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 作者:雨天下雨(纵横中文网vip2014-03-27完结,穿越历史)
诠谏降氐绕兜厍淖髡饺挝瘢稣嬉罢绞υ蛴美吹8汗窬恼铰跃稣饺挝瘛U庖彩窃诰押椭匚淦鹘羧钡那榭鱿虏坏靡训姆椒ǎ桓稣媸Φ谋喑尚枰幕ǚ咽翟谔罅耍还苁潜毖蠓矫婊故枪窬矫妫衷谘攀父鍪Χ际且丫醯煤艹粤α耍爰绦┐蟛慷拥氖浚敲淳托枰扇×榛罘绞剑热缱榻ú恍枰嘀匚淦鞯幕斐陕谩?br /> 这一点不但国民军这样做,袁世凯也是怎么干的,除了十几个正规师外,他已经先后组建了四个混成旅。毕竟陈敬云有参谋部为他出谋划策,人家袁世凯也有个陆军部为他出主意,而且说起这混成旅的模式,还是人家袁世凯先玩的,国民军不过是后来者。
皖赣战役结束后,国民军决定成立第四混成旅、第五混成旅,等到国民军的现阶段扩军工作全部完成,那么国民军陆军将会拥有十一个步兵师,一个警卫师,五个混成旅,一个读力榴炮弹的编制,主力部队的兵力高达十五万人,105榴炮三十余门,七十五毫米火炮数百门之多。如果再加上将近二十个的地方守备团,海军两个要塞守备团以及其他文职军人,那么国民军的总兵力将会接近二十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兵力纵然还不如北洋,但是已经接近了,毕竟北洋体系下的直属部队也就那十几个师,那些附属派系的部队虽然同属于北洋体系,但是袁世凯要调动起来也是个麻烦事。
这十几万部队里头,装备也是不如开始只有几个师的时候那么单一了,轻武器还好,比如步枪依旧是汉阳造和88式以及12式三种为部队的主力步枪,轻机枪就更简单了,只有麦德森,重机枪也就是以德造01式、99式以及福州兵工厂仿造的08式为主。手枪就乱了,各种手枪都有,尤其是军官的配枪更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些是缴获的,有些干脆是自己买的,加上福州兵工厂仿制柯尔特1911手枪的元年式手枪产量虽然在慢慢提高,但是远远无法满足部队的需求,加上手枪远不如其他武器那么重要,所以也就没被纳入重点生产的项目当中。如此就导致了国民军中装备的手枪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后勤部门只供应元年式手枪弹,左轮手枪弹,其他那些杂牌手枪的子弹是不提供后勤保障的,自己买的枪自己买子弹去……
部队的马枪里头用的是改进自12式步枪的12式马枪,主要用来装备各师的侦察营的骑兵们,装备数量不多,另外国民军也缴获了相当一批的曰造马枪,也用了一部分。
总体而言,轻武器部分还是保持了相当规模的统一,不会给后勤系统造成太大的的压力。
不过重武器方面就有些乱了,尤其是75毫米的火炮。
国民军的重武器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迫击炮,另外一个则是火炮。迫击炮要简单的多,都是福州兵工厂自造,目前来说全球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虽然国民军的迫击炮在国内战场上已经大规模应用,也引起了一些列强军官的注意,不过基于对中国的落后印象,加上迫击炮那简单无比的构造,就让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国民军碍于技术能力不不足,无法大规模装备火炮的情况下而弄出来的凑数的东西。这个时候战壕战还没有成型,迫击炮的作用对于现在的列强部队而言并不大,至少他们认为不大。
而国民军装备的火炮部分,就显得杂乱了,德国货,曰本货,美国货,国产货什么都有。本来国民军建立的前端时间,规模并不大的时候还好,火炮的型号是较为统一,大规模装备了曰‘本火炮和德国火炮,但是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国民军又装备了大量的美造火炮,然后又从历次战役中缴获了众多的乱七八糟型号的火炮。这随着时间慢慢过去,部队的火炮型号也就开始变得杂乱起来。
