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9-先贤之信
文献要来得早。 2)随着考古的新发现;过去由于内部相互冲突,被认为不可靠的,现在证实为真实的历史。 3)有人说孔夫子在编撰《尚书》中的历史文章时,大量地改变了史实,将帝王理想化,为的是配合他对政治理想的教导。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他撰写文章的取材,在当时是非常广泛的流传,孔子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这样大的篡改,在当时肯定会被发现,很快就露出破绽来;况且,孔子所引用的文献,有一部分至今仍然存留,也易于查考。 4)有人认为某些远古史料是后人假冒古人之名而写,理由是文章的风格与写作者生活年代的文风相似,因此不是可靠的史料。这是由于研究者必须要把远古的文章翻译成他同时代的人看得懂的文字,才能把远古的历史再现出来,使人明白.但是,虽然文风变为后人的风格,重要的是,远古时代发生的历史事实没有被歪曲. 最终,吴国桢欢天喜地地拿出了十九世纪汉学家麦都忠博士(Dr。WilliamHenryMedhurst)的著作。麦博士是第一个“承认《尧典》,这篇孔子所编著的《尚书》中的第一篇,在其文本中带有古籍的明证”。1981年,麦博士的发现引起了在美国受过教育的天文物理学家余光超博士(H。K。C。Yee)的注意。余博士用天文学的方式,通过对比星宿的中文名称,从现在纪年与古代纪年的岁差中考证,证实了《尧典》中所描述的天象,其发生的年代“确实是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这样就有了合理的确据,建立古代基础历史文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因此,天文学确认,尧帝与禹帝的统治时期是在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953年之间。 同样的,几百位中国专家参与了1995…2000年的关于夏商周历史年代表研究的计划。他们总结说,最早为人所知的朝代——夏朝,从公元前2070年到1600年,存在了大约470年。其后的商朝,专家们将它分成早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和晚期(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专家们也找到了确认商朝后期十二位帝王的统治和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所有十三位帝王的统治的证据。 此计划的首席历史学家李学勤说:“我们现在有理由相信夏、商朝的祖先们建立并发展了一种比我们先前所想的更精深的文明。”——摘自英文版《中国日报》。 涉及此计划的专家们,在九大类及四十四个题目上做了研究。考古学家们考察了北京、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十五个地点。历史学家研究了几十个古代铜制器皿的年代来确定古代统治者的年限。语言学家搜索了近四百本古代中国年鉴和有关的书籍,找到了记载天文事件的线索,指出了早期的王都地点。天文学家们研究了几千年前的天体现象,并将其数据与现代日历相对照,找出了夏商朝统治者在位的大体年限。物理学家对商朝和西周出土的带有甲骨文的动物骨片和人骨片进行了碳测试验,从科学角度证实了其他学者们得出的关于历史时限的结论。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1)
虽然上述这类发现,已经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古籍的可靠性.但还是要承认历史记录可能会被人有意歪曲,因为利己,或坚持个人见解而改变史实,导致历史记录不真实或不可靠。 为避免这个缺陷,在本书中采用两大民族、也是众所周知的、最古老文明的记载来相互印证。在这两种文化中,都强调个人的品德,即信德,胜于外在的行为表现。大家普遍接受《圣经》是道德的标准。同样,中国古籍也表明了极其相似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判断,并要求人民遵循。例如:《尚书》把商朝的败亡归咎于最后一位暴虐,凶恶,奢侈,贪婪的统治者。《尚书》又极其赞赏尧、舜、禹这些正直、态度敬畏的帝王们的良好品德。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说: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敬畏上天,称之为道,虽不认识上帝,他对道的理解与圣经相当接近。在这段话中,老子表示:道代表上天,也就是至高者,如果不离开天道所代表的原则,那么道德、仁慈、正义和相关的礼仪自然就同时存在,一旦君王背弃了天道,那么他就只有依靠个人的道德来治理国家,如果他连道德也失去了,他还剩下一点仁慈(同情)来维持治理国家,要是连同情也没有了,或许还有一些正义感,连正义感也没有了,所谓的礼仪就是个空壳子了。因此礼仪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天道的充实,形式是不起作用的。 《圣经》中的见证本身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例如:在摩西传讲的十诫中,第九条诫命是:“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这样,《圣经》作者和编纂家们就不太可能一方面推崇道德和正直,一方面自己却故意歪曲事实。相反的,许多《圣经》作者为了持守他们的信仰,遭受迫害、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远古的典籍很重要的一点,是作者们记载历史的目的是要见证事实,把历史的真相传递下去。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2)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这样的人。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05年,司马迁继承父业,撰写一部正规的中国历史。但是,在他完成这部巨著之前,为受到冤屈的李陵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司马迁被汉武帝判了死刑,当年免死的唯一办法只有选择被阉割,这对男性是生不如死的侮辱。但司马迁却选择了宫刑,蒙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羞辱。