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古代一些教育家、思想家的教育主张,为研究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教学理
论,实现历史教学方法的民族化奠定了基础;我还注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
赞科夫等国外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使我的历史教
学和历史教学研究能够反映80、90 年代教育科学的新发展。有关历史教学的
论著,是教育科学理论在历史学科的具体化。我较系统地学习了国内公开出
版和内部发行的几本较有影响的中、小学历史教学法专著,分析各家的特点,
学习各家的长处。

我还十分重视知识的积累。为了便于广泛地涉猎和积累知识,我自费订
了《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课程·教材·教法》、《文物天
地》等20 多种报刊。我到处地开会,每当参观文物古迹、博物馆、纪念馆时,
便注意搜集有关历史资料。订的报刊多,不可能——细读,我一般是先阅读
目录、标题,先留下印象,便于日后查找。对感兴趣的、急需的便重点阅读。
除了解文章的学术观点外,还注意收集教学实例。

4。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古人告诫我们,“行成于思毁于随”。从事历史教学研究,要有一种钻
研精神、创新精神,要肯动脑筋。要善于将搜集的资料排比综合,连类而及,
从中悟出某些道理,形成某种理论观点。前些年,我在研究历史教学中的创
造教育,从教育杂志上读到有关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的文章,又
接触到一些中外科学家的传略材料,联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要求以及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
理想、信念、自信心、坚持力方面的作用,于是形成了“加强历史教学的思
想性,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的精神支柱”的新观点。我把这种观点,写进了研
究文章中,这多少也算是一点创见和发现吧。

5。勤奋追求,永无止境
我除承担较重的教研工作、教研管理工作外,还兼任了省政协委员和省、
市历史教研会的理事长以及其它多种社会工作,我从事历史教学研究、历史
教材编写多数情况下是在业余加班加点进行的。“学问在乎点滴勤”,一天
24 小时对于每个人都一样,就看我们怎样利用它。我把节假日和零星时间利
用起来,并延长晚上工作的时间,从而取得了解决研究工作与时间矛盾的一
些主动权。就拿这次写《教学思想录》说吧,我常常是利用中午工作的间隙
搜集、整理我过去的教学、教研资料。有时晚上写到12 点,睡几小时后,次
日凌晨4 点又起床开写,一直写到上午8 点上班还舍不得离开书房,可以说
到了忘寝废食的地步。

好心的朋友对我说:“你已出了那么多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功成名就了,
何苦还那么玩命!”确实,算起来,我已发表了80 多篇文章,主编、参与主
编和编著的专著、教材、教学参考书也不下30 种,总计至少也有300 多万字
吧。而且有的成果还确实受到同行的喜爱。记得天津《历史教学》杂志1991
年在“我与历史教学”的征文中,好几位读者在文章中都提到我发表在《历
史教学》上的文章对他们的帮助。武汉一位朋友称我的文章“写得精辟实用”

①,浙江一位朋友赞我的文章“真是百读不厌,精彩之处,真不禁使人抚掌叫
绝”②。我深知这些都是过誉的话,但我更懂得,这是历史教学界的朋友对我
的鼓励和鞭策。它从另一个方面更说明,历史教学的实践需要历史教学研究,
广大历史教师渴望有更多的、质量高的、能指导他们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
在历史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我没有半点理由却步。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
养,不辜负老一辈历史教育家对我的教导和殷切希望,不辜负同行对我的关
心和支持,我将努力再努力,为繁荣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普及历
史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① 《历史教学》1991 年2 期。
② 《历史教学》1991 年1 期。

教学实录隋的统一和隋末农民战争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隋的统一以及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认识统
一是南北人民的共同愿望,安定的环境和均田制的实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人民群众在实现南北统一和隋朝经济繁荣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开凿及其重大意义,认识大运河的开凿既是隋朝
经济繁荣的表现,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伟大贡献。
3。使学生了解隋炀帝的暴政和以瓦岗军为主力的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在
封建社会里农民战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教学重点:隋重新统一全国的意义;大运河的开凿;隋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的隋朝只维持了37 年的短暂

统治。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上一章我们讲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300

多年,在这段历史中,什么时期出现过短期统一?
生:西晋时期。师:为什么称短期统一呢?因为它只存在了51 年。那
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封建国家又陷于分裂割据呢?

生:东晋。
师:一直到隋朝,才重新统一全国,结束了这种分裂局面,并使中国封
建社会进入繁荣阶段。请同学们注意,隋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

暂,
但却在历史上占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现在我们来看这个王朝是
怎样建立,又是怎样重新统一全国的?这个朝代的经济出现了怎样
的繁荣局面,再看看它又是怎样灭亡的。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节隋的统一和隋末农民战争
(一)隋的统一

1。隋统一的历史条件
师:关于隋统一的历史前提,书上的第一段已经叙述得很清楚'指学生
看书'。我想请同学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一的历史条件的理
解。

生:首先由于南北对峙时期,战争频繁,人民深受其害,经济文化交流
也受到阻碍,人民迫切要求实现统一。还有,由于北方的民族大融
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都为实现统一创造了条件。

师:说得对。南北统一是历史的潮流,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历史潮流和
人民群众的推动下,长期南北分裂的局面终于被统一的隋朝代替
了。
'板书'2。隋朝统一的过程

师:请大家看隋统一南北的图示'展图示':


东魏


北齐
北朝:北魏


577 年

西魏


北周

581 年


589 年




南朝: 宋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教材的叙述,结合图示,按时间的先后,说说隋统
一南北的过程?

