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生绛雪玄霜
大悲禅师望望方兆南满身灰尘,说道:“寺院之中,没有俗家衣服,方施主……”
方兆南道:“如若在下穿着僧衣,不违背贵寺中戒律,那就暂借一袭袈裟如何?”
大悲沉吟了一阵说道:“寺中无此规戒,但也无此先例!”
方兆南道:“如有不便,也就算了,今夜参谒过两位长老之后,晚辈就要告别。”
大悲禅师笑道:“寺后不远处,有两家山农聚居,那里有一道山泉汇集的清溪,老衲派一名小沙弥,带领方施主去那里涤洗一下满身尘土,借着一身衣物如何?”
方兆南暗暗忖道:“这老和尚迫我洗澡更衣,想是晋谒两位长老时.必有的礼貌,当下笑道:“有劳禅师了!”
大悲召来一个小沙弥,吩咐几句,那小沙弥点头应命,合掌对方兆南一礼,说道:“小僧走前一步替施主带路了。”转身而行。
方兆南急急起身,随在那小沙弥身后而行。
那小沙弥道路熟悉,带着方兆南穿越寺中殿院而过,出了一道偏门,行不及里,果见两家农舍,依山而筑。
一道潺潺清流,由那农舍后面横过。
小沙弥指着那农舍笑道:“山居之民,心情最是纯厚,施主相借衣物,决不致有何为难,小僧先行告退,一个时辰之后,再来相请。”
方兆南挥手说道:“小师父请便。”
他大步走近农舍,停在门外高声说道:“有人在吗?”
只听一声娇声:“什么人?”
缓步走出一个十八九岁的农家女来,一身蓝短装,头上流着一个长长的大辫子,手中拿着针线,似是正在忙做女工,听得了方兆南呼叫之言,急急赶了出来。
此女虽是生长深山之中,但面目甚是娟秀,见到方兆南时,也没有惊慌之状,微一沉吟问道:“过路客人,可是腹中饥饿了吗?”
方兆南暗暗忖道:“对方乃豆寇年华的少女,这借衣洗澡之事,如何能对她言说?”
当下摇头笑道:“敢问姑娘令尊在吗?”
那村女似是读过几年诗书一般,对方兆南文诌诌的话,竟也听得十分清楚,摇头答道:
“爹爹上山打柴去了,弟弟放牛未归,客人有什么事,对我说也是一样!”
方兆南转脸瞧瞧另一家农舍,相距不过数尺远近,拱手一礼笑道:“不敢相劳姑娘,在下到那一家问问。”
那村女看方兆南的神态拘谨的微带惊慌,忍不住微微一笑,道:“书呆子。”
这句话声音甚高,方兆南听得甚是清楚,但想到山居民情敦厚,也许自己这等拘谨,反而使人有着奇怪之感。
于是装着没有听到,急急走到那家农舍门外,高声说道:
“有人在吗?”
只听佩环叮哆,农舍中慢步走出来一个艳妆少妇。
方兆南呆了一呆,暗道:“糟糕,怎么这两家之中,没有一个男人,但既把人家叫了出来,总不能一句话也不说,就默然退走。”
当下抱拳一揖,说道:“请问姑娘令尊可在?”
那艳妆少妇,摇头笑道:“奴家家住山那边,此乃我婆母之家。”
方兆南暗暗付道:“好啊,婆母之家,你也敢对陌生人讲出口来,当真是一点羞耻和教养也是没有。”
赶忙拱手说道:“这家中除了大嫂之外,不知还有何人?”
那艳妆少妇笑道:“山野僻村,生活迫人,男子汉日出而作,客人来的大早了。”
方兆南微微一怔,暗道:“这妇人谈吐不俗,倒不是山居人家,莫要失了礼数。”当下又抱拳一揖。
那艳妆少妇轻轻一闪,让避开去,娇声说道:“你这人可有什么事情吗?”
