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
俚奶跫兀坎涣械咧降牡谝淮蠼锥稳钥杀豢醋魇侵苯游詈蟮牡锹阶髯急傅模蛭莼儆⒐姆揽樟α勘蝗衔墙泻I先肭直夭豢缮俚奶跫M保庖彩嵌蠼写蠊婺?照降氖滓跫H欢挥猩柘氲鹿站嘈磐ü莼儆⒐木录肮ひ的勘昃湍芡呓馑牡挚挂庵荆拍芾斫獠涣械咧降牡诙蠼锥巍T谂卸险獬《杂⒐秸绷Φ拇蚧魇欠裼行保颐潜匦爰亲〉戮罡咄乘Р吭偃砻鞯墓鄣悖悍⒍I先肭值奈ㄒ焕碛芍荒苁歉驯豢障莶械牡腥艘灾旅拇蚧鞑渭?940年6 月30日、1940年7 月12日利1940年8 月13日的约德尔备忘录。。
从我们所知的戈林对海上入侵计划持怀疑态度这点就可想而知,他是急于想把不列颠之战打成一场大规模的空战,但进行这场空战的首要条件象进行登陆作战一样也是打垮英国战斗机部队。当时可能是,当他意识到连起码的制空权也掌握不了,以致不能为成功的海上入侵创造必要条件时,他才把攻击目标指向敌人的经济战争潜力,希望这样一来至少可以迫使英国求和。
至于希特勒,任何有关避开登陆危险的意见他总是欣然欢迎的,尤其是他还意识到一旦拟议的登陆失败,东方就会出现对德国的威胁。
围绕海上入侵成功把握性所进行的讨论都谈到影响成功的因素是缺乏海上力量。这尽可能要由空中力量来弥补。然而,空域尽管能暂时被征服,但绝不能永久地被占领。除非敌人所有的机场都能被占领、摧毁或压制,否则制空权就需要不断地争夺,不断地失而复得。打垮敌人空军唯一迅速的办法是,当它的飞机仍停在机场时就实施毁灭性的突然袭击。
对英国人来说,在他们头顶上进行的这场空战是一场决战。事实上,这也是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决战,它关系到这个海岛帝国能否继续存在。从德国人的立场来看,不列颠之战是企图单靠空中力量来摧毁敌人,使其不再能进行有力的军事抵抗,从而不得不求和;假如它还是不求和,那么这场空战就又被看成是企图为海上入侵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希特勒意识到,他拥有的力量尚不足以在英国达到其政治或军事目标时,他就把注意力转向东方,——结果是永久转向了东方。甚至到一九四一年一月,戈林还极力劝告希特勒在没有解决不列颠之战以前不要进攻俄国。可是希特勒已经下了决心。他深信,他以一场速决战就能打败俄国;尔后假如还有必要的话,他再集中所有的兵力来攻击英国。这样,他在没有打垮英国之前就去进攻俄国了。所以,同样从德国人的立场来看,不列颠之战原来也是一场决战——能否对英国进行海上入侵与征服均取决于不列颠之战的成败。总之,不列颠之战的结局对整个战争尔后的进程及命运都有很大的影响。
克里特岛之战(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年秋季以来欧洲局势的发展以及进攻克里特岛的决定
德国在法、比、荷的胜利,不仅将英国的势力逐出了西欧,同时也大大地削弱了它在东南欧的影响。东南欧诸国在现代军备方面都很落后,因此竭力避免与这个欧洲大陆的头号军事强国发生冲突。
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因德意两国(没有苏联参加)于一九四○年八月三十日在维也纳强行裁决而趋于缓和。这个裁决使罗马尼亚损失最大。尽管如此,它却寻求和德国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它清楚地认识到由于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已不复存在,德国便成了能保卫它的剩余领土和对付苏俄威胁的唯一强国。希特勒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罗马尼亚的愿望,因为首先他对普洛耶什蒂油田感兴趣,德国继续作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依赖它。十月,汉森将军率领的德国军事代表团和斯派达尔将军率领的德国空军代表团抵达罗马尼亚。德国也急于探究罗马尼亚有无参加对苏作战的可能性。时下,这场战争已在德国的谋划之中。
正值德国在东欧进行活动之际,西欧的对英作战仍在激烈地进行,尽管那里令人沮丧的局势已使“海狮”计划推迟执行。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决定推迟不仅是因为德国空军未能在对英作战中获得制空权,而且还由于德国海军首领们对整个“海狮”计划的实施满腹猜疑,最后一个原因是,希特勒本人内心对执行这项计划能取得什么结果也毫无信心。
