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大决战 -孙庭信1019
荒芗由钇淠诓勘览#辽僖部墒怪傥胤秸āR虼耍诱铰越嵌瓤梢匀衔酃丫鬯榱丝谷盏闹泄ǎ窈笠呀胧凳┱越ァ⑷〉妹缆峁慕锥巍R虼耍唇男轮泄醒胝ù丛炝己锰跫г涑沙ぃ俏揖锏秸秸康牡闹匾饕怠?br /> 对华战争的本质属于持久战,对沦为地方政权的蒋政权,与其一味以武力深入穷追,莫如保持必要的战力,向建设新中国迈进。……
天皇和大本营对形势的估计确实大乐观了些、在他们看来,蒋 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已经降格为地方小政权。同时,他们尚有力量 一直进攻下去,只是觉得一味深入穷追没意思,才停下来不追不 打,而专心建设“新中国”。
实际上,当时日本陆军在国内的兵力,仅有一个近卫师团,完 全唱着空诚计。而在中国已经配置了24个师团,完全丧失了继续 进攻的能力。日本某些战略家也不得不承认:对华作战未能歼灭 中国军队之主力即已达到攻击的极限。
根据天皇和大本营对形势的判断,日本陆军省于11月18日 起草了攻占武汉以后,中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其核心之点为:第一、日军从战略进攻阶段转变为长期持久战阶段;第二、日军应采取局部作战,以确保占领区。今后的主要任 务是“自主指导新中国建设。”
日本方面用主要精力在占领区扶持新的中央政权,其目的正 如蒋介石所估计的那样,是为了达到以华制华,以战养战。
日军要重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必然要物色一个合 适的人选。他们看中了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大亲日 派汪精卫。
在日本方面看来,汪精卫自清末以来一直追随孙中山革命,很 有些德高望重的份量,现在又在执政的国民党中身居要职,对中 国中上层人士有号召力。只要他一出马收拾中国这残局,中国上 下必然热烈拥护。待一个以汪精卫为首的“新中国”一建立,就 把蒋介石的抗日政府孤立起来,日本征服中国的大业,也就圆满 完成。
一贯反对以武力与日本相对抗的汪精卫,在武汉、广州失陷 之后,其反对抗战的意图更加露骨。他认为中国再打下去,用不 了多久必然全部变成日军的占领地一不如在尚未彻底失败之前,与 日媾和,尚能保持一些力量,争取一些“自立”的条件。待讲和 了。日军撤走了,中国在亲日的幌子下奋发图强,再行建设,再 争取完全的独立自主,再与外强争个高低。但是,在国人积极主 张抗战到底,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抗战鼓劲加油的一片喝彩声中, 汪精卫自感无法说服蒋介石,更没有力量左右执政的国民党的抗 战路线。因此,决心孤注一掷,挺身而出“收拾残局”;走“保种 保民”,这一条“和平救国”的道路。
1938年10月下旬。
汪精卫暗中派亲信高宗武、梅思平去上海与日本特务影佐祯 昭、今井武夫等人密商罢战媾和之事。10月20日,双方达成一致 意见,即汪精卫由重庆出走,然后,汪、日双方相互发表和谈声 明。
11月30日。
天皇批准了“调整日华新关系方针”。基本内容为“新中国” 承认“满洲国”;华北、蒙古为日华军事合作特区;长江中下游地 域和华南沿海为日华经济合作特区;规定“新中国”之政权形式 为分治合作。在附属条款中,还有“中国应赔偿事变爆发以来日 本国民在中国所蒙受之权利、利益的损失。”
12月18日。
汪精卫和夫人陈壁君,以及陈公博、周佛海、林柏生、陶希 圣、曾仲鸣等人,趁蒋介石到陕西武功召开军事会议之机,从重 庆乘飞机,经成都到达昆明,在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帮助下,包租 一架飞机逃往越南河内。
12月21日,陕西武功。
蒋介石正在主持军事会议,向西北将领们传达南岳军事会议 精神,突然接到行政院副院长张群从重庆打来的电报,说汪已去 河内,与日方商谈和平。