比如前线的第一师,开始装备的是两个德造野炮营和一个德造山炮营,但是在前后数次战事中,火炮损失了十多门之多,后来国民军给第一师重新配备火炮的火炮中,有两门曰造野炮,有两门福州兵工厂自造的山炮,还有三四门缴获自北洋的曰造火炮。其他部队也是差不多如此,原本刚成立炮兵团的时候,配属的火炮都是同一批,但是历尽战斗损失和补充后,就显得有些杂乱了,尤其是现在国民军的部队数量众多,火炮数量已经严重紧缺,除了前期的那些主力师外,很多部队已经开始缺编火炮,比如第三师的那个山炮营被抽调了两个山炮连后,就一直没能得到补充,第八师的那个山炮营倒也被抽调了相当一部分到第二混成旅里头。
皖赣战役后,国民军又缴获了不少的各型号火炮,那些堪用的都直接补充进入部队当中,而不堪用的就是封存以及卖给了滇军一部分。
为了解决国民军各部队火炮型号杂乱的问题,参谋部是准备对各炮兵团进行一次调整,尽量让各炮兵团所辖的火炮同属一个型号,不要出现一个山炮营里有三四种型号山炮的尴尬事情。不要过这种调整也是限于小范围内,比如苏南地区和皖南地区的部队进行调整,然后江西地区的部队进行相互的调整,广东和福建的部队也进行调整。简单说就是就近搭配,总不能做出为了调整几门火炮就不运输好几千里的事情来。
部队的任何调整都是要以不影响部队战斗力为前提!
第三百零八章 六月调整
这章都是军队编制数据
参谋部做出的火炮调整计划中,分为了三个地区调整,第一个是以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为一块,这样利用海运的话进行火炮调整会方便一些,第二个就是利用长江为核心,皖南,苏南的,乃至深入到九江当中进行调整。第三个就是驻扎江西方面的部队。基本上就是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考虑条件。
国民军现有的火炮中,大约有两的营的德造野炮,本来是有三个营的,但是第一师在镇江之战的时候损失了很多,加上其他的损耗下来现在就只剩下两个营了。曰‘本造的野炮不少,加起来足有九个营,前后虽然战斗中有所损失,但是也有部分的缴获,这一来一去就没多也没少。美造野炮现在有六个营,大多数都是最近一年内新买的。这七十五毫米的野炮加起来总数就是在十七个营,约两百门左右。
七十五毫米的山炮就有些繁杂,包括外购,自产,缴获的在内,德造山炮有三个营,曰造山炮五个营,美造山炮五个营,福州兵工厂自产的有五个营,这些七十五毫米的山炮加起来总数就是十八个营,也差不多再两百门左右,这山炮里面缴获的数量相当多,接近四个营六十门的样子。
同时还有三个营的六十毫米速射炮,缴获而来的五十七毫米山炮也是集中起来编练了两个营。
至于大口径的一百零五毫米的榴炮团则不再调整范围内,现在读力榴炮团已经辖三个105毫米榴炮营,一个105毫米加农炮营。总数高达48门火炮。
这些火炮中,则是分别配属给各师,而且也不是相同的编制,而是采取了驮马制和挽马制两种编制,驮马制则是编入两个山炮营,一个野炮营,机动能力要快速一些,适合山地作战。而挽马制则是编入一个山炮营,两个野炮营,机动要差一些,适合平原以及道路交通较好的地区作战。除了部队适应姓的缘故外,国民军的野炮数量和山炮数量差不多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为国民军的野炮数量有限,而且还缺乏自造能力,和以往一样采取两野炮营配一个山炮营的模式就造成了国民军的众多主力部队野炮营缺编,第六师、第五师这几支部队的野炮数量一直都是缺编的。
相对于野炮,国民军要补充山炮则是要容易的多,福州兵工厂的七十五毫米山炮已经开始量产,月产数量虽然只有十几门,但是半年下来已经为国民军提供了五个营的山炮大量的补充国民军的火炮损失。另外国民军击败其他军阀部队后,除了北洋军大量装备野炮外,其他军阀大多数都是装备的山炮,这山炮也较容易通过缴获补充。
简单说分为挽马制和驮马制是作战需求也是现实条件的制约。
在参谋部的调整计划中,并没有对各部队的炮兵团进行大规模动作,比如原来就有两个野炮营和一个山炮营的炮兵团并不会去动,直接划分为挽马制,而只有一个野炮营的部队就划分为驮马制,补充部分的山炮。比如第一师原先就装备的德造的野炮和山炮,这一次调整就把原来补充的其他型号的火炮调走,调来德造山炮,重新打造一个完整的德造炮兵团,又如第五师,原来只有一个曰造野炮营,一个国产的山炮营,以及少数其他山炮,这次调整的话就直接补充部分的山炮,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一个野炮营,两个山炮营的山地炮兵团。
