的一位将军啊。他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替罪羊,这不公平!
  那天晚上吃晚饭时,奥金莱克一直默不作声。晚饭后,他邀德·甘冈去散步。路上,他挽住甘冈的胳膊,不动声色地说:“弗雷迪,我要离开这儿了。”
  第二天,他将第8 集团军的工作移交给代理司令、第30 军军长拉姆斯登之后,便离开了这所他曾经筹划了胜利的作战司令部。从此,奥金莱克将军再也没有回来过。
  也许值得一提的是隆美尔对他的评价:“奥金莱克是许多英国将领中唯一具有大将之才的人,其才能远在蒙哥马利之上。”
  第五章第8 军枕戈待旦
  蒙哥马利将军这几天的心情可以说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不知何故,他的职务两天之内两次变动。先是顶替亚历山大,担任英国第1 集团军司令,参加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接着,又让他飞赴北非,指挥英国第8 集团军作战。自敦刻尔克撤退后,蒙哥马利就一直呆在国内,没有打过仗。现在,一下子这么多的重任委任于他,真有点受宠若惊了。喜的是,他终于可以脱离美国统帅艾森豪威尔的管制,独立指挥自己的部队,干自己想干的事了。当初,首相把联合作战的指挥权拱手让与美国人,他就颇感不快:这老头子,无非是美国人答应帮他攻打非洲了,他就让出点蝇头小利收买人家,难道我们英国将军都死光了吗?那位参谋出身的美国大兵根本就没指挥过战斗。在他手下干,还不把人憋气死了。至于他在北非的顶头上司亚历山大,他可是太了解了:他不光脾气平和,而且从来都是放手去让下属于的。
  汽车轰鸣着向机场疾驶而去。蒙哥马利又想起这几天由于频繁换将,就连性情温和的艾森豪威尔也恼火了。也难怪,在这样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两天之内出现两次重大人事变动,他自然会感到莫名其妙。此时,艾森豪威尔又要迎接第三位英国指挥官了。他责问专程来接蒙哥马利赴开罗的伊斯梅将军:“英国人是不是认真对待‘火炬’计划?这走马灯似的更换指挥官是什么意思?”
  想到这,蒙哥马利不禁笑出声来,这些,就认艾克自己伤脑筋去吧!我可要去干我的大事业去了。
  身旁的伊斯梅看到蒙哥马利喜形于色的样子,也受到感染,他打开话匣子,把这些人事变动的背景、原因告诉了蒙哥马利,并向他介绍了两年来北非的战况。
  这些情况,蒙哥马利在国内已有所闻,但他还是听完了介绍。之后,他不禁感触万端,谈到了一个军人一生所遇到的考验与风险:“这个人毕生从事军务,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克己奉公,不久,命运之神向他微笑了,成功的光辉照到他的身上,他得到提升,机会来了,他指挥起大批军队了。他赢得了胜利,世界闻名,每一个人都在谈论他。然而,突然间又背时了。一次战斗使他一生成就化为泡影,这也许不是由于他自身的过失,但他的名字也列进了无尽无休的军事失败的史册之中。”
  伊斯梅想,这还得了,还没上阵,就已经考虑自己的下场了,得给他鼓鼓劲,于是劝慰说:“但是,你不应当把所有的情况都看得那样糟啊!中东正在集结一支优秀的军队。可以肯定地说,你是不会遇到灾难的。”
  “什么!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谈的是隆美尔啊!”蒙哥马利坐在汽车里大声喊道。
  蒙哥马利身材矮小结实,长着狐狸一般的面孔,他的嗓音高昂还带点鼻音,听起来刺耳而不友善。他孤僻、专横而傲慢,敢于抗上和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敦刻尔克撤退时,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指定第1 军军长巴克中将负责监督最后阶段的撤退。蒙哥马利当时只是一个刚上任的新军长和资历很浅的少将,但他却单独找戈特谈话,对他的上司在这样一个极其重大问题上的判断力表示怀疑。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巴克不适合担任这种指挥职务,担任这种职务的人必须镇定自若、头脑清醒。他向戈特推荐了当时的第1 军第1 师师长亚历山大。戈特接受了他的建议。事实证明,亚历山大的殿后工
  作做得果然十分出色,许多英国士兵得以保全性命,这应当归功于蒙哥马利的这个明智而无礼的行为。
  有的时候,他的言行又怪僻得让人无法理解。有一次,他给国民警卫队军官讲完课后,告诉大家下面将上演一部他自己编写的短剧。军官们好奇地瞪大眼睛看着,只见4 个身穿德国军服的士兵手持雨伞上场了。随着他们将雨伞撑开,一声凄厉的警报声响彻大厅。观众恍然大悟,噢,这表示德国伞兵在英格兰实施空降了。再往下看,4 名“德国兵”在舞台上排成一行,一本正经地宣布:“我们要卡断那狗杂种蒙哥马利的喉咙。”台下一片哄笑声。
  在突尼斯战役中,美国将军比德尔·史密斯同蒙哥马利开玩笑说,如果蒙哥马利在某日抵达某城,他就送他一架美国飞机,蒙哥马利在“规定期限”到达那座城镇后,便找史密斯将军要他的那架飞机去了。美国人生气了,告诉他那只是开个玩笑。蒙哥马利却不依不饶地坚持要得到这架飞机,而且配备清一色的美国飞行员。最终他如愿以偿,但他怎么也弄不懂美国人为什么要对他大发雷霆。
  奇怪的是,这位思维古怪、性情乖戾的英国将军在讲课和布置作战任务时却表现出惊人的清醒头脑、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他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十分清晰地说明复杂的情况,具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并明确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本领。这使得从他那里受领任务的下属受益匪浅,因为他只用很少几句话就把整个计划讲清楚了。
  蒙哥马利被公认为是一个虚荣心很强、难于与人相处的人。这也许同他不幸的童年多少有点关系。他虽然有一位圣贤般的当主教的父亲,但他的母亲却十分苛刻、严厉,经常对他——7 个孩子中唯一的一个性格倔强的反叛者——以棍棒管教。从小到大,他耳边老是响着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去看看伯纳德在干什么,叫他停下来!”这种被监视、被干涉、被剥夺了权利的感觉是令他无法忘怀的。他深深感觉到自己童年的不幸,感到爱的缺乏,感到一种永恒的折磨。。而制造这一切的竟是自己的母亲。不断的惩戒不仅未能制服他,反而刺激了他的那种尖刻、固执、刚愎自用的个性,同时,也培养了他的独立,自信和献身精神。
  8 月13 日一大早,蒙哥马利便离开开罗英军总部,驱车前往第8 集团军。驶过亚历山大港时蒙哥马利放慢了车速。前边十字路口站着一位军官,正向这边眺望。他身材消瘦,相貌英俊,特别是那双深邃的眼睛,闪烁着聪慧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