蒋介石见电十分吃惊,因汪精卫此举,弄得不好会使国民政 府分化瓦解,使抗日阵线精神崩溃。急电云南省主席龙云,询问 详情。并让龙云转交他给汪精卫的电报,劝汪回国,勿搞和谈之 事。蒋介石又急电正在河内进行国事活动的外交部长王宠惠面会 汪,力促汪醒悟回国,不要被敌人的“和平”所利用。
汪精卫拒绝回国,决意寻求“和平救国”之路。
蒋介石害怕因汪出走与日和谈之事,引起人心浮动,也害怕 家丑外扬,命令有关方面,严密封锁消息。
12月22日,东京。
日本方面得知汪精卫已顺利出走河内,顿时大喜过望。内阁 首相近卫文(上麻下吕)发表声明,尊汪精卫为中国的有卓见之士,把汉奸 势力称作复兴气势。近卫声明说: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之国民政府,同时与中国同感忧虑并与有卓见之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
现在感到中国各地复兴气势蓬勃而起,建设趋势日盛一日,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与新生中国调整关系之总方针,以期彻底了解帝国之真意。
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睦邻友好,共同防共及经济合作。
12月24日,重庆。
蒋介石鉴于日本方面已公开向汪精卫伸出和谈橄榄枝,汪精 卫潜去河内的消息又不胚而走,世界舆论哗然,而且各执己见,众 说纷纭。特别是德国广播的消息说汪某是代表国民政府和军事委 员会,前去与日本谈判和平问题的。蒋介石不得不在一定场合,在 某些方面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以澄清事实真象。
是日,蒋介石召见美、英大使,正式通知两国政府,汪精卫 无权与任何人谈判和平之事,请美、英相信,中国政府绝不会向 日本投降。
12月26日,蒋介石借国民党纪念周会之机,向党、政、军高 级人员发表演讲。在长达八千字的长文中,对近卫声明进行强烈 谴责和批驳,指出近卫声明是妄图灭亡中国的毒计,是扰乱中国 内部的阴谋,中国各界不要受其迷惑,而应抗战到底。
在这里,蒋介石已微妙地透露汪精卫叛逃之事。但他仍未公 开谴责汪,使其不致激化与汪的矛盾而公开主和。他把汪精卫划 为“内部”一方,而给其留有后退的余地。
为了“和平”处理汪精卫事件的危机,蒋介石又叫驻英大使 郭泰祺“迅向汪先生恳劝”,阻止其与日本进一步靠扰。 12月27 日,郭大使打电报给汪精卫,力劝其“勿公开主和,表示与中央 异致,免于敌人以可乘之机,并早日来欧,暂事休养。”
12月31日上午。香港。
《南华日报》发表汪精卫对日通和的《艳电》。该电以汪精卫 及其团体的名义,向国民党中央党部、总裁蒋介石及中央执监委 员会建议,中国与日本罢战言和,与日本携手防共。
12月31日下午。重庆。
蒋介石主持召开国民堂中央执监委员会临时紧急会议,讨论 对汪精卫的处理问题。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于翌日作出决议:鉴 于汪精卫值抗战紧急之际,擅离职守,匿迹异地,散发违背国策 之主张。处处为敌人要求,曲意文饰,颠倒是非,为敌张目。违 反纪律,危害国家。决定:将汪精卫永远开除出党,并撤除一切 职务。
汪精工被开除了党籍,撤了职,仍然还是公民。蒋介石又派 谷正鼎前往河内,带去给汪精卫、陈壁君、曾仲鸣三人的出国护 照和旅费,力劝这三位“公民”赴欧。但汪精卫不买蒋介石的帐, 破口大骂蒋介石,声称不上他的当。
1939年3月初。
蒋介石命令军统局长戴笠立即派人暗杀汪精卫。
3月20日午夜,河内高朗街。
陈恭澍等七名军统高手,纵身跳进汪精卫等人住所小院,制 住看楼门卫,冲上二楼,用斧头劈开汪精卫房间门板,见床下有 人趴着,黑糊糊的,也分辨不出是谁,料定是汪精卫夫妇,便举 枪扫射。
军统特务们以为大功告成,哪知打死的却是曾仲鸣夫妇。原 来,汪精卫命不该绝,恰好在那天夜里,他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了 刚从香港赶来的曾仲鸣夫妇。
