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





セ髂切┲饕胗⒐始铱站泄氐木履勘辏庖磺兴亢廖茨芨谋溆⒐芫蠛偷奶取H绻L乩照娴目悸且诰旁路荽雍I先肭钟⒐敲淳捅匦刖】熘卮从⒐始铱站6源怂芯伦叶家恢略尥蝗〉糜⒓O恳约坝⒐喜康厍闹瓶杖ㄊ堑锹阶髡匠晒Φ谋夭豢缮俚奶跫K婧螅嗽露酥炼湃盏囊辜洌⒐湔ɑ湔税亓郑莨献嘈Р淮蟆H欢L乩杖床辉赴装追殴獯翁粽蕉挥枰曰鼗鳌>旁乱蝗眨月锥亟写蠊婺?障急妇托鞯鹿站芩玖?940年9 月1日报告的第6 节。。所以说,到这个时候,希特勒一定是改变了主意。无疑,他先前关于不准轰炸伦敦的决定,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可是现在,除去为了报复之外,对他有影响的因素完全是军事方面的。
  德国空军急于要获准把伦敦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它相信它能够沉重地打击伦敦而自己不会受到严重损失;而且它还相信对伦敦的攻击不会影响争夺制空权。相反,它确信,一旦伦敦受到攻击,英国战斗机部队就会倾巢出动来保卫伦敦。
  伦敦市区在九月六至七日的夜间第一次受到攻击。六十八架轰炸机颇为成功地轰炸了码头及港口设施。很自然,希特勒最初只允许的这类夜间袭击,不大可能迫使英国战斗机部队应战;然而。一旦批准伦敦为德国空军的一个攻击目标,这种束缚就没有了。这就完全有希望迫使英国战斗机部队为对付德国空军昼间轰炸而应战。
  对伦敦的猛烈轰炸是九月七日下午晚些时候开始的。在这一天以及随后的夜间,六百二十五架轰炸机在六百四十八架战斗机的护卫下,轰炸了军事目标和工业目标。九月九日德国空军作战局提交了一个报告,内容如下:“白昼将由第二航空队在强大的战斗机护卫下,不间断地攻击伦敦,夜间将由第三航空队进行攻击;它们的攻击将持续到伦敦的码头、补给中心及发电站全被摧毁为止。该目标区一分为二,A目标区包括拥有大批码头设施的伦敦东区;B目标区是有着补给中心和发电站的伦敦西区。除了这种对伦敦的大规模攻击外,仍对英国各地的许多兵工厂、港口及海港猛烈地进行扰乱性袭击。”
  对伦敦的这些大规模攻击将清楚地表明,德国空军总部以及各航空队和空军军所持有的关于英国战斗机部队战术方面的观点是否正确。
  随后几天的大规模空战(九月十五日达到高潮)一开始似乎证实了他们的观点。然而,交战的结果却被认为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直到这场空战结束,英国战斗机部队仍然是一支强大而活跃的部队,而德国轰炸机部队的损失却很惨重。如果这场大规模的空战不间断地再持续一段时间,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我们不得而知。从九月十六日起,气象条件连续好几天妨碍了他们的行动。九月十六日只有四十架德国轰炸机实施攻击,九月十七日降到只有十三架。九月十八日数量回升到三十架,可是到九月十九日又降到七架。造成这一不景气情况的唯一原因是气象条件。德国空军的作战计划及目标仍然不变。然而,英国皇家空军立即重新采用早先的战术,没有德国轰炸机出现,就拒不应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空军是不可能获得制空权的。
  到此为止的空战表明英国的战斗机勉强与德国战斗机相媲美。在不列颠之战第二大阶段的第一小阶段期间,德国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护卫他们自己的轰炸机,因为这些轰炸机非常经不起英国战斗机的攻击。由于这个原因,没有几架战斗机能脱身出来独立地集中攻击英国战斗机,能成功地完成这一繁重任务的战斗机当然就更少了。所以,德国空军这时的处境甚至还不如不列颠之战第一大阶段时那样妙,那时可以投入比现在数量多的战斗机进行战斗机扫荡。由于本书篇幅有限,我们无法探讨假如德国空军改变战术,成功的可能性是否大些。这个问题以及出现的其他许多战术问题只好留待那种对不列颠之战研究得更详细并进一步作出结论的著作来探讨。
  从九月十五日起,不列颠之战的进展缓慢了。德国空军在研究新的战术来迫使英国战斗机即使在气象条件妨碍德国进行大规模轰炸时也起飞应战。最重要的建议又是来自下属的部队。
