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情报局档案
1987年,前联邦调查局局长威廉姆·H·韦伯斯特被任命为中央情报局局长,他受到非常冷淡的欢迎,甚至怀疑和敌视。所有人都怀疑总统做出这决定是不是疯了。不过韦伯斯特的作为逐渐赢得了中情局工作人员的认同。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合作大大加强,关系有了不错的进展。
第二部分:从战略情报局到中央情报局一个最特别的邻居(11)
作为美国最主要的两个情报机构,相似的工作性质、看似明确实则紧密相关的任务分工,部门利益的竞争,以及在具体意见上的分歧,都使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天生就是竞争对手,这种矛盾几乎无法调和。双方一直保持着这种既合作又提防的关系,明争暗斗不见减少。在90年代后期的一次秘密行动中,中情局为了放长线钓大鱼,迟迟没有将一名外国间谍的活动通知联邦调查局,最后这个外国间谍有所察觉,自杀并毁掉了重要资料,线索被迫中断。联邦调查局为这个和中情局大吵了一场。
“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情报界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更是被国会和公众责难的焦点。双方都有失职之处:中央情报局未能在国外获得本·拉登策划这一活动的预警情报,联邦调查局则没能在国内发现和制止恐怖分子的准备活动。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美国各情报机构门户之见太深,互不合作、不通信息,是这个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曾一度就“9·11”事件相互责难,都说问题出在对方。这样的互相指责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双方都意识到对彼此都没有好处,于是决心加强相互间的情报合作与共享。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将这一点列入他的改革计划中,决定设立一个情报办公室,由中央情报局派员管理,并由中央情报局派出专家帮助联邦调查局收集和分析情报。中央情报局对这一点予以积极配合。
2004年10月,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就“9·11”恐怖袭击预警的责任问题达成谅解,承诺今后不再相互指责对方有失职行为。他们达成谅解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双方合作逮捕了美籍“基地”组织成员穆加西尔,挫败了一起袭击阴谋。
然而,这两家之间长期的历史恩怨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全化解的,很快,在审讯俘虏的问题上,双方又发生了争执。
反恐战争开始以来,美军手里抓到了不少俘虏,其中不乏重要分子,如“基地”组织的重要头目本·沙伊赫·利比,阿布·祖拜达,穆罕默德·卡塔尼等。按照惯例,审讯俘虏是联邦调查局的传统地盘,但是随着反恐战争的紧迫开展,中央情报局得到授权,使用新的、更加严厉的审讯手段,撬开被俘恐怖嫌疑人的嘴巴。对于联邦调查局“只给胡萝卜不加大棒”的审讯策略,中情局认为太“纯洁”,并且收效太慢。二者由此开展了关于审讯权的“激烈争斗”。 双方互不相让。联邦调查局把问题捅到局长米勒那里,中央情报局找到该局负责反恐问题的负责人科弗·布莱克。布莱克打电话给局长乔治·特纳特,后者直接去了白宫。最后,这些重要分子被交给了中情局。
在关塔那摩基地,中情局严酷的审讯手段让联邦调查局大开眼界,只有“好奇地将鼻子贴在玻璃上观看”的份儿。殴打、饥饿、剥夺睡眠、感官刺激、水牢、还有一种“水板”刑罚:在被审讯者脸上盖一块湿布,并不断往湿布上滴水,这样受刑者会产生溺水的感觉。
中情局在执行命令之前没有忘记自我保护,但是,尽管司法部备忘录为他们的做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它还是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直以执法部门自居的联邦调查局认为自己被边缘化了,并且不认同中情局的审讯手段;随着虐俘丑闻不断被揭露,军方也对中情局提出抗议。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纳特终于不堪各种重荷,宣布辞职。
“9·11”事件之后,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都加大了机构组织的改造力度,前者加重对人力情报的投入,后者扩大了权限,进行机构改革。不论发生什么变化,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对老对手之间既合作又争斗的关系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合作不会终止,争斗更不会罢休。