方兆南道:“在下要借套衣服穿,我可照价奉钱……”
那艳妆少妇微微一笑道:“似这般荒凉的深山之中,银钱之价,已失其用,客人纵是多金,村妇也不敢收受。”
方兆南吃了一惊,暗道:“这妇人言词越来越是尖锐,,实非山居之人。”当下正容说道:“在下失言,大嫂勿怪,如有不便之处,在下就此告别了。”
那艳妆少妇道:“客人稍候片刻,容我去取衣物。”
也不待方兆南答话,转身走进茅舍之中,片刻之间,手捧一个白色包裹走了出来,笑道:“客人接住衣物。”
纤手一扬,抛了过来。
方兆南接过衣物正待称谢一声,那艳妆少妇已转身回入茅舍,轻轻掩上双门,方兆南站在门外呆了一阵,捧着衣物,转身而去。
沿途之上,一直想着心事,也忘了先打开那包裹瞧瞧,直待浴罢登岸,才打开包裹,一瞧之下,不禁一呆。
原来那包裹中,除了上好的内衣裤之外,还有一套黑缎紧身武士装,胸绣飞龙,直似要腾云而去,针工之精,甚是少见。
心想原物奉还,但全身衣物早已腐朽,只好穿着起来。
除了那一身黑装之外,还有一件黄底绣着红花的披篷,和一双薄底快靴,这身衣着穿起之后,登时觉着容光焕发,英风逼人。
他借水光,照了一下自己,和来时判若两人。
忽听溪岸上传来那小沙弥颂赞的声音,道:“方施主这一换上新装,俊朗照人……”
方兆南回目望了那小沙弥一眼,一提丹田真气,纵身跃上了一丈三四尺的溪岸,接口说道:“小师父不要取笑。”
小沙弥道:“小僧出言衷诚,我几乎就认不出方施主了!”
方兆南道:“咱们走吧!”大步当先而行。
行近寺门之时,方兆南突然停了下来,低声问道:“小师父,那两座茅屋之中,住的什么人物?”
小沙弥摇头说道:“他们住此甚久了,小僧甚少离开寺中,只知那两座茅屋中住人甚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什么来历,却是一点也不知道。”
方兆南道:“你就没听到师长们谈论过吗?”
小沙弥道:“本寺戒规森严,师长们谈话时,小僧等从不敢暗中偷听。”
方兆南心知再问下去,也是难得结论,只好闷在心中,随那小沙弥直奔方丈禅院。
他已被尊为少林寺中的贵宾,沿途所见僧侣,纷纷对他合掌作礼。
小沙弥把他引入了一座静室,合掌说道:“方施主就请在此静室休息一下,如若有事,小僧自会到此相请。”躬身告别而去。
方兆南心知寺中的主脑人物,正在为今夜三更的事情准备,兹事体大,前所未闻,自己虽受尊敬,但非寺中弟子,此时此情,实不宜在外面走动,借此机会,正好静坐养息一下。
气行百穴,杂念渐消,突然想起那式“巧夺造化”的剑招,一跃而起,开始复习,那知学来学去,仍然是原先会的几个变化,灵境幻觉,回忆到的几式变化,被大愚禅师一扰,竟是难再想起。
天色逐渐黑暗下来,小沙弥送上素斋,方兆南只管索想那“巧夺造化”的剑招变化,也懵然不觉,忽听身侧响起了一声佛号,他才如梦初醒一般,霍然惊觉。
回头望去,只见大悲禅师含笑站在一侧,桌上烛光融融,那火烛也不知何时点燃。
大悲禅师满脸慈和之容,笑道:“方施主想什么心事这等入神,连饭也忘记食用?”
方兆南心中暗暗忖道:“想起的剑招已然忘去,报怨他几句也是无济干事。”
他随口应道:“我在想贵寺后面,那两座茅屋中的主人,颇不平常,不似一般猎户樵人。”
大悲禅师道:“施主这身衣着,可是那茅屋中主人相赠吗?”
方兆南道:“是啊!平常人家,那来这等衣服?”
大悲道:“那茅屋主人,确非平常人家,但他们居住此处,已有数十年之久,都能安安分分,过着樵渔生活……”
方兆南道:“他们可是武林中的人物吗?”
大悲道:“他们在此落居,是和敝寺中上一代师长们洽商的,数十年来一直相安无事,佛门弟子,慈悲为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愿追根究底,查人来历。”
方兆南道:“在下也不过一时好奇,随口问问而已。”
大悲禅师道:“老衲刚才和几位师兄弟计议,劳情方施主今宵同行谒见敝寺中两位开关长辈。”
方兆南道:“此乃晚辈求之不得的事,怎敢推辞!”
大悲道:“本来不敢惊扰大驾,但恐两位师长问起冥岳中事老衲有所遗忘,事关武林大劫,不得不劳动施主一趟……”
他目光低垂,望望桌上的素斋道:“眼下时光已经不早,方施主请快食用点饭菜……”
方兆南道:“在下尚无饥饿之感,莫要误了大事,咱们立刻就去如何?”
