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全集
不平等,家庭也只是一个”职命”(institution)。
“而今天的女性,逐渐拥有自己的使命,自己的兴趣,不愿意听命于外来的束
缚。尤其是愈出色的男性和愈出色的女性在一起,必须从对方身上找到一个他人所
不能取代的吸引力这点内在的连结是非常重要的。我想举一个例子,也就是现代
许多新男性新女性的祖师爷∶已经在日前去世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沙特和波娃的
故事。”沙特和波娃的关系是绝对开放的。他们可以各自去结交各种朋友。但是他
们在知识上的沟通与智慧的吸引,则没有人能够介入或取代,他们对智慧层次的要
求如此强烈,而后能够维持一个稳定的结合。婚姻的形式宏身已经没有意义了。
当然,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
“这就是我强调,”理性的结果”的缘故。婚姻究竟不是一件出入自如的事。
感情方面,多少需要一些节制啊,三毛已经在摇头了。”
“我开始的时候同意您的意见以感情为主但是,我分析自己的感情,
这份付出一定是有代价。这时在潜意识中感情已经包括了深刻的理智。我不太同意
将感情和理智作一个二分。以女孩子来说,把感情分析开,剩下理智”三毛停
了停接著说∶“那么我的解释是∶那对理智是在检视对方的”条件”。它可能是个
性是否相合?人品如何?是否门当户对?可是在我的感情之中,已经包含了这些,
而后我自然地付出。
“以我的经验来说∶婚姻并不是枷锁!爱本身是一种能力。像我们的母亲爱我
们,她并不自觉到是在尽一份责任。而我呢,是一个”比较”老派的新女性,我不
太同意离婚。小小的摩擦如果以离婚作后盾的话,往往造成更大的破坏。结婚时的
承诺应该是感情,也是理智的。结婚是一纸生命的合约,签下了,就要守信用。小
小的摩擦,应该视而不见!拿我自己来说∶六年前我结婚的时候,曾经对自己说过
∶“我作了这个选择,就要做全部的付出,而且没有退路,我不退!”一旦想到没
有退路,我就只有一个观念∶把它做得最好。
“也许我的婚姻环境和大台北不一样吧。这里的一切,我想可以称之为”红尘
”,许多引诱,许多烦恼。过去,我也是红尘里的一份子,后来自己净化了一阵,
去适应我的丈夫荷西。我发觉那样没有什么来台北后所听到的烦恼。虽然我所
举的是一些外来的因素,但是我仍然相信“境由心造”。”
沈君山紧接著点头紧接著说∶“是的。您这种”没有退路”的态度是颇有古风
的。但是我想你刚才提到的环境,问题也会很重要。态度是一回事,环境又是一回
事。往往人们会感应到“红尘”里的诱惑那么,男女双方必须要加强彼此的和谐
,调剂相互的感应。刚才您提到“条件”,我想也是必要的。我把它分成“理智的
”、“感性的”、“体性的”三种。
“所谓”智性”,双方对知识、艺术或者文学,能否建立起一种沟通,这是夫
妻互相“净化”的一个重要关键,柴米油盐之外,双方要有这种intellec
tual的交往。
“”感性的”问题∶双方都能够互相付出,愿意互相接受,这也有天赋的不同
,有的人能付出得多,有些人则付出得少,如果有一个人能付出,能接纳,而对方
比较理智、或比较冷淡,那么”“那么我不去爱他!”三毛接道。
“的确,这是条件的一部分。第三,”体性的”(physical)方面的
吸引力,我也认为很重要。每个人对于这三者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秉赋,所以人们会
侧重、会选择。只要双方能互相牵合,发自内心,便成就了好姻缘。我想我们
两个人的看法没有什么不同,大概只是著重点不一致罢了。”
“对,”三毛恢复了低沉柔缓的语气∶“我是采取自然主义的方式,很少对自
己作比较明确的分析。因为人哪,分析得太清楚就没什么意思了”“对,思想
太多的人行动就迟缓,也是这个道理。至少从今天的这个对话里,我们会发现∶不
能勉强每个人,甚至自己对爱情或婚姻去抱持什么态度。我们要知道自己是什么,
有什么天赋的个性,再去寻找,这是自然!”
