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一日,哈尔德与冯·包克讨论之后,他的日记里有以下记载:“从正面突破敌人设防的阵地,对于兵力不足的部队来说,是一项艰巨任务。然而德军现在如此薄弱,要这样使用他们是绝对不行了。他们只能以小型的战术进攻向前推进。一切进攻不得不从正面发起。……我要强调指出,对于兵力上的浪费,我们也是深感不安的。但是,我们必须使出最后一把劲,打败敌人。倘若最终这一切明显地变得不可能的话,我们将只好重新考虑。”在以后的几天里,希特勒发出的不是重新考虑的指令,而是质问,对次要问题横加指责,提出的一些告诫对冯·包克那样富有作战经验的陆军元帅来说是根本不需要的。最后,冯·包克开始担心并怀疑希特勒是否获得了关于形势的准确情报。因此,他采取异常步骤,打电话给希特勒的军事顾问约德尔将军(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把部队的状况向他作了十分暗淡的描绘。但是,他所期望的停止进攻的命令并未下达。不过,他得到一个总的许可:当代价高昂的攻势显然无望取胜的时候,可以中止进攻。这个授权集团军群自己确定的时刻,不久就来到了。
  第四集团军渡过纳拉河发动的进攻开始是成功的,第四装甲集群利用这一成功也取得了少许进展;但是接着,这些英勇的部队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第三装甲集群也精疲力竭:其调头南下的企图在设有雷障的沼泽地区遭到挫败,来自莫斯科运河方向的对其东翼的进攻越来越强有力。十二月三日,第四集团军不得不从纳罗弗明斯克撤到进攻发起地点。十二月五日,集团军群司令命令第三、第四装甲集团军与敌人脱离接触,并于随后几天撤到一条较短的从伊斯特拉至克林以东的防线。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处境也并不有利些。图拉几乎被包围,阿列克辛被攻占,而且敌人对北面与东面防守薄弱、婉蜒曲折的防线施加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显而易见,时刻都可能出现危险局面。因此,十二月五日,集团军群批准了古德里安将军的决定,放弃进攻,从突出部撤走部队,紧缩战线。
  气温现已降到摄氏零下三十度,第二集团军在此后几天的撤退中,由于发动机在严寒中失灵,损失了大量装备。在南翼,第二集团军抵达提姆后正向叶列茨与叶夫列莫夫推进,但是缺乏协同战线。战斗集群被逐个推向前面去夺取公路与铁路的交叉点——这在当时被认为更加重要。但是在这些战斗集群之间存在着“开阔地”,不久,敌人就开始突入这些缺口。不过,幸运的是,敌人暂时没有真正强大的力量来利用中央集团军群边缘地区的战略要地。
  德军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摆在莫斯科前线韦尼奥与德米特罗夫之间一百七十五英里长的地段,另外三分之一则部署在受威胁的翼侧——其中北翼打回东北部。在七百五十英里长的正面,竟然没有相应的预备队!在第四集团军北翼后面,第二五五师孤立无援,在辽阔的内地还零零散散地摆着四个薄鸩师,打击着日益增多的游击队活动,保卫补给线和交通线。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局势,很可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忧虑。
  在以后几天里,集团军群最感头痛的是,要在尽可能窄的正面上建立起一道有效的防线。对此,敌人会给以足够的时间吗?直到十二月四日,陆军总部东线外军情报处仍认为,俄国人“此刻”还不够强大,“不会发动大规模攻势”,要发动就得调来大部队。但是,德国人看来又错了,因为俄国选择了良机,发起了反攻。起初,压力主要是对着韦尼奥附近的第二装甲集团军、莫斯科运河沿岸的第三装甲集群以及加里宁附近的第九集团军的右翼。
  俄国的冬季攻势