  戴希曼将军建议第二航空队派遣第二教练联队第二大队在战斗机的护航下攻击伦敦。(这个“教练”联队不是由飞行学员而是由飞行教官组成的,是德国空军第一流的部队——原英文版注)该联队的“梅”-109型战斗机,每架携带一枚二百五十公斤的炸弹,已被相当成功地用来轰炸过英国南部海岸的目标。所希望的是,这样的攻击会再次迫使英国战斗机部队派出飞机应战。九月二十日进行了第一次这样的攻击,结果在敌人阵营里引起了相当大的混乱。因此第二航空队下令继续进行这样的攻击,而戈林决定进一步把战斗机改装成战斗轰炸机。对这种战斗轰炸机攻击的评价当时争论十分激烈,战后更为激烈,但至少这种攻击的结果确实迫使英国战斗机再次起飞应战。不过,这一新战术还不足以解决战斗。与此同时,由于接近年底而恶化的气象条件,德国空军不能再进行强大战斗机护卫下的大规模昼间攻击了。此后,这种战斗轰炸机又再次被用来攻击各种目标(包括机场)。采用的是有变化的战术;有时大批飞机进行攻击,偶尔也辅之以常规轰炸。可是,在十一月初,越来越坏的天气,除了偶然的例外,实际上中止了战斗轰炸机的攻击。在战争初期,这种战斗轰炸机的航行能力仍很有限。现在德国空军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对英国的夜间空袭。
  从九月六日起,几乎每夜都对伦敦进行空袭。然而这些空袭并没有产生一再盼望的那种军事或政治的效果。空袭目标不久便发生变化,此后主要针对英国各地的工业目标、发电站及军火工业。
  转折点
  对考文垂的大规模夜间空袭一开始,不列颠之战便进入最后的小阶段。在这个小阶段,德国空军天黑以后在英国上空几乎完全畅行无阻。英国的防空仍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到一九四一年春,英国夜间战斗机才开始取得相当的成就。一九四○年深秋,它们几乎没起任何作用。例如,十一月十四至十五日的夜间德国飞机空袭考文垂时,没有一架被英国夜间战斗机击落,被高射炮火击落的也只有两架,尽管当时的情况对守方有利:那天夜晚极为晴朗,月光很亮,而且针对同一个目标的攻击长达约十个小时。
  随后的夜间攻击也相当成功,然而并未完成其主要任务,即削弱英国的士气及战斗力并迫使其求和。到一九四一年五月中旬,德国空军中队开始进行东调。五月二十二日,那些仍留在西线相对说来无足轻重的部队由第三航空队来指挥。不列颠之战之所以最终宣告结束,是因为德国空军受领了在巴尔干、地中海、尤其是在俄国作战的新任务。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日,德国空军实力的百分之六十一在东线;百分之五驻守在德国本土;百分之十一在地中海;百分之二十在西线(第三航空队);百分之三(第五航空队,不包括东线)在挪威。
  德国空军并没有达成它在不列颠之战中的目标。这场不列颠之战德国输了。
  打输之后来进行评论是很容易的,难的是当时作出正确的决定。在不列颠之战开始时,德国空军总部确信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可是,正象我们早已指出的那样,它并未对形势进行透彻和客观的分析研究。假如进行了此类研究,就会对现有实力和装备是否足以解决对英空战提出疑问。今天,有关的所有因素均已显而易见,我们很容易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这些实力和装备是不够的。
  在不列颠之战的第一大阶段,德国空军谋求获得英吉利海峡及英格兰南部地区的制空权。换句话说,它企图极大地削弱英国战斗机部队,以便将德国轰炸机派进去而不受惩罚。这一企图失败了。回顾起来,不难说明,在那样的条件下,失败是不可避兔的。对英国防空力量的估计是准确的,但对英国战斗机部队力量的估计却不准确。这一点,再加上英国对战斗机部队指挥有方,巧妙地避免了不必要的战斗机损失,便使德国空军无法获胜。
  德国空军在不列颠之战第一大阶段的行动,还旨在按照希特勒、德军最高统帅部及海军的要求为在英国登陆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希特勒反复强调——例如,一九四○年七月三十一日再次强调——假如对英空战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海狮”入侵行动就不得不暂时放弃1940年7 月31日哈尔德日记。。但是据认为,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仍可通过潜艇和飞机的协同作战来解决不列颠之战。不过这样一来,可能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且不论在那时还是在其他任何时候,德国空军及海军都没在为成功地完成这个野心勃勃计划所需的军火方面享有优先权。为满足加强进攻俄国的陆军之需就占了已经负担过重的德国军火生产的绝大部分。