暗杀事件后,汪精卫等人在河内呆不下去了。日本方面也深 恐失去这一重要人物。派影佐、犬养等人把汪秘密接出来;从海 防港乘船去上海。
汪精卫潜出重庆后,为什么不直接去日本或日军占领区,而 要去法国的殖民地越南河内坐等惩罚?原来,他打算以国民政府 要员身份,住到第三国土地上,策动云南的龙云和西南实力派将 领跟着他揭杆而起,在云南或两广建立“新中国”,然后代表中国 与日本谋和。但是,他在那里担惊受怕,历经险情,等了几个月, 西南地区毫无揭杆而起的迹象,这才打消了原来的念头。
汪精卫乘坐着影佐提供的日本‘北光丸’号船,离开越南,航 行在无边无际的南海上。现在,他不得不采用另一种办法,走另 一条路去建设“新中国”了。他深知这一条路是国人所不耻的办 法:到日军占领区的上海、南京去,在日本侵略军的刺刀保护下, 建立他的“新中国”。
4
攻占武汉以后,冈村宁茨的第11军面临着严重的局面。
如果把冈村宁茨的第11军30多万人马驻扎的武汉这个点比 作一个人的脑袋,那么,合肥至芜湖以下就如同这个人的身子,而 从芜湖至武汉这漫长的水路,就正好是这个人的脖子了,一个被 拉扯得特长特长的“脖子”。
这就是日军占领武汉以后的兵力态势。
在冈村大军的“脖子”上卡着一把“钢刀”。这就是第九战区 陈诚、薛岳的50多个师的大军。他们配置在江南鄱阳湖西面,以 九宫山、幕阜山为依托,一直在积极整训,准备反攻,随时可能 挥刀斩断冈村大军的“脖子”(长江水路交通线),使武汉日军陷 入重围死地。
武汉西、北方,更有李宗仁第五战区的30多个师,在靠近日 军第一线的随县一带地区构筑阵地,窥视近在眼前的武汉城,这 支大军恰如一把高举着的铁锤,随时可能砸向冈村宁茨大军的 “脑袋”。
冈村宁茨将军很快就感到被这一“刀”一“锤”压迫得喘不 过气来,伸不出腿去。遂竭力向中央统帅部请求补充兵员弹药,增 加战力,发动大的进攻,向外扩伸,驱除这一“刀”一“锤”的 威胁,以确保武汉占领区的安全。
1939年2月中旬,东京。
日军大本营陆军部闲院宫参谋总长和陆相杉山元等人认为, 冈村宁茨中将的意见不无道理,因为在未取得自给自足,以战养 战之前,长江水路交通就是武汉几十万日军的生命线,必须确保。 而在“刀”和“锤”的威胁中,以“刀”的威胁为最。于是,决 定发动南昌会战。
天皇批准了此次进攻作战,并派教育总监西尾寿造大将和陆 军大臣板垣征四郎中将来华主持协调这次作战。
冈村宁茨得到大本营进攻南昌的命令,立即着手调动集结部 队,抓紧进行战前准备。
2月28日,重庆。
蒋介石和统帅部的将领们,已从武汉日军集结的种种迹象中, 正确判断出:日军第11军将进攻南昌。当即电令第九战区代理司 令长官薛岳将军;速将武长路上可移动之兵力增进永修、武宁一带,而主力出 击部队应用于武宁方面。
3月8日。蒋介石,陈诚等人根据日军的动向,判断敌将于4 月份发动进攻,于是决定先敌下手,发动四月攻势。制定了“四 月上旬先期制敌,御敌于修河以北,潦河以西”的进攻作战计划。 并于当日下达作战方案:(一)、第九战区为确保南昌及其后方联络线,决定先发制敌,转取攻势以摧毁敌之企图攻击之准备,应于3月10日前完毕预定攻击,开始日期为3月15日……
但是,当时第九战区各部队正在整训之中,又无车船运兵,部 队机动性极差,调动颇感困难;又加上南昌地区为第九战区和第 三战区的结合部,涉及两个战区部队的协同作战。日军发动南昌 会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企图占领南昌,割断三、九战区的联系由于以上原因,贻误了蒋介石和陈诚关于在3月10日前完成 集结部队,并进入攻击态势,于3月15日发动进攻的命令。
战机转瞬即失,教训惨痛。
日军却凭借其大量的汽车、舰船和优良的装备,迅速调动集 结了第101、第106、第116、第6等四个主力师团的兵力,以及 重炮兵四个半联队,战车一个半联队和海军、空军一部。
3月17日,拂晓。
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