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穿入聊斋 作者:南朝陈(起点vip2012.10.28完结)
地藏大师望着拂晓和尚,忽地合十道:“阿尼陀佛,这位大师如何称呼?”
“贫僧金山寺拂晓。”
“原来是拂晓大师,不知大师为何而来?”
拂晓和尚眉目不动声色:“地藏大师为何而来,贫僧亦然。”
地藏大师面目慈祥道:“天下释家同出一源,大师为何如此执着?”
拂晓和尚不为所动:“古言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此一时彼一时也。”
地藏大师胡须飘荡:“大师数典忘宗,心中岂有佛?”
拂晓和尚合十道:“贫僧心在此,佛亦在此。”
他们语言打着禅机,从身边经过的人群纷纷好奇,但根本靠近不了,略微接近些,便被一股柔和的大力推开,心中骇然。
地藏大师凛然道:“我佛却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说这话时候,舌绽莲花,隐隐有一尊金光闪闪的形象腾空而起,犹如一座大山,压下拂晓和尚。
拂晓和尚不言语,微一合十,自有力道萌生,将那无形的金身包裹住,化作虚无。
后面青衣女子面色煞白,差点忍不住要露出一截尾巴来。
地藏大师哈哈一笑:“大师好手段,不如移驾城外,好生谈经论禅一番?非如此,不见真佛。”
拂晓和尚道:“善哉,请!”
“请。”
两人一前一后,袖袍挥舞,凡人们只觉得眼前有人影闪过,待看真些,却又无影无踪了,只能认为是眼花了。
……
紫禁城深处,养心殿。
此际殿内一盏青灯,光华悠悠;殿外,何颉把地藏大师的算卦结果大声禀报完毕,垂手侯置,不敢声张。
片刻,殿内传来正明帝的声音:“朕已知晓,你且回府吧。”
“老臣告退,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何颉跪拜之后,赶紧退了出去。自年初起,圣上痴迷修禅之术,开始敬佛,不但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向度印国取经请佛,自己也开始修炼上了。
固然如此,正明帝对于朝政的把持还是非常稳固的,金口一开,令出政行,不容置疑。哪怕现如今何颉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对于帝君依然敬畏非常,不敢有异心。他可知道,到今天为止,天牢里已关押了一百三十八位大臣。
何颉绝不想成为第一百三十九位。
第两百七十八章:报到
第两百七十八章:报到
京城东郊,依山傍水之下,一片古色生香的建筑拔地而起。其间殿堂亭阁,空地上多植竹子,种类不一,一丛丛的,形成大片的竹林。就算秋风西起,但片片叶子苍翠欲滴,不改颜色。
竹乃“岁寒三友”之一,不畏冰霜寒冷,四季长青,多有文人骚客以此入题,写文章歌赋,以竹自喻,表示风骨凛然。
读书人的风骨,本来就该如竹一般耿直。
这片片竹林,历史悠久,据说乃是国子监的缔造者董圣人,率领一众弟子亲自一根根地种植下来的。
竹林中的建筑,自然便是天统王朝中最富盛名的学院,国子监。
学院选址,之所以不选城中,而在郊外,却是响应董圣人的精神:“读书人本就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倘若在城内开院,临近红尘,耳目浸染繁华,无疑会使得心性动摇,无心向学……”
圣人用心良苦,无奈如果生员们真有心红尘繁华,岂是短短路途所能隔绝的?
况且八股盛行,体制发展越发严厉,大大约束了才华思想,功利化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以前读书者,多抱有做学问之心;现如今,若不为官途,谁愿苦读书?
人心一变,学风渐烂,国子监早不复当年盛景。
……
婴宁施展出《望气术》,远远一观,见到国子监上空文气稀疏,甚现寥寂,对于她妖身的影响,甚至低于京城之内。
如此结果,大出意料之外。
陈剑臣淡然道:“如今《文字法》大行其道,字词文章,皆可入罪,哪里还能保持什么文气文风?”
婴宁点点头,忽道:“公子,那我们如何处之?”