  无论是在海上入侵英国的准备中,还是在对英空战的准备与实施中,希特勒都缺乏他在其他战役里曾很突出的那种一心取胜的决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有多大困难,不论有多少疑虑,都要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所以会这样犹豫不决,首先是因为他抱有幻想,认为英国政府会最终屈降求和,其次是因为他对俄国采取的行动为时过早。在空战的计划与实施上,他完全信赖戈林。然而,无可置疑的是,早在德国空军开始大规模攻击英国之前,希特勒就已经在制定进攻俄国的计划,这点肯定对不列颠之战的实施及其结果有影响,当然对“海狮”行动的前景也有影响。
  英国的领导人对这种危在旦夕的情况从不迟疑。他们知道他们在进行生死攸关的、决定着英国命运的斗争。他们大胆地采取了形势所要求的每一个步骤。他们已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沿海岸线建立了一系列雷达站,因为他们预见到没有这些雷达站,要对付敌人的空中袭击是很困难的。英格兰没有一个地方离海边超过七十五英里。因此除非有些什么办法能预先得到袭击的警报,战斗机部队能及时派飞机上天,否则局势若不是变得不可收拾,也会变得很困难。德国空军不多久便明白了这些雷达站意味着什么,但它却没有对这些雷达站进行非常有力的袭击。它的袭击既分散又杂乱。
  不列颠之战的第二大阶段是以大规模空战来打击英国经济潜力的,这在空战史上第一次包含了战略作战的成分。该阶段也不十分成功。回顾起来不难发现这一阶段也缺乏成功的必要条件。德国轰炸机一点都承受不了英国战斗机的攻击,而且它们执行任务时,也没有足够数量航程很远的战斗机来护卫。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当时那个技术发展阶段没有可靠的导航设备、仪表轰炸瞄准设备以及机载雷达设备。此外,轰炸机机组成员在机群夜间飞行方面的训练也不够。尽管平时与战时都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但仍没有一个恰当的详细作战计划。当那些对英格兰南部及东南部沿海附近目标的袭击以及尔后延伸到对伦敦地区目标的袭击都没能产生预期效果时,德国空军就对伦敦本身进行了大规模的昼间袭击,结果导致了预期的大规模战斗机作战,然而却不得不很快放弃。之所以这样,部分是因为战斗机的航程不够远,部分是因为气象条件恶化。随后进行了临时决定的战斗轰炸机袭击,接着就是对首都本身进行越来越猛烈的夜间袭击,而且还对港口、海港和工业城镇进行袭击。但这一阶段所动用的兵力也不足以获取任何决定性的胜利。事实是,当时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谁也不知道那样规模的夜间袭击是杏就是进行空战的一种有效手段。从不列颠之战中双方都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可是只有英国,并通过它还有它未来的盟国美国(它拥有大得多的军备力量)才能实际运用这些经验教训,并就重型轰炸机的装备和远程战斗机的配备作出恰当的结论。
  希特勒、戈林及德国海军总部都指望——特别在德国空军取得了不列颠之战初步胜利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更加指望——单进行空袭就能迫使英国求和。由此便产生了德国空军进行不列颠之战的意图何在的问题;单靠大规模空袭来迫使英国求和呢,还是赢得制空权或至少是暂时的空中优势作为海上入侵必不可少的条件呢?不列颠之战的第一大阶段仍可被看作是直接为最后的登陆作准备的,因为摧毁英国的防空力量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