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信中,为自己宁愿选择痛苦的刑罚作出了解释: 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堪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我内心的抱负还没有完成,如果选择痛快而体面的死刑,我未完成的著作就不能公诸于后世。……近来,我在做一件自不量力的事;试图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考订其中的事实;综述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目的是想探求天(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独创一个记载历史和评价历史的门派。这个事业刚开始,就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极刑而不抱怨。我写完了这部书,就算将它埋藏在名山中,最终也会被人们发现,在世上广为流传的,这样我便抵偿了如今所受的侮辱,为此让我遭受万种凌辱,也不会后悔!) 很明显,司马迁被崇高的理想所激励,才选择受宫刑而活下来。要注意,他最想传达的是“探究上天和人类的关系。”司马迁要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寻找人与上天(道)之间的关系,明白古往今来世代变化的原因,让人更深入地认识人与上帝之间应当有什么样的关系。他的动机并不是自得益处,而是让人知道真理。真理是不容谎言的,记录历史的人们是为了见证历史。以下的故事可以说明中国古籍的编撰者们书写的历史是值得信赖的。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3)
在著名的古籍《左传》中,记载了鲁襄公二十五年时,齐国太史三兄弟的一段故事: 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译文:太史写了:“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杼于是杀了太史,继承了职位的太史的弟弟继续记载这个历史事实,死了两个太史,第三个弟弟还是照实而记载,崔杼只好放弃改写历史的想法。听到太史兄弟接连被杀的南史氏,手拿崔杼杀了君主的简策走向了朝廷,但知道此事已作记载后才回去。) 这起弑君事件发生在鲁襄公二十五年的齐国,连续三位太史为记载事实被杀,他们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肯篡改历史真相,这件事不仅在当时轰动四方,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司马迁特地在他的史记中,详细记载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大意是:大臣崔杼拥立了太子姜光当了齐国的君主,称为齐庄公。崔杼的妻子非常美丽,庄公与之私通,多次到崔杼的家里与他的妻子苟且。崔杼非常愤怒。一次,庄公探望崔杼,目的是想来找崔杼的妻子。崔杼和他的妻子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庄公在崔杼的家里依着房柱唱歌。与庄公有私怨的太监贾举把庄公的随从关在门外,崔杼的党徒一拥而上,声称是杀淫徒,不顾庄公的求告而杀了他。这事发生后,齐国的太史如实记载:“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杼命令太史改过来,不要太直露,太史坚持不改,结果被崔杼杀死。又换其弟为太史,还是不肯改用曲笔,又被杀死。后来再换了幼弟为太史,还是宁死不愿改用曲笔,崔杼只得放弃了。司马迁在复述这个真实历史事件的同时,不仅将崔杼弑君的事实写了,同时也记载了庄公以权势霸占大臣妻子的无耻事实。 这就是中国传统史学所讲的“史德”,即唯真求实、秉笔直书的史家品德。刘知几在《史通》中说:史书“以实录直书为贵”,记载史事应该“善恶必书”,“不掩恶、不虚美”,不能“文过饰非”、“曲笔诬书”。这样的史书在中国古代史中称之为“良史”,典型的如上述《左传》记载的齐国太史弟兄三人直书“崔杼弑其君”并坚持不改,结果三人均被崔杼所杀,但弑君的事实也终得保存,一直成为后人治史的美谈。 根据这个故事的记载,应当相信中国古籍是在很多正直文人的坚持下,保留了历史的真相。不应当以现代一些文人堕落的思想、沦丧的道德为标准,来评价古籍的真实性。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4)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5)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演变(图)
《先贤之信》 一特殊启示(图)
《先贤之信》 一回应与反思(图)
《先贤之信》 一字源(1)
现代汉语的独特性表现在众人所知的三个重要方面。第一,汉字最早形成于三千五百多年以前,它是世界上唯一从起初流传下来,沿用至今的文字。第二,汉语不是表音文字,而是一种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如今世界上超过五分之一的人使用汉字。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三点——无论哪里的中国人,尽管他们说着不同的方言,可能彼此听不懂对方说的话,但却能够使用大家都认识的文字来彼此沟通。这一章将从另外一个角度、一个鲜为人知的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字的字源。在这方面汉字是独特的,而且它简直是奇异的文字,反映出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中上帝对中国人的亲手引领。
《不列敦大辞典》认为汉语之所以沿用至今,应归功于它象形的特点:“汉语最重要的一点是,组成汉字的要素是笔画,而不像西方文字一样使用字母…。这些文字代表某种东西和想法,因此汉字与字母排列组合成的字不同,它不用,也从来不需要表示发音。所以汉语尽管有发音逐渐的变化、地方方言的出现和文字的修正等,但在中国不同地区居住的人还是都能够读得懂汉字。”
1.字源
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并且反射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在英语中有许多短语和谚语是受基督教文化和古典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来的,如莎士比亚戏剧。中国古典文学对语言的发展也有同样的影响,例如,中国成语“东窗事发”很少有人知道它与秦桧有关,但都知道它的意思是“罪行或阴谋败露”。同样,人人都?