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责
“他们口中所喊; 与心中所想并不一致。 这是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的。”
共产党口中所喊; 与心中所想并不一致。确实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
共产党宣称:服从蒋委员长的领导,统一于国民政府之下进行抗战。
可是做起来,确不是那么回事。为了扩大共党势力,并不服从蒋委员长的领导。
其罪状有二:1、破坏全国军令之统一;2、破坏全国政令之统一。
破坏全国军令之统一,以江南新四军做得最为明显。他们肆意突破蒋委员长给他们划定的抗战防区,竟然将部队打到了上海附近。
在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其实在暗中已分裂为两部。
一部是以陈毅为首的江南指挥部、江北指挥部,破坏全国军令之统一,就是陈毅他们干的。他们四处出击,居然将下属的一部偷换旗号,以“江东抗日游击纵队”的番号,一路打进上海虹桥机场。连老百姓都知道他们其实就是新四军。陈毅居然敢问:有什么证据,可证明“江抗”是我的部队?当战区司令冷欣举证说:这支部队能打日本,军纪极好,足见是你的部队,必须招回防区。他们竟然抗令说:难道能打日本,军纪极好的就只有新四军吗?无视统一军令以此尤盛!
另一部是以叶挺、项英为首的新四军军部。他们虽然一直固守于划定的防区内,但也有不服军令之举动。当日军进攻之初,国军奉命转进之时,竟敢违令,与日军迎头而上,将日军赶离他们的防区,蓄意羞辱友军。
对于如此违令之“叛军”,蒋委员长英明决策,果断将其剿灭。只是首恶之陈毅所部历来不服军令,且在日占区,力有未逮。只得将尚能遵令的叶挺所部剿灭。
查共党此类恶行,不胜枚举。
破坏全国政令之统一,在共党所有辖区,都有施行。
共党在国军能力未及之地,私建共党政权,虽使日汪政权不能控制,也使国府政令不能通达。
罪行如下:
私定“二五减租”之法,以减轻对农民之盘剥。然国府并未有此政令。此乃罪行之一。
行“田亩累进税制”,暗行“平均地权”之实,致使富户田亩流失于劣农之手。此乃罪行之二。
发行边币,使国府通货膨胀之战略决策不能及边区之地。此乃罪行之三。
如此种种,以利民生之名,图控掌政权之私。致使劣民纷纷赤化,而危及国府之根基!
作品相关 《一寸》中篡改的历史(六)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历史'转帖来自铁血论坛'
Hcxy2000关于转贴前的话:
很遗憾,因为小说的原因,在书评里已经有了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贡献的争论。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在抗战的人群里,只有中国人,只有华夏儿女,没有政党之分!
要抗战,必然需要自身的壮大,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抓住了机遇,也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请时刻记住,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铁血论坛上看到的。里面绝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这些观点,可以全面回答目前为国民党鸣冤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由,请准备再发关于这个争论内容的读者注意,如果你的观点已经在这个帖子里被反驳了,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删除你的书评。
再次说一遍,我是赞同的是这篇文章里面的绝大部分观点,而不是全部观点。
本文来自铁血论坛,感谢转贴者安倚天
第二十九集《历史的血迹》
“中国幅员广阔,山系绵亘交错,这些地理因素,形成了天然的国防屏障。也为游击部队提供了生存与落脚的基地。在抗战八年期间,出没在山区的这股武装力量,牵制了日军120万正规部队,使之动弹不得。这是日本军阀侵华之初始料未及的事。然而,中共同样运用了这些条件,在八年间成长茁壮,最后终于扳倒了国民政府。这也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共应该是抗战时期敌后游击战的最大赢家!我们承认,无论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是凡游击战士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代价与其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单靠打游击,企图去赢取整个战争,则属不可能。因为游击战的属性本来是消极的骚扰、消耗与牵制。所以,两国交战,最后胜利仍然决定于主战场硬碰硬的阵地决战。这个道理应该是十分显现的。几十年来,中共不断宣传,对日抗战是八路军打游击赢来的。刻意模糊了国民政府在每一个主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事实!更断章取义,声指民国24、5年间,蒋中正的'不能打'为'不肯打'、'不抗日'。这显然也是不公平的。事隔60多年,多少往事都已过去,许多变化也已成定局。今天的中共已经壮大到有足够的实力去面对历史。亦当有足够的勇气,把事实还给事实,让真象长白千秋。否则,我们将永远惭疚与不安。”
说得很好!现在大陆的人也都知道了国军在抗日战争中为国英勇杀鬼子的事迹,也知道国军所打的几乎全部的战役,有相当多的书籍、电影出版发行。可是本片呢?有足够的勇气,把事实还给事实,让真象长白千秋吗?有中肯地评价共产党抗战功绩的地方吗?
