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路
背 !?br /> 其实在孙权那里,周瑜就已经宣告死亡,只是小乔还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幻想他能醒来,自己睁开眼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抱住周瑜冰冷的身体再也不放开。
在众人的规劝下,小乔直到次日,才接受了周瑜已死的事实,将周瑜的尸身放下,命人准备后事,其间的从容镇定,竟然不似刚刚失去了最挚爱的人,等一切安排的差不多,小乔方才对家人说自己很疲倦需要休息,然后躲进屋内将门窗紧紧的关闭。
她这一次进入房间,也就在也没有出来,当晚上家人去叫她的时候,发现事情不对,撞开房门,只发现小乔的身体以一根白绫挂在房梁之上,一代佳人竟在无声无息中香消玉殒。
这次周府中已经没有可以主事之人,再不敢擅专,于是将这个消息分别禀告了孙权和大乔,大乔本还希望小乔来到建业能有时间看望自己,却突然听说她已经殉情而死,也是悲痛欲绝,但她虽然温柔,为人却比小乔坚强,严格告诫手下人暂时将消息封锁,不要让父亲知道小乔的死讯,而自己亲自坐镇都督府,安排小乔和周瑜的后事。
两个人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东吴所有的名士几乎都到了当场,所有能赶来的武将也都出现在这里,整个葬礼的过程沉痛而隆重,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滴下了发自内心的泪水。当周瑜即将下葬之时,孙权突然冲上前抚棺痛哭可以说将现场悲痛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场面几乎一发而不可收。可是却没有人知道孙权当时在周瑜的耳边喃喃的说了什么,如果他们听到的话,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骚乱发生,原来他对周瑜的尸体说的赫然是:“武陵的事情,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一时豪杰周瑜,竟然被自己的主公活活气死,可谓是人间最为悲凉的事情,后人虽然不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却也隐隐的感觉出了端倪,得出的结论是周瑜功高盖主,又一心遵守孙策遗命,阻碍了孙权野心的实现,才遭到如此的结果,他们虽然猜到了一部分,却没有想到当年孙策之死竟然也和孙权有关系。
周瑜瘁死的消息传到了前线,自然也引起了轩然大波,从徐州到荆州的漫长战线上,江东军自发的全军缟素,吕蒙在自己的军中还带头遥祭周瑜,就算与周瑜不睦的陆逊,迫于形势,也不得不哭上几声表达对周瑜的崇敬。
只是祭奠过后,他们还是不得不投入到面对徐州军的战斗中去,竟然没有人知道周瑜就是为了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而殒命归天。
他们面前的敌人正在面临从没有面对过的最大危机,但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正文 第四十一章:反目成仇
好在此时的程玉还没有得到周瑜战死的消息,不然不知道他那脆弱的神经会不会又上演一次倒地身亡的好戏,现在的他,正在赶赴徐州的路上。
说起来,这已经不知是程玉遇到的第多少次挫折了,也怪,被上天——也就是高层次生命——选中的人总是有特别好的运气,不知道那些外星兄弟在选他作为试验目标的时候有没有拿一个仪器检测一下,他的幸运指数是一百才肯找他当白鼠的,不过却有另外一个问题,虽然每次经过挫折,程玉的势力都在膨胀中,却无可否认,他的危机越来越大。
从吕蒙兵渡长江开始,程玉就已经处在三大势力的夹攻之中,而这三大势力却正是历史上的三国,眼前这一战,或许是一统华夏的契机,但更有可能的是因此一败涂地,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作者说,不可能!
程玉在得到这个消息以后,第一时间就带齐兄弟杀回徐州,对于曹操,眼下只能先留下人马监视他的行动,就算日后受到损失也只有认了,荆州那里已经下令庞统回军支援,如果曹操有异动的话,可以先放弃荆州,眼下最重要的敌人是徐州的吕蒙,没有了徐州的徐州军将不存在一点战斗力,就算所有的士兵都经过自己的洗脑,但是他们的父母妻儿都被敌人控制的话,很难想象这只部队还能发挥出多大的战斗力来,想当初关羽的荆州军就是因为城中的呼爷唤儿声才一举溃败的,何况徐州还有自己赖以生存的所有政治资本。
正行中,程玉想起并州的事情来,还是心神不定,自己留下这么少的人马守卫并州,就算日后能够打败孙权,就算留下了徐庶镇守北方,恐怕新夺取的地方也难免损失殆尽,这个孙权,自己在他上表请封的时候就觉得他为人不正,想不到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看在伯符的面子上,将来抓到他一定也不能让他好过,可是现在说抓他是否早了一点?