东南欧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与德国自己的军事计划,使德国对保障东南欧的和平安全十分关切。意大利对此应该心有灵犀。尤其是它于九月十三日开始进入埃及以来,现已在西迪巴腊尼陷入困境时更应如此。可是,墨索里尼非但不在地中海全力以赴对付已无力发动有取胜希望的进攻的英国人,反而转向希腊,并在十月二十八日入侵该国。墨索里尼之所以如此,一则是因德国在罗马尼亚所采取的措施激怒了他;二则是受其外交部长齐亚诺的怂恿,他预计会迅速取胜。现已明了,当时德国对意大利的行径大为震惊,极不愉快。对轴心国各自为政的战争努力早有许多批评,现在再去进行事后批评,实在是多费笔墨。但是有一条似乎可以肯定:即使全然不考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个性与政治上的原因(比如,考虑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地泣),仅就军事上的原因来说,当时也不可能将作战的重心移向地中海,成功地转移作战重心的一切必要条件均不具备。然而必须指出,有人一再劝说希特勒这样做,尤其是海军和陆军的顾问们(例如雷德尔海军元帅)更是如此,尽管德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实力比其他任何地区都弱。
一九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即莫洛托夫访问柏林的当天,希特勒签署了元首第十八号指令。指令明显地反映出盛行于一九四○年秋季那种对形势捉摸不定的看法。这是在德国空军对英作战失败,推迟执行“海狮”作战计划,以及巴尔干又出人意外地爆发了一场不受欢迎的战争之后。在这项指令中,希特勒认真考虑了对其主要敌人英国发动战争的每一种可能性,并审度了如下的整个欧洲局势:德法关系,说服法国参加对英作战的可能性,西班牙与葡萄牙对执行“菲利克斯”作战计划(德国提议向直布罗陀、加那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发动进攻)的态度以及德国对意大利向埃及发动进攻所给与的援助。指令还注意到东南欧与东欧的形势。
希特勒预见到意大利和希腊冬季作战将会遇到重重困难,并意识到这将给英国在大陆上重新获得立足点提供机会。于是,他指示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作好准备,“如有必要,便从保加利亚向希腊进攻,占领其爱琴海以北的领土。这样,便可为德国空军提供有效的作战基地,特别是可以对付威胁罗马尼亚油田的那些英国空军基地”英军是在1940年10月29日在克里特岛登陆的。。鉴于希特勒还认识到土耳其的地位十分重要,“上述决定与其军事行动都是以使用约达十个师的兵力为前提的”。为了加速完成必要的部署,驻罗马尼亚的军事机构将尽快地得到加强。戈林也奉命加强驻罗马尼亚的空军机构,准备在巴尔干东南部部署德国空军部队,还将在保加利亚的南部边境建立一个空情报告站。将影响到整个巴尔干作战尤其是克里特岛之战的苏联问题,是个大问题。指令在提及苏联这个问题时指出:“为了搞清苏联近期的态度,已经开始和苏联进行政治协商。无论这些协商的结果如何,有关东线作战准备的一切口头指示依然有效。同时,作战准备仍要继续进行。”
到十一月中旬,意军在阿尔巴尼亚已被迫采取守势,而且很难守住阵地。德国的首次援助是提供了一支空运大队。但情况已很明显,还必须提供更多的援助。
一九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希特勒签署了元首第二十号指令。在指令中,他说明了德国准备进攻希腊(称“马丽他”作战计划)的作战要点。我们在本文提起它,只是因为它所强调的思想后来导致了对克里特岛的进攻。
这项指令一开始便指出,阿尔巴尼亚的日趋危险的局势使我们感到采取这一措施加倍重要,即应当阻止英国以巴尔干战线为掩护在那里建立空军基地。因为这些基地一旦建成就会威胁意大利,威胁罗马尼亚油田。德国进攻的首要目标是爱琴海沿岸地区和萨洛尼卡盆地。然而,也可能有必要经由拉里萨与科林思地峡发动进攻,进而占领整个希腊。德国空军的具体任务是,“尽可能使用伞降和机降着陆夺取在希腊沿海诸岛上的英军基地”。
