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学习手册
05。 Wechsler放弃了心理年龄的概念,用概率分布,计算个体相对于同龄伙伴的位置来表示智商(离差智商)。Wechsler量表(WAIS…R以及儿童用的WISC…R)包括六个言语测验和五个非言语操作测验。
06。 智力测验能很好第预测学术成就,它们也能预测职业上的成功。批评者认为,智力测验缺乏理论基础,存在文化偏见,不能包容其他类型的智力。
07。 智力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类:心理测量观点、多重智力观点、认知发展观点。
08。 心理测量观点,以心理测量统计分析的经验发现为出发点,提出智力的成分和结构。心理测量主要工具是因素分析,这种统计技术用来从大量不同测量中找到共同因素。Spearman的双因素理论区分出一般因素(或一般能力)和特殊因素(或特殊能力)。心理测量观点对于预测学校或工作中的成就非常有用,但是不能解释人们是如何进行智力性思维的。
09。 信息加工观点试图智力行为背后的具体认知过程。人与人智力行为差别有三个最重要的变量:加工速度、知识基础、学习应用心理策略的能力。与心理测量观点不同,信息加工观点是理论驱动的,尽管它仍然与IQ测验的智力有关。
10。 Gardner的多重智力理论,区分出七种智力:语文、数字、空间知觉、音乐、体能、社交、自知能力。它们相对独立,神经机理不同,有不同的发展阶段。Gardner的理论立足于神经的和文化的背景之上,但可能低估了无特定领域的智力。而且,它所定义的绝大多数智力都没有实际测验过。
11。 智力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和遗传在塑造智力方面起多大的作用。有关双生子、家人和领养的研究发现,遗传、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影响智力,但是,智商的个体差异具有高度的遗传性。然而,研究并没有证明种族之间的智力差异主要是基因导致的。
12。 文化公平测验,也称免文化影响测验,指测验编制时试图排除学习经验或文化因素的影响,不以语文、数理知识为题目,而用图形、动作等题材形式进行测验。
13。 智力迟钝,指总体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在儿童时期表现出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天才,指智力发展的另一种极端,但智商测验得多少分才算天才,不同学者说法不一。
14。 创造性,是以新奇的方式提出有价值的结果的能力,它与智商的相关不是很清晰。 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就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尽管高创造性的人明显与躁郁症和清度心理障碍相关。
第9章 意识
01。 意识,指对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观觉察。它有两种功能:监视自我和环境,控制思维和行为。觉察,指一旦注意,就能在一定时间内进入意识的所有当前的思想、情感和知觉。注意,是意识聚焦的过程,以对那些要求深入加工的有限体验更加敏感。注意分配,指两个或更多的刺激或任务同时被注意到。
02。 心理学家用经验取样法、寻呼提醒法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流。日常意识流中的一个主要成分是白日梦。白日梦,指注意从外在的刺激转向内在的思想或想象的场景。国外研究表明,所有人都做白日梦,大学生平常约有一般时间在做白日梦。
03。 Freud区分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过程。前意识心理过程不在当前的意识中,但在需要时能够进入意识。很多无意识心理过程是无法进入意识的,因为它们受到压抑,否则一旦被意识就会引起焦虑、害怕。研究表明,在阈限下呈现刺激,会影响意识的内容,但在改变人的动机行为方面影响力甚小。
04。 信息加工理论将意识区分为无意识(程序性)和前意识(阈限下)认知过程。研究表明,大量平行但意识觉察不到的认知过程。
05。 中脑结构在调节觉醒和唤起状态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额叶与注意指向关系密切,但是,同多数心理功能一样,意识分布于很多神经通路。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盲视或Prosopagnosia这类意识障碍。
06。 睡眠/觉醒周期被称为生物节律,是按照日常光照和黑暗周期而变的生物过程。测量脑电波,发现睡眠过程有一系列循环的阶段(按脑电波特性可分为五个阶段)。多数梦出现于REM(因此阶段眼球出现震颤运动而得名)睡眠阶段。一般人平均一夜做梦4…6个,但醒来能记住的多半是临醒前做的梦。如果干扰REM睡眠,第二天REM将出现反弹。
