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讲边指着板书要点':在“三个沙皇”部分:一抓住三个“一”' 第
一代沙皇、第一个大帝、又一个“贵族的女皇”';。。 二按顺序抓住
三个时期' 16 中后,17、18 之交,18 后' ;三扩张领土抓住三个
“海”' 里海、波罗的海、黑海' ,加上一“越”' 乌拉尔山'一
波' 波兰'。
在“另三次扩张”部分:时间上抓住都是在第一、二个沙皇之间,
都与“17 中”有关;地区上抓住一次在欧洲' 东乌克兰' ,二次在
亚洲' 西伯利亚、中国黑龙江流域'。
这样抓住特点记忆,整个扩张过程也就容易掌握了。
师:最后要求同学们把这一目的主要内容列表整理出来。' 接着师生共
同设计表格的名称和项目,边议边写。其中表格的上方项和左边的
前三项都一起完成。右边两项即“扩张经过”和“影响”让学生自
己在课内或课外独立完成。到适当时候,另用二块小黑板公布全表
内容,让学生核对校正。'

'附表格一张'
沙俄16—18 世纪的侵略扩张






方位

地区
时间扩张经过影响
东16 世纪中期
(伊凡四世)
侵吞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打通里海
南17 世纪中期兼并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


北17 、18 世纪之交
(彼得一世)
1700 —。。 1721 同瑞典进行北方
战争,夺取芬兰湾一些地方和
受沙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
沿岸地区
打通波罗
的海出海



18 世纪下半期
(伊卡特林娜二世)
两次同土耳作战,夺取黑海北
岸大片土地
打通黑海
出海口
西伙同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强
占波兰大片领土

16 世纪后期
(伊凡四世)
越过乌拉尔山,侵入西伯利亚。


西



17 世纪中期
经过半个多世纪,先后侵入波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三
大利亚流域,建立侵略中心雅
库茨克,亚占据广大的西伯利
亚。




17 纪中期
从雅库茨克出发,侵入我国黑
龙江流域,最远到达松花江,
占据广大的西伯利亚。
17 世纪晚期
1685 、1686 年清军两次进攻
雅克,俄惨败。国1689 年中俄
签订平等的《尼楚条约》
对中国侵
略受阻

师:课本第三目,请同学们课外自学,自学时注意如下内容:
'边板书边讲:
三、普加乔夫起义

1。起因
2。经过:时间、地区、斗争目标。
3。意义'
阅读裸文时,结合看地图。准备在下节课提问。
历史教学纵横谈


○张如德
张如德 1937 年8 月生,浙江黄岩人。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特级教
师。1959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曾在扬州师范学院和华东师范大
学历史系任教和进修。1963 年至无锡市第一中学任历史教师至今。1986 年、
1988 年两度获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88 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1990 年被评为特级教师。现任无锡市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长,无锡市历史专
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历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
长。讲课旁征博引,上下联系,左右贯通,条分缕析,脉络分明,将历史从
总体演进角度讲活。善于启发,长于分析,引导学生对历史作深层次思考后,
得出正确结论。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纵横谈

中学几册历史教科书,几乎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我们教历史就是要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在此

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思维是存在

的反映。科学思维是能够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思维。这种思维通过实践转化为

生产力,又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正是具有这种思

维品质的人才。培养这样品质的人才是民族、国家的希望所在,也是我们历

史教学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必须将历史教学的重点,从应试教学转

移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上来。为此目的,我在历史教学园地上辛勤耕耘,

甘苦备尝。每有体会,或记于心中,或写成文章。现将这些东西修改、整理,

联缀成篇,取名叫《历史教学纵横谈》,借《教学思想录》出版之机,予以

发表。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正,为进一步深化历史教学改革而继续努力。

一、从备课谈起

上好历史课的基础是备好历史课。备好历史课的关键是平时要多阅读、
勤思考、广阅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多读史料和史
书。历史是逝去岁月里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事情,消逝了的事情永远不能重新
发生。我们只有靠多读史料和史书,以求较为清晰地再现历史事件的图象,
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行为特征,进而了解
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状等等。了解得越详细,认识就越贴近客观
历史真实,就越能将课上好。当你读完《史记》中有关秦代、汉初历史人物
的本纪、世家、列传后,这一时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气势磅礴的斗争场
面就会在脑际浮现。如果再有剪材能力,这一时期的历史课定会备得既生动
又深刻。