正想着,突然后面马蹄声响,一个声音遥遥喊道:“主公慢走,有徐军师紧要信件!”
自己才刚刚离开并州而已,难道这么快曹操就已经开始进攻并州了?程玉狐疑的拉住战马。后面的使者快马赶到程玉身边,将怀中的书信恭恭敬敬的取出,程玉一看,原来不是曹操已经开始进攻,而是徐庶献策的书信。
信中对程玉提出的建议是这样的:既然孙刘两家的联军已经同时对自己发动进攻,此时再与曹操作战,无论规模是大是小,都对自己十分不利。现在会有土地为曹操所夺回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如何才能将曹操也拉如这淌混水并能尽量为自己所用,才是减少损失的关键。所以徐庶认为应该现在派人去和曹操讲和,并约定割让荆州的土地,让曹操尽快去接收,然后加强并州的防守,如果曹操接受了荆州,无疑他就站在了孙刘两家的对立面,到时候三家合围的形势就无法形成,特别是刘备,被完全的断绝了东进的道路,只有与曹操作战,就算曹操不接受荆州,并州的实力也有一定增强,权衡利弊之下,他也不会进军并州,这样至少眼前能够减少一个对手。
程玉看过大喜,既然自己已经决定必要的时候放弃荆州,要是能以此为代价的话将曹操拉下水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当即下马修书给庞统,向他说了自己和徐庶的建议。
其实庞统的意见竟然与他们惊人的相同,当庞统得到孙刘两家联合进攻荆州的消息就知道徐州定然也难免成为目标,主公的西征打击不但因此搁浅,反而陷入了危机全面的危机之中,自己身上的担子突然间重了起来,不但要保住荆州,还要牵制曹操东进。可要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难度未免大了一点。经过比较,最后他还是决定以牵制曹操东进为主,至于荆州,突然他也想到,不如就让曹操也插进去,到时候三家难免会发生内讧,于是他命文聘带领手下一部分人马前往洛阳增加张辽的实力,让他作为全面阻挡曹操的最后防线,自己则带领一部分人回援荆州,看看能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但是他并非是最高统率,这样的决策不应擅做主张,只能苦苦的等待程玉的命令,很快,两份命令接连的来到他的案头,庞统看过,正是与自己不谋而合,于是按照原计划分兵,随便派了个使者去见曹操,自己也不奢望一定就要说服曹操,使者的身份太重要反而有其他危险,还不如将决策权完全交给曹操。
这边曹操得到消息的时间并不会比他们晚,原来,刘备孙权那边一出兵,就有书信写给曹操,目的当然也是一样,请求曹操出兵,比较起来曹操与刘备之间都是一些历史上的小过节,而与孙权更是全无瓜葛,连孙刘两家不共戴天之仇都可以联合起来,曹操当然也没有理由拒绝这次会得到丰厚利益的结盟。
但是事实却出于刘备等人的意外,曹操收到书信以后,问计于身边的贾文和:“文和以为我军是否应该出兵反击程玉?”
贾诩沉吟了半晌,才对曹操说:“主公,在下的愚见不知道对不对,只是说出来供主公参考。我以为现在不应急于出兵,孙刘两家加上我军的兵力会许可以压的过程玉,但是一场大战下来,就算胜利,也难免是两败俱伤,相比较之下,我军的实力因为近年在程玉手下连吃败仗,背后又有马超在骚扰,即使打败程玉,夺取胜利果实的时候难免处于下风,还不如坐山观虎斗,任由他们三家厮杀,我们却可以趁此机会解决到马超这个后患,并一定程度的修养军力,如果程玉胜利了,我们大可以进军蜀中,取其富庶之地为己用,同时可以随时进袭徐州军任何防守松懈的地方,想来程玉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消灭孙权的势力,到时候经过恢复的我们会许还与程玉有一拼之力,甚至可能就此一统天下。”
听了贾诩的话,曹操沉思半晌,他也觉得与其和程玉硬拼,不如收渔人之力,可是一点甜头也没有得到未免太浪费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恰在此时,庞统派来代表程玉的使者也到,将书信奉上,曹操看过后摒退使者方将书信交给贾诩,对他说:“那么我军能如此不费吹灰之力而得到荆州,文和看又如何呢?”