陈剑臣道:“天下已乱,不好计算,只能暂且进读,待稳定了,便接母亲她们上京安置。”
这是早就定好的计划。
当下两者顺着一条石板路,迈步进入。
国子监乃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去处,堂皇冠冕,但里面的生员并不多,远不如现代的大学学府,动辄数以万计,过道上经常人来人往。
初来报道,陈剑臣先按照顾学政的吩咐,去找一位叫“伊凡”的先生,熟料问了人后,那人面色古怪地道:“伊凡做《云水集》,触犯《文字法》,已于十天前下狱了,你是?”
闻言陈剑臣大吃一惊,道:“在下陈剑臣,江州生员,是来国子监报到的新生。”
那人道:“报到该去找学监,喏,就在南边的那栋小楼处。”伸手一指,指出个地方。
陈剑臣道了声谢,移步而去,心里却直打鼓:抓人居然抓到国子监里头来了,简直就是无孔不入。
又想起路途上所见的那一大列囚车,辚辚北上,由此推知,这些日子,天下间到底被抓了多少读书人,解压上京了?
那些读书人,其中不乏名家大儒,皆因犯了《文字法》上的条例,被捕下狱,许多都送往京城来,生死未卜,真是哀鸿一片。
这是要一网打尽吗?
陈剑臣心生警惕,本来就怀疑的心头,顿时涌起浓浓的阴谋味道。
正明帝如斯作为,到底想干什么?
去到小楼,那学监正坐在里面喝茶,禀明身份来意,奉上各类文书。学监仔细检验无误,便颁发了一面令牌,又分发了学舍,却是单人的,环境优雅。
横渠先生与顾学政联名推荐陈剑臣,那么他便等于是廪生,在国子监的衣食住行,皆为公费,可以节省一大笔银子。
陈剑臣固然不缺钱,但乱世席卷,谁嫌钱多?能享受朝廷福利,不受白不受。
在学舍安顿好,对于这新环境,陈剑臣根本没有多少好奇心,反而忧心忡忡:文字狱的发展远比想象中猛烈,好像一场巨大的风暴,横扫天下,根本不管会造成多少伤害。
当前读书人,孰人不感到心惊胆颤?生怕某一天就会被凶恶无比的黑衫卫破门而入,缉捕下狱了?
回想前一世的古代历史,但凡文字狱,总会有特定的目标,根源就在于巩固政权,排除异己。且大都发生在特殊的朝代里,比如说刚统一的秦朝,又比如说民族统治者更换了的,元、清之类。
可眼下的天统王朝截然不同,统治近千年,文治武功,可以说一派鼎盛,本就不该出苛政烈法。而《文字法》一出,可以说是“天下无文字”了,其对于字词用句的严酷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字不能用,那个词不能使,处处违禁,好像双手戴了手铐,笔头上还套了锁头。长此以往,可用之字寥寥无几,怎么写诗词歌赋,如何做文章?
这等文字狱,简直没道理,无法从中窥视施法者的用意为何?
难道说要将天下读书人全部咔嚓了才觉得满意?
说不通,无法说得通。
科举制度,文官理事,一向都是王朝根本,正明帝这般斩草除根的行为,和一个疯子没差别。
结合道听途说,对于当今圣上倒有不少说法,其中两条是被公认确定了的,一则是帝君礼佛,故而不惜推翻前朝旧制,再度请佛西来;一则是帝君好色。不过自古皇帝多后宫,好色说法,并不算新鲜,只是听说新君每晚都要数美侍寝,端是春秋旺盛。
花边新闻属于野史,然而从野史中也能窥探到一些蛛丝马迹。
念头烦忧,纷沓而至,莫名地心感烦躁,总觉得隐隐不安,只怕有事故发生。
呆在学舍里,婴宁磨墨,他则提笔疾书,连写了三幅字。这些字,自是不能见世的,写完后就要撕碎。
写完字,稍稍平复内心的躁动。
婴宁骤然立身,伸手一捻,就抓住了一只从外面飞来的纸黄鹤。
飞鹤传书!
小嘴一吐,吐出一张纸条。
婴宁拿过,交予陈剑臣。打开观看,却是广寒真人的飞书,留言给他。
看了上面的留言,陈剑臣只感到一番惊涛骇浪,久久不能平息,看来,真是事态重要,风云际会,有些大事情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
第两百七十九章:死人
(十五月亮十六圆,南朝的祝福迟到了!祝福大家中秋国庆两联欢!)
