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4-悲壮的历程
省革委关于地震工作紧急电话会议的通知
唐山、廊坊、张家口、承德、沧州、保定地革委会、省建委、省水利局、交通局、煤炭局、电力局:
2月4日辽宁省海城、营口发生大震后,国家地震局于2月6日召开了紧急会商会,会议分析了地震发展的趋势,从目前情况看有沿阴山断裂带向西发展的趋势。为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严加戒备,以防未然。为了做好防震抗震的准备,定于今晚
时召开紧急电话会议,以上各地区、委、局的负责人参加。并请通知地区地震办公室和地震队也参加这次会议。
1975年2月10日
云年,海城地震后,我们不正是以这种紧迫感在工作吗?
1975年的二、三月份,我在燕山脚下奔走忙碌,选流动台,架地震仪,密切监视震情,关注异常变化,踏遍冀东唐山、昌黎、山海关。。
你在冀中平原辛劳辗转,走地震办,访群测点,贯彻省委指示;选建地震台站,走遍沧州、廊坊、深县、文安。。
那几页残缺不全、锈迹斑驳的信函,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足迹。
云年:
你好!出来转眼已10天,一直没写信给你,主要是以为你们会很快来唐,后来知道你已去沧州,就没有写信去。。
这次出来,工作、思想上的收获都很大。我们在营口〔海城〕大震后坚守岗位,在春节加强为工农兵站岗放哨,本是应尽的责任,但却受到各级领导、群众的极大关怀和鼓励,作为我们来讲是受之有愧的。今日又看了电影《战胜地震灾害》(根据邢台地震记录片重新整理的),自始至终使我热泪不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多好啊,地震灾害面前不低头,百折不回向前走。。
工作上收获也很大,主要是证明了流动波速观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们出来工作时间不长,已取得了迁安、古冶爆破的波速资料,震相很好。。说明爆破反射波的使用可以提取波速异常。。
当前波速继续异常,说明唐山当地的异常反映本区有较大地震是不可忽视的,我准备继续观测一段。
。。从现在情况看,在唐山起码还要工作一月以上。我个人的愿望是要把流动波速〔观测〕工作搞下去,搞出个比较可靠的结果来。。如能各个方位同时观测,就对异常的时空范围更有把握了。
好了,下次再谈吧!
望来信!
祝
好!
非比
75。2。19
1975。2。25
来信·河北石家庄
非比:你好!
。。
我为你的工作状况而高兴,希望你继续干下去,看了你给罗〔兰格〕的信,基本上同意你的想法,提不出什么具体意见,只是靠你那一个台流动,恐怕不能实现。。。
2月23日国务院会议,华国锋同志汇报京、津、唐、张地震工作。。〔不清〕指示,其中涉及到河北的要上地震台共7个:山海关、宽城、滦南。。要求三月底以前要出记录,保卫北京。我看其中的宽城、滦南、蓟县、宁河倒是可以帮助你的计划提前完成,加上山海关现有台站,就等于是同时从各个方位观测爆破的台网了。。这次选台不一定能动得着我,不过也不敢说死,老侯就有让我去的意思。我的态度是听从领导安排,让去哪里就去哪里。
奋进河北海城地震之后(3)
初三与老曾去沧州、廊坊转了一圈(廊坊地区只到了大城、文安、霸县),受到很深刻的教育。第一是感到我国群测群防威力之大,第二是体会到地震工作确实不单是个业务问题,处处不能脱离政治,不能离开党的领导。
。。
我一定珍惜我们得来不易的工作条件,这一段头脑中思路较活,想法很多,需要坐下来整理一下。
。。
祝
工作好并自重!