“在华北,日军控制的点线,多属城市和主要交通干道。对于这些地方,他们多以重兵镇守,加上外围的汪伪部队把风,老实说,可游之击是不是蛮有限的。但是对于同在边区山区打游击的国民政府部队,就不一样了。因为蚕食'自己人'要比打日本容易得多。所以,在敌后,国共之间的冲突不断,因而抵消了不少对日作战的功能。”
在华北,日军控制的点线,多属城市和主要交通干道。那么,广大的农村呢?是谁控制着?
当中共军队进入沦陷区时,在这个地区已经出现了众多的武装力量。不算投敌者,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坚决抗日的,其中有原东北军的余部(吕正操部、万毅部等)、有国府任命的(杨秀峰部)、也有当地共产党组织的武装;第二类,其目的是保家守土的,如回民大队。这类武装既不相信国民党,也不倾向共产党,可算中间力量;第三类,原土豪军阀的余部(如石友三部),这类武装全部靠向国民党,其目的是鱼肉百姓,打鬼子不力,抢地盘倒很上劲。国民党不抗日的印象就是他们造成的。
随着敌后抗战形势的日益艰难,这三类武装也发生了变化。第一类武装全部选择投向共产党,接受八路军的统一指挥;第三类部队除少数撤到国统区外,大多数投向日寇,变成了汉奸部队。战后这类伪军重新被国民党收编,国民党以“曲线救国”脱了他们的汉奸罪。也就在老百姓心中坐实了——国民党不抗日的帽子。第三类中间力量也产生了分化,少数投日,多数仍坚持抗日的,认识到只有结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坚持抗战,而接受了八路军的统一指挥。因而整个敌后沦陷区,最终只剩下了八路军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在坚持对日作战。
在上一集中,我们提到了中共的新四军和上官云相部队冲突的故事。在华北,这种情形更为严重。现在,我们来看看民国28年,发生在冀察战区的一段往事。这个战区包括河北、察哈尔和部分山西地带。一共分为五个游击区。在这里面,第一和第五是中共刘伯承部队的地盘,第二游击区是地方部队张荫梧的地盘,第三游击区是石友三的地盘,第四则是朱怀冰的地盘。石和朱原属西北军,以当时而言,算是亲中央的地方军。但仍不脱划地为王的草莽本色。所以,这三种背景不同的部队,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合'在一起的,而实质上则是各怀鬼胎,充分发挥'游击战术',算计自己人。象这年秋天,刘伯承就把朱怀冰的部队吃掉了,石友三深感唇亡齿寒,于是发动了对刘伯承的猛烈攻击。
当年服役于石友三部队的李振武回忆他亲眼目睹的一段闹剧,他说:“石友三一火,你知道这一火可不要紧喔。。。。。整个那么大河北的南半部包围了,缩小包围圈。一家伙缴枪了,缴谁枪呢?缴刘伯承。我们下了命令,光要枪、子弹,除了这以外什么都不准拿,身上不准搜身子,什么都不准拿。如果拿回来枪毙。这会你知道谁来了?刘伯承,国共合作嘛。刘伯承喊口号了:'石友三是民族救星'、'拥护石总司令抗战到底'。贴了满地都是标语,一边走一边喊,一路喊到这。石友三这个住的地方,一个大门,就在那儿上,石友三拉他进屋咧,进院咧,刘伯承他一回头还喊'石总司令是民族救星'、'拥护石总司令抗战到底'。他这样的,所以我看得清楚的很嘛。刘伯承什么样,我没大很看清楚,可是这是刘伯承,说是一个眼睛。就这样,没看清楚他是左眼还是右眼。真的这是真的。进去以后,交涉,好,枪给他,兵给他,还他,走了。这可还他了,还他以后不要紧,标语就换了,'石友三是汉奸'、'打倒石友三'。。。。。
拜托,撒谎找个更能编故事的好不好。编得如此拙劣,让人恶心!
