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唯一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辩证统一的方法。历
史的东西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后一发展过
程是前一发展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故讲历史必先讲清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
过程,以及人类思维怎样随历史发展而发展的过程。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还
历史本来面目(只能尽可能地)和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的
方法。单纯的历史方法不能从理论的高度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解决这一
问题,必须用逻辑的方法。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概念、判断、推理等
思维形式中的概括反映,即历史规律的反映。规律隐藏在历史表象的深处,
但它往往通过一些重复的非常相似的历史现象表现出来,抓住这些现象进行
抽象概括,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其中的规律。关于

这一辩证思维方法的全过程,恩格斯说得很清楚:“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

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

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①事实果真如此,当欧洲工人运动处

于捣毁机器阶段时,只能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成熟的理论反映着不成

熟的阶级愿望。19 世纪30—40 年代,当欧洲工人运动从破坏机器和自发斗

争时期进入有意识和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时期,表明无产阶级已经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动力的时候,科

学共产主义理论也就应时而生了。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作出他们的理论,

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根据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辩证统一的方法来进行

研究的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我在教课时,除注意用生动的方法尽可能还历史本来面
目的同时,还经常引导学生从诸多相似的历史现象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用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122 页,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以培养学生科学恩维的能力。如讲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应用和推广,促进中
外文明发展的事实,引导学生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再如综述
世界史上横跨欧、亚、非六大帝国的兴亡史实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
这样的结论:靠侵略扩张形成的大帝国,迟早地,心然地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又如综观中国古代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是主流)的现象,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让学生得出如下一些结论:凡军事集团割据之日,就是国家分裂
之时;凡改革成功的政权,又可使国家重归统一。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打下基
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等等,就是明证。再由此推断,
凡成功的改革不但可以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还可以促进和维护国家
的统一。作为学生应为深化改革而努力学习。再如讲盂子的“民为贵、君为
轻”;苟子“人定胜天”;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上诸多作用的史实,引导
学生得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结论,使学
生从理论的高度懂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又如讲国际工人运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引出无产阶级应该建立自己的政党,没有自己
的政党,就不能达到解放的目的这一原理。从讲中国现代史的过程中,引出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始终推动革命运动前进的部分,没
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原理,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这样的教学,能使学
生的思维尽量发散,使之融会古今,贯通中西,日积月累,就会养成科学思
维的习惯。

对于不懂科学思维的人来说,历史是座迷宫,对于懂得科学思维的人来
说,历史是座宝库,只要肯努力,从中可以索取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无穷无
尽的精神财富,用它来为现实服务,并预测将来。读史使人明智,道理就在
于此。通过历史教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明智的学生。

二、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

(一)

什么叫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历史不

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

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

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①马克思对历

史这一经典性的解释,将历史、今天、未来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历史绵延不

断发展到今天,今天又在历史的基础上谱写新的历史。星移物换,沧海桑田,

新陈代谢,继往开夹成为历史发展的永恒规律。存在决定意识,不管自觉不

自觉,人们在思考现实问题的时候,一般总要回忆过去,想想未来。这种思

前想后式的思维,是历史、今天、未来三时态有序发展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

反映。据此,可以这样说:能自觉地将历史、今天、未来作为有机联系的整

体来思考的思维就是科学的思维。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为了估计历史发展的全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51 页,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

部合力,分析了社会关系以及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从过去到将来的许
多过渡阶段的复杂情景。”②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
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才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光
辉理论——科学共产主义。

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的特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历史教学的对象是学

生,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进行。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以达教史育

人的目的。

(二)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解决好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结合的

问题呢?下面所谈的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历史知识是死的知识。历史教

学的艺术之一,就是要将活的感情,注入死的知识之中,让历史“复活”,

使古今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许多事实证明,历史上不少爱

国者的心弦,最初是被充满感情的中学历史课所拨动的。讲南京大屠杀,只

有讲出当年日本侵略者极端凶残的本相;讲出30 万以上同胞被屠杀的血淋淋

惨状;讲出对日本法西斯的一腔仇恨,才能让仇恨的火焰去烧的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震颤、愤怒,进而明白肩头重任,愿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

