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路
程玉一听,连忙推辞:“二哥和小弟客气什么,我的东西就是你的东西,今天阵上的事也不要往心里去,要不是曹操知机撤的早,那夏侯渊今天这一枪是吃定了。你是大将,怎可没有趁手的兵器,我虽然有它,却又不会用,还不如送给二哥作个礼物。”
“这怎么可以呢,三弟如果不曾学过枪法,愚兄可以教你祖传的绝技,作为武将有一条长兵器可以占很大的便宜。至于枪,你还是留下自己用吧。”
“那当我用枪来换你的枪法还不可以吗?”
“不可以。”太史慈正色道:“如果三弟要学,那没的说,如果要换,那就免谈!”
程玉一看二哥有点生气了,只好各退一步,说好将枪借给太史慈,等他学会枪法再拿回来用。
次日天亮不久,就有徐州的兵丁来请程玉,程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急忙来到陶谦的府上,到了议事厅,却看见陶谦在那里踱来踱去,脸上喜形于色,一见程玉就迎了上来,满脸堆笑的说:“无瑕贤侄真是神算,刚刚探马来报,曹军已经连夜撤走了。”
程玉对这个消息一点也不奇怪,应该是昨天晚上满宠的告急文书来了,曹操听说吕布袭了濮阳,自然要连夜撤退了。
陶谦见这个少年脸上一点变化也没有,不禁惊叹于这人的深藏不露,象自己这个年纪的人知道敌人撤兵还高兴成这样,他的计谋得售,却一点沾沾自喜的情绪也没有。
这时候,刘备兄弟也走了进来,一见陶谦的面,还没等陶谦说话,就向陶谦恭喜道:“恭喜陶大人,徐州之围以解。”
陶谦一看,今天是怎么了,自己没有说,他们竟然都知道了。
刘备看陶谦疑惑的表情笑着解释说:“在下刚才看大人神采飞扬,就冒昧揣测一下。”
陶谦一看,自己是真的老了,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有本事,也是该考虑休息一下的时候了。但昨天的事情还记忆犹新,最好还是以后再提。
他面向刘备说:“使君果然也是睿智之人,难怪曹操被使君一番话就说退了。今日请你们来,正是要给你们贺功。
这一日大家就狂欢而过,而众人的焦点自然就是程玉和刘备这两个功臣了,刘备一下子由观众变成了明星,对程玉的感激也是自然的,两个人的关系又比在北海的时候更进一步。而众人也对程玉的智机卓绝留下了很大的印象。
盘桓了一日,第二天,程玉先要告辞离去了,陶谦刘备两方面的人都为他送行,而田楷来到这里却劳而无功,自觉无趣,已经先悄悄的撤兵了。陶谦邀请程玉有空多来徐州看看,他不知道,很快程玉就要回来,但是以另外一种方式。
等到大家都没有注意的时候,程玉将刘备拉到一边问:“使君别后不知有何打算?”
刘备已经将程玉当成了知己,对他无奈的说:“唉,这次退曹兵,我一时不慎忘记了田太守,恐怕这次把他得罪了,以后不知该去那里。”
程玉一听,自己已经知道会是这样,其实就算他不得罪田楷,过几天也会在陶谦的挽留之下留下来,不过这可不是自己想要追求的结果,自己和孔融待的青州三面环海,要想出来,最好的途径就是借道徐州,要是和刘备反目,不过是徒然让人坐收渔利,在他心目中,已经帮刘备安排好了。
只听他对刘备说:“刘大哥,陶太守再好也是寄人篱下,何况陶老太守春秋以高,徐州又重门阀,我倒有一个方向可以让大哥考虑。”
“原闻其详。”
“汝南乃黄巾泛滥之地,久缴而不灭,闻刘使君是讨黄巾功臣,贼兵闻之必丧心胆。可向陶大人申明为国之心,由他向朝廷保奏,我也让大哥从旁协助,大事可谐,即可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又可为国除患,岂不是乐事。”
刘备大喜:“听贤弟之言矛塞顿开,多谢贤弟指点。”兴高采烈起来。
