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吕不韦





椿嵴庋兀俊?br />   要做什么?要逐客,而且“一切逐客”。那么,背后反映了什么心理? 
  吕不韦想不清楚。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在大殿上,在廷议处理郑国问题时,他讲了“让他继续主持”后,儿子来了一句:“这事容寡人再想一想……”此后吕不韦在想儿子为什么会这样时,他曾想到,是自己讲话的方式不对,在“君”前,没有问嬴政一句就做了决定,因此把嬴政惹恼了。现在,这还能够解释得通吗? 
  怕是不能了。可是什么原因呢? 
  容不得深想了,不管什么原因,还是以想过的那条处理:要把嬴政当成君,自己当成臣。既然君讲“吾意已决”,那他就没有什么好讲了。 
  检阅完毕,秦王回宫去了。 
  吕不韦立即找到李斯,对他说:“你不要随军了——大王要下逐客令,驱逐一切客卿。你赶紧回去,写一道谏书递上去,事情或许尚有挽回的余地……” 
  李斯听后也感到甚为惊异,便问:“以相国名义上奏?” 
  吕不韦想了一想,道:“不,以你的名义……”然后又道:“结果派人告我……” 
  李斯驾车离队。 
  大军开拔,吕不韦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上了路。他所担心的,与其说是下逐客令的本身,倒不如说是闹不清楚自己的儿子究竟打算干什么。   
  二十五、书谏   
  李斯意识到自己接受了相国一项极为重要的托付。他回去之后立即写就了一篇奏折,递了上去。 
  从昨天的廷议,到当日的出征仪式,赵高一直在秦王的身边。秦王与相国之间发生的摩擦,引起了赵高的注意。秦王曾找来几名本土的大臣,一起议论了逐客的事。当时,赵高在场。最后秦王决定下令逐客,赵高曾询问秦王,这事要不要告知相国?对赵高的劝谏,秦王没有理睬。赵高很是紧张。故而,李斯的奏折一到,赵高就把它摆在了秦王几上,并有意把几上其他的简统统收起了。 
  秦王是一个效率很高的人。他见几上有一扎新的简,便看了一下题目:《谏逐客令》。秦王一震,立即翻看内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秦王合上了简,道:“不是什么“‘吏议逐客’而是寡人定逐客……” 
  但随后,秦王又打开了那简,心想,看看奏者谏逐客,会讲些什么理由。他继续往下看: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秦王再次把简合上,心里道:“老生常谈……毫无新意!” 
  合上后,秦王又把简打开了,心里道:“耐心看看,他究竟能讲些什么……”秦王继续看简。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读到这里,秦王想:讲得倒还有些道理。他继续读下去: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秦王一直读下去,随后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读到这里,秦王心中连连道:“有道理,有道理!”他接着读:“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读到这里,秦王已经站了起来。他思索了片刻,把简拿在手里,站着读下去: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够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简读完了,秦王的一身汗也冒了出来。他读出了声来:“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够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兴奋了起来,大叫:“赵高,快些召这个李斯……”   
  二十六、荐简   
  李斯被召进宫来,两个人就如此见面了。 
  秦王告诉李斯,他读了《谏逐客令》,决定采纳李斯的意见,收回成命,客卿一律留下,郑国也继续修他的渠。 
  李斯很是兴奋,因为第一,他完成了相国的嘱托,第二,看来,自己受到了秦王的赏识。 
  秦王也很兴奋,问李斯哪里人?什么时候来到秦国的,在相国府上做什么? 
  李斯回奏道:“臣楚人,年初来到,在相国门下做舍人……” 
  秦王又问:“你的老师是哪个?” 
  李斯回道:“荀卿……” 
  秦王一听吃惊道:“嗬!是他!大名鼎鼎啊!”秦王进一步问:“荀卿先生的学生一定很多吧?是不是跟孔子一样,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李斯回道:“学生倒是不少,可难以与孔子那会儿相比……” 
  秦王见李斯如此说,又问:“什么缘故呢?” 
  李斯回道:“老师的儒学,已经大大不同于孔子那会儿的儒学了……” 
  秦王惊奇道:“衰败了?” 
  李斯回道:“老师教出的学生,许多人已经改了原味儿……” 
  秦王更觉得奇怪了,问:“怎么这么讲呢?” 
  李斯回道:“臣有一同窗,名叫韩非,师事荀卿多年,臣来时路过韩国,见到了他,带来了他的文章——《韩非子》,如果大王想看看,臣便把它送进宫来——大王一看,就能了解臣讲的意思了。” 
  这一下子吊起了秦王的胃口,听后他立即道:“寡人要看!”   
