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荆州的关中诸军星夜兼程来援'19',孔明亦粮尽,遂退兵,捎带顺手牵羊小赚了一笔——魏将王双率兵追赶,结果被孔明斩杀。
孔明此役,最为后人诟病,以至于连演义都杜撰了孔明破陈仓、吓死郝昭的情节替孔明遮羞。诟病理由有三:第一孔明此次北伐离上次相隔居然不到一年,蜀军尚未从大好形势下街亭兵败的打击中完全恢复,此时出兵,颇有穷兵黩武之嫌;第二孔明此次出兵,已在曹真算计之中'20',无法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第三孔明围攻陈仓城,面对千余守军,居然二十余日围攻不下,后因粮尽退兵,显得颇为虎头蛇尾。
上述指责乍听颇有道理,其实不然,因为显然无法解答孔明此次用兵的三大疑点:一是此时曹真已派名将郝昭治陈仓,以蜀汉斥候的能力不难探知这点,为何孔明仍选择此路进军?为何不像第一次那样再出疑兵,虚实并用?且陈仓道最为迂回,行军耗时长久,易为魏军细作探知,即使顺利攻下陈仓,后来的运粮补给也势必发生重大困难;二是孔明率数万蜀军,居然军中只携带一月粮草(攻打二十余日加上张郃预计剩下的不到十日),横看竖看,也不像打算长期作战的样子;三是面临陈仓城屡攻不下的局面,孔明居然没有采用传统的全军一拥而上、“蚁附”强攻的攻城方式——须知面对郝昭区区千余守军,这种方法显然会有奇效——仍然悠哉游哉的只动用攻城器械开练'六'。以上观之,孔明不像是出兵伐魏,倒像是率蜀军来了次“自助陈仓攻城演练一月游”。
答案就在孔明出陈仓前夕给东吴胞兄诸葛瑾的《与兄瑾言治绥阳小谷书》中:“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21'
此时东吴正值陆逊借周鲂断发假降,修理曹休之后'22',魏国大军云集江东准备复仇之时。故孔明此次应东吴请求,攻击陈仓,牵制魏军,因此出兵无需履险,亦无需再玩疑兵之计,选陈仓道迂回缓缓而行便是——说白了,他还生怕魏军不知道自己进攻陈仓呢——由此便可解答上面三个疑问。此次北伐导致大将张郃率本已南下荆州的关中诸军回防,魏国亦有孔明出兵之疑虑,不敢大肆加兵东吴——孔明以一月军粮加上部分攻城器械和士兵之微弱代价,保得东线平安,战略上自是大赢家,从战术上看也是围魏救赵这一计策的绝妙运用,再次体现了孔明的军事能力。
至于此次出兵被曹真事先预料之事,倒也不奇。由于第一次北伐孔明走陇右出祁山,魏军已严加防范,赵云箕谷战败撤退时又烧毁赤崖栈道,褒斜道再被水淹,短期内无法使用,傥骆道过于艰险,子午谷计划早被否决,且此道艰险不逊傥骆。此时孔明出兵,基本肯定要走陈仓道了。因此,曹真算中孔明出兵陈仓又能说明什么?怕是稍具军事头脑的都会得出这个结论,怎么到曹大将军嘴里就变成智算陈仓了'七'?总共就这么几条路,说难听点,就算是白痴,一并堵上便罢。再说,真要是曹大将军智算陈仓,怎么才留给郝昭统共一千多人,郝昭和他老兄是有杀父之仇,还是夺妻之恨哪?
