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徵宫词
官员?不如直说是夏烈王好了。”似乎赌了许久的气,终于找到发作的机会,不屑道:“皇兄怕他领兵造反,对不对?”
“放肆!”明帝气得脸色铁青,甩手将手上的筷子扔在地上,连连点头道:“好,很好。你果然是已经长大,知道如何顶撞你皇兄了。”
“皇上”慕毓芫赶忙扯了扯他,劝道:“敏珊小孩子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何苦跟她怄气呢?再者,敏珊的身子也禁不住,还是少说两句罢。”
明帝在她的的目光微顿,稍微消了消气,伸手去拉乐楹公主道:“好了,坐下来吃点东西,别再耍小性子胡闹。”
“我胡闹?”乐楹公主用力挣开他的手,差点碰翻桌上碗盏,恨声道:“皇兄性子好,慢慢吃罢。”说着就起身往外走,慌得阿璃赶忙上前搀扶,满殿宫人谁也不敢上前劝阻,只有看着她往殿外而去。
慕毓芫忙朝旁边递了个眼色,待吴连贵追出去,方才叹道:“敏珊在外面受了不少委屈,心里难免有气,过些日子也就好了。”明帝既没点头也不出声,一桌子菜肴几乎没怎么动,原本该热闹喜气的家宴,到最后反倒弄得不欢而散。
是夜,明帝宿于泛秀宫。乐楹公主虽住在偏殿,却也并不过来说话,遣去的人回来一脸惶恐,支支吾吾回道:“公主……公主已经睡下了。”明帝听了也没说什么,只是脸上表情深沉,晚膳后逗着七皇子玩了会,便早早洗漱安歇。
庭院内月光皎洁如水,窗纱上树影稀薄凌乱,静谧中传来一阵阵“咝咝”之声,那声音细而密,窸窸窣窣,似数条细小春蚕在啃噬着桑叶。慕毓芫侧首看了看明帝,宁和的月光勾勒出他疲惫的轮廓,轻声叹道:“这个时候,只怕敏珊也没睡着。”
明帝伸手搂了她,低语道:“嗯,朕觉得有些冷。”
慕毓芫握了他的手,往怀里靠了靠,刚要开口劝慰几句,却听一阵慌张的脚步声传来,吴连贵在外急道:“皇上、淑妃娘娘,公主突然肚子疼得厉害,嬷嬷说多半是要早产……”
“什么?!”明帝翻身坐起来,胡乱抓了件袍子就跳下榻去,急急忙忙问道:“太医呢?产婆传了没?还愣着做什么,朕要过去瞧瞧……”慕毓芫也是大吃一惊,赶忙起身穿衣,自己随意挽了个发髻,顾不上仪容便急急跟出去。
侧殿传出乐楹公主呼天喊地的声音,明帝被宫人们挡在产房外面,不刻便有产婆跑出来,战战兢兢回道:“皇,皇上……公主她是头一胎,月份也不足,要是有个万一的话?那该保谁……”
慕毓芫忙喝斥了一句,急声道:“这还用问?当然是保公主!”
明帝神色不动,只是死死盯着寝阁方向,原本深不可测的双眸透出一丝寒气,恶声道:“公主若有个三长两短,你们这些人,也全都别活了。”那产婆吓得抖如筛糠,连连叩头,后面的话也说不囫囵,几乎是半爬着滚了进去。
底下的宫人也吓得丢了魂,皇帝口中的“这些人”可是难讲的很,于是皆凝神摒气垂了头,生怕一个不慎就丢了性命。殿内空气凝的让人难受,慕毓芫看着皇帝异常阴冷的神色,加上此刻公主还是生死未卜,也不便多言劝解。只是人多反而不好,遂朝身后轻轻挥了挥手,吴连贵立时会意,忙领着宫人们退到殿外侯旨。
远处宫廊传来一阵阵更鼓声,铜漏水滴的声音也越发清晰,时间却像是被初冬寒气所冻结,过得格外的缓慢。“啊……”乐楹公主撕心裂肺的尖叫了一声,底下便瞬间安静下来,里面脚步声慌乱匆忙,立时便有人狂奔出来,“皇上,皇上!公主于亥时三刻诞下小世子,母子平安!”
明帝吁了一口气,紧握的拳头终于松开,喃喃自语道:“平安,平安就好……”顿了顿,像是突然领悟到什么似的,厉声问道:“你方才说什么?母子平安,公主诞下小世子?”