大悲禅师略一沉思,道:“两位老人家,开关时间有限,待谒见过两位尊长之后,老衲当命厨下,为施主专备一席美斋。”
转身向外行去。
重入那荒凉一角,情形已大不相同,但见少林僧侣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个个手横兵刃,戒备森严,如临大敌。
大悲禅师当先带路,进入那竹林环绕的荒凉庭院,蔓芜的荒草中,排坐着少林寺各院主持,和监院中的长老,大愚禅师为首,大道禅师敬陪未座。
群僧目睹大悲驾到,微微颔首作礼,并未起身相迎,大悲禅师伸手一指草地,先让方兆南坐下,然后依在大愚禅师身侧坐下。
荒凉的庭院中,虽然坐满了人,但却鸦雀无声,听不到一点声息。
那正中茅屋的窗门,仍然紧紧的关闭着,暗淡的夜色,那盘坐在树叉的白猿,更显得鲜明夺目。
方兆南抬头望望天色,星移斗转,已是二更过后时分。
留神向群僧望去,只见一个个脸色虔诚,肃穆,口齿微微启动,似都在默诵着什么经文。
这庄严的气氛,使方兆南的好奇紧张之心,也为之平静了甚多。
突然间,由那茅屋中传出来一声轻微波波之声,群僧微闭的双目,突然一齐睁开,几十道目光,一齐向那茅屋中投注过去。
紧接着传出来一声佛号,一个苍劲低沉的声音,飘然而来。
传入耳际,道:“大悲师侄!”
大悲当先起立,合掌躬身说道:“弟子大悲,谨率寺中各院主持、长老。谒见师伯,师叔。”垂首缓步向那茅屋走去。
群僧纷纷起身,随在大悲禅师身后面进,方兆南走在最后。
紧依大道禅师。
走近那茅屋门前,停下脚步,大悲禅师低声说道:“弟子告进。”
茅屋中又传出那苍劲低沉的声音,道:“你们都进来吧!”
大悲轻轻推开两扇大门,轻步而入,群僧一个个相随入室,举步落足之间,异常小心,声息全无,纤尘不扬。
室中一片黑暗,伸手难见五指。
方兆南运足目力望去,只见靠后壁,盘膝坐着两个老人,一个须发如雪,长垂数尺,一个秃顶无发,只有颚下长长的黑髯。
可惜室中太过黑暗,无法看清两人的脸色相貌。
左边那白发白须的老人首先开口道:“你们都坐下吧!”
群僧齐齐合掌躬身,席地而坐。
右面黑髯秃顶的老人接道:“大方师侄,下落查明没有?”
大悲道:“迄今为止,尚未得一点讯息。”
那白发白须老人轻轻叹息一声,道:“老衲坐关之前,曾和大方师侄,对坐禅室,相论佛法,他曾问及我数十年武林形势,当时武林中正盛传罗玄事迹。
老衲曾对此甚感不安,罗玄真人,故然是武林中一代奇杰,但综合其事迹传说,似有刚愎自用之嫌。”
他微一顿之后,接道:“不是老衲妄论前贤,实恐他凭仗一身前无古人的成就,主张人定胜天,为此老衲曾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到处寻访于他,希望能和他见上一面,那知其人行踪飘忽,我苦苦寻了三年之久,仍是无法见他……”
老和尚似是为此事引起了无限感慨,黯然叹息一声,微带愤慨的说道:“如是他不知此事那也罢了,但他明明知道我奔行在深山大泽之中,苦苦相访,但却故意不肯和我会面。”
话至此处,突然沉吟不语。
他年高望重,少林僧侣们个个对他尊敬无比,虽然急欲要听下文,但却无人敢于接口相问,还是方兆南忍耐不住,问道:
“老前辈何以知道罗玄是故意不肯相见呢?”
那须发苍苍的老僧,似是浸在往事回忆之中,对方兆南相询之言,恍如未闻。
相隔良久,他才继续说道:“大概是九华山中吧!他在一处悬崖壁上,留下了我早些回寺的譬语,他说:‘纵然踏破芒履,苦行完天下名岳大山,也是无法寻得他。’言意之下,似已知我正在苦苦追寻他的行踪,况那九华山中悬崖留字,分明刚刚写好不久,他如不在我左右,如何能算准我非在那处悬崖所在休息不可?”
方兆南突然插口说道:“晚辈似是听人说过,罗玄成道,已在五六十年以前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