下面看看陈仓城,郝昭所筑的陈仓新城,经考古发掘证明就在宝鸡市东原铁路涵洞上。地形十分险要,是突出的一块高地,西、东、南三面都是陡峭的台壁,加上城墙足有五、六丈高,易守难攻。后汉书曾提到:“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觽疲敝,果自解去。”按陈仓旧城在新城东二十里,可以四面攻打的'23',然而却足足坚守八十多天之久,面对的还是以强大战斗力而名闻天下的西凉军。孔明攻打更为牢固的陈仓新城二十天不下,也算不上什么耻辱。
攻城不比野战,南宋时蒙古蒙哥大汗攻打钓鱼城殒命,晚明努尔哈赤攻打辽东坚城宁远中炮归天,国外也有亚历山大攻西亚小城提尔十余年不下之事,近邻倭国亦有号称毗沙门天的军神上杉谦信数攻北条氏小田原城不下,武田胜赖攻下父亲信玄都未能攻克的坚城高天神便得意忘形,立遭长条之败,名门武田家一蹶不振。以此观之,孔明虽攻陈仓不克,然并不足以言孔明用兵水平不行。
综上,孔明第二次北伐实际上是应东吴请求,出兵魏军事要地,围魏救赵,以减缓东吴的军事压力,从结果看确实大大减轻了东吴的军事压力,战略结局堪称完美。战术角度上孔明也不吃亏,围魏救赵之策用的炉火纯青,付出微弱代价后,简直把陈仓坚城当作了未来北伐攻城器械的实战演练场,粮尽即退兵,潇洒从容,顺手牵羊还带走了一名魏将的脑袋——王双敢带兵追赶孔明,并被史书记录下来,后来被后主诏书还专门提及,想来也不是寂寂无名之辈。
四、克定二郡与三路伐蜀
魏攻汉中和魏延西进羌中示意图(同样图大,给地址)
ty518/ycf/ditu/images/dt33。jpg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孔明第三次北伐,这次战斗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孔明先派遣将军陈式攻打魏武都、阴平二郡,意图通过小股部队吸引魏边军出战,聚而歼之。魏雍州刺史郭淮率魏军出,攻击陈式,然后孔明自率军出,郭淮嗅觉还算灵敏,在蜀军完成包围圈之前退兵,孔明虽然没有实现歼敌的目标,但夺得魏国武都、阴平二郡,总算是个可以接受的战果。此战后,后主下诏,恢复了孔明丞相的职位。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秋,大约是被孔明连番北伐折腾得魏国鸡飞狗跳,曹真终于雄起了一把,向魏明帝进谏伐蜀,当然曹大将军深知孔明的军事才能——上次祁山一役被孔明当猴耍的惨痛教训殷鉴不远,不敢托大,只好建议魏国数路大军并进,讨伐蜀汉。
魏明帝派出的是哪几路大军呢?三路主力军团分别是:司马懿由西城出兵,溯沔水,曹真由子午谷出兵,再加上张郃一路'24'——看看,差不多可以说是魏国当时能派出的全明星阵容了,魏国与东吴交兵,东吴何时曾获此殊荣?加上从褒斜道、陇右武威进兵的其他诸军(即郭淮、费曜等军),可谓声势浩大,颇有“蜀汉不灭,何以家为”的气势,一时间,蜀汉黑云压城。
然而结果却让所有想看蜀汉好戏的人大跌眼镜,孔明于城固、赤阪等要地严阵以待,曹真大军却走了三十多天愣是没能走出子午谷,主力一路吭哧吭哧的牛喘前进,其他几路显然也唯曹大将军马首是瞻。怎么竟会出现如此局面?原来大军前锋夏侯霸(夏侯渊之子)走的倒是不慢,不过刚刚出谷,立足未稳,就被严阵以待的蜀军奇袭,一顿暴扁,差点被打发去跟他死鬼老爸喝茶'25''八'。前锋兵败,挫动锋锐,结果是曹真大军进退不得,只好窝在谷里,此时正好天降瓢泼大雨,十数万大军给憋在谷里面美美洗了三十多天淋浴,不知曹大将军当时心里是何感想。好在魏明帝曹睿厚道,下诏令全军班师,曹大将军恨恨而还,其他各路人马也自是灰溜溜。声势浩大的伐蜀军事行动,就落了这么个虎头蛇尾的结局,想必蜀汉军民在睡梦中都会偷偷笑醒。
此役还有一个插曲,孔明在汉中严阵以待的同时,还派遣大将魏延、吴懿西进羌中,深入凉州腹地,与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大战于阳溪,结果大破魏军。战后论功,魏延进位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26',吴懿进位左将军,封高阳乡侯'27'。考虑到魏延是蜀汉大将,素有资历、战功,吴懿是蜀汉宿将,对手是魏国一后将军、一雍州刺史,皆为魏国名将,再加上战后蜀汉的论功行赏,可想而知此役战斗规模有多大'九'。遗憾的是魏延后来成为叛将,三国志对于此战记载语焉不详,难以详加考证,甚是可惜。不过从此战,也可看见孔明经营雍凉的战略意图。
面对魏大军压境的危机,孔明沉着应对,驻险要严阵以待,充分显示了防守能力,又派魏延等袭击魏凉州后方,互相呼应,终使魏军无功而返,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五、二出祁山