生:577 年,北周灭掉北齐,首先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581 年,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 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国。

师:答得好。577 年北周灭北齐首先统一北方的史实书上没写,而图示
反映了。看来这位同学认真读了图示。外戚杨坚是北周最后一个皇
帝周静帝的外祖父,周静帝继位时只有8 岁,由杨坚总揽朝政,封
为隋王。581 年,他迫使周静帝退位,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
全国统一的大业是在隋文帝时期实现的。隋的统一,使全国出现了
安定的局面。隋文帝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还适当减轻了对
农民的剥削。如将每户纳绢一匹(4 丈)改为2 丈,将成年男子服
役年龄由18 岁开始改为21 岁开始,这样农民有了较多的时间从事
生产,为封建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应当说隋文帝还算得上一个
有作为的皇帝哩!

'板书'3。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师:隋朝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呈现繁荣的局面。请大家看教科书的第二
段,然后说说封建经济繁荣的表现。'学生自学教材'

生:隋朝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提高,官府的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和布帛;二是手工业发展了,造船
技术水平很高;三是商业也很发达,特别是东都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师:归纳得好。隋文帝死后由他的二儿子杨广继位,杨广就是隋炀帝。
他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巩固他在全国的统治,也还想去扬州
等地巡游享乐,605 年,他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板书'(二)大运河的开凿

1。大运河的开凿及其重大意义
师:为开凿这条运河,隋炀帝役使200 万人,花了6 年时间。我们来看
《隋朝的运河》图(悬挂地图)。大家要仔细看(学生看地图)。
请回答:运河分几段?

生'齐':四段。
师:由北向南有哪四段?
生'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师:这条运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涿郡是现在的北京,余杭是现


在浙江的杭州。中心在洛阳,全长达四五千里。请大家再看地图,
这条运河连通了哪几条大河?流经现在的哪些省?哪位同学愿意到
台上来指图给大家说说?

生:'上台指挂图'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 条大河,
流经了现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6 省。

师:我们再看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
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从605
年动工到610 年凿成,6 年时间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一方面说明
隋朝当时的经济基础较雄厚,反映了隋朝经济的繁荣,也充分表现
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是中国人民应当永远引以为自豪
的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当然,开凿大运河也给劳动人民
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大量民工累死在工地。同学们看书上的插
图,那是隋朝官吏手执鞭子抽打开凿运河民工的场面。大运河里流
着劳动人民的血和泪。

'板书'2。内地同边疆联系的加强

师:在隋朝全国统一的局面下,内地同边疆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最
突出的是加强了同流求和西域的联系。流求'板书',是现在的台湾。
大陆派人到台湾的最早史实是什么?

生:230 年,三国时吴孙权派卫温带领1 万人的大船队到达台湾。

师:当时台湾叫什么?

生:夷洲。

师: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对那里的风土人情、经济、文化作了详细
调查,使台湾同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了。隋炀帝还派人去西域,许
多西域商人来到长安和洛阳,受到隋朝政府的优待。

'板书'(三)隋末农民战争和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的暴政
师:隋文帝统治时期,同南北分裂时相比,租税和徭役都有所减轻。但
对劳动人民的剥削量还是很大的。你能举出史实说明吗?

生:那时官府的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和布帛。

师:这些粮食、布帛是怎样来的?

生:是官府向百姓征收的。

师:对,是征收的,是强制征收的。遇到自然灾害,统治者也不少一颗
地征收。官府粮仓的粮食即使霉烂了,他们也不开仓救济灾民。这
样,在隋文帝的太平景象下,实际上掩盖着日渐激化的阶级矛盾。
到隋炀帝时,这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了。隋炀帝阴险毒辣,他先害死
重病中的父亲隋文帝,接着又杀掉他哥哥杨勇,迫不及待地在604
年当了皇帝。他上台后倒行逆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施行暴政,
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请大家看书,并思考:隋炀帝的暴政的主要
表现有哪些?

生:主要表现在每月役使200 万人营建东都洛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三次巡游江都,还出动上百万军队三次对高丽用兵。

师:隋炀帝的暴政集中表现在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上,暴政给老百姓带
来的灾难太重了!以营造东都来说吧,隋炀帝在洛阳西面修了个大
花园,周围有200 里,花园里人造的海有10 多里宽,海中的假山高


出水面100 多尺,山上还修了楼台亭阁,这要耗费多少民力!隋炀
帝三次坐龙舟到江都游玩,每次要出动几千只大
船,首尾相接,船队长达200 多里,单拉船的壮丁就有8 万多人,
周围500 里内的老百姓都要向随行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献食。隋
炀帝为了炫耀武功,三次对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用兵,三次都失败了。
第一次就出动了100 多万人。有一支攻打高丽的队伍30 万人,结果
逃回来的只2000 多人。老百姓为了逃避兵役,往往伤残自己的肢

体。
隋炀帝的暴政迫使农民离乡背井,大量田地荒芜,农民无法生活,
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