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洪流-英军反法西斯着名战役纪实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
乔治·马歇尔美国陆军参谋长五星上将
阿兰·布鲁克英帝国总参谋长陆军元帅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盟军地中海战区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
哈罗德·亚历山大盟军第15 集团军群司令英国陆军上将
伯纳德·蒙哥马利英国第8 集团军司令上将
乔治·巴顿美国第7 集团军司令中将
奥马尔·布莱德雷美国第7 集团军第2 军军长中将
特里·艾伦美国第7 集团军第2 军第1 师师长少将
卢西恩·特拉斯科特美国第7 集团军第2 军第3 师师长少将
霍伯特·盖伊美国第7 集团军参谋长准将
弗雷迪·德·甘冈英国第8 集团军参谋长准将
盖伊·西蒙兹英国第8 集团军加拿大第1 师师长少将
莱尔·伯纳德美国第7 集团军第2 军两栖登陆特遗队指挥官中校
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德国元首
本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首相法西斯党魁
阿尔伯特·凯塞林德军南线总司令陆军元帅
阿尔弗雷多·古佐尼意大利第6 集团军司令上将
汉斯·胡伯德国第14 装甲军军长上将
埃伯哈德·罗特德国第15 装甲师师长少将
引子
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地中海上空风卷云集,海上波涛怒吼,满载英美盟军部队的庞大特遣舰队,顶着狂风恶浪,驶向意大利半岛南端的西西里岛,拉开了代号“爱斯基摩人”的西西里岛登陆战的序幕。
围绕此次作战,盟军最高决策机构曾有过激烈的争论。美国虽然一直渴望尽快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但由于条件尚不成熟,只好同意英国的计划——1943 年继续发展北非战役的战果,跨越地中海,直捣南部欧洲的意大利。西西里岛将首当其冲。
“爱斯基摩人”作战是盟军自第二次吐界大战爆发以来,首次在敌人的领土上实施打击,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突击。战役目的是保证地中海海运安全;转移苏联战场的德军兵力;将意大利逐出战争,从而打开进攻欧洲的南大门。
西西里之战从1943 年7 月9 日盟军空降登陆开始,到8 月16 日进驻墨西拿为止,历时38 天,盟军总共投入13 个师47 万余人的地面部队和空降部队,以及3000 余艘各式舰船和4000 余架飞机。盟军采取空降突击、两栖登陆、空中轰炸、山地攻坚、长途奔袭、沿岸“蛙跳”等多种作战样式,一举摧毁德、意军近30 万守岛部队的顽强抵抗,占领了西西里全岛。
该战首次表现出美军和英军之间的激烈竞争,各路将军大显身手。布莱德雷崭露头角,蒙哥马利再度辉煌,尤其是美国第7 集团军司令巴顿将军,更是声威显赫,名扬四海。他以好勇斗狠的强悍风格,指挥美军奇袭巴勒莫,苦战特罗伊纳,抢占墨西拿,气势和速度远在蒙哥马利之上,成为令德军闻风丧胆的传奇将军。
尽管轴心国军队利用西西里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赶在盟军进占墨西拿之前,将其近10 万人的主力部队撤回意大利本上,但是,盟军还是达到了预期目的,消灭岛上德、意军达16 万余人,其中俘虏13 万人。盟军不仅在军事上获取了直接进攻意大利本土的跳板,而且在政治上强烈震撼了已经动摇的意大利政府,导致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为盟军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铺平了道路。
第一章摩洛哥巨头聚首
1943 年1 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天空漆黑一片,凛冽的寒风呼呼作响,依稀可见的星星在低云中时隐时现。在大西洋上空,一架英国改装的C—46 型轰炸机低吼着穿过云层,向卡萨布兰卡飞去。机舱里,身体健壮、矮胖秃顶的丘吉尔像个孩子一样蜷缩在床铺上酣睡。他双目紧闭,发出均匀而深沉的鼾声。他翻了一个身,突然“哎哟”叫了一声,睁开眼睛,坐在椅子上打吨的飞行安全首席顾问波特尔急忙来到温斯顿·丘吉尔面前,关切地问道:“怎么啦?首相?”