  二十七、苦读   
  秦王命赵高亲自去送李斯,并跟李斯一起到李斯的住处去取韩非的书简。 
  李斯谏秦王收回逐客令,赵高很是高兴。他叫了宫中的车子,与李斯同乘一车,送李斯回去。赵高在路上对李斯讲,他很快就会抖起来的,因为他不但受到了秦王的赏识,也必定得到相国的信任。李斯并不了解这个太监,话很少。他绝对想不到,将来,自己的命运会掌握在这个太监的手里——这已不是本书所要记述的内容了。 
  到了李斯的住处,赵高把李斯带来的《韩非子》装上了车。临别时,赵高还笑着嘱咐李斯,要好好保养身子。 
  秦王正在等着。赵高一到,小太监从车上搬下第一批书简,秦王就读了起来。 
  在搬运中,韩非的书简被弄乱了,码放不再是原来的次序。秦王抓到手上的,是《爱臣第四》。说来也是凑巧,秦王近来终日所想的,是君主与大臣的关系问题。他所思虑的这一问题,是不能公宣于世的。而现在,秦王一下子找到了知音。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这样的两句话映入眼帘,使秦王产生的感觉,就像一个长久经受阴霾折磨的人一下子看到了晴朗的天空。 
  秦王接着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货于家……” 
  读罢,秦王合卷,回忆着简中内容,久久不能平静。有几处,他要印证自己记下的是否有误,便重新翻开竹简,查找那些话, 
  接下来,秦王又展开了另一篇,一看,题目是《有度》,开头写着: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秦王读着,一口气读到:“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 
  和第一篇一样,秦王合卷,回忆着简中内容,久久不能平静。有几处,他要印证自己记下的是否有误,便重新翻开竹简,查找那些话。 
  回想、印证,印证、思考,最后,秦王站了起来,喃喃道:“韩非,你分明就是专为寡人书此简啊!” 
  秦王一连读了三天三夜,吃就是几上吃,实在困了就趴在几上眯一会儿。 
  赵高也跟着熬着。 
  最后,秦王命再召李斯。李斯二次进宫,秦王的兴奋劲儿还没有过去,见李斯道:“李斯,上次进宫,寡人还没有问你:你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 
  李斯笑着回道:“臣一为强秦而来,二为谋自家利益而来……来时,我辞老师荀卿说‘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建功者,欲西入秦……’” 
  秦王大笑道:“真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学生。你的师兄韩非说:‘今学者之说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求人主之过于父母之亲也,此不熟于论恩诈而诬也,故明主不受也。’ 寡人就是爱听讲真话的,而且这话讲得对!寡人读了韩非的文章!韩非有本事,寡人想讲讲不出来的道理,他统统讲了出来,而且讲得是那样地中肯,那样地透彻!” 
  接下来,秦王开始背诵韩非的文章: 
  “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月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以同道也……” 
  “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不弃者,吏有奸也;仁人者,公财损也;君子者,民难使也;有行者,法制毁也……此……匹夫之私誉,人主之大败也……” 
  秦王遂道:“好哇!寡人就是讲利,讲威,讲名,寡人就是要去匹夫之私誉……” 
  对秦王表现的热情,对秦王的记忆力,李斯很是吃惊,但他并没有讲什么。 
  最后,秦王道:“李斯,离开相国府,到朝廷做事吧——先作侍中。” 
  李斯离开了,秦王的激动劲儿还没有过去。他在殿中踱步,依然背诵着韩非的文章:“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国柄而便私者也。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 
  赵高听着,觉得像是有一把剑,剑锋的朝向,让他感到惊恐万状。   
  二十八、难事   
  过了好几天,秦王才渐渐平静下来。他清醒后,首先考虑到的便是郑国的事,便是逐客的事。自己做了一个荒唐的决定,一个丢脸的决定,尽管这个决定导致了李斯的进宫,导致读到了韩非的文章这样的快事。 
  赵高已经与他一起熬了几天几夜,秦王放赵高回去休息。 
  赵高很是困倦了,恨不能快些倒在榻上睡一觉。从秦王那里出来去自己的住处要经过泾阳宫。不想他被站在宫院里的泾阳太后看到了。赵高不能不过去搭话。 
  泾阳太后正有事要找赵高,便把他喊进了宫中,对他道:“中书令,我有一件事求你了……” 
  赵高道:“小的怎么担待得起太后的一个求字,有什么事要小的办,吩咐就是了……” 
  泾阳太后道:“后悔先王在世时没有给我那两个儿子讨得封赏,你在政儿身边,我求你跟政儿说一说——在政儿那里,不就是一句话吗……” 
  赵高一听忙道:“太后,这事你想简单了……另外,眼下大王正在……”赵高想不起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来说明秦王的思想状态,最后选了“浮躁”二字,道:“正在浮躁着……现在跟他讲这事可不是恰当的时候……” 
  泾阳太后注意到了“浮躁”二字,道:“他能浮躁什么呢?” 
  赵高道:“一句话两句话也说不清楚……来了一个李斯,他又弄来了一个叫韩非的什么文章,大王宝贝一般,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