“是,是……”小太监忽然有些结巴,不敢抬头。
“皇上”慕毓芫挥退不知所措的宫人,上前道:“公主头一次生产,自己还是个小孩子,皇上先进去瞧瞧罢。”
明帝的眼神飘忽不定,似被博山炉内的袅袅轻烟兜裹住,逐渐飘散开去,静默无语站了片刻,颔首道:“嗯,夜深了。朕进去看看敏珊,陪她说几句话,你先回去睡觉就是,不必等了。”
“是。”慕毓芫轻声答应下,出殿时反手剪了门。
寝阁内已被迅速的收拾干净,嬷嬷们都是老人精,最会察言观色,将瘦小的小世子抱上去给皇帝看了一眼,待点头便退了出去。乐楹公主静静仰卧在床上,脸上还带着用力挣扎后的红晕,嘴唇却有些紫白,看起来更像是生了一场大病。明帝于床前坐下,伸手拂开她额上的湿发,神色恍惚道:“那年冬天……”
那年十二月初八,是喝腊八粥的日子。
小公主丢失一个心爱的玩偶,大发脾气,腊八粥也没喝完便哭着跑了。英亲王素来对妹妹十分娇惯,知道她的淘气任性,只当哭闹一会就好了。碰巧有要紧客人来到王府,分不开身,便只吩咐嬷嬷们追出去。
当时凌妃失宠日长,连成年的英亲王都不受皇帝待见,更别说一个无封的公主,嬷嬷们都有些不上心。况且,谁愿意去看小孩子的脸色?于是都趁机窜到厢房,待到热酒热菜下肚,闲话说笑半日,出来却发现小公主不见了。嬷嬷们也不着急,只往素日常去的地方寻去,谁知道挨个找遍也不见人,这才开始慌张起来。
“混账,都反天了!”英亲王不等嬷嬷们回完,便已勃然大怒,“你们这起狗眼的奴才,在本王的府上都敢懈怠,平日岂不是更加无法无天?!来人,统统拖到庭院里去打死,一个祸害也别留!”嬷嬷们皆吓得半死,连求饶都不会说了。
还好英亲王妃上前求情,劝说道:“王爷别太动气,嬷嬷们都是宫里的人,有什么罪名也该回宫去领。眼下还是找敏珊要紧,晚上也没听说门上有人出去,想是小孩子贪玩藏起来,应该还在王府上的。”
英亲王去年新婚,却十分敬服这位王妃,略消了气,让嬷嬷们带着人去寻找,只说等找到小公主再定罪责。当夜英亲王府火把通明,上下人等皆已出动,后来在一个废弃的书房找到人。小公主自己跌伤了腿,走不动,又害怕,见到英亲王便一头扑过去,抽抽搭搭哭得哽咽难言。
当夜,小公主突然发起烧来。据王府医官说,是因为受了惊吓,再加上冷热失调所致,倒也不算大病,只需几服汤药就可调理好。英亲王放下心来,谁知道小公主却不肯喝汤药,直嚷嚷太苦。宫人们服侍半日也不见成效,又不好强灌于她,不免都有些束手无策。最后还是英亲王又哄又劝,自己喝两勺,小公主喝一勺,才勉强把汤药一勺勺喂完。小公主喝了三天的汤药,英亲王也陪着喝了整三天双份的,好在只是消热的寻常药物,没什么大碍。
那年,殷敏珊六岁。
“皇兄……”乐楹公主在回忆里哭出声,像是要哭尽所有的怨恨和委屈,所有的无奈和不甘,泪水止不住的滚过面颊,“敏珊没有忘……没有……可如今,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朕是皇帝。”明帝艰难的吐出这句话,忍住心口的疼痛,垂下眼帘不去看她的泪眸,“皇兄是一国之君,所以只能以国为先,家为后。”说到此处略微停顿,过了片刻才道:“你若是愿意去明白,那就多体谅皇兄一些罢。”
乐楹公主缓缓合上眼帘,只是默默流泪。
夜风中传来刺耳的响声,仿佛是枯枝被劲风生生折断,外殿的窗纱上开始“笃笃”作响,越来越急促,竟然是下大雨了。明帝将刺花锦被提了提,仔细的掖好,用袖子替乐楹公主拭着脸,笑哄道:“都已是做娘的人,还哭?朕晚间仔细想过,世子住别处实在不妥当。况且,人都已经住进去,哪有再搬出来的道理?等明年开春,朕让人给你修座别院,保证比原先的公主府还要大,还要漂亮……”
“不……”乐楹公主的双眸似两个无光黑洞,泪水也仿佛在突然之间干涸,缓缓摇头道:“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
第三十四章 恩侯令
相关事宜既已准备好,皇帝便开始紧急往下部署,不敢稍错时机。因此次之事机密重大,故而先不在早朝上群议,只宣召了几名要紧的股肱密臣,为的是能够在小范围内迅速做出决定。启元殿内侯立着七、八位官员,皆在低声的激辩着,太傅梁宗敏打断众人道:“此事已经议了好几年,既然眼下就要做出决断,不如各自都站出来,把自己的意思简单扼要叙述一番,好让皇上圣裁。”
“太傅言之有理,再这么没完没了的议下去,只怕藩王们也该等烦了。”明帝在上扫视众臣一圈,却不急着说出自己的意思,只是含笑问道:“请问众卿,当初为何要分封藩王?”