国子监上课的流程,其实和地方书院差别不大,按六艺分科,每天安排课程。只是相对严格了许多,而夫子的水平当然也高出一截,请的都是各自在六艺中有建树的人物。
简单地说,一如前世:在地方学校里任教的都是普通教师,而在重点学院里执教鞭的却是名师。
不过当前《文字法》大行其道,对于教授的内容造成了致命的冲击,很多东西都无法展开,讲透,往往一笔带过了事。
在《文字法》面前,天下读书人没有几个能保持镇定的。普通生员还好点,有些名望的儒生最是担惊受怕,他们可都是被黑衫卫盯住的目标。
“这书,只怕也读不长久了……”
下课后,陈剑臣拿着书本,迈出庭院。
“那个那个,站住!”
边上传来一把很不和善的声音。
转头一看,就见到一位身材挺拔的公子,摇着折扇走过来,在他身边,群星捧月般一大堆人。
陈剑臣扫了一眼,继续走自己的路。
顿时引来一片叱喝:“好大的胆子,还敢走!”
“陈剑臣,你没听张三公子在叫你吗?”
陈剑臣回头作茫然状:“我没有听见有人叫我。”
那张三公子吃吃冷笑:“骨头果然挺硬的,怪不得连书亮兄都在你面前吃瘪,不过我张三公子却不吃一套。”
这个张三公子的来头,陈剑臣自是知道,当今兵部尚书张猛的三儿子,属于国子监的保送生,在书院里一向跋扈。
陈剑臣淡然道:“三公子如果真没什么事,我还是告辞了。”
拱一拱手,头也不回地拂袖而去。
“这……这是什么态度!”
张三公子差点蹦跳起来。陈剑臣毫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好小子,竟敢如此狂妄,且看你怎么死!”
咬牙彻齿不已。
自小到大,还从没有人敢这般不假颜色对自己的。
一群帮闲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好歹人家张三公子也是兵部尚书的儿子,你陈剑臣算什么玩意?一点面子都不给,真是找死呀。
又想及在开泰学院时面对郑书亮的态度,啧啧,绝对的吃了豹子胆。简直就一愣头青——对于权贵固然不一定非得奴颜婢膝,但也应该迂回圆转点,哪里有这样兜头兜脸的?
那时候郑书亮是放不下架子对付下手,可现在是京城,是纨绔的地盘,毫无背景靠山的陈剑臣依然我行我素,不惜触犯霉头,绝对是不想回家的主。
于是。看往陈剑臣的背影。他们的目光就像在看着一个死人。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在陈剑臣眼中,譬如张三公子这些,其实早就是死人……
对于死人,根本不需要委曲求全。
……
这几天,京城一如大海,表面平静,但底下却波涛汹涌。天下各州府。一道道坏消息犹如雪片般飞进京城。
但这几天,正明帝没有上朝,危急的奏章都由何颉何大人入宫当面禀告:
“皇上,冀州大旱三月,饥民如潮……”
“皇上,江州洪水泛滥,水淹万里。饿殍遍野……”
“皇上,镐州地震,房屋倒塌无数,民众死伤掺重……”
“皇上,浙州有贼寇作反,领首者居然是前江州知州聂志远,他伙同其女聂小倩,打着‘清君侧’之名兴兵作反,有部众近万,渐成规模,务必提前剿灭……”
一道道,都是坏消息,何颉大人一边禀告,一边汗水津津。所谓伴君如伴虎,身为臣子,不能替君分忧,致使江山崩坏致斯,皇帝一不开心,做臣子的便不得不死了。
这些消息,何颉绝对不想从自己嘴里说给皇帝知道。问题是正明帝不上朝呀,只接见他,又下了死命令,必须如实报告……
“嗯,知道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在华贵的黄曼布后,传来正明帝冷淡的声音。仿佛事不关己,又仿佛所听的都是芝麻绿豆般的小事。
“你下去吧,以后还有什么事,都必须进宫禀告。”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