“喏,那个暖气片,”丘吉尔冲床头的汽油引擎“暖气片”一努嘴,“烫了我的脚趾头。恐怕再过一会儿就会燃着我的毯子了。”
波特尔巡视了机舱,发现另外两个暖气片也烧得滚烫。他同首相来到后面的炸弹舱,只见两个机组人员正在拼命地给汽油加热器烧火。
“你们怎么搞的,这太危险了,”波特尔责备道,“汽油暖气片可能引起一场大火,而周围的汽油就会立刻爆炸。马上关掉暖气设备。”
“是啊!我的决心是,宁可挨冻,也不愿被烧死。”丘吉尔诙谐地发表着意见。
机舱渐渐凉下来,丘吉尔回到床铺上,试着在8000 英尺高空的寒气之中入眠,但是不行。看看表,刚刚凌晨2 点,看来今夜的这一觉给搅了。首相点燃一支雪茄烟,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不知此行能否像以前那样,说服美国盟友同意英国的边缘战略观点:继续在地中海战区作战,逐步接近欧洲战场的中心。
早在1941 年,丘吉尔及其参谋人员便因联盟战略问题同美国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英国人竭力劝说美国于1942 年在西北非采取登陆作战行动。这一两栖进攻战在英国的利比亚攻势的配合下,将在1942 年底肃清北非之敌,使盟国地中海海运畅通无阻,这要比绕道好望角节省大量的载重吨位。控制了这个关键的海上环节,美英两国就可以把全部注意力转向欧洲大陆,彻底击败希特勒德国。
罗斯福总统表示同意英国的建议,但是,以马歇尔为首的一批军方人员却持反对意见。马歇尔认为,登陆西北非对于局势严峻的东线战事无济于事,不会减轻苏联的压力。此外,如果把兵力都投入到不起多大作用的北非作战中,会无端地消耗兵力。与其这样,不如将这些宝贵的作战力量用于1943年有可能开辟的欧洲第二战场作战中。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金海军上将则更倾向干将兵力投入太平洋对付日本的扩张。这位海军上将极为傲慢,态度生硬近乎粗鲁。对日作战是他毕生研究的课题,因此他对于将美国资源用于其他目的而不用来摧垮日本一直心存不满。
就这样,双方争执不下,直到1942 年7 月,罗斯福总统亲自出面协调两国战略目标和方针,英美两国这才趋于一致,决定于1942 年秋季实施北非登陆战役(代号“火炬”)。
第一个回合是英国占了上风。丘吉尔当然明白,这多亏美国总统的支持。可是下一步呢?
到1942 年年底,蒙哥马利在阿拉曼大败不可一世的隆美尔军队后,继续追击向突尼斯方向退却的残敌。“火炬”登陆计划成功后,盟军也在向突尼
斯挺进。据守突尼斯桥头堡的轴心国军队受到两面夹击,已成瓮中之鳖,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至于盟军的下一步战略目标,英国人早已成竹在胸——在突尼斯击败轴心国后即进攻意大利西西里岛,言外之意是要在攻克西西里之后进攻意大利,这一决定是对马歇尔的又一次打击,这位一贯温文尔雅、顾全大局的美军高级将领也在发牢骚:”这地中海简直是一个无底洞,什么时候能填满?”
