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8-犬 道
后世的人一定不明白为何那么多落第的秀才们,反而写出了经典的诗篇?其实他们是用自己的痛苦开启了后世的高档生活的一扇门而已,而这些秀才们对于后世最能有借鉴意义的莫过于如雷贯耳的吕洞宾了,吕洞宾不过是个落第的秀才而已。历史再往前推500年,其实是唐朝的穷途末路了,但确实是回到吕洞宾的时代了。
回到吕洞宾的故事里,其实原本与我是毫无关系的,人们以讹传讹,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似乎我多么的不解人意。我自打决心与人为善以来,便一直是善解人意的。而且我总相信:世间的一切只要想去求解,皆有答案。所以我想追根溯源探究为什么会有这种讹传?
要知答案先从来路上看,先从吕洞宾身上开刀,治一下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犯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意思是人家一番好意反被误解。“狗咬吕洞宾”是“苟杳吕洞宾”的讹变。苟杳与吕洞宾是同乡,苟杳少年家贫,吕洞宾与其拜为兄弟,经常周济他。后来干脆把他接到自己家中读书,以求取功名。一日,吕洞宾的一位朋友来访,见苟杳仪表堂堂,便想把妹妹许配给他,但吕洞宾怕耽误苟杳的学业,不同意这桩婚事。苟杳得知此事,却是满心的乐意,恳请吕为他做媒,吕洞宾思虑再三,要苟杳答应一个条件:新娘子须先陪我三天。苟杳为了能娶到此女,便一口答应下来。从苟杳成亲这天开始,吕洞宾一连三夜坐在新房里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苟杳才明白原来吕洞宾怕他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他。9年以后,吕家失火落难,吕洞宾求助于苟杳。不料苟杳在家中天天设宴相待,绝口不提资助之事。一个多月过去了,吕洞宾愤然离去。到了家后,残破的旧屋早变成新房,而妻子却批麻戴孝,抚棺守灵。细问,原来都是苟杳派人做的,并送来棺材,说吕洞宾已客死异乡。吕洞宾听后劈开了棺材,棺材内竟是金银和一封信。信云:“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加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如梦初醒,哭笑不得。
完全是苟杳的事情,关我何事?人们总爱以讹传讹,两个秀才在开玩笑而已,总要扯上不相干者的清誉。他在有生之年,做了一些事情,认知能力不足,又做了些荒唐的事情。岳州石刻《吕洞宾自传》,记载了一些他自己的身世。其云:“吾乃京兆(今西安)人。唐末,累举进士不第,因游华山。……吾惟是风清月白、神仙聚会之时,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著白蓝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筷)头大。世言我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一断贪嗔,一断色欲,是吾之剑也。”吕洞宾自己都说了,自己不过是唐朝末年的一个落魄儒生,因科场失意,对现实不满,故弃儒皈道了。
世人讹传我咬了他,又讹传他做了神仙,便成了众口铄金的事情了。历史推演至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身上。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判断与决策的问题,一切都有了较为可靠的答案。
乔尔达诺·布鲁诺是个特殊的例子,那个时代尽管许多人不清楚是不是有神,但要挑战那个年代权威的教会,危险自然就会产生。一次大的公共危机事件中,你总能领略到“公众恐慌”和“奸商险恶”的厉害,体会到市井谣言的恐怖,而卡尼曼的“公众心理分析”便揭示了这个“不确定情境下人们估计和决策”的过程。
在管理实践中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或决策时往往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经济学有“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一个理性人的推断行为不仅会使用大样本的所有信息,也会利用所有的先验信息。但突如其来的“不确定”下,如形形色色的危机事件中,人们只相信自己的耳朵,眼睛不再重要,思考也不再重要。我确实看到有人在退货,至于为什么退货,我不大清楚,好像是怎么怎么回事吧?管它呢,先这么办再说。先验概率———即以往存在的知识、常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似乎一下子变得靠不住了。人们开始夸大自己以往得到负面的某种经验,且要不断夸大,忽视自己过往时日的获得真理式结论。
这也大概是我在中国得了“不识好人心”骂名的缘由之一吧?这种荒唐剧往往总是会在很庞大的群体中不断上演,例如后世的传销,跑马圈钱的游戏。这些现象后面还有一个问题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不确定”和“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上述现象还只是冰山的一角,一些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危机问题,往往是千里之堤,溃于一个小谣言上。所谓阴沟里翻船,一出现危机,整个组织便会动荡不安。
卡尼曼的研究足以给我正名,也更能说明组织里危机的问题。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到,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和估计的时候会设定一个初始值,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对这个初始值进行修正。然而就是这个初始值便决定了我们穷或者富,成功或者失败。在我看来,危机里,总会出现多事者来推波助澜,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树倒猢狲散中的一员,树怎么能说倒就倒呢?情况其实是猢狲们给推倒的。
危机处理在平时,冒险能力看机遇。而生活里的人们却喜欢危机到不可收拾时才想到危机处理,机遇来了却处处考虑风险。作为组织管理者这些事情是应该细思量的,否则失败了,便怨不得别人。
卡尼曼的研究还说明了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
管理者在很多危机或其他管理情境的处理中,首先要先给别人一个知情权,来减少不确定性。另外,就是存在“认知偏差”,尤其是对于普通的民众和知识量少的人,认知偏差则更大一些,在不确定情境下的“认知习惯”往往是惯性,人云亦云的,这样即使“知情”也没有太大作用。最后你会看到一旦社会上或组织里出现了大的骗局,受伤害的一定是他们。
人这种动物总自命为是理性的,结果呢,居然社会上流传知识无用论;极低级的骗局,街头算卦大仙便能把人搞得晕头转向。
再好的时代不加新元素,社会就容易停滞,再健康的人不运动运动,肌体则容易生出病端。所以第一流的企业管理者要让自己的组织有一个信息披露通道,目的是不让假来挤占自己的位置,且要做打假英雄,平时就有危机意识。
《犬 道》 第四部分一部分人的美食是另一部分人的毒药