话题⒊ 欣赏的异性
“我欣赏的男性素质中,智慧应该占第一位。可是在另外几方面我的要求绝对
严格∶那就是道德和勇气。”
三毛
“我倒不一定强调本行的学习经验,但是我觉得广泛的了解和欣赏是必须的。
聪明的女性总对我有较大的吸引力。”
沈君山
自然而然,他们开始提到各人所欣赏的异性,这里的争论就比较少了,不甚关
乎婚姻、爱情的严肃问题,沈君山侃侃而谈,表示了他对所接触过几位杰出女性的
钦佩和欣赏。
“在我所提及的智性、感性和体性三者当中,我个人以为智性的沟通毋宁是比
较重要一点。也许是我的兴趣比较广泛。我倒不一定强调本行的学习经验,但是我
觉得广泛的了解和欣赏是必须的。聪明的女姓总对我有较大的吸引力。”
那么三毛呢?
“问我欣赏什么样的男性。或许我能够罗列出很多条件,也几乎和沈先生所说
的一致。我看过一些外在条件不错的男孩子,但是他们不能开口,一开口就令人失
望了。所以我欣赏的男性素质中,智慧应该占第一位。可是在另个几方面我的要求
绝对严格∶那就是道德和勇气。我也曾经遇到过很多优秀的男孩,他们却有一个缺
点∶对于幸福的追求,没有勇气一试,对于一件当仁不让、唾手可得的幸福,如果
不敢放手一试,往往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并不欣赏我倒欣赏那种能放开一切
,试著追求一些什么的人。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空白!”至于彼此的吸引力,这
是条件以外的事。我遇见过许多朋友,他们“什么都对了”就像电脑里出来的
人物,然而一相处,就又什么都不对了。有的人从小就对自己说∶要找个如何如何
的丈夫。于是来了这样的一个人,然后你不要了。又有一天,出现了另一个人,然
后你会说∶就是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不相信一见钟情,但是就某种
程度上看,感情良不只是“培养”即成的吧?换句话说∶我的欣赏和选择条件,也
许正是无条件呢!”
“我完全同意三毛的看法。”沈君山抬掌比了一个出牌的手势∶“但是还有一
点补充。或许我想应该先把欣赏和婚姻视作两件事。而您提到了智慧的沟通问题,
这是维持双方关系的重要环节。对我来说,一个女子最大的魅力还是在她的人格或
个性,而不只是道德。”他扬眉一笑∶“当然,美貌仍是重要,也是调和两性情绪
的缓冲剂。”
“那么您所谓的美貌是外在的?形体的?”