贾诩仔细看了两遍,突然哈哈大笑:“主公,你何必还要考验微臣呢?这分明是程玉的计策。”
“此话怎讲?”
“主公,此时虽然荆州仍在程玉的手中,确是三大势力交锋的战场,如果我们派人去接收,恐怕程玉真的会毫不犹豫的让出来,但是那时的我们却要面对孙刘两家联军的攻击,成为程玉的替罪羊,以如此高的代价去得到一块烫手山芋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那依你的看法,莫非我们就只有等待时机一条路不成?”
“非也,主公,虽然我们不想插足荆州,但白给的东西不要岂不浪费,荆州那里打的乱,可是宛城却远离战场,我们大可以就跟程玉停战,然后让他先把宛城让出来,同时我们继续屯兵弘农,不管是并州还是荆州,只要一旦敌人露出破绽我们就可以乘虚而入,而且一旦程玉在江南打败孙权,我们马上进军荆州,以接收的名义占领荆州,到时候程玉已经答应我们,他的人马又鞭长莫及,只面对一个刘备,应该还不是很危险的事情。”
听到贾诩对事情的看法处处与自己相同,曹操的心中更是自信,于是又将使者唤进来,让他转告庞统,三日之内先将宛城让出来,后面的城池等自己赶到的时候再进行接受。
这边曹操的事情总算是暂时告一段落,庞统带领自己的人马撤出宛城转而奔荆州,其实就他这点人马守卫宛城也迟早被攻下来,还不如给曹操个顺水人情,而文聘带领的人马也赶去洛阳,再由张辽分兵派将支援并州,这些事情且先不提,再回头说程玉。
离开并州境界以后,再也没有敌人袭扰的危险,程玉开始急行军,每天都要走上两三天的路程,粮草辎重也是尽量的轻装化,一路都在徐州军控制的范围之内,他也不怕得不到补充。一切都是因为徐州的情形太让他担忧了。
现在的徐州,虽然还再徐州军的控制下,却是每天都遭遇危险,程玉西征的时候带走了徐州的大部分主力,留在徐州的只有太史慈和一些后备部队,好在徐州的底子比较好,城池的坚固程度已经不下于洛阳长安的水平,城中的积蓄也非常多,甚至连铁这种贵重战争物资都因为有众多的作坊在而比较丰厚。更重要的是徐州可以上下一心,原来的豪强大多已经转行投资工商,现在他们的生活不但没有比以前下降,反而生活更加优越,因此对于程玉没有一点敌视,百姓的生活同样有了更大程度的提高,他们还都在担心一但变了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将不复存在,因而城中每个人都自觉的为徐州的防御作出尽可能贡献,这些人在陈群的建议下,年轻力壮的组建了临时的军队,打散到军中听令,其他的人也都为守城将士进行搬搬抗抗这种简单的工作。
太史慈虽然生性好战,但是这次他却没有丝毫的冲动行为。他知道,自己守卫的徐州是三弟最重要的家业,这里的粮草兵源以致皇帝百官都是他的宝贝,失去这些会对他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自己都不敢想象,责任之重无人能比。
城外的吕蒙自从到了徐州城下就没有一刻闲着,他又不是程玉,为了目的,一切的手段都是必须的,只要能够拿下徐州,这里丰厚的积蓄是让他感觉再多损失也值得的东西。
为了这个原因,每天江东都在进行不眠不休的轮番攻击,要不是有几只青州兖州的小股增援部队赶到,恐怕徐州城早就沦陷了。
突然间,不知道什么原因,城外的敌军竟然接连两天都没有再发动攻击,太史慈方敢擦拭了一把心头的冷汗,可是依然一刻不敢休息,每天干脆就吃住在城楼上面。
这天,太史慈正在城楼上打盹,忽然听见身边有军士叫他:“大将军您看?那是什么?”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