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鲆荒辏┛疾呋院褐姓怕车木拢⒂诘蹦昶咴拢晒Φ胤⑵鹆硕月沓⒑斓恼秸F浠玖α靠梢匀衔词苎现厮鹗А! ?br /> 感人最是英雄泪——叹曹操七哭
曹操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所受的痛苦和委屈而流泪,《三国志》中关于曹操哭的记载总共有七处。他的这七次哭,一是哭袁绍,二是哭陈宫,三是哭荀攸,四是哭郭嘉,五是哭典韦,六是哭庞德。七哭爱子冲。
一,哭袁绍:那是在官渡之战后,曹操败二袁,攻占了邺城时,他亲自到袁绍的墓祭奠这位宿敌旧友,他一边祭一边痛哭流涕,情感天地。昔日朋友,今日兵戎相见,叹!
袁绍是他的强硬对手,按理来说,对自己的死敌应该挖地三尺、掘墓鞭尸才对,有的朋友认为他哭袁绍是虚情假意,是猫哭耗子假慈悲、鳄鱼的眼泪。我也曾这样想,我曾一直认为:曹操哭袁绍,只不过是作样子给当地的遗老遗少们看,让大家觉得自己是仁爱宽容的,目的是要安定人心,使袁绍的旧部都能承认或接受他是袁绍故地的新主,从而名正言顺地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使四州之士死地踏地地为己所用;但现在,应该承认这哭声是人性化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曹操和袁绍是发小,两个人是从小一块长大的、儿时的好朋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乱世中他们被一些自己都无法左右的力量所裹协,为了一些超乎于友情之外甚至于超乎自己个人利益之外的东西,不得不向对方反目成仇,于私是好友,于公是死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两个老朋友始终都没有机会能共聚一处,在一起说说家常、往事和知心话,真是可悲可叹,这一哭实际上表露的是一种对个人无力抗争命运的无奈的悲哀。
二,哭陈宫,理由基本同上。他哭泣的,是对超脱于任何恩怨情义之上的、统治规则的无奈。
三,哭荀攸、郭嘉:荀攸死,曹操一说到他就“流涕”而哭。郭嘉死,曹操哀甚,直到赤壁之战,还想到郭嘉,大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表达的是一种失去知己、挚友、助手的痛惜之情。
四,哭典韦、庞德:典韦死,他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庞德死,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表达了曹操对自己部下的忠诚、勇敢、舍生取义的精神的感动。
曹操爱朋友,恋旧,恩怨分明,有恩必报,有怨必报,是个惜才、念恩、重情的人。亲密的知己和忠实的僚属,是他的事业和精神上的支柱,是他生活上的全部依靠。曾几何时,他自认为无所不能,如今,却因为一些连他都无法掌控的客观因素,使自己的亲朋友故旧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曹操还能依靠谁?还能指望什么?活着到最后去死,还有什么意思?
五,曹冲仓舒之死,仓舒之死
唉,一次次,何等凄苦悲惨!萍水相逢,患难与共,到头来,沙场点兵独伶仃!梦里家遥,空余怀抱,从此后,血光剑影只忆幼儿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曹操在对待政敌面前,从不心慈手软,常杀戮。对待朋友和手下又常恩威并众,真情流露。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这种失去亲朋挚友的灰色情绪,即便是体现在曹操身上,仍让人觉得非常可怜。
曹操乃韩信“转世”的八个理由
近几天重读《三国演义》,脑子里突然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如果世界上真的有轮回,那么曹操会不会是韩信转世?——曹操、韩信,尽管年代、出身、背景不同,但他们两人同是汉代名臣,同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同样是历史界倍受争议的人物。令人惊异的不仅仅是他们出奇相似的性格和才能,最匪夷所思的是:曹操竟然帮助韩信完成了他生前没有做到的事情!
理由一:忠心汉室,义不称帝;(相似)
'史实'当韩信攻占了齐国,被封为三齐王之时,项羽曾经派武涉去说服韩信背汉自立,但被韩信一口回绝。后来,蒯彻用更犀利的辩词劝戒韩信,试图让他与楚汉三分天下,韩信虽然被说动,但依旧决定效忠汉王,“虽死无渝”。
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汉天子名存实亡。在这个时候,称帝对于曹操来说简直如同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当时,当大臣们纷纷向曹操拍马屁,说“天命”已经降临到曹操头上的时候,曹操却对大臣们说:“当初周文王还活着的时候,天下的三分土地中有两分已经归他所有了,但是,他仍然做商纣王的臣子。一直到他的儿子周武王,才灭亡商朝,当上周朝的天子。如果所谓‘天命’已经降临到我头上,就让我当一个周文王吧!”曹操这一番话真的应验了——他一直到死也没有称帝,直到他的儿子曹丕当上魏文帝时才追封他为魏武帝。
'评论'两个人都有实力称帝,但两人却都为汉室江山辛勤地打了一辈子工——两人最都都只当到“王”。(王的地位仅次于天子。韩信当过齐王和楚王,曹操是魏王。)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理由二:兵家奇才,乱世英雄;(相似)
'史实'两人从小都酷爱兵法,在军事上的才华也不堪伯仲。在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中,韩信的“井陉之战”和曹操的“官渡之战”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公元前204年,韩信在井陉口列背水阵与赵军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二万杂牌军大破赵国精兵二十万,创造了一个战争神话。(详见本书“背水一战”)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作战。当时袁绍有兵马十万,而曹操只有三四万左右,实力相当悬殊。曹操听许攸之计,以5000轻骑兵袭击乌巢,一把火烧光了袁绍的粮草。官渡前线的袁军闻讯后军心大乱,曹操乘胜追击,大败袁军。袁绍只好带着800人灰溜溜地逃回北方。
在三十六计中,韩信和曹操也各有一计入选。第八计“暗渡陈仓”是韩信的得意大作。而第十九计“釜底抽薪”则是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制胜法宝。
在对兵法的总结方面,两人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韩信在闲居长安时,曾经和张良一起对我国先秦的兵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军事著作的编排整理吧!不仅如此,韩信自己也写了三本兵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三本书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而曹操更是一个“军事迷”,他总结各家兵法编了一本《兵书接要》,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注释,而且自己写了十万字左右的军事著作。可惜的是,和韩信一样,曹操的大部分著作也没能流传到今天……
'评论'一个是“连军百万,战必胜,攻必取”;(刘邦对韩信的评价)一个是“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陈寿对曹操的评价),这难道不是一个极有力的证据吗?