“在两性初见时,美貌是最直接而唯一的吸引力,且会持续下去。但是我相信
沈三白所强调的那个”韵”字。人的年纪愈长,恐怕也就对这个“韵味”愈加讲究
了。”三毛一手支颐,浅皱蛾眉∶“我的解释外在美是内在美的镜子,那不止
是五官的匀称而已,我不愿意把内在外在分析得那么仔细。在我的选择里,它们是
一体的。”
沈君山接下去说道∶“这Appeal并非指灵魂如何。我所说的美,包括从
男性来看女性的美。我把它归类为内在人格与外在相结合的美。”
话题逐渐从智性达到感性的高潮,两位都是文坛上的亚斤轮老手,在文学成就
上,三毛小姐迷离动人的作品风靡了许多读者,沈君山先生以科学家的笔触形成独
特的风格不同的出发点,造就了作品中相异的风貌。此时他们开始讨论作品的风
格问题。
话题⒋ 我的写作观
“我写作有三原则∶信、达、。”信”是讲真话,“达”是文字要清晰,还有
就是要“趣味”。
沈君山
“我的文章是身教,不是言教。印度诗哲泰戈尔有句散文诗∶“天空没有翅膀
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这是对我最好的解释。”
三毛
三毛说∶“我常看沈先生的文章。(沈君山笑著∶谢谢!谢谢!)我比较喜欢
看跟自己风格不同的作品,记得沈先生曾提过宇宙黑洞的问题。当然,沈先生的文
章不仅止于文学方面,我想我不能做评论……”
沈君山说∶“我想大家都很希望您谈谈自己写作的情形。您的作品拥有广大的
读者群。啊,我想起最近那篇《背影》,相当感人。”
三毛略一沉思,然后说∶“我吗?我写的就是我。”我认为作家有两种∶一种
是完全凭想像的,譬如写武侠小说的金庸先生,我非常钦佩他。我通常没有多馀的
时间看武侠小说,但金庸的作品每一部都看。在创作上,他和我是完全不同的。他
写的东西都是无中生有,却又非常真实动人,形式上是武侠小说。
“我曾对金庸先生说∶“你岂止是写武侠小说呢?你写的包含了人类最大的,
古往今来最不能解决的,使人类可以上天堂也可以入地狱的一个字,也就是”情”
字。
“我跟金庸先生的作品虽然不同,就这点来说,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写一个”
情”字。中国人不太讲这个字,因为讲起来总觉得有点露骨吧?
“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
法。我的五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著写第三人称的文章
,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
“我”。
“至于要分析我自己文章的内容,是如何酝酿出来的,我想我不能”沈君
山立刻接著说∶“就是您写文章前的一段经历,是不是一个意念要酝酿很久才写得
出来呢?”
三毛似乎透露了梦里的消息∶“有一个故事已经埋藏了九年还没有写出来,但
它总是跑不掉,常常会回来麻烦我。这是一部长篇,我想可能到死都不会完成,可
是它一直在我心里酝酿,就是不能动笔。我希望有一天,觉得时间到了,坐下来,
它就出来了。所以说,写作的技巧不很重要,你的心才是重要的,对我来说灵感是
不太存在的。”看起来我的作品相当感性,事实上它是很理智的。如果我过分有感
触的时候,甚至自己对自己有点害怕。像这半年来,我只发表一篇较长的文章
《背影》。
“在几个月前,报社的朋友常常跟我说∶这是你最适合写作的时候,我总是跟
他们说,”你们还是等,因为我在等待一件事情,就是“沉淀”。我也的确把自己
“沉淀”了下来,才发表了《背影》。”
《背影》好像也被选入《读者文摘》中文版。什么时候可以推出,是大家关心
的问题。于是三毛就这一点加以说明∶《背影》虽然入选,刊出日期未定,因为他
们要做很多的考证,很重视真实性。
“我的看法呢,一个艺术到了极致的时候,到底是真的或假的,根本就不重要
了。但是《读者文摘》要对它的读者负责,认为刊登的作品必须是真实的。”《每
月书摘》把我的作品翻译成十五国的语言,不过,我并不很看重它被翻译成几国的
文字,因为我看得懂的也很少。我认为作家写作,在作品完成的同时,他的任务也
完成了。至于尔后如何,那是读者的再创造。
“最近回台北来,碰到一个困扰的问题∶就是参加座谈会时,很多人对我说∶
“你和我想象中的并不相同。”我觉得这也很好,于是跟他们说∶“不必与想象中
的我相同,因为你看我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你个人的再创造了,就像这么多人看红
楼梦,每一个人看出来的林黛玉都是不同的。”这是更有趣的事再创造。所以
每一个有水准的读者,实在他自己也创造了一个新的人物。你同意我的说法吗?”
沈君山这时说道∶“我不晓得您对金庸的小说也很有兴趣,在这方面我有一点补充
意见。”金庸先生后期的小说里面有太多的message(信息)。我比较喜欢
他早期的作品,像《碧血剑》、《书剑恩仇录》,现在有修订本《书剑江山》,不
过修订本没有原来的好原本一开始描写陆菲青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