傅广桢尤熟知过往之事,率先出列道:“启奏皇上,当初武帝爷为求稳固国内,故而分封诸位有功将领,以他们的兵力和威严镇守四方。几位老王爷与武帝爷都有过命之情,自然是忠心耿耿、一心一意,的确让朝廷省下不少心。”
明帝微笑颔首,又道:“那么,如今呢?”
“如今”傅广桢略顿了顿,待皇帝示意往下说才继续道:“只是爵位一代一代往下传,如今的王爷们与皇上来往甚少,又都是些未经战事的贵胄,难免在地方上骄奢淫逸、张扬跋扈,甚至连朝廷的旨意也不放在眼里。因此,如何解决好藩王之乱,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说的好!”明帝赞了一声,因见镇北大将军郭勋和似有话说,遂笑道:“当初燕国初建之时,老将军乃我军最骁勇的前锋,常年跟着武帝爷四处征战,立下诸多功劳。如今国之有困,不知老将军有何见解?”
太祖武帝曾在战中受伤,称帝不过两年余,便因旧病不愈而崩于寝宫,而后历经成帝、景帝、光帝三位君主,亦不过四十七年时间。郭勋和自十六岁便追随武帝,少年从戎、英勇善战,膝下子嗣亦多为武将,先前早亡的郭宇亮便是其幼孙。当年追随武帝的将臣们,死的死、亡的亡,独郭勋和生性豁达、不争名利,活到如今,已经是七十一岁高龄了。
郭勋和乃五朝元老,被尊为正二品镇北大将军。皇帝特赐他阶下坐谈,此时于椅上欠身道:“老臣一介武夫,只懂得治军部署、带兵打仗等事。如今,皇上问得是国家权谋大计,确实有些为难了。”像是回想起往事,眉目间略有激昂之意,“老臣已是年迈不中用,幸而还养的几个子孙,虽然粗莽些,却都有一腔热血愿效于国家。将来皇上若是需要用兵,郭家子孙定然奋勇争先,即使倾尽满门子嗣,也决不后退!”
明帝闻言颇为动容,叹道:“老将军忠心耿耿、以身许国,一身系国家安危五十余年,如今仍是英勇不减当年,朕心甚慰。”
傅广桢最好揣摩圣意,见机忙道:“有老将军的这番话,皇上再无后顾之忧。既然藩王们已经逆节萌起、有碍朝廷,皇上何不趁早下令,将诸藩削而弱之?”
“削?怎么削?”明帝淡淡反问。
傅广桢顿时有些语塞,支支吾吾道:“自然是,皇上下旨……”声音越说越小,偷偷往上瞅了一眼,皇帝脸上全无赞许之意,忙改口道:“……只怕也是不好。削藩之举事关重大,还得大家从长计议,方才妥当。”
明帝懒怠与他口舌,转脸看向杜守谦道:“杜卿,你来说说。”
杜守谦自有一派名臣风流之态,施施然站出来,清声道:“如今藩地辖域良大,少则数十城,多则纵横千余里,藩王们在封地上自给自足,俨然已成小国之势。削藩的想法固然不错,只是藩地都是藩王们的心头肉,岂会对朝廷旨意言听计从?”
众臣皆道:“不错,正是如此。”
杜守谦又道:“万一动乱,朝廷则不得不派兵前去征剿。而藩地距京畿甚远,京营兵士对藩地路途又不熟,如果贸然前去,无疑于羊入虎口。况且,藩地东西南北的分散着,朝廷哪来几路大军去征?”
梁宗敏点了点头,捋着胡须道:“藩王们固然是难对付,可北边青州也不安定,京畿若是出兵太多,岂不是让霍连人趁虚而入?”
“这还只是其一。”杜守谦待他说完,又道:“再者,朝廷若是把藩王们逼太急,难保他们不会联合以逆京师。到时候,国内动荡不安,北方则必定会借机南下,朝廷处于内外受敌的危险局面,将何以控制?”
傅广桢听得连连点头,问道:“那…,依杜大人的意思?”
杜守谦赶忙摆手,朝明帝请示了一下,对众人道:“皇上的意思是,此时不宜与藩王们闹翻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