将喜怒哀乐倾注在历史课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爱憎分明,

充满爱国主义感情,愿为追求真理而奋斗,这是每个有良知的历史老师必须

做的事情。“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①没有感情的历史课是僵死的历史课。它纵然也能使学生记住一些史实,但
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学生一旦失去了对真理追求的热情,上历史课还
剩多少意义呢?
要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在联系时还必须坚持
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
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在叙述时尊重史实,在分析时仔细探究,然后
得出对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有益的启示。根据这种方法,我在讲课时,总
是先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历史的情景之中,使其在历史的欢乐和痛苦中感受、
体验,而到适当的时候又及时地将其引回现实世界中来,使历史和今天在学
生思想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思想上的震荡和感悟,以收到思想
教育的效果。坚持实事求是的联系原则,既反对纯客观他讲述历史,也反对
用今人的观点强加到古人身上,用今人的面貌改扮古人,更反对牵强附会、
生搬硬套、乱贴标签地进行联系。总之,要尽可能地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
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联系的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点到精要,点情
思路,使其顺自然,合规律。

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
了我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那么,今天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应扩
大我国同亚非国家以及全世界更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我国同这些
国家人民的友谊。无疑这样的联系是实事求是的,自然的,妥贴的。如果说
我们今天向郑和学习,学习郑和敢于对外开放的精神。这种联系,看似先进,

② 《列宁选集》第2 卷第588 页,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

实则令人哭笑不得,半句之差,会将一节课搞得面目全非,非但收不到思想
教育的效果,反会败坏历史教学的信誉。

要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在联系时还必须讲究
正确的比较法。历史是在纵横联系中演进的。有联系就有比较。不同地域的
文明是在相互比较中撞击、吸收、提纯、发展的。历史发展的这种特点,决
定了人类思维有纵横比较的习性。虎踞龙蟠今胜昔是纵向比较,近百年来我
们落后于西方,是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古今比较,横向比较是同一时期大
到民族、国家、地区,小到单位、家庭、个人间的比较。古往今来,人们为
了比较,各呈其能,争奇斗艳,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立场、观
点、方法不同,比较的结论各异。清末顽固派高唱“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恨一切外洋事物。顽固
的立场,使得他们有眼无珠,顽固透顶。洪仁愀鄣淖时局饕逯贫群颓?br /> 代的封建制度作比较,写出了《资政新篇》,使他的思想远胜其他太平天国
领袖一筹。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时的改革家们,将日本当时的情况和中
国的隋唐及欧美文化作比较,决定效法先进,实行改革,并获得成功。中国
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思想流派作比较,得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
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论,并以此为指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
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有比较才有鉴别。历史比较的目的不是着眼于过去的辉煌或暗淡,而是
为了鉴别,得出对今天有益的结论,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要在历史教学中较好地运用比较法,就必须掌握其基本特点。历史比较
法的第一个特点是可比性。即相对比事物间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质。拿猿同
人相比,得出人猿同祖,以及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的正确
结论。拿猿和树木相比,只能得出猿是动物,树木是植物这样毫无意义的结
论。

历史教材很多地方运用了可比性原则。如写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
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 多年。祖冲
之精确推算出圆周率是3。1415926—3。1415927 之间。在世界上,他第一次把
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下七位数,这比欧洲要早1100 多年。北宋毕
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开辟了印刷史上的新纪元,欧洲到15 世纪中叶才有活字
版,比毕升的发明晚了400 多年等等。两相对比,说明我国在15 世纪以前,
科技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说明中华民族不但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而且是个聪明智慧,富有创造力的民族。这样的比较,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
热情,增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比较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全面性。只有将对比两方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
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前夕,国民党将其兵力、装
备和人民解放军的兵力、装备进行对比,得出只要3 个月到6 个月就可以打
败人民解放军的结论。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敌我双
方的经济、政治、军事、战争性质、人心向背等条件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得
出“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战争的一天起,我们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
而且能够打败他”①的结论。上述两种比较法正确与否,历史已作出了判断。
当然,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所谓全面性也是相对的。

历史比较法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