理由三:时空玄机?历史巧合?
'史实'两人的相似也表现在他们生活的年代上。
两人都生活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交界处。韩信生活在汉初,在楚汉战争中功成名就;而曹操生活在汉末,在东汉末期的群雄逐鹿中威震中原。韩信活动的年代是前22x—前196;而曹操活动年代是155…220,前后正好相差400年,初了“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区别外,连表示年代数字都是何其相似啊!
如果这还不够玄,请你记住一个数字:196!这一个无论是对韩信还是曹操都至关重要的数字。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萧何引诱到长乐宫钟室,被吕后斩首,并且灭了三族。而公元196年,曹操开始执掌朝政,正是这一年,他逼迫汉献帝迁都到许昌,开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
'评论'一个从乱世而来,为汉朝的建立征战南北,把中国推向统一;另一个则生长在和平年代,瓜分汉室天下,将中国带入战乱纷繁的三国时代。历史在不经意间兜了一个圈儿,巧妙地做了一个轮徊。这难道也仅仅是巧合吗?
理由四:礼贤下士,爱惜人才;(相似)
'史实'两人都是爱才之人。
汉赵“井陉之战”前,赵将李左车曾经向陈余提出了一个能打败韩信的计策,(当韩信这个计策后,竟然吓出一身冷汗)但是陈余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以至被韩信打得大败。事后,韩信以重金为酬求能生擒李左车之人。见到李左车后,韩信亲自为他松绑,而且虚心向李左车请教军事方面的问题。后来,在和项羽的大决战中,正是李左车的诱敌深入,才让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得以实施。为后来的垓下之围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点上,曹操更甚。他曾经三次发布求贤令:不管出身如何,只要能管理国家,善于用兵,就可以做官。而在“官渡之战”中献计的许攸,原来是袁绍的部下。他曾经向袁绍提过很多意见,但却被傲慢地拒绝。于是,许攸决定投降曹操。当曹操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高兴得连鞋也不穿,就跑出去迎接。由此细节可知曹操惜才之甚。
'评论'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爱惜人才是必备的素质。如果不会爱惜人才,对贤人的话不听不用,就必定会像项羽、袁绍那样功败垂成。曹操不但继承了韩信的优良作风,而且还把它发挥到了极至。
理由五:民间传说,机智过人;(相似)
'传说'如果曹操是韩信的来世,他必定是继承了韩信的机智。 相传刘邦曾经给韩信一张很小的纸,让他在上面画兵,并且许诺韩信:你能在上面画多少兵,我就给你多少兵。韩信当然知道这是在刁难他。但是机智的他,一个兵也没有画就夺得汉王的千军万马——他在上面画了一座城,城门露出一匹马头和两面旗帜,一面写着“汉”字,另一面则写着“帅”!他要的就是“汉帅”啊! 而在三国中,曹操也有这么一个机智的故事。曹操自荐去刺杀董卓,当董卓在榻上卧着看书之时,曹操拔出宝刀准备刺杀。谁知道此时董卓从镜中看到了刀光,立即转过身去问:“孟德?你要干什么?”曹操吓出一身冷汗,但他急中生智道:“我有一把宝刀想要献给您”说完,立即跪下,双手将刀奉上。曹操终于凭借他的机智化险为夷。
'评论'尽管这两个故事都没有史实依据,但是仅仅凭战场上的决策,就能定下结论——两人的IQ都不低!
理由六:为求自保,误杀好人(相似)
'传说'韩信与曹操不仅好的方面相似,就连干的错事都如出一辄。 传说韩信逃离楚营后被楚军追杀。在逃的过程中,韩信迷失了方向。眼前是一条岔路,而且指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如果走错了,就只能是死路一条。此时,一个樵夫正好出现在他跟前,韩信从樵夫的口中,得知了通往汉营的道路。韩信谢过樵夫,正准备走。突然,心思缜密的韩信停住了,他想:这真是一个善良的农夫啊!可是,如果楚兵追到时,他也“善良”地告诉他们我逃跑的方向,那不就……韩信的内心起了矛盾。但是,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总是会想到保全自己。于是,韩信的良心遭到了蒙蔽,拔起配剑,杀死了樵夫。 “曹操杀人”的故事就更脍炙人口了,下面我引用《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相关文字。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