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一怒江湖啸





  这时梁昌杰朦胧中警觉有人,便睁开惺松眼一看;见是曾倩儿,忙起身道:“在下好生失礼,姑娘见笑了。”   
  曾倩儿含笑一语道:“梁少侠乃江湖人物,又何需拘于小节。”她说话间;恰恰又看梁昌杰腰间正挂自己亲手缝制的荷包,玉脸一时羞的绯红。   
  这时诸席人皆醒,曾倩儿便责怪胡剑林道:“弟弟好胡涂,竟失待客之道。”   
  胡剑林微微一笑,解辩一番道:“酌酒一宿不想失礼了。”   
  梁昌杰道:“胡兄岂能说是失礼,我等皆为粗人,到是如此便好,若以礼相待我等还不自在呢?”   
  胡剑林笑道:“此言甚是。”   
  一时曾倩儿又吩咐胡剑林换丧服去林一海灵前叩拜。礼毕,梁胡二人同诸崆峒山弟子又在一处聚乐酌酒。   
  至晚,忽有终南山弟子至曾永新厢房来报说有信,曾永新回房折看时,只见笺上书曰:   
  南山仙峰,仙兄居彼,今闻真人仙师西去极乐,拙弟深为谬悲,悲者,只指仙师与兄离,拙语之不堪忠听于耳,怪亦拙弟文穷智溥。但念旧已,乃情重。犬之言,偶逢令媛,心喜若狂之余,星马辞回,淑芳向述,弟闻甚喜,本想来拜,恐因兄事务繁忙,未敢造次来拜,愧失礼仪,衷为歉疚,望兄包涵。然弟有秦晋之攀,犬亦怀茑萝之附,虽犬自昆仑,其一缘而青盼令媛,素仰芳仪。不知兄可允一线姻缘否?但有向承,弟既盼宝墨佳音,后在定之。   
  凤阁岭谢光化顿首谨敬!   
  曾永新看完信笺,心有所思:儿女姻缘,事关一生之幸福。谢永光乃昆仑派弟子,一时算来,也算门当户对,但倩儿年小,现又有掌门师兄当作掌上明珠,此一事还望师兄作主,况且师父又仙逝,也不便于此事而急。曾永新踌想一阵,便命传曾倩儿来,想知端倪,且看下文。   
  第十六回有情人痴心赴崆峒无情汉迷窍弃掌   
  曾倩儿听父亲传自己前去,心里暗想不知其事,便来到曾永新房中。   
  曾永新见曾倩儿到来,心思想在谢光化那封信时,不禁长叹一声:“女大不中留啊……。”其语气大有离愁沧桑之韵。   
  曾倩儿听的此话,不禁一怔神,忽又想起自小和爹爹相依为命,听此言之意便投入曾永新怀中道:“爹爹只有女儿一子,娘死且早,爹爹娘抚养女儿,这世上是无人能将我们父子分开的。”   
  曾永新见女儿泪飘玉颊,却似梨花带雨娇而迷人。便凄凉一笑:“爹爹乃世外之人,你是爹爹掌上之珍,你竟浑口浑言,谁说分开你我父子了?”曾倩儿破蹄为笑道:“孩儿要永远永远和爹爹活在一起以敬孝道。”   
  曾永新听了这暖人心的话,拍拍女儿肩头,满目伤感之情叹道“好孩子”一句时;心里不禁也是一阵酸溜溜的。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曾永新让曾倩儿去开门。那入门者梁昌杰和胡剑林一同迈步向曾永新问安。   
  曾永新忙命曾倩儿斟茶与二人吃。原来梁昌杰是辞行而来。而胡剑林尊掌门师叔薛仁靖令,前往京师欲参加科考,亦是来辞行。故两人同约一处一并前来。   
  曾永新道:“既如此,贫道就祝其一路顺风吧。”   
  曾倩儿听此一事,心有所思,一时见窗外明月,又见房角正摆一盆白兰,其花香清幽,雅洁悦目;逐赋一绝:   
  窗筛晴月流满堂,兰披莹光散清香。   
  一别送君兰心意,迎面万程顺鬃扬。   
  曾倩儿接着说:“梁少侠和林弟弟此去,乃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一聚。”梁昌杰向曾氏父女一礼敬之;道:“曾前辈乃世外高士,其言一字千金,晚辈托福了,曾姑娘文采非凡,以诗向赠,在下感激其深,此一谢不言了。”   
  曾永新道:“梁少侠此言出口,岂无笑话我父子二人?”然后微微一笑。   
  曾倩儿道:“小思枯词,到是梁少侠赞誉。说起兰花,故年我曾听太师伯誉语,崆峒山兰花遍山遍野皆是。有‘欲寻兰花何处在?崆峒山峰即为家’之句,不知此言可否属实,但请梁少侠证实。”   
  梁昌杰道:“恐怕在下张狂一言,若是如此,不知姑娘信不信,到是家师也有一句,‘小女入山需扶藤,不若必为兰花绊。’之语。”   
  曾倩儿一听这话,喜上眉梢,对曾永新道“:爹爹,阳春三月好良辰,恰是赏花玩景时,若是女儿亲自去崆峒山一游,也不枉此生了。”   
  曾永新扬手拍拍曾倩儿秀发笑对梁胡二人道:“这丫头就是贪玩呵?”然后爽朗一笑。   
  梁昌杰忙陪笑道:“前辈深知年青人谁都是爱玩的,若曾姑娘前去,敝派必会当作贵客。”   
  曾倩儿心喜若狂,说道:“梁少侠此言当真?”   
