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缓缓而吟
畔扔胨纹睢N颐堑奈ご蟛抛釉驳玫揭幻盼ㄇ馗疽餍悴拧ǎ菟锕庀堋侗泵嗡鲅浴芳窃卦疲菏裣辔ぷ偈保瞥卜搞冢徘馗疽饕黄谝涣疲骸诳馍瘴跣寤遥旖痔ぞ」涔恰!ǘ蠊湟喽啻寡龋P乃讳之,时人号秦妇吟秀才。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障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从中可以探得端己对这个名号不接受,并感到极其不光彩,认为是人家所谤之言,而郁郁不乐。我看端己大不必如此,人家送与名号,正说明《秦妇吟》一诗在当时影响甚广,人诗合一,更能增添个人影响。说不准韦庄为王建所赏识登上蜀相之位还与此诗有关联。不要小看了一首小诗,当年王维受安禄山伪职就因一首凝碧宫诗而免遭杀身之祸。
刘载熙称唐五代词〃儿女情长,风云气少〃,后代对韦庄词之评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弦上黄莺语,端己词也,其词品亦似之。又云:韦端己词,骨秀也,所以王氏认为温韦之精艳所以不如正中者,意境有深浅也。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云: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景。又云:词至端己者,语渐疏,情意却甚厚,虽不及飞卿之沉郁,亦古今绝构也。所以陈氏认为两宋词人可以越五代,而不能越飞卿端己者。对于各家所持的观点,各有侧重之处,两人各是词论中的巨擘,自有其可取之处。欲显端己本来面目,还须细细解读文本。
试看其名篇《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
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关于江南自古便是有着〃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的花繁柳叶地温柔富贵乡。此处所及的江南是相对于中原而言的西蜀之地。当时的中原尚有战事,长安仍被黄巢占领,此首为劝留之辞。
此篇写尽了江南的佳丽,清新舒徐,为天生好言语。端己此处应是得乐天《忆江南》之妙,极尽溢美之词。宋人晏殊对此篇甚是喜欢,而将〃春水碧于天〃在自己词中强用之。唐人皇甫松有佳句〃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词人抓住了雨声这一意境,在画船里或握卷夜读或与友共斟。那落在唐诗宋词里的雨点,是何等的撩人情怀。怪不得自视孤高的林妹妹独喜欢李义山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不过却是悲了。
美人当垆卖酒,也实是一道靓景了。景美亦要佳人来衬托。想起乐府《羽林郎》中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汉代司马相如卖酒文君当垆的的故事还萦绕在耳边,皓腕凝霜雪,这该是一个如何菀若天仙般的女子呀。
端己运密于疏,他擅长用简洁的笔触勾出主人公的心思。他的那篇《思帝乡》写得煞是好看。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词篇凸现了一幅清新隽朗爽的画面。天朗气清,杏花飞舞,落满青丝。严蕊有词云〃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而这里却见一涉世未深的天真少女与一翩翩美少年郎陌上相逢时,发出了内心真挚、浓烈、火热的独白。其实这也不算奇怪,唐时风气开化,尚有自由爱恋之风。只是这一风俗经宋时因朱熹一句〃存天理,灭人欲〃而一去不复返了,朱熹的一句〃至理名言〃害得多少有情人不能眷属。
少女言到嫁与此美少年。而且还要一生休,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休在这里就有永不悔之意。即使将来他将自己抛弃了,她也没什么怨言。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也算得上古时女子最直露的求爱之言了。
史料记载有端己中的一桩逸事,《古今词话》言:韦庄为蜀王羁,庄有爱姬,姿质艳美,兼工词翰。蜀王闻之,托言教授宫人,强夺而去,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词,情意凄怨。这里的蜀王即王建,对韦庄的爱姬爱而夺之。韦庄思姬心切继而写下此篇《荷叶杯》: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音。