  在这同时,其他战场上的局势如何?在北非,轴心国没有把攻占马耳他岛作为地中海地区全面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为此他们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整个秋季,马耳他岛作为潜艇、航空基地,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英国从该岛向横渡地中海的德、意运输船队发起的攻击如此成功,以至于通过此线运往北非的补给品的近半数被击祝到海底。结果,轴心国在地中海的运输、补给形势变得岌岌可危。一九四一年秋,英国掌握着地中海西部的制空权与制海权,因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无可奈何地把第二航空队之一部从东线调到意大利;而此时德军仍在东线拼死作战,要跟俄军决一雌雄。德、意潜艇使英国的地中海舰队蒙受了惨重损失,马耳他岛遭到德国空军持续不断的空袭。在北非,隆美尔(于十二月七日)在托卜鲁克脱离战斗,并开始向西撤退。那里的战斗时而这边占上风,时而那边占上风,双方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迄今为止,英国并没有在北非彻底消灭轴心国部队,特别是英军的胜利也没有使北非的法国驻军转到同盟国一边。因此,总的来说,地中海战场上的形势仍令人不可捉摸。
  日本进攻美国和向大不列颠宣战(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似乎给轴心国带来了一线希望。英国在远东的地位现在受到了严重威胁。不过,对珍珠港的无情袭击倒给美国提供了一把双刃的武器,因为它激起了美国的公众舆论,不仅反对日本侵略者,而且反对轴心国。直到那时,罗斯福总统对干国会能否赞成他向轴心国宣战,全然没有把握。这种行动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行。现在,他有理由了,他不需要再在那上面煞费苦心了。但不管怎样,几天之后,德、意两国却向美国宣战,理由是:美国已从开始时仅仅违反中立的行为发展到现在的公开对轴心国采取战争行动。由于日本参战,英国显然将以强大兵力卷入远东的作战,因而就不可能将其全部力量投入北非。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现在需要其军工产品的大部供自己使用,因而被迫削减了对英国与俄国的武器供应,直到它的国民经济适应军工生产为止。最后,希特勒希望能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喘息时间,以便力争解决俄国问题。消除了来自东面的后顾之忧,他就会在欧洲取得行动自由.
  在德国的东线,南方集团军群的目标是顿河、拥有大型重工业的顿涅茨盆地和富饶的克里木半岛。到十一月中旬,第十一集团军到达并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但是就在这里被阻滞住了。第六集团军于十一月二日攻占了哈尔科夫,此后不久就抵至顿涅茨盆地。第一装甲集团军(原称第一装甲集群)及其北面的第十七集团军在挺进中,于十月二十日夺取了斯大林诺;可是接着,俄国人就加强了抵抗。另外,随着天气的变化,道路泥泞起来,装甲部队只能缓慢前进。俄国人从高加索调来新部队,转入了攻势。他们节节胜利,德军不得不放弃他们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占的罗斯托夫,撤过米乌斯河,遭到惨重损失。在这里,德军兵力也是不足,无法夺取远距离的作战目标。尽管这是一次严重的挫败,但要保卫顿涅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刹住俄国的反攻,却证明是可能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日,曾预见到罗斯托夫挫败的冯·伦斯德陆军元帅,因为反对希特勒的按兵不动的命令,被撤掉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冯·赖歇瑞陆军元帅接替。
  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在瓦尔代丘陵地带受到俄军阻滞。它于十一月中旬到达季霍因,但在十二月初被俄国人的一场反攻逐回到沃尔霍夫河的后方。尽管俄国攻势凶猛,北部的第十八集团军还是守住了施吕塞尔堡。以夺取列宁格勒和奥拉宁堡俄军桥头堡(长二十五英里,宽十二英里)为目标的激烈战斗没有如愿以偿,两地仍然在俄国人手里。因此,德军要在拉多加湖与芬兰部队会师的努力遭到失败,芬兰人大失所望。原以为德国能迅速打败俄国,芬兰人把每一个能拿起武器的人都征召入伍,但是现在,由于经济上的迫切需要,又不得不让大批人复员,送他们回工厂与农村。这样,许多部队只好进行合编。尽管如此,芬兰人英勇顽强,继续扼守着列宁格勒西北部的包围线和斯维尔河地域。