在进攻的目的全部达到之后,参战部队将撤退,“另有他用”。这一耐人寻味的措辞表明,这些作战行动与计划中的对苏作战具有直接联系。事实上,五天后,即十二月十八日,希特勒签署了元首第二十一号指令——“巴巴罗萨”对苏作战计划。
考虑到气候有利,原来计划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进攻希腊。但是,进攻发起时间推迟了,首先是由于正在与保加利亚进行外交谈判,因为要到达希腊必须假道保加利亚;再者是由于南斯拉夫在三月二十六月至二十七月发生了政治动乱;最后是因为德军到四月六日才能开动,而且时间紧迫只能匆忙部署。要做好这些工作,时间又没有。因为对苏作战即将开始,而且作战计划已经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得不改变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五日进攻苏联的原订日期。新的进攻日期定在四周之后。
直到三月末,以空降作战夺取希腊沿海诸岛(即“马丽他”作战计划的一部分)的建议才进而变成占领利姆诺斯岛的实际措施。攻占基克拉季斯群岛只能在占领雅典周围地区之后。因为那里的地形对实施进攻非常困难。
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六日,作为准备的一项内容,德国空军命令聚斯曼特遣队与第七空军师的师部一同开往保加利亚。由聚斯曼中将指挥的特遣队包括第二加强伞兵团以及炮兵、高射炮兵、工兵和通信部队。这两支部队在保加利亚的任务是在第八空军军的指挥下负责执行空降作战。
但是,驻保德国空军还需要支援越过希保边境向希腊军队与英国远征军发动强大的进攻的作战行动。这意味着它将无力实施伞降与空降登陆作战。结果这一行动只好推迟实施。
战争的进展使德国伞兵部队不必再去夺取利姆诺斯岛。但在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第二伞兵团却携带重装备在科林思地峡空投成功。科林思运河上的桥梁被敌方的一颗炮弹碰巧起爆了炸药而炸毁。但德军很快又架起了一座急造桥。伞兵们俘获了九百名英军和一千四百五十名希军,其中军官二十一名。己方仅死亡六十三人,伤一百五十八人,失踪十六人。
这次军事行动打开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大门,加速了克里特岛之战的进程,并保卫了康斯坦萨一博斯普鲁斯一科林思这条轴心国重要的海上通道,此外便是引人注目地使用了伞兵部队。这次使用伞兵的经验加上先前在荷兰、比利时的经验,也就指明了如何使用伞兵的指导原则。
我们不打算讨论最先提出从空中夺取克里特岛的是第四航空队参谋部(虽然其司令勒尔将军在四月十五日曾向戈林提出过这一建议)还是第十一空军军司令施图登特将军这个问题1955年 3月12日与施图登特将军的会晤。。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同希腊作战进行之际,施图登特曾于四月二十日亲自向戈林作过报告。还可以肯定的是,就在第二天,进而呈报希特勒后,“水星”作战计划终于决定,即从空中夺取克里特岛1941年4 月25日第28号指令《“水星”行动计划》。。
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施图登特将军在《世界综览》第14号第6 卷中介绍了一次讨论会的情况。会上凯特尔和约德尔两人都赞同马上占领马耳他岛,而希特勒却认为:“占领克里特岛才会使巴尔干之战有一个良好的结局。”一份研究报告表明这样一种观点,即在战争的现阶段,鉴于马耳他岛位于地中海中央,应在夺取克里特岛之前首先夺取马耳他岛。但那时对苏作战即将开始,希特勒的战略重点日益东移,因此,他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巴尔干地区、东地中海、埃及和中东。他在指令中相当明确地指出,夺取克里特岛的目的是要把该岛作为对付东地中海英军的空军基地。
尽管第二十八号指令中没有明显地涉及到夺取克里特岛的战略企图,但我们可以推测出,在四月二十一日那次重要的会议上,施图登特将军向希特勒阐明的意见,与他在成功地夺取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