两人一别而成永远,如东坡悼亡妻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之切肤之痛。惆怅晓莺残月与柳屯田〃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颇相似。落花人独立时,谢娘却是不再逢,从此两地异乡,夜夜思君君不见。
端己词中唯一一首涉及到了边塞题材,但也只是欲说还休,借鲁迅先生的话来说是〃刚开头便煞了尾〃,见他词作《木兰花》: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会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起篇即一妇人无言独上小楼,望尽玉关路。岂不知春风不度玉门关呀,她失去了夫君的音信,只能在闺中空空守候。对着流水落花,不觉满目已是苍凉,又不禁泪落沾巾。魂梦欲教何处觅,晏几道有词云〃从别后,忆相逢,魂梦几度与君同〃,真是佳人不见,肝肠寸断了。沈休文诗云〃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看来皆是情至之语。
有人将端己比作谢灵运,并言其词如初发芙蓉,无端可爱。此言得端己词之精髓。吴梅的《词学通论》中言:词之工拙,以韦庄为第一,冯延巳次之,最下者为毛文锡。也算是为其正名了。
端己走完了他坎坷的七十四个春秋,留下《浣花集》二十卷,为千古所传诵,也是幸也。。。。。。
【小传】: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一说为玄宗相韦见素之后,其实并非一房),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少时曾居白居易故乡下邽,时白居易尚健在,平易之词风,或受乐天影响而来。
'楼主' '5楼' 作者:一步两搭桥 发表时间: 2008/03/05 17:38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卷四】李璟
【派别】南唐派
【文集】《南唐二主词》
栖凤枝稍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物华荏苒几时休。煮酒论史之时还有几个历史之人能长留在人们的心中呢。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千古留其美名,一跃站在了唐诗的高处。千古帝王转眼荒冢一堆,南唐中主李璟因为他的词作而流芳百世。
李璟,字伯玉。诗经有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李璟就是这样的一位谦谦君子。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云:〃元宗少跻大位,每接臣下,恭慎威仪,动循礼法,虽布素僚友无以加也。〃中主对臣子始终礼遇,显现了一代君王的气量。
《江南余载》中有一则逸事,一次中主在宫中大宴群臣,在大家酒酣之际,命伶人乐工歌舞助兴,太傅宋齐丘醉而作轻狂态,离开酒席上前而抚住了一位宫中内人,众人都感到极其惊悚,而中主却不介意,一直到兴尽而止,第二日,中主在帷帐之内索要纸笔下纸赐慰,齐丘一颗悬着的心才安定了下来。这做法颇似当年曹孟德之举,即所谓的御臣之术吧。
中主少时为一风度翩翩美少年,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江南野史》有一段记载云:〃中主音容闲雅,眉目若画。趋尚清洁,好学而能诗。〃寥寥几句,将中主的神态姿容描绘得栩栩如生。眉目如画,该是如何的玉树临风,恐怕有着侧帽风流的独孤信也要相形见绌了。我暂将中主列入古今十大美男才子行列间,诸位也应该是没有异议了。
虽然中主满腹诗书,却不像范老夫子胸有甲兵无数,史书上说他〃天性儒懦,素昧威武〃,一幅很典型的书生形象。十岁之时就官驾部郎中,二十八岁继父李昪之位做了南唐的皇帝。初即位时,国力尚还强盛,借着先王的余威,将南唐国土从二十八州扩展到了三十五洲。继而在内忧外患的影响下,(内忧指的是以宋齐丘为首和以钟漠为首的两党之争愈演愈烈,自古以来,党争祸国。晚唐的牛李党相互倾轧,北宋的蜀党洛党之争都给当时的朝政带来极大的隐弊;外患即周世宗柴荣对南唐的一再征伐),国势逐渐衰败,而终成为周国的附庸。