07。 Freud将梦区分为表现内容(故事情节)和潜在内容(背后的意义)。释梦,即根据表现内容推论解释潜在内容的意义。Freud认为,潜在内容永远是无意识的愿望;但多数当代心理动力派心理学家认为愿望、害怕和目前的关注点都能体现于梦中。认知理论学者认为,梦以一种具有自己的转换规则的独特语言表达思想。有些生理心理学家主张说,梦没有意义,梦是大脑皮层对中脑生成的随机神经冲动的解释。这三种对梦的解释不一定冲突。
08。 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梦魇、夜惊、窒息性睡眠和嗜睡。
09。 在各种意识变体中,平常的知觉、思维和情感方式都有所变化。意识的变体通常包括:静坐,宗教体验,催眠等。
10。 静坐(沉思),指人将意识缩小到一个单纯的念头或者将意识扩张去注意那些平时处于觉察边缘的刺激。目前多研究超级静坐。据哈佛大学的研究,超级静坐在生理上能有效地降低氧气消耗、降低心率、降低血压等,在心理上有助于戒烟、戒酒、戒毒等,但在智力发展、人际关系方面无明显帮助。
11。 宗教体验是人在自然或上帝面前的感受,如平和、内在的和谐、自我和世界的变化等。仪式化的宗教体验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心理现象。个体在其中解除了我和非我的界限。
12。 催眠,其特点是彻底放松和易感性,是一种类似睡眠但不是睡眠的意识状态。诱导人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称为催眠术。催眠效果取决于受试者是否主动接受暗示。受试者接受暗示程度的高低,称为催眠易感性。一般人群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催眠。
13。 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将出现反应被动、注意窄化、回想往事、知觉扭曲、易受暗示、角色扮演、事后遗忘等现象。
14。 Hilgard提出“隐蔽的观察者”的概念,即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并不因催眠师的暗示而完全失去自我。该研究表明,催眠后人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受暗示产生的,可能失实,事后能意识到;第二层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比较真实,但被第一层掩盖,不能口头表达出来。
15。 精神药物,是作用于神经系统,改变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药物。长期使用精神药物会产生“药物依赖”和“心理依赖”。
16。 精神药物分为三类: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抑制剂压抑、减缓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是酒精,其它的还有鸦片(含可待因和吗啡),海洛因(从鸦片中提取的),巴比妥酸盐。兴奋剂包括安啡他明(amphetamine)、可卡因、尼古丁和咖啡因,其作用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传递,增加警觉、能量和自主反应。致幻剂产生幻觉,感觉或知觉到不存在的外在刺激。大麻是常见的一种致幻剂,它会导致欣快、晕眩、自我消失,沉思冥想等。精神药物的作用有生理和心理双重性:生理上促进或抑制突触间的神经传递;心理上由文化信仰塑造期望。
第10章 动机
01。 动机,指给行为以力量的动力,它发起、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它包括两个成分:人们想做什么(动机的指向)和这么做的愿望有多强(动机的力度)。跟动机有关的概念包括:需要、本能、驱力、诱因等。
02。 虽然有些动机(如进食和性)比较明显是生物遗传决定的,但是其它动机(如关系需要和成就需要)更多是心理决定的。这两类动机都有生物根源,又都是文化和经验塑造而成。
03。 进化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来源于生存和繁衍的任务。他们所说的繁衍成功,还包括“包容性适配”,即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生存、繁衍,同时促进近亲生存和繁衍的有机体。自然选择给人类和其他动物赋予了动机机制,使他们的包容性适配最大化。
04。 Freud相信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由内在的紧张状态所激励或驱使,追求性和攻击方面的满足。当代心理动力学家更多地关注愿望和害怕,而非驱力。他们除了性和攻击力,也强调关系和自尊动机,并认为很多人类动机是无意识的。