孔明第四、五次北伐军事路线示意图: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孔明第四次北伐,第二次兵出祁山,利用自己发明的省力运输工具木牛运粮,以解决蜀军运粮不济的问题。此次北伐,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面记载极其简略,寥寥数语而已'27'。不过感谢史学家裴松之和习凿齿,在裴注汉晋春秋之中,我们可以管窥这次战役是何等的惊心动魄'28'。
孔明再次兵出祁山,此时曹真大约是去年淋浴洗的太多,加上伐蜀虎头蛇尾实在窝心,结果一病不起、呜乎哀哉。魏明帝只好令司马懿率大军(约三十万'29')赴长安救火'30',节制张郃、郭淮、费曜等魏军名将。孔明亲率主力奔上邽,破郭淮、费曜二将,将上邽熟麦尽数割去。司马第一次与孔明正面交兵,多有试探,只是尾随孔明蜀军,若即若离,却不与交战,结果被部将讥笑为“畏蜀如虎”,司马听闻此言,显然心里不大痛快,加上诸将纷纷请战,自己又没尝过孔明的厉害,决定和诸葛村夫拼上一把。于是于五月派大将张郃攻打蜀汉将领王平于南围,自己亲率大军追击孔明,结果孔明命大将魏延,将领高翔、吴班大破司马,斩获司马军队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31'。司马只得归营拒战,坚守不出。此战又一次证明了孔明的军事才能——司马分兵二路,孔明则用南围王平孤军拖住张郃,集中兵力直取敌酋,打得司马抱头鼠窜。司马也算是领教了孔明的用兵,为日后缩头不出、又称赞孔明“天下奇才”埋下了伏笔。
六月孔明粮尽,后方李严运粮不济,于是矫诏命孔明班师(事见李严传),孔明遂退兵。司马命张郃追赶孔明,张郃明知王双前车之鉴,但军命难违,只得硬着头皮去追。追至木门,中蜀军埋伏,蜀军万箭齐发,一代名将就这么成了蜂窝煤'32',倒便宜了司马营中安坐。
孔明第四次北伐整个经过,单从本传来看,实难窥全豹,只有综合裴注汉晋春秋、张郃传、李严传、后主传等史料,方能明之。
上面孔明大败司马的记载虽出自汉晋春秋,孔明本传并不载,然而考虑到陈寿为尊者讳的心态,加上魏末晋初司马一家的高压政治,本传记载得如此简略就不难理解了。不过,三国志王平传中却如实记载了第四次北伐王平镇守南围,张郃来攻,但不能克的史实'33',顺带记载了司马当时攻打孔明的史实——尽管未记载战况和结果。其他诸传又记载了张郃丧于追赶孔明退兵一役,两战之间的空白,用汉晋春秋孔明大败司马的史料填补,恰恰天衣无缝。
何况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是晋臣,没什么史料证明他和孔明是亲戚,也没有司马懿得罪他的历史记录,显然他没必要造司马懿的谣——更何况司马懿贵为晋朝宣帝,习凿齿莫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造本朝祖宗的谣,不想要脑袋了不成?一来无故造谣不合史德,二来在司马氏的高压政治下,嵇康写了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被司马昭喀嚓了,阮籍不敢得罪司马昭,只能狂饮至酩酊大醉,通过摧残自己来躲开司马昭通婚的请求。习凿齿怕是有天大胆量,也不敢无中生有,能如实记载已是难能可贵,再说上述记载与其他三国两晋史料对比,并无任何冲突之处,当为信史。
附论: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大败诸葛,“俘斩万计”一事证伪唐朝官修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在司马懿的本纪《宣帝纪》中记载了孔明第四次北伐,退兵时魏军追赶,大破孔明,俘斩万计一事'34'。(注意,此处记载的数目是“万计”而非“万余”,换言之,司马俘斩蜀军,不仅仅是一万多那么简单,二万、三万、四万按字面理解都有可能'十')
由于此事与三国两晋史料记载相冲突,考虑到晋书编纂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如此匆匆出炉,加上又是多位学者撰写,最后由房玄龄、令狐德棻统稿。故存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等缺陷。“俘斩万计”这一记载便十分不幸的撞到了“取舍不当”这个枪口上。
考虑到晋书是唐人所编纂,没必要再去刻意吹捧司马他老人家,并且房玄龄他们看来跟孔明也没啥深仇大恨,所以该史料是晋书作者们自个闭门造车编出来诬蔑孔明的可能性不大。显然是传抄前朝史料时,不加认真鉴别,囫囵吞枣,把不知是哪家的晋朝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