中主不喜政事,言为社稷所累,好风花雪月。中主嗣位初时因国家富平,春秋鼎盛,而醉心于内宫的酒乐之中,经常大摆私宴,朝夕如旧。一次醉后命一叫杨飞花的乐工演奏《水调》词伴酒,杨飞花只歌其一句〃南朝天子好风流〃,且重复吟唱词句三四次,中主醉眼迷离听后心花怒放,接连畅饮数杯,厚赐金帛于杨飞花
。
中主有一种忧郁的词人气质,因国事常常让他心烦不已。往往借手中之笔来抒发心中的那股惆怅之感。有如此的感情基调所以中主的词作往往涉及的为春愁秋恨、人去楼空之苦。陈廷焯赞赏中主有温婉、沉郁的词风,并言元人词曲有此凄凉,却无此温婉。中主词多写女子伤春望远的情思,反映的正是中主在政治前途终找不到出路,愁怨而作怅望之词。所以不能把中主词同描写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的花间艳词等同看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言:〃中后主词应在《花间》范围之外。〃这也是后人将他们划分为花间南唐派别的原因,另外王国维独具慧心地赏识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称之为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中主的迟暮从何而来。恐怕是他对时间的流逝,及对未来不可知而发出的叹息。
《雪浪斋》中曾记载王安石与黄庭坚的对话,王问黄曾看过后主词否,黄答言看过。王问哪处觉得最好,黄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答之,王言此处不及那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此句不是后主词,而是中主词,荆公当是误记。虽然中主留下来的词作很少,但我认为他与后主是难以以高下分之的,有的只是风格迥异,那么就来看看他的名篇《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通,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菡萏香销,独留残荷一片,西风愁起,定是满目萧索。菡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荷花,《说文解字》中言荷花未开之时为菡萏,开花后名为芙蓉。菡萏香销,大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恨,西风本是没有知觉之物,在词人眼中却有了悲伤的色彩,纳兰容若有词云〃谁念西风独自凉〃,如此残败的景象,让人都不忍去凝眸伫看了。
上阙言景,下阙写人,窗外的梧桐细雨在沙沙地滴落着,思妇梦回到了边戍之地,与夫君相会,鸡塞即鸡鹿塞,据说在今陕西省横山县地,与南唐之国有着千里之遥。梦醒之后,极尽失落,倍觉凄清,惟有吹起玉笙来缓解心中的那哀怨情愁。
小楼上,画屏前,思妇一次一次地吹着那令人断肠的曲子,唐人陆龟蒙有诗句《赠远》云:〃从君出门后,不奏云和管。妾思冷如簧,时时望君暖。〃冷如簧,寒若笙,思妇之心郁郁到了极点,最后感情终于忍不住,从内心喷薄而出,泪水横肆在她那光洁的脸庞中,她哽咽着,听着窗外潺潺的雨声,起身,低徊,独倚阑干。殊不知独自莫倚阑,流水落花春去也,又只会引来更多伤心的泪水。
中主真的是愁肠百结哀怨情迷了,然感情太过于凄伤,还是另一篇较为清淡的《摊破浣溪沙》读起来轻快些,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此词的由来有一个故事,《诗话类编》中记载,一次中主在后花园设宴,忽然有许多白野鹊飞集在树枝上,于是命乐工王感化赋诗,感化随即云:〃碧山深洞恐游遨,天与芦花作羽毛。要识此来栖宿处,上林琼树一枝高。〃中主见此诗十分欣喜,于是填词一阙,即此篇《摊破浣溪沙。
起句即言真珠,真珠乃珍珠帘也,极尽奢华。温飞卿有诗云:〃水晶帘里颇黎枕〃,实是一片豪华之景。唐人高骈亦有诗云:〃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实是良辰美景。重楼深锁,春恨一如往前,风里落花,人面不知何处去。严蕊有词云:〃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而这里却是不知谁为主,一片思情悠悠。〃青鸟〃出自于《山海经•海内北经》,相传为西王母的信使,后化为美人之代语。〃云外〃在这里用了《汉武故事》中的典故,相传当年汉武帝在宫中得青鸟传信西王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