  胡剑林笑道:“姐姐又装傻,岂不知‘君无戏言’何况是梁兄弟。”   
  梁昌杰忙道:“胡兄太抬举在下了。”   
  这时曾倩儿早喜的迭声称‘好’便央求曾永新允诺,曾永新被缠的心烦,一时笑对梁昌杰道:“只怕小女此一去,会给梁少侠找麻烦。”   
  梁昌杰忙谦言一番,曾永新便对曾倩儿道:“你既要去,一则紧守本派门规,二则入乡随俗,亦守贵派门规,去时不许生事,以免给梁少侠找麻烦,知道吗?”   
  曾倩儿忙应声点头。曾永新叮嘱胡剑林行事小心之语和快去快回等话,众人这才回舍下。   
  次回,曾永新便送三人下山。路上又是一阵细叮嘱方才回太乙宫去时,又想曾倩儿离开,父女分散不禁长叹:真是女大不中留。然后,修书一封传人送往凤阁岭,其意多为托延未定之意和失礼之言。如此这一宗亲事,便不了了之。   
  在说梁昌杰带曾倩儿回崆峒山,先给慧真散人请了安,又细说曾倩儿来由,慧真散人甚是好客,便将曾倩儿当贵宾看待。一时散人未见何怜环来请安,于是就此一问;为何不见环儿。   
  梁昌杰想那日在清县遇百花堂四女子动了干戈,将何师弟掠了去。此终南山而返,前去一探时,百花堂又不放人,梁昌杰看的出杜水仙对何怜环有爱慕之心,故与何怜环细语先回山,此时散人问及此事。梁昌杰实语相告。   
  慧真散人懒于管此锁事,只是叮嘱且不可违了门规便可,最后又问前去终南山之事。梁昌杰亦一一细语实言,散人见他所办之事干练,便赞誉一番方命退下。   
  晚间,梁昌杰为曾倩儿安排了厢房邀芍药姊妹向陪一宿,次日便带曾倩儿游崆峒山,此事不必细说。   
  匆匆数日,林一海停枢七七四十九日;正是下葬之期。膝下弟子举哀一日,第二日杜丽妃向三位师弟辞别,薛仁靖亲自送杜丽妃下山,杜丽妃冷笑道:“薛掌门乃一派掌门之主,尊位极高,岂能与我一介溅婢同路,若江湖人士知晓,岂不坏掌门之声誉。”   
  薛仁靖一怔神,长叹一口气道:“师姐何需这般以言向激,若时光逆流,现在又是何言而喻?”   
  杜丽妃冷笑一声道:“师弟岂是不知世间无后悔药?但此言对你来说,只不过是污耳劳神罢了,你又何必惺惺作态?况且你修道有成,早断七情六欲,何言又时光逆流?师弟需知修道有杂念,必不能得道。”杜丽妃语毕;竟长笑一声,泪珠穿线,泣不成声。   
  薛仁靖一脸茫然,此时方解她人之怨,杜丽妃一语出口,薛仁靖似睡梦初醒,话锋如万箭攒心般刺痛,一时又叹一口气;“那我现在就将掌门之位禅让师弟,自己愿同师姐退隐江湖,隐居深山,以此谢罪。”   
  杜丽妃破蹄为笑道:“不是这样的,师弟一剑将我杀了,然后只说一句‘以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还不更轻巧些?”   
  薛仁靖见杜丽妃如此一说,自己深知自己罪孽深重,无可奈何之时,立掌而誓:“师姐若不信,黄天在上,我心不一,必断我今年阳寿,入地狱作厉鬼,更不受世之轮回。”   
  “前世冤孽,想今世偿还,你又何必假意惺惺。”杜丽妃话音刚落,人早以飘然而去。   
  薛仁靖连唤数声:“师姐留步。”杜丽妃只是一路洒泪,头也不回。   
  薛仁靖长叹一声:“罢,罢,罢,也是我该还债的时候了。”然后望着杜丽妃远去背景,良久,才回太乙宫。   
  当日,薛仁靖急唤谢永新胡海全二人至太乙宫,对二人曲膝伏地而跪,将掌门剑令转交二人,曾胡二人乃大惊,忙曲膝也跪,苦力劝阻,无奈薛仁靖早以铁了心,那管掌门之位为儿戏,便独自挥袖扬长而去;正是:   
  前朝弃情将利为,自乐岂知他人悲?   