然后程玉向众人告别,大队人马逶迤向北海行来。边行太史慈边教导程玉的枪法,所以一路上行的不是很快,但程玉天生爱好武术,竟然只是几天的工夫也能把枪使的有模有样了。
这一天,终于回到北海,到了城内,先来到孔融的府上。孔融听说他们回来,来到大厅与他们相见,一见到他们,脸上也带着笑容,看来最近心情不错,对他们的气应该也是消了。
只听孔融说:“二位贤弟辛苦了,在徐州能为北海立威,大张我北海的威风。还有二位贤弟可能不知道吧,我将北海大捷,一举消灭黄巾余党的消息上奏给朝廷,朝廷大为欣慰,升我为安东将军,代领青州牧;又加封平乱党的首功之臣三弟为东莱太守,二弟为东莱尉,食俸都是两千石。恭喜两位兄弟了。”
两人一听,也大感意外,但都忙着恭喜大哥高升。但你说为什么孔融没有保荐两个人做北海的都尉,却还是觉得两个兄弟和自己之间有隔阂,不能完全听自己的命令,只能远远的将他们两个发配到海边去了,这样眼不见心不烦,有需要的时候又能来帮助自己。
三个人虽然越来越不投机,但毕竟已经结义为兄弟了,这个晚上还是尽欢而散。
第二天,两个人辞别了孔融,太史慈从城内接了老母,带着军马向东行去,原来的军马孔融没有提,这次程玉也就没有谦让,全部拉到了自己的任上,反正名义上孔融不但是自己的大哥,而且是自己的上司,自然没有办法和自己说什么。
一路之上,太史慈一直闷闷不乐,教程玉使枪的进度也一再提高,程玉却一点也摸不着头脑,终于临到东莱城附近,太史慈和程玉摊牌了。
“三弟,我有一句话想和你说。”
“二哥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吗?尽管告诉小弟,我还能帮你分一点忧愁。”
“我和你……要就此分别了。”
“什么?”这一下程玉可傻眼了,自己也没有怎么得罪这个二哥啊,怎么说走就要走啊?连忙追问:“二哥,你怎么了,小弟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你就尽管斥责我啊,怎么能想到要离开我呢?我在这里什么亲人也没有,您就是我的亲人啊,您告诉我什么地方做错了,我改不就行了吗?”
太史慈连忙解释:“三弟,你什么也没有做错,只是……唉,我就和你说了吧,我帮大哥只是因为他一直资助我的母亲,我以为他是可以扶助的人才,但他虽然是个人才,却决不是一个适合做大事的。我对他已经失望了,我想到南方去看一看。扬州刺使刘繇几次写信给我,想让我到他那里去看一看,我也想通了,与其呆在这里却兄弟不慕,不如远走他方。”
听了太史慈一番话,程玉竟然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历史就是历史,谁也不能改变吗?自己究竟怎么样才能让太史慈回心转意呢?
最后,程玉终于在痛苦中做出了抉择:“二哥,我知道你对大哥有想法,那么和我在一起呢?和我一起追逐各自的理想好吗?我知道,我现在还一文不名,但我真的想和兄弟一起为了匡服天下的理想而奋斗,你愿意和这个没有实力只有一腔热血的兄弟一起建功立业吗?”
程玉的话越说越快,越说越激动,这番话绝对是他的真心,虽然有一点对不起孔融,但这已经是唯一留下太史慈的方法了,如果这个方法都失败的话,那么自己就只好放弃争霸天下的想法了,毕竟如果连自己的兄弟都没有信心自己会成功的话,那更不会有其他什么人对自己抱有信心了。
太史慈似乎没有想到过程玉本身也会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竟然对这番话不知所措,自己心目中对这个弟弟还是有很大好感的,但只是一个对朋友对弟弟的好感,如果要把他当成主公,自己还没有什么心理准备,虽然自己现在名义上是他的下属,但毕竟现在还没有上任,何况自己早就作好了离开的准备。现在……
太史慈面临着比程玉刚才更大的抉择,他喃喃的问:“三弟,你说的话是真的吗?你真的想去扫除天下吗?”