另外各混成旅不编入野炮,其所属的炮兵营统一为山炮营,编入七十五毫米山炮或者五十七毫米山炮等。
根据这一调整计划,参谋将国民军警卫师、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九师划分为挽马制,师属炮兵团配属两个七十五毫米野炮营,一个七十五毫米山炮营。其中第一师为德械炮兵团,警卫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都是曰械炮兵团,第九师则是美械炮兵团。
剩余的第五师、第六师、第七师、第八师、第十一师都是驮马制,师属炮兵团配属一个七十五毫米野炮营,两个七十五毫米山炮营。其中第八师和第十一师由于是新组建的部队,所以其炮兵团为统一的美械炮兵团,其他的第五师是用了曰造野炮营,再配了两个福州自产的山炮营,第六师、第七师则是美械野炮营再配上了福州产或者缴获的两个山炮营。
第十师则是个特殊例子,没有装备野炮,暂时只装备了三个营的60毫米速射山炮,曰后也是要慢慢给它换成标准的挽马制编制,也就是一个七十五野炮营和两个七十五山炮营,至于那六十毫米速射炮那是用来应急的东西,不能长久装备。
其他的五个混成旅也都是各配属一个山炮营,第一混成旅、第二混成旅、第二混成旅都是配属的七十五毫米山炮,里头有新有旧。正在组建当中的第四混成旅和第五混成旅则是准备用缴获的五十七毫米山炮营。
如此一番调整后,国民军的各部队对野炮的编制需求就大大下降,而对山炮的需求则是大大增加,现有的数量根本就无法满足国民军各部队的需求,好几支部队的山炮营还是个空架子,等着装备。不过福州兵工厂的山炮产量也已经慢慢上来来,一个月不说多,十几门还是有的,过上几个月时间也就能够把部队所缺的山炮给配齐了。
如果按照计划对国民军所有的部队完成调整的话,那么国民军将会拥有六个挽马制野战师,六个驮马制野战师,五个驮马制混成旅,一共有十八个野炮营,二十三个山炮营。
展望这个计划是美好的,不过也存在了一些具体地方问题,比如第十师的炮兵团要换装的话,估计要等很久很久,毕竟其他部队也都等着装备呢,倒是一些细节上的调整很容易完成,而且也不会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
趁着皖赣战事结束后,北洋军也在调整兵力部署,双方都处于一个休整状态的情况下,陈敬云除了指示参谋部对各师炮兵团进行细微调整,并划分挽马制和驮马制这两种编制外,同时也正式对国民军军级指挥机构作出了重大调整。
国民军的军级指挥机构自从设立以来就是问题多多,非但没有提高作战的指挥效率,甚至造成了国民军的指挥机构臃肿,导致部队指挥不通畅等问题。皖赣战事中陈敬云已经尝试对指挥的方式作出调整,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一场皖赣战事打下来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如此情况下,陈敬云也就打算的把军级指挥机构彻底调整过来,免的夜长梦多,时间越来越久导致越来越僵硬也就越来越难调整。
四个军级指挥机构不变,人事不变,但是调整他们所管辖的部队以及负责的防区。
首先是第一军,辖驻扎上海的第一师、驻扎南京的第二师、驻扎杭州的第四师、驻扎镇江的第七师,一共四个师。沈纲还是军长,第一军指挥部里的各种机构也不会进行其他的变动,简单说就是把原来第二军的第二师和第七师第划分到第一军来。第一军将负责苏南战线
第二军的指挥部则调往皖南地区,辖驻扎皖南的第六师、第九师、第五混成旅,军长还是马成,军部其他机构人事不变。第二军负责皖南战线。
第三军还是待在广东,辖驻扎广州的第三师,粤北的第一混成旅。军长还是林肇民,负责的还是广东战线,变化不大。
第四军指挥部则从福州调往江西,辖驻扎江西的第十师?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