金海军上将这时也想停止在地中海作战,转而进攻法国。他咆哮着说,进攻西西里“仅仅是为了干活而干活”。
对于美国人来说,确实是如此,就像罗斯福总统自美国参战以来一直抱定的信念那样:美国军队必须在1942 年参加对德作战,无论在何地。对德作战,对美国人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举动,而英国人则自始至终将地中海视为其生命线而为之奋战。早在战前英国高层将领便断言,地中海战区是英国可以打赢或输掉这场战争的最重要的战区,也是英国可以发动地面攻势的唯一战场;德国只要占领埃及和苏伊土运河,就可望赢得一场短期战争。
盟军地中海战区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倒是倾向于同意英国人的意见。他认为,盟军应该利用他们在阿尔及尔建立的庞大基地。来扩大地中海的行动。他为美国军方的态度感到不安,他担心反英的思想情绪会对进行战争产生不良影响。
看样子,是到了召开一次同盟国会议,统一思想,确定下一个战略目标的时候了。1942 年12 月3 日,罗斯福致电丘吉尔:“我反复考虑过了同俄国人举行联席会议的问题,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制定令人满意的军事战略决策的唯一办法,就是你与我亲自同斯大林进行会谈。”此外,总统还提出,他和丘吉尔首相最好带上一个主要由各自的三军参谋长组成的小组,这个小组应属于军事性质。罗斯福还建议,会议最好能于1 月15 日左右“在阿尔及尔以南,或喀土穆城内或其附近某个安全的地方”举行。总统不同意丘吉尔提出的在冰岛或阿拉斯加举行会议的意见,因为这两处都靠北,离莫斯科也太远。最后他选定了“蒂尔西特一个舒适宜人的绿洲”。和丘吉尔商定之后,罗斯福向斯大林发出了邀请电。
不久,斯大林回电拒绝了罗斯福总统的邀请,并表示虽然他赞成召开三国政府首脑会议,但由于冬季战役进展迅速,在1 月份腾不出手来,因此他本人不能离开苏联。最后他补充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求盟军在1943年开辟第二战场。
12 月11 日,因斯大林对召开三国首脑会议不感兴趣,罗斯福放弃了这个计划,开始考虑和丘吉尔进行双边会谈的问题。他将开会地点选在卡萨布兰卡附近。
丘吉尔一直弄不明白,世界之大,总统为何偏偏选中这个既危险又偏僻的地方。该不是因为卡萨布兰卡这个字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白宫”吧?就在3 个星期以前,德国人还对卡萨市兰卡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空袭。也许那只是一次盲目的攻击,可是也说不定那是有目的地想炸毁巴顿将军的巨大的汽油库。尽管炸弹都掉在毫无军事价值的目标上,作死许多阿拉伯人,可是空袭本身却足以使美国负责保安工作的迈克·瑞莱担心的了。他调来大批高射炮部队,部署在卡萨布兰卡周围和城内,结果引起德国纳粹分子的胡乱猜测,有一次竟然接近事实的真相,他们向柏林报告说马歇尔将军准备不久到那儿去和英方的参谋长们举行军事会议。
不愉快的旅程终于结束了。当丘吉尔一行抵达卡萨布兰卡时,他们欣喜地发现,会址——摩洛哥首都卡萨布兰卡南郊安法不仅环境优美宜人,准备工作也非常出色。安法离大西洋有1 英里远,坐落在一座小山上。这里有豪华的安法饭店,可为大型会议提供房间。饭店周围有高级别墅,院墙高垒,铁丝网林立,并由美军严密警卫。附近的机场可供大型飞机起降。
尤其让丘吉尔感到高兴的是这里的气候。和煦的阳光与英格兰严冬的刺骨寒风判菩两重天地。高耸的岩崖和舒适的海滩是散步的好去处。在安法海滩上观山望景,静听惊涛拍岸,眼观青山入云,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赏心悦目之时,丘吉尔不忘重任在肩。据可靠情报来源透露,美国军方为这次会议作了充分准备,马歇尔将军专门提出了一份于1943 年夏季渡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的详细计划,草拟这项计划的是新任作战计划处处长艾尔·魏德迈将军,其实,首相心里很清楚,在1943 年实施这些计划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据说,就连魏德迈将军也向马歇尔进言道,即便登陆成功,其结果也将是一场浩劫。他指出,纵然能够集结足够的兵力,训练不足的美国步兵也敌不过身经百战的德国军队。但是,马歇尔坚持认为,美军已从北非战役中积累了经验。他厉声命令魏德迈去制定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详细作战方案,完不成不要再来见他。
“方案一定要搞好一点!”马题尔最后补充道。
魏德迈一连苦干72 小时,搞出了一个顶呱呱的作战方案。参谋长读完后,十分满意。
“我们在卡萨布兰卡把它拿出来让英国人吃一惊,效果一定不错。”他说。
“不过,我建议不要把方案细节透露给任何人,以防传到不友好人士耳中。”魏德迈显然不放心。
马歇尔明白,这个“不友好人士”意指何人。他们很清楚,英国人还是同过去一样,坚决反对横渡英吉利海峡,尤其反对在1943 年进行登陆作战。他们担心,如果英国人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之前获悉这个作战方案,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找出方案的弱点,然后加以扼杀。
不管怎样,英国代表团在效率方面胜过美国人,丘吉尔对此信心十足,因为他们的意见统一,目标明确;而美国人则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马歇尔的兴趣在欧洲,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