Sincerely;
Yours
云年
75。2。25
后来,你真的到深县去选台了,并“对台站有了感情”。
你说“对台站有了感情”,我在你遗物中发现了一个“旁证”。那是深县地震台同志的手迹,在手书的郭沫若诗作“果然一大观”后面,是对“贾云年同志”深情的赠言:
相处数十天
印象非一般
学抹沫若诗
送友做留念
于深县地震台
〔贺〕增生
75年3月18日
1975年的春天,就在这样的奔忙中匆匆过去。。
然而,当忙完了海城地震后的震情监测工作后,你却无暇“坐下来整理一下”你的思路了。1975年下半年,从7月1日至12月16日,差不多整整半年时间,你被派去贾村参加“干部”蹲点劳动。
那写得密密麻麻的劳动记事本,那洋洋数千字的思想小结,那张“省直机关干部蹲点劳动鉴定卡片”。。记录着你在黄土地上抛洒汗水的足迹。
尽管,你满腔热情地到农村去——“通过劳动,思想感情有了变化。心,与贫下中农往一处想;劲,与贫下中农往一处使。下雨了,想起玉米正在扬花,担心影响授粉效果;刮风了,恐怕已抽穗的谷子倒伏,就急忙到地里走一遭。。”然而,毕竟使你的本职工作中断了半年!
如果你生命中多有这半年的求索,如果你们的唐滦考察能在1975年下半年提前进行,如果。。一切也许会不一样?
然而,时光不能倒流,历史无法重写。随着1975年的匆匆流逝,唐山的悲剧一天天逼近了。
最后的拼搏塞外高原,唐滦大地
镌刻着你们汗水和鲜血洒下的印记
1986年,“7。28”十周年祭日前夕。
汽车沿京唐公路向东驶去,终于缓缓开进唐山市区。。
哦,这是多么熟悉又多么陌生的一块土地!
1975年,我曾顶着2月的寒风来到这里,向唐山地区地震队报到,为了监视海城地震后的震情,为唐山人民站岗放哨。
那时的唐山市,欢快、繁忙而温馨。
是的,一切还记忆犹新。那人流如梭的火车站,那宁静而安详的市井风情,那纯厚质朴的民风民俗,还有那开滦煤矿高耸的井架,风情万种的“小山”和充满浓郁冀东色彩的皮影。。
更忘不了啊,那坐落在陡河胜利桥东侧唐山地区地震队的一方小院,那矮矮的平房,那整夜通明的灯光,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那一次次紧张的会商。。还有那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与唐山地区队毗邻的农科所那一间间设备简陋的客房。。那就是我们曾抛洒汗水,与唐山地区队的战友们共同战斗过的地方。
1976年9月底,我又披着秋风来到这里,仅仅一年多之隔,我的唐山啊,你已面目全非,面目全非,令我无法辨认!
过去熟悉的一切都荡然无存!一条条街道不见了踪影,一座座楼房趴架落地,一栋栋民居被成排的简易房代替,昔日的温馨家园,仅剩下残垣断壁、废墟、瓦砾。。只有那高高的天轮,迎着瑟瑟秋风顽强地转动不息。。
还有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胜利桥边的地区队、农科所,它们如今又在哪里?是的,我知道,它们已变成一片废墟,致使我们的十几位地震战士,一瞬间悄然离去!
今天,我再次来到这里,十年之间,这里已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座新唐山拔地而起,整齐的楼房,宽敞的马路,成片的绿地。。还有那新建的城市中心广场,庄严、肃穆的唐山抗震纪念碑,在广场中心巍然挺立。
凝望着那伸向蓝天、饱含悲怆与壮烈的高耸的碑塔,我不禁百感交集。
云年啊,这庄严的碑体上,不也凝聚着我们的汗水、泪水和鲜血吗?这里不就是我们用青春和生命浇灌过的土地吗?十年前,就是为了捍卫这方土地的安宁,你在生命历程的最后七个月里拼搏、冲刺。
七个月,在人的生命长河里是多么短暂!然而,在1976年大地震前的200多天里,你和你的战友们,为降伏地震之敌,倾尽满腔热情,献出一片赤诚,在攀登地震预报高峰的路上迅跑,与震魔展开了拼死斗争,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生命的壮志悲歌!