05。 行为主义者用“驱力”指需要状态(如饥饿)所激发的动机。按照“驱力减少理论”,剥夺基本需要会产生不愉快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导致动物采取行动。如果某个行动碰巧减少了紧张,行为就受到强化。象饥饿、渴和性这种先天驱力称为初级驱力,而次级驱力,原本是中性刺激,因为与驱力减少有关而成为激励者。
06。 认知学派经常谈到“目标”,即通过社会性学习建立的,有价值的结果。期望…效价理论认为,动机是人们对结果赋予的价值和他们认为能获得结果的可能程度的联合函数。目标设定理论提出,意识目标调节人的多数行为,尤其是工作任务。
07。 按照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必须先满足基本需要,然后才会激活高层需要。该层次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
08。 新陈代谢,指躯体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过程。饥饿的葡萄糖理论认为,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下降导致饥饿,葡萄糖水平与胰岛素分泌的变化有关。肠胃壁及其它消化系统的感觉对饥饿动机也有影响。
09。 根据身体生理自律的观点,人的体重在某一标准内会自行调节,这种理论称为定点论。
10。 肥胖症,其特点是体重按身高和年龄超过理想体重的15%以上。体重最好的两个预测指标是:遗传因素和脂肪摄取量。文化、情绪、他人存在等,都能影响进食或体重。
11。 神经性厌食症,因为拒绝进食而导致体重过轻,危及生命的一种进食障碍。易饿症,一种狂吃狂泻的症状,先吃大量食物,然后故意呕吐出来或使用泻药。以上两种进食障碍90%以上的患者是女性,多由减肥不当引起。
12。 性动机是受幻想和激素所驱使,由文化塑造的一种动机。通过两种效应:组织效应(影响子宫等有关器官的神经回路的结构)和激发效应(激发有赖于这些神经回路的生理变化),激素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性行为进行控制。
13。 性定向,指一个人对同性、异性或者两者的性吸引力指向。同性恋现象有两种解释:精神分析看重幼年亲子关系的影响;发展心理学看重幼年同性伙伴的影响。女性同性恋的研究很少,但男性同性恋的研究表明,同性恋可能有一定的生理原因。
14。 性功能障碍,是性功能受到削弱的问题,例如达不到性高潮(女性),早泄(男性)等。性问题十分常见,尤其是家庭夫妻之间经常存在一些轻微的、短暂的问题。
15。 心理社会动机,是针对诸如掌握、成就、权力、自尊、从属关系、亲密关系等目标的个人或人际动机。不同文化下普遍存在两类动机:主体动机(自我定向的目标,诸如掌握、权力);关系动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人际动机)。
16。 成就需要,指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它深受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成就动机可与绩效目标或学习目标联系在一起;也可反映内在的(为自身的原因)或外在的(为外在的奖励)动机。
17。 动机通常既要求认知(提供动机的方向),又要求情绪能量或唤醒(为动机提供“燃料”或力量)。
第11章 情绪、应激和应付
01。 情绪,或情感,是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评价反应(积极或消极的感受状态。
02。 James…Lange理论指出,引发情绪的刺激引起躯体体验,躯体体验导致情绪的主观体验。按照这种理论,我们并不因为害怕而逃跑,而是因为逃跑(以及心跳)而害怕。对比之下,Cannon…Bard理论提出,引发情绪的刺激同时引起情绪体验和躯体反应。尽管两个理论都有其优点和弱点,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犹如James所认为的,与特定的、内在的自主神经系统唤醒模式相联系。
03。 情绪表达(表情),指面部和其它诸如躯体语言、语调等情绪的外显。很多方面的表情,尤其是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和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之中。调节和表现情绪的文化模式,被称为表现原则。
04。 心理学家一直在试图罗列基本情绪清单。基本情绪,指人类共同情绪,由此可衍生出其它情绪或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