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己正确的主张。。而将王朗骂死反倒充满喜剧成分了,说得王朗“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说孔明是一个雄辩家完全不过分。 五、空城计 
  孔明也说过,此计只可用语阿瞒与仲达。两人深受“诸葛村夫”的计谋所害,并且生性多疑,难怪他们会中计了。所以,孔明也算是心理学家。 
  综上所述,孔明是三国时期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气象学家、雄辩家和心理学家……            
诸葛亮的七宗罪     
  诸葛亮这个人,虽然在N年前就离开了我们,我们也从来没见过他的光辉形象,但我们大家都仍然感到相当的熟悉他,是不是?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脑海中诸葛亮的形象,其音容笑貌、举止言谈和“丰功伟绩”肯定全都是美化了的,甚至是妖化了的,是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功劳。 
  在这种背景下,我写下的本文题目,恐怕看到的人打心底里就不高兴起来——诸葛孔明何等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岂是你等小人能够诬蔑的。但我要说,诸位,请先别忙不高兴,听我提两个小问题吧:诸葛亮制造过木牛流马没有?他真的草船借箭为吴军充实过武器库?你肯定会说:有呀,是呀,他不是让木牛流马帮他运送过军粮吗?他不是跟鲁肃一起在船上品酒夜话,借得曹军的十万支弓箭吗? 
  虽然你会很伤心,但我还是要清楚明白的告诉你客观历史的真相:经历史学家的考证,诸葛亮他根本就没有制造过木牛流马;经现代科学知识的验算,也已经证明,如果诸葛亮的草船真的借成了曹军的十万支箭,由于严重超载,那么他与草船将毫无疑问地沉入茫茫的江中。 
  好啦,既然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下面就请诸位“诸葛亮迷”睁大双眼认真看看我骨头中挑鸡蛋似的炮制出的《诸葛亮的七宗罪》吧,就算你有心脏病或者高血压,这回我也用不着再担心了。 
  第一宗罪:嫉贤妒能,造成蜀国人才后继乏人。 
  俗语有云:“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的正是蜀中人才难继的局面。作为主导蜀汉政权的诸葛亮、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对造成这-可悲复可怜的局面,是难辞其咎的。 
  在首次北伐中,诸葛亮拒绝了魏延带兵五千出子午谷奔袭长安这一出敌不意、攻敌不备而进行奇袭的好建议,就是因为他嫉贤妒能的心理在作怪,而不是什么谨慎不谨慎的问题。五千人的军队,一点也不算多,就算失败了,损失了,也不过是九牛一毛的事。打仗嘛,那能不冒险的呢?如果采用魏延的战略战术,万一不幸真的成功了呢?这正是他所担心的。如果给魏延这样能征善战的刺头儿真的抢了头功,那么他诸葛丞相的脸面往哪里搁呀?他怎么能让他从没正眼儿瞧过的魏延去获得成功呢。在这种变态心理的作用下,魏延的忍辱负重,被诸葛亮看成是软弱可欺,时不时就以要砍他的头来对他发出生命威慑,一直对他毫不客气的进行挤压。作为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也没能逃出诸葛亮嫉贤妒能的手掌心,被诸葛亮以种种借口远放都城成都之外数十年。其嫉贤妒能的红眼病症状,实在令人难以意想得到。 
  对于后主阿斗,诸葛亮提出在他离开成都进行北伐时,“要后主‘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的人选,无一例外的全部是荆楚集团的骨干,东州和益州人士一个也没出现。尤其是李严,作为这样一个和诸葛亮并列、‘统内外军事’、官拜尚书令的托孤重臣,在北伐这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军国大事上未能有一点说话的机会。而在诸葛亮不在成都的情况下,也理应是由他来主持朝政的,然而在诸葛亮要求北伐、安排北伐之后朝中主持工作人选的《出师表》的表章中,连提都没提他,不管从那个角度而言,这都是不正常的。”(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 
  第二宗罪:刚愎自用,为了扶持亲信,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 
  在首次选拔北伐先锋人选的问题上,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了他性格当中刚愎自用、用人不当的一面。 
  “建兴六年春,首场由诸葛亮筹划已久的北伐终于开始。”(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诸葛亮深谙兵法,难道他会对首战掉以轻心?赵云、魏延、王平等将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完全有能力守好像街亭这样的军事重地,但他为了给马谡迈上政坛累积政治资本,非要让专攻谋略学、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历的马谡去守至关重要的街亭。他的本意是让马谡立功,然后再以此为借口马上将他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上。 
  诸葛亮亲自提拔与之“过往甚密,又长期处于权利中心、熟知蜀汉军政事宜和局势的谋士”(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和亲信——马谡——作先锋大将。由于“马谡严重缺乏实战经验,结果导致诸葛亮所统帅的数路大军,被曹魏五大名将之一张郃,轻易于街亭一带先后逐个击破,从而使蜀汉政权这场由诸葛亮策划的首次北伐不但整个无功而返,而且还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首次北伐失利,“完全是源自于诸葛亮的刚愎自用。”(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诸葛亮在首次北伐中,将赵云、魏延、吴壹等宿将弃之不用、“违众拔谡”的举动,表明他是个一意孤行的人。 
  诸葛亮还保荐“将军向宠‘为督’,掌管京师的近卫军,对后主阿斗说,只要‘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而此前执掌皇室保卫的近卫军头领是刘备的心腹赵云,诸葛亮将其带走出征。”(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这样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在皇帝身边安插下了自己的亲信耳目。 
  题外话:“马谡当时并没有像外间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请罪,而是在军败之后选择了畏罪潜逃一途,后被缉捕归案。在诸葛亮判其死刑后,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于狱中病故。马谡潜逃案还导致了与马谡关系很好的荆楚集团的另一骨干向朗(向宠叔父),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 
  第三宗罪:知人不善任,独断专行,排挤异己。 
  在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心中,他是始终将自己摆在一个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位置上的”(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魏延是其中深受其害最突出的例子。诸葛亮不但不听他的伐魏好建议。而且还将他始终放在二线预备队中使用。这哪里有什么知人善任的意思嘛? 