非比携贾军、贾谌于唐山抗震纪念碑前留影
(1986年7月28日)
最后的拼搏生命的1976
日历翻到了1976,时间在向“1980年前后”逼近!
云年,我知道,为了把1975年下半年蹲点劳动失去的时间尽快补回来,为了把十个月前就活跃在头脑中的想法尽快实现,1976,你是开足了马力在运转。海城地震的发生更坚定了你对华北地震活动总趋势正在加强的认识,你要向抓大震的既定目标前进。
抓住1980年前后河北北部那个7级以上地震!
然而,“1980年前后”,时间太模糊;“河北北部”,范围太宽泛。不把这个目标具体化,是不可能真正抓住它的!对此,你深感忧虑。
早在1975年2月,你给正在唐山工作的我写信时就曾谈道:
前天看了《创业》很受教育,的确是上了一堂政治课,那种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大创业精神,不正是我们地震战士所需要的吗?辽宁大震的经验既是对我们的鼓舞,又增加了我们肩上的压力,我们的责任重大啊!我觉得我们必须在趋势与临震异常〔的研究〕上狠下功夫,二者不可分。我们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搞趋势的,或仅仅是搞短期的,割裂的做法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工作也极为不利。
因此,你的工作思路很明确,就是要不断缩小对那个预见中的大地震的包围圈,从时空上逐步逼近这个大地震。
那么,当1976年降临,你都做了什么呢?
我的目光落到那两本工作日记上:一个是浅黄色的软皮本,封面已经破损,用透明胶纸贴补后才勉强成一整体;一个是用红色塑料皮包裹的硬皮本,封面上印有“《地震战线》编辑部”字样。
就是这两个工作笔记本,交替记载着你生命最后七个月的足迹,虽然不够详细,也不尽完整,但我已经感到非常幸运了:这两个笔记本记录的起止时间是:1976年1月1日至1976年7月27日!
啊,我是多么感谢那些至今我仍不知晓姓名的同志啊!是他们在唐山地震现场,冒着余震、暴雨、泥泞、血污、尘埃;从瓦砾中,从碎石下,精心挖掘、寻找并保存下你的遗物:一块手表、一副眼镜。。还有这两个笔记本,以及你那褪了色的帆布书包,并完好地交到我的手中,使我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至少,唐山地震还没有把我和你彻底阻隔,我毕竟在震后又见到了你。
是的,你的遗物,那是你的符号,你的标志,你的象征;不,那就是你!那就是你生命奋斗历程的见证!它们曾伴着你争分夺秒,体察万物;他们曾伴着你把定航向,勇往直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就是这两个从唐山废墟下挖出的笔记本,让我寻觅到你在1976年的七个月里,匆匆来去的足迹:
到北京计算所去上机,进行震源机制等的计算;
向有关同志请教,探求P波残差法等预报方法与途径;
制定唐滦考察计划,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赴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现场参与宏观考察;
在唐滦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考察。
粗略计算,七个月中,你六次出差;约有四个月在外奔波,其中野外考察的时间约有80余天!
这就是你生命的1976!
在和林格尔地震现场与周士久合影
最后的拼搏为了走在大震之前
1976年一、二月份,寒风凛冽,滴水成冰。
一个噩耗如晴天霹雳传遍神州大地——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的事业辛勤操劳了一生的人民的好总理,与世长辞!中华大地沉浸在无尽的悲痛里。
记得吗?云年,那年春节我们来到北京,曾一同走向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寄托我们的哀思,默默地向周总理发出誓言:敬爱的周总理啊,地震战士想念您。。我们一定会化悲痛为力量,把您十年前亲手为我们点燃的向地震预报科学进军的火炬,高高举起,誓与地震之敌斗争到底!
就在这一年的头两个月里,云年,你怀揣着周总理的遗照,在石家庄与北京之间风风火火往返穿梭。为了尽快完成小震震源机制解的计算工作,你两次赴京上机,加班加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