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必败
诸葛亮和陆逊,这两位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均栽在了情报战上。由此可见,曹魏军队的情报战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后代人读《三国》,看到蜀国、东吴的情报员被魏军抓住后,就感叹诸葛亮、陆逊的命真不好,却没有想过这根本就不是命运的作弄,而是他们自己在情报战上的落后造成的。
商业信息战的空白点
当代中国人,似乎沿袭了诸葛亮的缺点,在信息战方面总是一窍不通。拿中国股民来说,曾经获取信息的主要办法竟然是听取小道消息。所以,中国股市总是假消息满天飞。而这些假消息也不尽然是庄家们编造的,有的消息竟然是以讹传讹而造成的。比如,今天有人猜测说某只股票有庄家,明天就有人说这支股票的庄家很厉害,后天就有人说庄家打算继续拉高股票价格。其实这些消息往往都是股民们为了自我安慰而编造的谎言,但正是这些谎言,成为了许多股民们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似乎更喜欢情报战术。早在解放前,洋人就在上海滩雇佣中国人充当“包打听”。而我们中国人对洋人的理解却缺乏信息依据,比如民间互相传说,洋人的膝盖是僵硬的,轻轻一敲就会倒地等等。
进入信息时代后,西方国家更加重视情报工作。许多大企业都设有专门的情报机构,以收集包括竞争对手情况在内的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那些没有信息部门的外国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专业的情报服务机构来掌握相关信息。中国很多企业虽然也设有信息部门,但信息部门毕竟不是情报机构,其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以负责报刊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主,他们很少去关注竞争对手的信息。甚至像海尔这样非常有名的大企业,也没有自己的情报部门。据专业人士统计,中国市场目前只有约1000余名的专业竞争情报人员,而真正的需求却超过10万名。总之,对中国企业来说,情报工作至今还是一片空白。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情报战术的国家,偷袭珍珠港便是在情报先行的基础上进行的。日本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在各个领域使用商业间谍,以窃取先进工业国家的商业情报,特别是窃取新技术的核心情报。利用间谍手段得来的情报,日本企业开始对欧美企业的技术采用跟踪、模仿的战略,并逐步发展自主技术。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便在多个技术领域超越了欧美国家。
当然,获取情报不一定非要通过非法手段。情报学的专家认为,95%的情报都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获得。不过这需要进行专业的情报分析。
司马懿两次获得诸葛亮的情报,都是通过了合法的渠道。一次是抓住了诸葛亮派来诈降的人;一次是诸葛亮派人送女人衣物时暴露了诸葛亮的实情。这两次情报都是诸葛亮主动送上门的。不过,若非司马懿具有识别情报的本领,这两份情报的价值便不会被发掘出来。
西方人认为,情报学的发祥地在中国。西施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间谍。但是目前中国的情报技术发展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是因为中国人过于相信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而忽视了调查研究工作。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智慧,正在遭遇着到西方现代情报学和其他先进信息手段的挑战。
第十篇总能为失败找到借口
谁该为关羽之死负责?(1)
给自己找借口,是中国人的通病。当我们精心策划的行动付之东流的时候,我们会心安理得地安慰自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连诸葛亮那样的神人都会为自己的失败而开脱,更何况我们只是普通人呢?