第三部分:麦卡锡的白色恐怖炮弹打向国务院(1)…(图)
20世纪40年代的末期到50年代,美国的政界被一种极度的恐怖气氛包围着。整个美国上到总统,下到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每天都在惴惴不安。每个人都担心自己突然被有关部门提审,被控告与共产党有联系,而因此遭受牢狱之灾。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麦卡锡主义”带来的,被称之为“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
从4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的这一股极端的思潮,被成为“麦卡锡主义”。麦卡锡主义的鼓吹者便是约瑟夫·R·麦卡锡。他是当时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是有名的反共狂热分子。他的出现是历史的一个偶然,但是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之所以称之为偶然,是因为当时的朝鲜战争和园子间谍案给他提供了活动的气氛。因此,当其大肆宣称共产主义包围了美国的时候,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并在美国政界掀起了一股大清洗的狂潮。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麦卡锡主义”。在40年代开始的十多年时间里,美国上到总统,下到普通的民众都没有享受安稳的生活,而是活在麦卡锡的恐怖中。
约瑟夫·麦卡锡生于威斯康星州北部一个爱尔兰裔小农场主家庭。当时人们评价说 “他大胆而且十分巧妙的撒谎,使他的手法与一般的颠倒黑白有天壤之别。”下面我们就看看他是怎么颠倒黑白的。1939年他成为威斯康星州第七区历史上最年轻的法官。可是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在参加竞选巡回法官时竟然虚报了年龄!不仅如此,麦卡锡还欺骗人民称自己参加过战争,并且在他英勇无畏的冲锋陷阵时遭受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严重受伤。“炮弹的碎片曾钻进了我的胳膊里、大腿里,我的身体承受着剧痛,可是我的爱国激情让我感到快乐。”据他自己说,医生和护士都为他感动的落泪。他高明的谎言终于取得了成效,使他在1946年成为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可是,纸始终包不住火,没有多久,麦卡锡的谎言逐渐被人民识破。他渐渐地从一个战斗英雄、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变成了一个热衷于喝酒和赌博的骗子。当时人们都知道,麦卡锡议员关心的不是人们的福利,而是威士忌酒。当所有的人对麦卡锡失望至极,他的政治生涯也走向灭亡的时候,麦卡锡找到了最后的一张牌,也是可以救命的杀手锏——麦卡锡主义。可以说,他利用当时偶然出现的政治气氛,将它推至夸张顶点,使人们进入了一种共产主义恐怖而忘记了他之前的种种劣端,甚至转而感谢他。麦卡锡再一次利用了人们的无知,并牺牲国家的利益来成就自己的政治事业。
第一个遭到麦卡锡攻击的是美国国务院。1950年麦卡锡主义首先攻击国务院,声称在国务院中已经隐藏着205个共产党员,必须对他们进行查处。2月9日正好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的诞辰年纪念日,麦卡锡决定在这一天“把炮弹打向国务院”。麦卡锡的第一颗“炮弹”是在俄亥俄县一篇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声称在他手中,有“一份205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共产党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共产党员,但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麦卡锡的演讲的确像一颗重炮落在了人群当中,引起了美国的震惊。在此之前政治生涯马上要走向终点的麦卡锡则一夜之间成为声震全国的政治明星。此后,麦卡锡开始在全国各地宣传他的麦卡锡主义,每到一方他就向大家展示他手中的名单,告诉人们他所掌握的人名都是“潜伏在美国的共产主义间谍,他们从事着破坏我们的民主和法制,将我们出卖给共产主义……”没过几天,麦卡锡已经取得了足够的支持,以至于他敢于发电报给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要求他们对他的演讲公开表态。收到电报后的杜鲁门恼羞成怒,但并没有做什么。在当时正是麦卡锡主义猖狂的时候,连总统对他无可奈何。1950年8月,当时的国务卿艾奇逊只好和麦卡锡共同向新闻界公布,允许麦卡锡对美国国务院的工作进行干预。这件事可让麦卡锡感到特别的风光,同时他也更加大胆地推行他的麦卡锡主义。