一部分人的美食是另一部分人的毒药
世界上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物品,这大概是文明走到21世纪最为广泛的认识了,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有生命的活物了。不过我游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一视同仁”的状况,表面看去,显得那么的公平,骨子里却浪费了那么多的智慧。而且这种情况最为广泛地出现在自诩高等的人类组织里面,不免很是让我吃惊,且总会有人说出资源有限的话来搪塞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无能和施教本领的匮乏。
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我听过的最为动听的谎言,且是对本职工作的不负责任。
人和人总是有所不同,有着自己的个性特质,个性是由气质、能力和性格三方面构成的。心理学中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但很多人属于混合型或中间类型。有些人热情、灵敏、粗心、急躁,这类人大都抱有高度的时间紧迫感、强烈的竞争性、重数量而轻质量的工作作风;也有些人冷漠、迟钝、稳定、细心,这类人大都抱有不紧不慢、平平稳稳、老练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风。人与人的能力总是不尽相同的,每个人都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一般能力的开发程度不同,特殊能力也不尽相同,就如同管理者自己的位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胜任一样,它是需要些特殊能力的。管理者若没有清晰的思维、流畅的语言表达、合理的分配能力以及良好的观察能力等特殊能力,这个管理者一定是做不好工作的。性格有外向、中向、内向以及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两种分类方法。好的管理者只有尊重人的性格取向,管理风格才能得到认同,管理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材料是一样的,好厨师却能做出美味佳肴来。还是把“理想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的奇谈怪论拿回去吧。好的管理者一定是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总看人短处,人间无能人。
每种工作都有相对独立的专业能力要求,兴趣、经历、环境等等限制了人全方位的发展,但是凡一个人他总有自己爱好的,感兴趣的,在他的领域内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他既然已经成为团队的成员,却不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能力,损失既是组织的,也是个人的。管理者若能做到了解团队里的每个成员的气质特点,学会在工作中有效管理,做到对症下药,即人尽其才,管理便不可能出什么大的纰漏。
适合你的未必适合别人,同样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就像一个医生拿了一副药却给了不同的病人,一个人的美食是另一个人的毒药,最后不出事才怪。所以总要拿出一剂符合团队建设的药来,没病也要做到喝点“保健品”,“强身健体”才能防止团队陷入低效运转的状态。
许多组织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行为时,不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不尊重就是在否定人家,人家的智慧便不能为你所用,而最终造成管理低效的结果,最终被淘汰的也将是管理者自己。管理行为想要发挥最大效能,员工被尊重是必须的,员工的个人能力得到发挥是必须的。
我有非凡的奔跑能力和尖利的爪牙,与狼作战可以,若让我上树抓鸟,我是干不来的。你可以让我成为一只牧羊犬,我是知道自己被大材小用了,我全当你在锻炼我,但我总也没有个出头的日子,牙齿老化了,奔跑速度也退化了,你还在让我当牧羊犬,我就不得不有些别的想法了。
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能看到人与人是不同的,还能看到企业与企业是不同的,一点自己的东西也没有,一流的人才也不会去你那里,对于他,你那里到处都是毒药。企业与企业不同,管理的具体方式也肯定有所区别,学习别人只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不足,全盘拿来,结果一定会中毒。
《犬 道》 第四部分猫的徒弟为何比猫少一项本事
猫的徒弟为何比猫少一项本事
老虎那个残暴的老家伙在上古时代除了身材魁梧、力大无比外没有更多的本事,只能干些欺软怕硬的事情,碰上稍微灵活一点的动物就能把它玩个团团转,所以挨饿受冻是经常的事情。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它决定拜师学艺,以求能够有个稳定的生活。它到了森林里四处打听,听说猫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样样精通,遂投奔猫的门下。百事殷勤之后,猫看这个大家伙和自己有几分像,就教了它几招,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刚学会没几招,这个笨家伙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便不知天高地厚,对猫实施突然袭击,想要一口吃掉猫,猫敏捷而灵巧地纵身上了树,躲过一劫。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
老虎这家伙天生的神力,虽然只学到点三脚猫的皮毛功夫,却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令百兽震恐的“山兽之君”,正所谓“状如猫而大如牛,黄质、黑章、锯牙、钩爪,须健而尖,舌大如掌,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也算是对这老家伙的比较客观的评价,真是不敢想象,如果猫的所有本事都教给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而猫便是留了这一招,便活了自己的命,其间太有教育意义了。
人间也总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企业组织投入大量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人员成本搞研发,最后搞出一套先进的产品或技术来,刚上市便被模仿,成本还没回收,便卷进恶性竞争。搞研发的投入往往是巨大的,成本的回收却是漫长的,因为技术被模仿、产品被仿照,许多企业没赢利先赔钱,刚教会虎跑,便被虎吃,这的确是很让人丧气的事情。
“知识产权是发明创造和智力劳动成果的财产权”,这是人类对知识产权的定义。知识产权生来就是双刃剑,不被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