“是!”程玉坚定的回答。
“你不是只为了挽留我。”
“不是,我从心里想挽留您,但我心中最大的声音其实是想让我们一起为了梦想而并肩战斗。”
然后是一大段时间的沉默,周围几个程玉的心腹也一样对程玉的这个想法没有心理准备,除了一个人——管亥,他终于忍受不了压抑的气氛,对太史慈喊道:“二爷,我可以向您保证,主公说的一切话都是真的,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希望啊。你既然有远大抱负,为何不和主公一起,兄弟一心并肩作战。”
“兄弟?……”太史慈口中一遍遍的念叨,自己和程玉并肩作战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和兄弟一起战斗的日子还真快乐啊。
最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好,三弟,就听你的,我们一起并肩作战。以后我太史慈的命就买给你了。”
“二哥。”
“以后就不要叫我二哥了,我不过是你的臣子,主公,我们该上路了。”
“不,不管怎么样你都是我的二哥。”
“不行。”太史慈坚决的说:“君臣之礼不可废。”
“那是在人前,现在都是自己人,就不要那么客气了,还是叫我三弟吧,对了二哥,今天你还没有教我枪法呢……”
几天的长途跋涉,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第一块土地了,终于东莱城已经可以在望了……
“东莱郡,高帝置。雒阳三千一百二十八里。十三城,户十万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万四千三百九十三。”这是汉书上对东莱的记载,这个郡地处海边,在山东半岛的边缘上,正好是一个月牙型,基本上山东半岛的海岸线就是东莱的土地,但在汉朝来说,航海还不是很发达,既没有海防的概念,也没有人去开发什么海洋资源,所以这时的东莱不过是一个偏远小郡而已,甚至在重要性上还没法和刘备当年呆的平原相比。
不过这里对于程玉来说却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因为在汉朝来说,海边就已经是国家的边缘了,三面环水,基本上不与其他势力接触,唯一的西面还大部分与孔融的势力接壤,只有西南一小块接触徐州,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
虽然程玉还是感到很满意,太史慈也对家乡充满了自豪感,但其他人可就不这么认为了,当管亥看到东莱城的时候,不由的发起牢骚来:“什么吗,少主,孔太守自己升官了也不给我们安排一个好点的地方,这里的太守我看还不如在北海当一个小吏呢。我看少主省点事直接把北海拿下就完了。要是实在顾念兄弟之情就现在马上带上兵马去其他地方,看我们的实力,到哪里我们也不怕。”
“管将军~~~~”
管亥一看程玉表情不善,也就闭嘴不说了。
其实当程玉看到东莱的时候也是有一点失望的,这称占地不是很大,城墙既不高也不厚,而且已经年旧失修。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地盘啊,这个时候的人们还是很在意名分的,做朝廷的官怎么折腾都可以,但如果是没有名分的人,到哪里都不会有人承认的。
虽然程玉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这个理由绝对不是适合和手下的兄弟们说的,只好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搪塞众人:“管将军这话就不对了,虽然这个东莱城现在还小,但我们可以把他建设成……”正想说象上海一样的国际化都市,突然想到,此时的上海恐怕连东莱的一半还赶不上呢,只好转口说:“如洛阳长安一样的都市了。”
管亥一听,交口称赞:“果然好志气,哈,不过现在的洛阳还不如东莱的繁华呢,董卓的一把火可真狠,听说已经将洛阳移为平地了。”
众人正在聊天,突然见到“洛阳”的城门大开,一队人众出的城来,正是东莱的官吏和富人。
这里的富人和其他地方的衣着打扮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一点也不因为城小就显得比其他地方穷一点。程玉看到感慨,原来不管国家怎么穷,那些富人都可以继续他们的聚敛财富,难怪什么地方也没有见到富人反对政权。
但仔细一想,现在还是三国时期,正是封建制度稳固发展的时期,正如资本主义的黄金阶段必然会有垄断资本主义一样,豪强地主的的出现也是封建制度黄金阶段的标志。虽然自己以为他们腐朽,不过在当代,他们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等来到城门前,城门前的众人早作好了准备,当中一个代表问道:“这位是否就是新来的程太守?”
程玉连忙回答:“正是区区在下。”
众人得到肯定答案以后,马上呼啦啦倒了一片,却听刚才问话的人说:“听说朝廷为我们指派了一位年轻有为的太守,城里的父老已经望眼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