在麦卡锡主义的风暴中,处在最明显危险地位的当然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麦卡锡主义分子认为,在中情局中隐藏了大量的共产党和同情共产党的人。他们利用自己工作之便向共产党国家提供大量的帮助,并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麦卡锡在一次聚会上说道,“不敢想像如果我们国家的情报人员中混藏着共产党员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他们掌握了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情报,并提供给我们的敌人,那么我们的国家迟早要吃大亏的。然而事实上证明,恰恰在我们的情报系统中确实存在着与我们敌人秘密联系的人”。他的这番话显然是冲着中情局来的。当时,连美国总统杜鲁门也屈服于麦卡锡主义,无奈的公布了“忠诚法案”,对美国政府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查和鉴定。
第三部分:麦卡锡的白色恐怖炮弹打向国务院(2)…(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麦卡锡主义最为猖獗的时候,联邦调查局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的联邦调查局长,正是麦卡锡的又一密友——埃德加·胡佛。麦卡锡和胡佛在对付中央情报局这一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胡佛十分乐意借助麦卡锡主义来对中央情报局进行清洗。于是,胡佛公开指责中情局已经充满了共产主义的叛徒和间谍,如果不对其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和整顿,“将会对美国人民的民主和幸福造成重大的伤害。”麦卡锡此时也同胡佛遥相呼应,不断地制造不利于中情局的舆论,声称“中情局已经成为敌人的情报部门,我们的周围已经被敌人包围了。”在麦卡锡和胡佛的共同压力下,中情局面临了巨大的困难。面对支离破碎的中情局,美国国务院终于向麦卡锡等作出了妥协,不得已任命了新的中情局局长——史密斯。史密斯是和麦卡锡与胡佛相互勾结的又一个所谓“麦卡锡密友”。他上任后推行麦卡锡主义不遗余力,成为麦卡锡主义的又一个忠实走狗。可是好在他没有对中情局进行直接的清洗,客观上使得中情局避免了被裁撤的危险。
麦卡锡将手伸向中情局
1953年,中情局面临了重大的转折。在麦卡锡主义的恐怖阴霾下,中情局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在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人物走到了中情局历史的前台。他就是艾伦·杜勒斯,国务卿约翰·杜勒斯的弟弟。他成为中情局的新任局长。杜勒斯从此成为美国中情局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成为美国历史上任职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情局局长。在这里,我们首先对艾伦·杜勒斯这个传奇的中情局长进行简单的介绍。艾伦·杜勒斯以前是名律师,二战期间摇身一变成了代号为110的美国特工。他每次执行的任务都能出色的完成,他机智、冷静、沉默又不失风趣。后来人们把他成为当时的“007”。杜勒斯当时所属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这就是后来的中情局的前身。主要负责在二战期间向罗斯福提供战时情报。杜勒斯不久被派到了瑞士,在那里他成为明星特工。杜勒斯在瑞士的工作十分出色,显示出了他极强的判断能力和处事能力。在他刚去瑞士的第二年,有一天,美国驻瑞士大使馆突然来了一个德国人,他带来一些文件:“里面是新近发往柏林的绝密电报摘要。是从德国外交部获得的,类似的情报还很多,我可以带来很多。” 在所有人都拒绝相信这个德国人的时候,杜勒斯显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判断,他没有马上断然拒绝。在对这个德国人的经历进行了解后,杜勒斯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痛恨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的德国人,于是,他相信德国人提供的情报是有价值的。德国人也对杜勒斯产生了信任,“我愿意定期将这些绝密文件提供给美国政府。”经过两三次精心安排的接触和对德国人带来的情报的仔细研究,杜勒斯最后证明了这个德国人所说的是真实的。并且后来证明,德国人带来的情报对美国的军事部署和战略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杜勒斯功不可没。
还有一件事情是杜勒斯在任中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