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说这是关羽咎由自取。人们也相信了诸葛亮的说法,认为荆州之失和麦城之败归根到底是关羽的刚愎自用而造成的。就这样,诸葛亮巧妙地将战争失利的罪名推给了关羽,却为自己开脱了应负起的责任。实际上,关羽之败,起因在于他执行了诸葛亮攻打樊城的错误命令。由于盲目攻打樊城,且没有其他主力部队的配合,造成了关羽孤军对抗曹孙联军,最终导致关羽的全军覆没。
当时刘备获取的情报是,曹操要联合东吴,共取荆州。诸葛亮自作聪明地说:“我早就料到曹操会有这一招。不过我认为东吴的聪明人很多,他们不会先发兵,而是一定会先要求曹操方面兴兵。”刘备问那该怎么办。诸葛亮便出了一个极臭的主意:命令关羽主动出击,攻取樊城,使敌人闻风丧胆,其联盟自然便会瓦解。
其实诸葛亮的这一计策正中东吴的圈套。孙权手下谋士步骘曾为孙权策划一个方案:“要求曹操命令驻扎在樊城的曹仁先起兵取荆州,关羽必然会分荆州之兵去攻打樊城。关羽一动,我们便可派出一员大将,暗取关羽后方,一举拿下荆州。”
由此可见,诸葛亮所谓“以攻取樊城而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计策简直就是自说自话。后来的事实证明:攻打樊城不仅没有使东吴闻风丧胆,反倒使关羽按着东吴的意愿行事了。关羽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东吴的算计之中,而东吴的暗袭计划却制定得天衣无缝,使得关羽一直蒙在鼓里。最终的结果正如东吴谋士步骘所预料的那样——东吴一举拿下荆州。不仅如此,东吴还擒获并杀掉了关羽父子二人,造成了刘备方面的惨重损失。
荆州之失和关羽之死,其罪魁祸首当数诸葛亮无疑。而诸葛亮却厚颜无耻地将责任推到了关羽的头上。他说:“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
应当说,关羽已经尽力了。而且在攻打樊城的过程中,关羽也显示了相当的作战才华,取得了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的重大胜利。遗憾的是,关羽毕竟势单力孤,而且一直得不到大部队的支援,最终不得不败走麦城,英勇就义。
从樊城之战到荆州之失,再到麦城之败,关羽以自己的力量抗击着曹操、孙权的主力部队,其力量的对比悬殊可想而知。在曹魏方面,由曹操亲自坐阵,由曹仁、许晃对关羽进行内外夹攻,不仅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把关羽打得大败;在东吴方面,孙权授权吕蒙暗袭荆州,并倾东吴之精兵强将对前来反扑的关羽实施围追堵截,吕蒙、周泰、韩当、丁奉、徐盛等东吴名将悉数出战,打得关羽无半点还手之力。
再来看看关羽方面的力量:手下只有关平、廖化两员有经验的战将。曾被关羽任命为先锋官的傅志仁、糜芳是两个窝囊废,他们因喝酒而导致帐后遗火,军器、粮草被烧毁,火炮被烧着,炮火还打死了不少自己的士兵。关羽当然不能指望这两个窝囊废去带兵打仗,事实上这两个人后来都投降了东吴。总而言之,关羽面对的敌人是兵多将广,而关羽自己方面却是缺兵少将。那么刘备手下那些能征惯战的大将都到哪儿去了?张飞、赵云、马超、魏延、黄忠等均留在刘备的汉中大本营。假使这些人中有一人前去救援,关羽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由于曹操军队主力都去对付关羽了,使得汉中之地显得格外清静。汉中的主要将领闲来无事,主要精力也就是放在练兵和休养生息上。而这个时候,远在荆州的关羽却在孤立无援中浴血奋战呢。
面对如此惨烈的战役,为什么刘备的大本营却没有派人去援助关羽?后代有人曾推测可能是诸葛亮想借刀杀人,除掉那个平日里目中无人的关云长,所以他下令让关羽以弱攻强,而且还不派兵援助关羽。
谁该为关羽之死负责?(2)
笔者不想把诸葛亮看成是一个“借刀杀人”的小人。以笔者的看法,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援助关羽,是因为他过于自信他那愚蠢的“主动攻打樊城”的计策。他以为只要关羽能攻克樊城,孙曹联盟就会瓦解。然而战局却没有像他料想的那样发展,不仅樊城没有攻下来,荆州反而被东吴袭取,关羽也被东吴人杀害了。
关羽本来可以不死
面对孙曹联合进犯荆州,刘备、诸葛亮本来可以有多种方案应对。如果指挥得当,关羽完全可以不死。
第一种方案:主动归还荆州