  中央集团军群下属各师的平均实力现已降到正常编制的一半左右。伤亡最惨重的是军官与士官。现在经常是中尉指挥营,中士指挥连。在摄氏零下三十至四十度的严寒中,由于冻伤,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许多人仍无冬装,还经常得在露天宿营,这使情况更加严重。戈培尔在德国为东线部队募捐冬装而掀起的运动被纳粹党领导人所利用,他们越来越嫉妒、怀疑武装部队,对其横加指责尽管如此,勃劳希契早在夏天就向希特勒汇报了此事。另见,布卢门里特:《致命的决定》(纽约)第74页。。在严寒中,特别是因为补给中断,燕麦奇缺,军马也吃尽了苦头。当地的饲料主要是干草与麦秸,可怜的军马营养不足,抵御不住严寒的侵袭。
  对于机械来说,情况并不来得好些。燃料与冬用润滑油同样缺得厉害,结果使装甲车辆与摩托车辆动弹不得,无线电台不能使用。要保证集团军群有足够的补给,每天需要有二十六列货车,但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只有八列(或顶多十列)到达。这主要因为铁路运输量本来就不大,战争破坏已使之大大减少,现在游击队的破坏又正在使之进一步减少。另外,严寒经常使机车不能运转。铁路卸货地点距前线遥远,只得让已经受到重创的补给部队来运送,他们使用的往往是临时制作的雪撬。有些补给品由飞机运进,但数量少得可怜。总的来说,补给勤务部队处于瘫痪无力、危机重重的状态。
  总之,德军已山穷水尽,在以后的战斗中,局部撤退经常变成仓促逃窜。事态突如其来的恶化使人们极为失望,士兵们对军事领导越来越缺乏信心,这些人优柔寡断踌躇不决。不过,总的来说,尽管压力巨大,物资暖乏,士气仍然很高。从敌人突然时来运转,可以集结部队进行反攻的时候起,中央集团军群及其指挥官们就深知局势之艰难。
  表二: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德国东线军事力量对比(据苏方资料)*
  苏  联德  国
  军  队1。5    1
  (11月)
  (l。2 )    (1 )
  火炮与迫击炮1。1    1
  (11月)
  (1 )    (1。7 )
  飞  机2    1
  (11月)
  (1。7 )    (1 )
  坦克1    2。5
  (10月底)
  (1 [382')    (1。6'750 ])
  反坦克炮1    2
  *这种对比形式是典型的苏俄军事报道方法.确切数字避而不提。
  毫无疑问,俄国的军事领导人期望严冬的天气必然会给他们造成有利条件。他们把新部队冯·包克1941年11月18日战争日志:“从西伯利亚调来的三十四个新师中至少有二十一个师放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调至莫斯科地区早在11月中旬,俄国人就从西伯利亚和中亚细亚调来战略预备队,并将其组成三个新的集团军(第1突击集团军,第10 、第20集团军)。,这点德国空军的远距离侦察机显然没有发现。用德国的标准来衡量,这些部队中有许多并不完全适合于作战,但是他们在素质上缺少的东西却为数量上的压倒优势所弥补。俄国的人马都习惯于冬季环境。另外,他们生活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他们的着装及运输工具都适应那严酷的天气,他们还具有补给线较短这个极其有利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他们深知,把可爱的首都莫斯科从敌人手里解救出来,这对他们的士气是个极大的鼓舞。在这种情况下,俄国领导人决定,在适当的地点发动反攻,把主动权从德国人手里夺过来,这个时机已经到来。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五日,科涅夫将军统率的“加里宁方面军”转入攻势,十二月六日,朱可夫将军率领的“西方方面军”也跟着转入攻势。
  当德国的撤退最初开始时,困难极大。大雪铺天盖地,离开公路简直无法运动,就是在公路上通行也很艰难,德军一次只能撤退几英里,还要抛下贵重的物资装备,任其落到敌人手里。但是,即使在这种条件下,俄军同德军相比却要机动得多,他们紧紧咬住德军后卫部队,让步兵部队穿着雪鞋赶上溃退的德军。他们还从侧翼袭击这些德军,使其始终疲于作战,得不到急需的喘息时机。德军部队指挥官临场见机行事,尽力克服困难,但是到十二月八日,希特勒仍未认识到,战况已起了根本的变化。他在第三十九号指令中,命令德军撤至勃劳希契选择的较短防线。同时,装甲与机械化部队将退出战斗,进行休整与补充。这条新的较短的防线将解决调整问题,并改善补给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