历史的客休已经消逝。史料和史书记述的历史无不包含着编写者的主休

思维在内。这种思维成果是人类精神遗产的一部分,我们不要轻易地肯定或

否定。应将它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观察,实事求是地下结论。该肯定

的肯定,该扬弃的扬弃。如司马迁有些史学观点,至今仍折射出真理的光辉。

梁启超的进化论史观,在当时的中国是最先进的。从总体上说来,由于受时

代、阶级及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旧的史观不能科学地解释历史上错综复杂

的现象,发现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

义理论像一把钥匙,可以帮助我们打开烟笼雾锁的历史迷宫的殿门,引导我

们登堂人室,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我的体会是备课不难在史料之不足,而是

难在自己理论水平的欠高。“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

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①更不要说去探寻历史

发展规律了。故而,要备好历史课必须多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得越多越好。

读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读完周恩来、

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文选或选集。当前要着重学好《邓小平文选》。

上述这些著作中的名篇要反复阅读和理解,掌握精神实质,并用来指导备课。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482 页,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我的体会是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之日,亦即是备课质量不断提高之时。

多阅读还指要多阅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研究的文

章。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

动而已。”①一代代人的实践活动铸造着人类的历史。人们的恩维水平随实践

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当今报刊上发表的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研究的文章,从

总体上讲反映了当今历史界思维的最高水平。学习这些文章可以较快地吸收

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可以更好地从全新的方位和角度去钻研

教材,提高备课质量。党和国家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反映了全

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今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引全国人民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针。这对于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

教育重任的历史教师来说,更应认真学习。读报还可以吸取各种各样的知识,

了解国内外大事,帮助自己摸清时代的脉膊,看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坚定社

会主义信念。缺乏这种信念是很难备好历史课的。当然要读的东西还很多,

如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科技书籍等等。

书读多了,备课时心清思爽,所需知识,信手拈来,随时可用。

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还有一个感觉是:课到备时恨识浅。
书读少了不行,光读书不思考也不行。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思
维水平。历史教材看似容易,深入钻研就会发现需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在《世
界历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里教材写道:“在
长期的军事征服过程中,法兰克人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征
服高卢以后。。国王、贵族、教会都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他们承袭了原来土
地上的剥削方式,役使隶农和残存的奴隶耕种土地”。这里有个问题:法兰
克人为什么要承袭原来土地上的剥削方式(隶农制)?经过阅读和思考,我
是这样解答的:①隶农制要比氏族制先进得多,法兰克人无法将罗马人拉回
氏族社会,何况他们自己的氏族也在瓦解。②罗马奴隶制已经崩溃,法兰克
人无力恢复它。③长期和罗马人接触,法兰克人已受罗马先进文明的影响,
已比较了解和愿意承袭隶农制。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
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
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
言。”①这话说得是很有道理的。紧接着又发现一个问题:隶农制在罗马帝国
时就已出现,为什么当时隶农的主人是奴隶主,而到法兰克王国时隶农的主
人却变成了封建主了呢?经过阅读和思考,我这样解释:隶农制是罗马奴隶
制中的封建制因素,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使这种封建因素脱掉了奴隶制的外
壳。法兰克人承袭了这种制度,它的大土地所有者,包括教会大土地所有者
就变成了封建大土地所有者了。读书和思考结合的过程,往往就是史论结合
说明问题的过程。解决好这一结合,有助于解决备课时碰到的难点。

读书固然重要,但知识来源于实践,如关门读书,搞不好就会变成书呆

子。为避免产生此种现象,作为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

丰富自己的阅历。可和学生一起参加下厂、下乡劳动,到社会各部门作调查,

听学术报告,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并和同行们广泛交流等等。总之,

应使自己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188—119 页,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
① 《反杜林论》第180 页,人民出版社1970 年版。

对历史教师说来还要多游历一些地方。多游历可以拓宽视野,陶冶心情,

增长知识。司马迁年轻时去各地游历,后来写《史记》,走笔如龙蛇,气象

万千。限于条件,我们不大有机会出游。但我每到一个新地方,总要去参观

当地的博物馆,名胜古迹,人文景观。1988 年和两位朋友游周口店,参观了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洞穴后,站在山头,面对莽莽群山、密密森林,想象先

人当年艰苦生活的景情,心情激越,思绪万千,后来吟成“访北京人—山顶

洞人遗址忽发遐想”一诗:敲尖顽石作投枪,漫山飞逐发喊狂。猎罢猛犸归

洞穴,篝火堆前野味香。游宛平城、卢沟桥时,面对城头累累弹痕,桥上尊

尊石狮,缅怀抗日志士,情不自禁,吟成“游宛平城、卢沟桥有感”一诗:

永定河边多碧血,弹痕城头记国仇。游人到此应驻足,晓月也知照卢沟。游

览祖国锦绣山河,有时会使自己的感情升华到对祖国赤诚、真纯爱的地步。

这种感情在备课、上课时会自动地流露出来,这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真情实感

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长河的流水从太古的洪荒时代滚滚而来,向着遥远的未来滔滔而
去。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总是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上,用当时的观点回
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引出规律,展望未来的。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
思夹者”,近乎此意。历史教学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寓思想
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然后还要引导学生透过史实,看清本质,探寻历史规
律。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辩证统一的方法。历
史的东西是指客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