荆州之地,原本是东吴即将到手的肥肉。是诸葛亮违背诺言,利用周瑜与曹军的大战,乘火打劫而得到了荆州。东吴曾多次派人讨要荆州,诸葛亮也一再表示要归还荆州,但他总是找借口拖着不还。诸葛亮的这种做法破环了孙刘联盟的友好关系,也惹恼了东吴人。可以说,若不是诸葛亮出尔反尔地违背诺言,东吴未必会联合曹操来进犯刘备。
如果归还了荆州,就可以避免孙刘两家自相残杀,也可以使孙刘联盟得以巩固,两家甚至也可以继续联合攻曹,那样的话曹操的日子便不好过了。
第二种方案:命令关羽打防守战
既然决定不归还荆州,那么就要做好防范东吴前来报复的准备。因为一旦孙权、曹操同时进攻荆州,关羽的力量就显得异常单薄了。让关羽主动攻取樊城,无疑会给东吴带来可乘之机。所以,当时最明智的办法就是让关羽严守荆州,不要主动攻打樊城。只要关羽能严守城池,东吴的计谋就不会得逞,吕蒙也不敢来暗袭荆州。待到曹军粮草用尽时,荆州之围便会自然解除。
第三种方案:派兵援助关羽
命令关羽攻打樊城,必然造成荆州的兵力空虚。所以必须派另外一员大将前去协助关羽防守荆州,荆州才不会落入东吴之手。
关羽在攻打樊城的过程中,曹操曾派两批人马增援樊城,第一批由曹操手下大将于禁任总指挥,庞德做先锋。结果关羽指挥得当,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把这第一批增援部队彻底消灭了。但是曹操很快又派来第二批增援部队,此时孙权也害怕关羽的实力增加过快,于是派吕蒙袭取了荆州。孙曹两军对关羽形成了两面夹攻的局面,而且樊城守将曹仁又乘势杀出,使得关羽阵脚大乱,溃败不止。
孙权、曹操对这一阶段的战役相当重视,分别投入了绝对主力去对付关羽,曹操更是亲自坐阵,犒赏三军。而刘备的优势兵力却远在汉中休养生息。所以,关羽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抵挡孙曹联军的进攻。
可以看出,樊城、荆州之战是一场关系三国格局重新变化的生死之战,让关羽以有限的荆州之兵去抗击强大的孙曹联军,绝对是一个大败招。
谁在为诸葛亮开脱责任?
如果要追究荆州之失和关羽之死的责任,诸葛亮当数第一责任人。但令人惊讶的是,后人很少去找诸葛亮的问题,而是把全部的责任都归咎在关羽头上。那么,到底是谁在为诸葛亮开脱责任呢?
有人为诸葛亮辩解:孔明早就给了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个字,是关羽自己刚愎自用,拒绝了孙权的和亲要求,于是才导致孙权投向曹操。《三国演义》曾描述,当孔明听说关羽拒绝孙权和亲后,说了一句:“荆州危险了,可派人将关羽替回。”就是这么一句话,成了很多人为诸葛亮开脱责任的重要依据。
笔者以为,“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个字过于虚空,“北拒曹操”还好理解,“东和孙权”则不好把握。在笔者看来,即使孔明亲自坐镇荆州,也未必能处理好和孙权的关系。毕竟孔明当初从东吴手中窃取荆州,而且还一再违背诺言而得罪了东吴,使得孙权总是惦记着荆州。所以“东和孙权”又谈何容易?这就好比小偷想要和失主和好,却又不愿意归还失物一样,你说失主会答应和小偷和好吗?
有人以为,关羽与孙权的和亲可以巩固孙刘联盟。笔者以为这同样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想当初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也没有挡住孙权想讨回荆州的欲望。又怎能指望孙权之子和关羽之女的婚事能平息孙权内心的火气?
实际上关羽心里明白,孙权派人向关羽提亲,是为讨要荆州做铺垫的。假如孙权和关羽真的做了亲家,孙权必定要向关羽讨要荆州。而若没有刘备、诸葛亮的发话,关羽是无权归还荆州的。和亲只会让关羽陷入更加尴尬的局面。与其这样,还不如继续做个恶人。既然刘备、诸葛亮还没有归还荆州的意思,干脆我关羽就对你孙权凶一点吧。
诸葛亮为自己开脱得更彻底,他说关羽之死是因为关公自己“刚而自矜”造成的。那么换个谦虚谨慎的将领就能打败孙操联军了吗?当然不会,也许他们比关羽败得还要惨。在我看来,关羽以荆州之兵取得“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成绩,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只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错误,导致了关羽孤军奋战,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