  一直以来,孔明对魏延就有一种偏见。魏延向刘备归降时,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就说他久后必反。只因为魏延后脑部位长得有点奇怪,就凭此这么荒唐的总不肯重用这个智勇双全的人才。魏延真的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吗?其实不然。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踏踏实实地为蜀国效劳,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郃、守汉中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全攻全守型的人才。就只因为偏见,在街亭这样重要的战役里,魏延无法起到其作用。这样一个先锋级的勇将,唯一的用途就是被诸葛亮安排在接应的位置上等着去救人。充其量,诸葛亮不过是把魏延当成个师级野战医院的院长来使用罢了。 
  诸葛亮本人“也很清楚刘备安排李严和他共同辅佐刘禅的目的,是利用李严来制衡他。因此为了保证他对蜀汉政权的操控性,他是绝不会允许李严这样一个能在政治上对自己形成威胁的人,进入权利中心和掌握军事实权的。所以,他除了一直制止李严进入成都这个政治权利中心外,已经在开始北伐前又进一步地发动了削弱李严的实质性行动。”(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作为仅次于诸葛亮的尚书令,又是两名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却只被他弃于远离权利中心成都、名不见经传的偏僻之地——江州。“这样实际产生的后果,就是导致象北伐这样大的军事行动,完全没有李严这个被刘备遗命“统内外军事”的托孤大臣说话和发表意见的份。”(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蜀汉前后三次北伐这样重大的行动,诸葛亮都没有一丝让与他并列为托孤大臣李严参与的做法”(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诸葛亮一直以来都在排挤着李严。 
  第四宗罪:自视极高,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又说诸葛亮:“杖二十以上亲决”。 
  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军中自个活活累趴在地。说好听点,是忧国忧民,鞠躬尽瘁。说难听点,就是权力欲过于旺盛,舍不得放权给他人,欠缺优秀的人事组织和干部管理的能力。 
  大权独揽的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杖二十以上亲决”,“其负面效果就是直接导致蜀汉朝廷在一旦缺乏了象诸葛亮这样强势而又出色的政治人才以后,政治上整个统治机构出现了‘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的局面,经济上则是‘经其野,民皆菜色’,对这样的后果,诸葛亮这个蜀汉政权的实际统治者、所有既定方针的制定者,应该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 
  第五宗罪:工于心计,喜好窝里斗;机关算尽,一切就是为了个人能顺利攫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 
  蜀汉政权内部的权利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比如那个言过其实的马谡,本来是罪不至死的,但诸葛亮为了个人政治和权利斗争的需要,让马谡来承担起北伐失败的主要责任,更不惜让马谡做替罪羊,成为了他与李严、魏延等政治人物官场较量的牺牲品。诸葛亮借马谡的人头,成功地暂时摆脱了首次北伐失利之后所带来的军事和政治上的危机。这充分表现了他工于心计而又老于政治手腕,作为一名权臣在政坛上善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阴险狡诈的一面。 
  由此可见,“诸葛亮,作为一个在乱世之中奉行法家申韩之术的人物,其面目绝非象一直以来文人骚客们所描绘的那样谦恭,而是一个懂得时刻要牢牢把持权利和实力,关键时刻对任何人都绝不手软的政治家”(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 
  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贸然发动襄樊战役。诸葛亮在这样的、可以名正言顺除掉关羽的大好机会来临之时,当然不会去提醒对战局“疏慢”的刘备。自个暗地里始终在关注战役进展状况的蜀军军师将军诸葛亮,在关羽面临着吴魏联盟的绞杀的紧急情况下,诸葛亮自始至终未发一兵一卒前往救援受魏军和吴军两面夹击的关羽,反而趁机借刀杀掉了这个不易驾驭又文武双全、有“五虎上将之首”美誉的关羽。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曹操七军,威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孙权所杀。整个襄樊之战,首尾长达半年之久。最后当关羽全军覆没之际,蜀军援兵也还是迟迟不至。襄樊之战,前后半年之久,蜀汉为何不派一兵一卒?令人感到困惑。早年,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提出独特见解,他认为,关羽镇守荆州,手握重兵,骄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以对付,即使刘备健在之时,诸葛亮也很难越过关羽这道屏障而摄取更大的权力。故诸葛亮宁可丢失荆州,也要假吴人之手除掉骄横跋扈、目空一切的关羽。章太炎的这个观点虽然只是大胆的猜测。但却相当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关羽一死,诸葛亮从此扫除了他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终于成为蜀国权倾朝野的一代开国丞相。 
  还有他鼓动刘备杀掉武艺与智力都不差的义子刘封,好让傻哩吧叽、容易控制的弱智昏庸阿斗刘禅上台接班。这也是乏善可陈的。 
  不仅如此,在临死之前,诸葛亮还要在毫无根据之下,留下杀死魏延的遗嘱,让素与魏延不和、为人狭隘、睚眦必报的真正小人杨仪逼杀魏延。用心之狠毒,由此可见一斑。 
  第六宗罪:忘恩负义,乘人之危,暗下杀手,逼死于他有知遇之恩的蜀国皇帝刘备。 
  “公元22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连连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东部咽喉重镇荆州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被夺取,随即情同手足的心腹大将关羽、张飞接连身亡,他亲自带军出征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