当年50万中央军,围追堵截,尚不能将3万红军全部缴枪。石友三多大的能耐哟,能以两个军的兵力包围河北南部,将刘伯承的129师包围缴枪,岂不证明中央军全是草包饭桶。
3万日军都作不到的事情,石友三作到了,可见石友三部队的作战能力也比日军高出很多。
什么都不准拿,身上不准搜身子,多好的军纪呀!
石友三这么骁勇善战,军纪有这么好,民众岂不额手称庆。蒋先生穷数十年之功,尚未找到能灭共的大将之材,若启用石将军,何愁共党不灭!?
可是,国军为什么将这么骁勇善战,剿共栋梁给杀了呢?蒋先生是不是很愚蠢?
石友三原属西北军,其人反复无常,号“倒戈将军”。1932年秋,石友三在日本特务湊幵一的保护下,從烟台乘船潜入天津,住进了日租界。在天津,石友三与日本特务頭子土肥原拉上关系。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任69军军长。1939年被蒋介石委任察哈尔省省长,这一地区正是八路军的晋察冀边区的一部分。1940年初,石友三派族弟石友信前往开封和日本驻军司令佐佐木签订互不侵犯、互通情报、互相协助的“共同防共协定”。1940年3、4月,石友三率69军进犯冀南八路军,遭八路军痛击,余部撤到山东曹县。1940年11月,石友三与日方商谈投日条件,被新八军军长高树勋查获。12月1日,石友三被高树勋密捕,当夜活埋于黄河岸边,其余部被高树勋收编。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当时中共打国民党的样板脚本,能屈能伸的多变本质。使中共在天高皇帝远的华北,有机会一步又一步的发展起来。” 就差一点要说中共勾结日本了。
“国军以正规部队,在敌后从事游击战。事实上从战争一开始,便不断在进行着。民国28年的冬季攻势。。。。。约当150个正规师的兵力(从事游击战)。。。。。由此可见,国军不仅在各主战场担当守土保国的重责大任,在敌后还投注了十分可观的兵力。
百团过后,紧跟着受打击的是卫立煌的晋南中条山游击基地。。。。。也是国军留在华北的最后基地。前此,日军曾七度来犯,都没有得逞。这次为了扫荡'八路军'。。。。。集合了华北的部队,共七个半师团,展开了第八度进攻中条山的'中原会战'。。。。。中条山脉位于山西南部,。。。。。东接太行山,西连吕梁山脉,南枕黄河,(北为太岳)确实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因此,日军称之谓'华北盲肠'。我军计有16个师据险固守这块防地。”
奇怪,这个华北的最后基地居然只有16个师,那134个师在敌后不需要基地?不需要休整补给的地方?还是说这134个师不在华北,而在华中、江南?想想看,134个师在华中、江南,近200万的兵力。再加上正面战场上的兵力,岂不有300万以上的兵力,南北夹击,华中武汉的日军(7个师团)岂不要压成粉末?
“日军41师团从桑池、横岭关尖隘道突破,直杀到了桓曲。。。。。。。我军有两位军长及六位旅长以上的将级军官为国牺牲。。。。。。。一场战役下来,阵亡的将级军官竟达八位之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游击战与阵地战付出代价不同的地方。”
奇怪,中条山不是游击基地吗?为何不以游击战为主、辅以阵地战?在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游击基地应该发挥游击战的特长才是。这段话居然影射国军的将领指挥无能,真是奇耻大辱!不过在阵亡的军长中,98军长武士敏多次与太岳山区的八路军协同作战。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