  泪合凄语点醒悟,那知今生又后悔。   
  正是如此,薛仁靖悔不当初,弃职续弦。而杜丽妃含泪举步,从终南山一路悲凄回到百花堂。其情何若?且看下文。         
  十六有情人痴心赴崆峒无情汉迷窍弃掌门   
  更新时间2008…11…216:39:32字数:2643   
  曾倩儿听父亲传自己前去,心里暗想不知其事,便来到曾永新房中。   
  曾永新见曾倩儿到来,心思想在谢光化那封信时,不禁长叹一声:“女大不中留啊……。”其语气大有离愁沧桑之韵。   
  曾倩儿听的此话,不禁一怔神,忽又想起自小和爹爹相依为命,听此言之意便投入曾永新怀中道:“爹爹只有女儿一子,娘死且早,爹爹娘抚养女儿,这世上是无人能将我们父子分开的。”   
  曾永新见女儿泪飘玉颊,却似梨花带雨娇而迷人。便凄凉一笑:“爹爹乃世外之人,你是爹爹掌上之珍,你竟浑口浑言,谁说分开你我父子了?”曾倩儿破蹄为笑道:“孩儿要永远永远和爹爹活在一起以敬孝道。”   
  曾永新听了这暖人心的话,拍拍女儿肩头,满目伤感之情叹道“好孩子”一句时;心里不禁也是一阵酸溜溜的。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曾永新让曾倩儿去开门。那入门者梁昌杰和胡剑林一同迈步向曾永新问安。   
  曾永新忙命曾倩儿斟茶与二人吃。原来梁昌杰是辞行而来。而胡剑林尊掌门师叔薛仁靖令,前往京师欲参加科考,亦是来辞行。故两人同约一处一并前来。   
  曾永新道:“既如此,贫道就祝其一路顺风吧。”   
  曾倩儿听此一事,心有所思,一时见窗外明月,又见房角正摆一盆白兰,其花香清幽,雅洁悦目;逐赋一绝:   
  窗筛晴月流满堂,兰披莹光散清香。   
  一别送君兰心意,迎面万程顺鬃扬。   
  曾倩儿接着说:“梁少侠和林弟弟此去,乃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一聚。”梁昌杰向曾氏父女一礼敬之;道:“曾前辈乃世外高士,其言一字千金,晚辈托福了,曾姑娘文采非凡,以诗向赠,在下感激其深,此一谢不言了。”   
  曾永新道:“梁少侠此言出口,岂无笑话我父子二人?”然后微微一笑。   
  曾倩儿道:“小思枯词,到是梁少侠赞誉。说起兰花,故年我曾听太师伯誉语,崆峒山兰花遍山遍野皆是。有‘欲寻兰花何处在?崆峒山峰即为家’之句,不知此言可否属实,但请梁少侠证实。”   
  梁昌杰道:“恐怕在下张狂一言,若是如此,不知姑娘信不信,到是家师也有一句,‘小女入山需扶藤,不若必为兰花绊。’之语。”   
  曾倩儿一听这话,喜上眉梢,对曾永新道“:爹爹,阳春三月好良辰,恰是赏花玩景时,若是女儿亲自去崆峒山一游,也不枉此生了。”   
  曾永新扬手拍拍曾倩儿秀发笑对梁胡二人道:“这丫头就是贪玩呵?”然后爽朗一笑。   
  梁昌杰忙陪笑道:“前辈深知年青人谁都是爱玩的,若曾姑娘前去,敝派必会当作贵客。”   
  曾倩儿心喜若狂,说道:“梁少侠此言当真?”   
  胡剑林笑道:“姐姐又装傻,岂不知‘君无戏言’何况是梁兄弟。”   
  梁昌杰忙道:“胡兄太抬举在下了。”   
  这时曾倩儿早喜的迭声称‘好’便央求曾永新允诺,曾永新被缠的心烦,一时笑对梁昌杰道:“只怕小女此一去,会给梁少侠找麻烦。”   
  梁昌杰忙谦言一番,曾永新便对曾倩儿道:“你既要去,一则紧守本派门规,二则入乡随俗,亦守贵派门规,去时不许生事,以免给梁少侠找麻烦,知道吗?”   
  曾倩儿忙应声点头。曾永新叮嘱胡剑林行事小心之语和快去快回等话,众人这才回舍下。   
  次回,曾永新便送三人下山。路上又是一阵细叮嘱方才回太乙宫去时,又想曾倩儿离开,父女分散不禁长叹:真是女大不中留。然后,修书一封传人送往凤阁岭,其意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